导读:本文包含了突变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突变,理论,矿柱,稳定性,路堤,崩落,顶板。
突变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鞠兴华,杨晓华,张莎莎[1](2019)在《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软岩弃渣路堤局部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充分利用现场材料资源,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文章基于筛分试验、击实试验、承载比试验(CBR试验),分析了软岩弃渣的工程特性;其次,以路基沉降监测为基础,采用尖点突变理论分析路基填筑后的稳定性;再利用粒子群优化极限学习机模型(PSO-ELM)对路基变形进行预测,以评价路基稳定性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成武高速的软岩弃渣具有较好的级配,且最优含水率条件下的CBR值符合路堤设计要求,说明软岩弃渣作为路基填料的可行性;在现场监测结果中,Ⅰ号监测断面的最大沉降量为71. 3 mm,Ⅱ号监测断面的最大沉降量为61. 4 mm;在尖点突变理论的整体稳定性分析中,两监测点的突变特征值均大于零,路基处于稳定状态;同时,在分阶段的稳定性分析中,不同阶段的突变特征值也大于零,并随沉降时间的增加,突变特征值具减小趋势,得出路基在不同沉降阶段也处于稳定状态;通过变形预测,得出两监测点均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验证了PSO-ELM模型在路基变形预测中的适用性,并得出路基稳定性的发展趋势趋于稳定,验证了软岩弃渣在路基填筑中具有适用性。(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9年06期)
张成良,刘维正,曾奕珺[2](2019)在《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路基下伏溶洞顶板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下伏溶洞顶板结构承载力不足易引发岩溶路基不均匀沉降和沉陷。以新建桂柳高速公路岩溶区路基工程为背景,采用FLAC~(3D)模拟路堤分层填筑下伏溶洞地基的应力应变响应。基于尖点突变理论构建了稳定性判定的数学模型,对比分析了竖向位移、塑性区体积、塑性应变能3种突变判据的适用性,明确了综合考虑拉、压、剪切屈服且将单值的塑性应变能作为顶板失稳的合理判据。进而结合以塑性应变能为准则的尖点突变理论和数值方法,分析了顶板厚度、溶洞跨度、上覆土层厚度、岩石强度参数对岩溶顶板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随厚跨比、上覆土层厚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增加呈近似线性增大,顶板厚度越大、洞跨越小,顶板承载力增加的速率越大;厚跨比超过0.8且尺寸较小的溶洞,上覆土层先于岩层顶板发生屈服破坏;随顶板厚度的增大,上覆土层厚度对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增加。并给出了不同安全储备系数下路堤填高与厚跨比之间的关系。该方法可作为溶洞顶板稳定性定量评价的一种新手段,其分析结果可为岩溶路基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赵鹏飞,贺阿红,姚颖[3](2019)在《基于流变-突变理论的煤矿井下受困人员心理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矿事故发生后,井下受困人员的心理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降低了受困人员的危机应对能力,影响了救援的有效开展。为了提高井下受困人员的生还几率以及救援的有效性,研究基于流变-突变理论分析了井下受困人员的心理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煤矿事故的突发性及严重破坏性给受困人员的心理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受困人员的心理变化符合流变到突变的规律。从企业员工心理应对能力培训和加强煤矿企业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方面入手,提升煤矿企业员工的心理应对能力以及企业的救援水平是提高井下受困人员生还几率和救援有效性的关键措施。(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08期)
李晓红,万玉文[4](2019)在《应用突变理论综合评价节水防污型农田水利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突变理论与模糊分析,选择总氮、氨氮、硝态氮、总磷、可溶磷5项水质特征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对农田减污系统进行多层目标分解,构建了农田面源污染治理突变理论评价模型。结合广西桂林青狮潭灌区农田防污系统的试验数据,应用该评价模型对田间水肥最优调控、草沟、湿地和骨干生态沟四道防线的减污效果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与实际完全相符。与传统评判方法相比,该方法避免了由于主观原因造成的误差,评价结果客观准确、方法简单。(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8期)
赵志国[5](2019)在《基于突变理论的煤矿安全状态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评价煤矿安全状态、提高煤矿安全水平,提出了基于突变理论的煤矿安全状态评价方法。通过分析煤矿安全状态的影响因素,从人员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4个方面构建了煤矿安全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该评价指标体系,在突变理论的基础上,确定了煤矿安全状态评价的突变模型及评价过程;通过对评价方法进行优化,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基于此评价模型及过程,针对实例煤矿进行安全状态评价分析,评价结果与该煤矿实际安全状态相符,证实了该评价方法的合理可行性。该方法可用于煤矿安全状态评价,为制订安全对策措施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矿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19年04期)
武鑫,赵浩然,郑秀清,陈军锋,温晓艺[6](2019)在《基于改进突变理论的滑坡稳定性分级判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改进的突变理论,提出一种滑坡稳定性的综合判别方法。利用山西省交城县24个滑坡实地调查的基础资料,从孕灾环境、承灾体属性和诱灾因素3个方面,选取相对高差、岩土体类型、斜坡岩土体风化程度与裂隙发育特征、植被覆盖率、斜坡结构类型、坡面形态、斜坡坡度、后缘加载、前缘切坡、降雨量10个指标,建立了滑坡稳定性判别模型。采用突变理论、模糊数学、贡献率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初始隶属度函数值,由归一公式逐层递归运算得到总突变级数,利用改进的突变理论方法对总突变级数进行转换,形成新的滑坡稳定性判别准则。