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间歇精馏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精馏,均匀,碳酸,馏分,模型,过程,稳态。
间歇精馏过程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艾波,王传昌,许保云[1](2017)在《间歇精馏Aspen模拟过程初始化条件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小Aspen模型模拟间歇精馏过程初始参数设置不准确带来的模型误差,使模型优化间歇精馏操作参数更加合理,提出了采用均匀设计的试验安排方法,并以桃醛粗品小试实验分离桃醛为研究对象,对Aspen模型模拟间歇精馏时的初始参数如理论板数、冷凝器持液量和每块理论板持液量进行优化。经过优化后得到理论板数为35块,冷凝器持液量为0.005 2 kg,每块理论板持液量是0.000 8 kg,参数更加接近实际精馏塔的理论参数,为后续的操作参数优化减少误差。(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7年12期)
王传昌,许保云,艾波,翟金国,李良君[2](2017)在《间歇精馏过程的多目标综合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间歇精馏过程的综合效益,需要对间歇精馏过程进行多目标优化。提出了一种基于均匀设计(UD)的间歇精馏过程多目标优化的方法。通过Aspen软件建立模型,均匀设计安排试验方案并进行模型模拟,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模拟数据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得到数学模型并预报最优操作参数,使多目标均能达到最佳优化。并以乙醇-异丙醇二元体系分离过程作为研究案例,得到单程收率为52.92%,操作时间6.52 h,相比初始模型验证实验结果,收率提高24.90%,而操作时间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达到了优化效果,为今后间歇精馏过程多目标优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7年05期)
王传昌,许保云,艾波,翟金国,吴高胜[3](2016)在《基于UD-Aspen的间歇精馏过程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基于均匀设计(UD)-Aspen耦合优化间歇精馏过程的方法,并以天然香料β-苯乙醇粗产品高真空间歇精馏提纯过程优化技术研究为例,探索该方法对间歇精馏过程优化的可行性。通过均匀设计方法确定间歇精馏模拟的试验方案,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β-苯乙醇间歇精馏过程的模型,计算各试验方案的工艺参数。经过优化可得β-苯乙醇产品单程收率为75.49%,操作时间为6.22 h,能耗为3.614×10~4k J。(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6年09期)
罗晶[4](2016)在《酯交换法生产碳酸甲乙酯与碳酸二乙酯过程中的间歇精馏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EMC/DEC)的主要制备工艺,以及酯交换反应生产EMC/DEC工艺过程中产生的碳酸二甲酯(DMC)-甲醇共沸物的分离工艺现状进行了说明。探讨了间歇精馏在EMC/DEC生产过程中应用的优势,结合酯交换反应生产EMC/DEC工艺过程的特点,将间歇精馏与反应精馏、共沸精馏、萃取精馏和共沸-反应精馏(Entrainer Based Reactive Distillation,EBRD)相结合,并对各个间歇过程的工艺参数进行分析与优化。在间歇反应精馏生产EMC/DEC的研究中,通过将反应和精馏耦合在一个设备中不仅提高了可逆反应的转化率和反应速度,也节约了设备费用和能耗。通过对间歇反应精馏多产DEC和EMC-DEC联产过程的分析与优化,得到了较优的工艺参数。在间歇精馏分离DMC-EMC-DEC叁组分混合物的研究中,设计了叁组分分离的操作方案,对各阶段进行了分析与优化,最终得到了纯度大于99.99wt%的EMC和DEC产品。在间歇共沸精馏分离DMC-甲醇共沸物的研究中,利用剩余曲线(RCM)比较了正戊烷、正己烷、异辛烷和正庚烷作为共沸剂的可行性及各自的优劣,最终选择使用正庚烷作为间歇共沸精馏分离DMC-甲醇的共沸剂,并对间歇共沸精馏过程的恒回流比操作和优化回流比操作过程进行了分析与优化。在间歇萃取精馏分离DMC-甲醇共沸物的研究中,使用RCM和等相对挥发度曲线(Equivolatility curves)分析了苯酚、乙二醇和苯胺作为萃取剂的分离效果,最终选择对DMC-甲醇相对挥发度影响最大的苯胺作为萃取剂,并对间歇萃取精馏过程进行了分析与优化。由于在间歇反应精馏生产EMC/DEC过程中产生的DMC-甲醇共沸物大大降低了反应物的转化率,因此将间歇反应精馏过程与共沸精馏相结合,设计了间歇共沸-反应精馏过程,并对此过程进行了分析与优化,避免了反应过程中DMC-甲醇共沸物的产生,提高了反应物的转化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6-05-01)
孙玉玉,汤吉海,陈献,崔咪芬,费兆阳[5](2015)在《带多台侧反应器的间歇反应精馏生产氯化苄非稳态模拟与过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带多台侧反应器的间歇反应精馏过程,采用Aspen Plus模拟软件构建该过程的非稳态模拟方法。以甲苯氯化生产氯化苄为对象,研究了侧反应器台数、侧线采出率和采出位置、氯气分配、反应精馏时间及再沸器蒸发量等设计参数对间歇反应精馏过程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反应能力和分离达到最佳匹配的最优设计参数为:精馏塔塔板数8块、侧反应器2台、氯气分配7:3、从第3块塔板侧线采出、采出率85%、再沸器蒸发量25 kmol?h?1。在此结构参数和操作条件下完成50 kmol甲苯氯化所需时间为9 h,甲苯的转化率和氯化苄的选择性均可达到98.0%以上。(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孙文君[6](2013)在《聚己二酸乙二醇酯酯化过程的间歇反应精馏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己二酸和乙二醇合成聚己二酸乙二醇酯的酯化过程为可逆平衡反应,目前工业生产都是间歇反应与精馏耦合的非稳态过程,需要不断将反应副产物移出反应体系,促进正反应进行,精馏的效果对反应有直接影响。本文基于Aspen Plus软件对此过程进行了模拟,从无穷小分割及极限思想的角度出发,将整个间歇反应精馏过程分割成无数微小时段并假设其均为稳态;由反应釜和精馏塔组成的相同单元模型相连后得到整个间歇过程的模型,再利用Step-growth方法建立酯化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各单元模块分别与间歇反应釜中不同时刻下的反应情况相对应。首先利用间歇实验验证了聚己二酸乙二醇酯酯化反应的间歇精馏过程模型的准确性,实际反应过程中产物的酸值等指标的变化与计算值能较好符合,聚合物分子量及精馏塔馏出水量的实验值与计算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在12%以内;然后利用该模型对酯化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大部分乙二醇己参与反应且低于降解温度的前提下,反应温度越高越好;醇酸摩尔比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产物分子量造成不利影响,理想的醇酸比为1.15;在变回流比条件下,水馏出率为95%时,酯化过程的经济效益较优;最后以单批20吨生产规模为例,对间歇酯化反应过程对应的精馏塔进行了优化设计,考虑了随反应进程精馏塔所需处理量的大幅度变化,选择填料为鲍尔环时确定了合适塔径为0.6-1.2米,塔高为3.6米。(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3-06-05)
高兴娜[7](2013)在《间歇精馏—吸附耦合过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间歇精馏和吸附分离的优点,提出了间歇精馏-吸附耦合的新型操作方式,并对该操作过程进行了研究。该方式是在过渡馏分段增加吸附分离,其主要目的是减少过渡馏分量。因为吸附分离操作只协助完成过渡馏分的处理,因此主体的分离过程仍为间歇精馏。该操作方式减少了过渡馏分量,提高了重组分收率。本文采用乙醇-异丁醇物系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工作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分子筛,并确定吸附剂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通过实验最终确定吸附剂—5A分子筛。50℃下进行静态吸附实验,测定吸附等温线,并对静态结果进行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效果比较好,说明该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同时选择不同摩尔浓度的溶液进行动态吸附实验,拟合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本文建立了间歇精馏-吸附耦合新型操作的数学模型,并对该过程应用matlab编程实现模拟计算,通过模拟计算对该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影响因素是过渡馏分段不同吸附切换点。同时将该耦合操作方式与常规恒回流比间歇精馏操作方式进行了模拟比较。模拟结果表明该耦合操作方式比常规恒回流比间歇精馏操作方式减少过渡馏分46.7%-71.5%;常规间歇精馏重组分收率的模拟结果是9.3%,而该耦合操作在吸附切换点浓度30%时重组分收率的模拟结果可达到91.4%。本文采用了乙醇-异丁醇物系进行了该新型操作过程的实验研究,在耦合操作方式下考察了不同吸附切换点对过渡馏分量的影响。将该耦合操作方式与常规恒回流比间歇精馏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新型操作方式比常规恒回流比间歇精馏操作方式减少过渡馏分量37.3%-63.5%;常规间歇精馏重组分收率是18.3%,而在吸附切换点浓度30%时耦合实验重组分收率为67.7%。上述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3-06-01)