将改进后的评判结果与实地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改进的判别方法精度较高,可为滑坡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评价及其防治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玉飞,叶义成,刘晓云,罗斌玉,胡盛栋[7](2019)在《基于突变理论的崩落法转充填法隔离矿柱安全厚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崩落法转充填法开采过程中,合理确定隔离矿柱厚度对保证过渡采场安全回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隔离矿柱力学模型,分析隔离矿柱破坏特征,建立了隔离矿柱的系统总势能关系式;基于突变理论,推导出隔离矿柱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根据尖点突变模型失稳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建立了隔离矿柱安全厚度的计算模型。将此计算模型应用于研究鄂东某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转充填法隔离矿柱厚度,理论计算的隔离矿柱厚度取值范围为15.49~19.36m。在数值模拟验证和工程试验生产中,取隔离矿柱厚度为17.50m时,隔离矿柱处于稳定状态。理论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突变理论可解释隔离矿柱失稳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隔离矿柱安全厚度计算模型可为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工程指导。(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张志会,张明,王先斌[8](2019)在《基于尖点突变理论及速率比值法的基坑变形预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增加地铁基坑变形预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出利用尖点突变理论和速率比值法构建基坑变形预警模型,即先利用尖点突变理论从累计变形和变形速率两方面评价不同监测对象的稳定性,当评价对象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应立即停工,并采取相应加强措施;反之,再进一步利用速率比值法对各监测对象在不同阶段的稳定性程度进行评价,并根据状态划分,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实例研究表明:累计变形的突变分析结果和变形速率的突变分析结果较为一致,得出各监测对象均处于稳定状态,说明基坑的稳定性较好,其施工对周边近接建筑物的影响有限。同时,速率比值法可判断各监测对象在不同时间节点处的稳定状态,进而实现基坑变形的实时预警,有效保证了基坑施工过程中的信息化施工管理,为基坑变形预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刘慧,刘波,许霞,丁心[9](2019)在《基于突变理论的湖南衡阳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衡阳9个县区1967-2016年气象资料、灾情数据、农村经济数据等,采用突变理论,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综合分析了衡阳暴雨灾害风险的时间演变和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致灾因子方面,其风险由南向北逐渐增加。②孕灾环境方面,与致灾因子风险分布相反。③承灾体方面,其风险大致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趋势。④防灾减灾能力方面,呈现四周低,中间高的趋势。⑤暴雨灾害综合风险,大致呈现由南至北逐渐递减的趋势,与孕灾环境风险分布趋势基本一致。此外,突变理论的采用和评估体系指标的细化,优化了风险评估的过程,提高了风险评估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19年03期)
尤荻[10](2019)在《基于突变理论的跨境能源管道脆弱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掌握跨境能源管道脆弱性是确保沿线地区能源输送安全的重要基础。针对跨境能源管道在系统内部要素和结构与外部威胁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包括管道条件、管理组织和沿线国家叁方面的正逆双向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改进突变评价模型。通过对我国现有4条跨境能源管道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中俄原油管道脆弱性最高,中哈原油管道脆弱性最低,而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和中缅原油管道处于中间水平。同时,结合原始数据,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各管道脆弱性的主要成因。(本文来源于《工业技术经济》期刊2019年07期)
突变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下伏溶洞顶板结构承载力不足易引发岩溶路基不均匀沉降和沉陷。以新建桂柳高速公路岩溶区路基工程为背景,采用FLAC~(3D)模拟路堤分层填筑下伏溶洞地基的应力应变响应。基于尖点突变理论构建了稳定性判定的数学模型,对比分析了竖向位移、塑性区体积、塑性应变能3种突变判据的适用性,明确了综合考虑拉、压、剪切屈服且将单值的塑性应变能作为顶板失稳的合理判据。进而结合以塑性应变能为准则的尖点突变理论和数值方法,分析了顶板厚度、溶洞跨度、上覆土层厚度、岩石强度参数对岩溶顶板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随厚跨比、上覆土层厚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增加呈近似线性增大,顶板厚度越大、洞跨越小,顶板承载力增加的速率越大;厚跨比超过0.8且尺寸较小的溶洞,上覆土层先于岩层顶板发生屈服破坏;随顶板厚度的增大,上覆土层厚度对溶洞顶板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增加。并给出了不同安全储备系数下路堤填高与厚跨比之间的关系。该方法可作为溶洞顶板稳定性定量评价的一种新手段,其分析结果可为岩溶路基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突变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鞠兴华,杨晓华,张莎莎.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软岩弃渣路堤局部稳定性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
[2].张成良,刘维正,曾奕珺.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路基下伏溶洞顶板稳定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9
[3].赵鹏飞,贺阿红,姚颖.基于流变-突变理论的煤矿井下受困人员心理变化规律[J].煤矿安全.2019
[4].李晓红,万玉文.应用突变理论综合评价节水防污型农田水利系统[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5].赵志国.基于突变理论的煤矿安全状态评价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9
[6].武鑫,赵浩然,郑秀清,陈军锋,温晓艺.基于改进突变理论的滑坡稳定性分级判别[J].自然灾害学报.2019
[7].李玉飞,叶义成,刘晓云,罗斌玉,胡盛栋.基于突变理论的崩落法转充填法隔离矿柱安全厚度计算[J].有色金属工程.2019
[8].张志会,张明,王先斌.基于尖点突变理论及速率比值法的基坑变形预警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9
[9].刘慧,刘波,许霞,丁心.基于突变理论的湖南衡阳暴雨灾害风险评估[J].灾害学.2019
[10].尤荻.基于突变理论的跨境能源管道脆弱性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