金山[8](2013)在《间歇精馏过程优化综合》一文中研究指出间歇精馏技术广泛应用于精细化工与制药工业中,用于提纯或回收高附加值的产品。间歇精馏是一个动态过程,其本身具有瞬时特性,这种性质为过程操作策略的制定以及过程设备结构的选择提供很大的灵活度,同时也为研究者们通过优化综合的方法去挖掘间歇精馏过程的经济潜能以及提高过程的分离效率提供了驱动力与广阔的空间。然而,间歇精馏中各个决策变量的时变特性与其过程优化所包含的复杂经济指标权衡,也为间歇精馏过程的优化综合问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旨在构建一套系统化解决间歇精馏过程优化综合问题的框架。此框架可以涵盖所有可行的间歇精馏过程,为优化综合问题提供完备的求解空间,并在时间轴上同时考虑间歇精馏空间结构配置与时变控制方案,实时权衡过程设计变量与操作变量的最佳匹配关系,寻求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下的间歇精馏系统最优化流程。此框架包括两个阶段:(1)问题定义分析:提出过程综合问题的可优化变量,主要包括间歇精馏系统塔型选择、结构设计方案以及操作策略的制定,分析叁者之间相互依赖并相互制约的复杂权衡关系,为第二阶段中超级结构的建立提供所需变量信息。(2)状态时空间超级结构优化阶段:基于第一阶段提供的变量信息,提出以塔板、储罐为基本单元的复杂间歇精馏系统状态时空间超级结构,据此建立混合整数非线性动态优化模型,采用综合目标函数权衡操作时间、流程空间,包括过程设备、工艺物料和公用工程等要素,同时获得最佳设备参数,塔板-储罐连接配置和决策变量动态控制方案,由此实现间歇精馏过程的优化综合。在此框架下,由于超级结构中各个流股之间能够灵活地混合与分配,且平衡级间形成完全互联结构,几乎包含了所有潜在的间歇精馏最优化流程,使得优化综合问题求解空间明显扩大。同时,塔板-储罐之间不同的流股连接形式可以生成不同的间歇精馏塔类型和结构设计方案,流股属性随时间的不同变化形式可以形成不同的操作策略。因此,整个间歇精馏过程的优化综合问题都可以通过各个流股自身属性及连接形式同时表达出来,实现设计变量与操作变量的同步优化。最后,通过对苯-甲苯二元体系以及苯-甲苯-乙苯叁元体系案例的建模与研究,实例验证了本文提出优化框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3-04-30)
周年忠,田文广,顾宇昕,李雁,陶红秀[9](2012)在《聚对苯二甲酸戊二酯间歇反应精馏过程的模拟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对苯二甲酸(PTA)和新戊二醇(NPG)合成聚对苯二甲酸戊二酯(PPT)出现的问题,应用PRO/II化工模拟软件对间歇反应精馏过程进行模拟优化,模拟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相吻合,相对误差在0.29%~7.85%之间;提出了减少塔顶馏出液中新戊二醇含量、精馏时间的工艺优化方案;以该工艺优化方案为依据对生产装置改造,改造后与改造前相比,精馏时间缩短了2.92 h。(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2年17期)
郭小涛,顾丽莉,代文阳,胡慧光,刘克果[10](2012)在《间歇精馏过程模拟的发展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间歇精馏模拟过程中常用的数学建模的经典方法以及近两年在数学建模及其算法领域的发展,讨论各模型的特点及其在精馏工业和试验中的应用实例。(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2年11期)
间歇精馏过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间歇精馏过程的综合效益,需要对间歇精馏过程进行多目标优化。提出了一种基于均匀设计(UD)的间歇精馏过程多目标优化的方法。通过Aspen软件建立模型,均匀设计安排试验方案并进行模型模拟,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模拟数据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得到数学模型并预报最优操作参数,使多目标均能达到最佳优化。并以乙醇-异丙醇二元体系分离过程作为研究案例,得到单程收率为52.92%,操作时间6.52 h,相比初始模型验证实验结果,收率提高24.90%,而操作时间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达到了优化效果,为今后间歇精馏过程多目标优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歇精馏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艾波,王传昌,许保云.间歇精馏Aspen模拟过程初始化条件优化的研究[J].现代化工.2017
[2].王传昌,许保云,艾波,翟金国,李良君.间歇精馏过程的多目标综合优化研究[J].现代化工.2017
[3].王传昌,许保云,艾波,翟金国,吴高胜.基于UD-Aspen的间歇精馏过程优化设计研究[J].现代化工.2016
[4].罗晶.酯交换法生产碳酸甲乙酯与碳酸二乙酯过程中的间歇精馏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5].孙玉玉,汤吉海,陈献,崔咪芬,费兆阳.带多台侧反应器的间歇反应精馏生产氯化苄非稳态模拟与过程设计[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5
[6].孙文君.聚己二酸乙二醇酯酯化过程的间歇反应精馏模拟[D].华东理工大学.2013
[7].高兴娜.间歇精馏—吸附耦合过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3
[8].金山.间歇精馏过程优化综合[D].大连理工大学.2013
[9].周年忠,田文广,顾宇昕,李雁,陶红秀.聚对苯二甲酸戊二酯间歇反应精馏过程的模拟优化[J].广东化工.2012
[10].郭小涛,顾丽莉,代文阳,胡慧光,刘克果.间歇精馏过程模拟的发展与应用[J].应用化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