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洞室群论文_刘建友,田四明,吕刚,刘方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下洞室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下,围岩,稳定性,龙游,措施,楔形,落石。

地下洞室群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友,田四明,吕刚,刘方[1](2020)在《地下洞室群微振爆破技术及振动控制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小隧道爆破施工对邻近洞室围岩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探明爆破振动控制机理及控制标准,采用经验总结法和理论分析法,将围岩爆破分为常规爆破、弱振爆破、微震爆破和静态爆破四个等级,建立振动波速与材料强度之间的关系,提出爆破振动的控制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微振爆破根据其降振机理划分为跨主振周期法和干扰降振法两种,干扰降振法的降振效果更好,但其技术难度更高,跨主振周期法技术难度相对较小,也相对可靠成熟。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站左、右到发线爆破施工采用微振爆破跨主振周期法,中洞采用干扰降振法,现场监测表明爆破引起的振动速度满足振速控制要求。(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20年01期)

邢志勇[2](2019)在《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安全控制措施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地下洞室群往往存在建设工期紧、工序复杂、安全问题突出等特点,尤其施工安全控制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投资。本文通过安全责任体系、安全机构、施工安全措施、特殊洞段施工安全措施等方面,对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安全控制措施进行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2019》期刊2019-10-23)

杨帆,倪华军,张丹萍[3](2019)在《白鹤滩左岸地下洞室群空气环境治理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鹤滩水电站左岸地下洞室群属深埋巨型地下洞室群,其空气环境治理是一项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引进进口风机并结合工程特点合理规划布置,提出"分期布局、新污分流、送排结合、变频节能"关键技术,使得巨型地下洞室群开挖爆破施工作业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期刊2019年18期)

曾继坤,彭强,陈熠,王振红[4](2019)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下洞室群施工期围岩稳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洞室群施工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下洞室群,洞室开挖对围岩产生强烈扰动,造成巨大卸荷效应,对围压稳定有较大影响,关系工程的安全。以周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为依托,从岩体地质条件及洞室布置实际出发,按照施工组织设计需要拟定的分层开挖及支护方案,对地下洞室群建立叁维模型,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法进行数值计算,研究设计方案下围岩的稳定性以及支护措施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9年11期)

魏雪云,翟友成,胡瑞林,杨志法,傅燕[5](2019)在《龙游古地下洞室群洞内落石灾害及其防治方法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龙游石窟是一处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具有规模巨大、埋深较浅等特点。现场调查发现,古洞室的洞口、边墙、岩柱等部位易产生破裂、危岩,并在旅游条件下存在着落石灾害的隐患。显然,落石问题将严重影响龙游石窟古洞室的旅游安全及其长期保护。本文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之上,结合洞室的受力分析,探索落石产生的机理,认为上部荷载以及风化作用的长期作用是洞室产生落石的主要原因。针对落石的防治提出了安全第一、维持文物原状、兼顾旅游需求的防治原则,并从安全游路规划的角度对落石防治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龙游石窟的旅游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勘察》期刊2019年10期)

江权,冯夏庭,李邵军,李慧[6](2019)在《高应力下大型硬岩地下洞室群稳定性设计优化的裂化–抑制法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应力下大型硬岩地下洞室群突出的围岩灾害性破坏问题,在多个深部/高应力地下洞室群开挖方案与支护参数优化研究及实践基础上,提出高应力下大型硬岩地下洞室群稳定性优化的裂化–抑制设计方法新理念及其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实施流程。该方法认为高应力下地下洞室硬岩大变形与灾害性破坏本质上是其内部破裂发展和开裂的外在表现形式,为此建立以抑制硬岩内部破裂发展为关键切入点的理念,以(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快报》期刊2019年07期)

邹红英,梁成彦,吴昊[7](2019)在《CCS水电站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厄瓜多尔CCS水电站地下厂房系统为大跨度洞群,洞群空间上叁向间距短,带来复杂叁向薄岩壁问题;洞群区域节理发育且走向不利,易形成不稳定楔形体。立足于欧美规范,采用国内外工程类比法及二维、叁维分析手段,基于"新奥法"最终提出了整体挂网喷混凝土加锚杆支护、局部型钢喷混凝土加锚杆支护的设计思路及在整体系统支护的基础上进行局部加固楔形体部位的设计理念,避免了大范围预应力锚杆及锚索对施工工期的延误。目前电站各安全监测数据无异常且已经长期收敛,证明了地下洞室群支护结构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07期)

孙会想[8](2019)在《大埋深、高地应力地下洞室群围岩破坏机理及应对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洞室开挖过程中,脆性围岩应力释放型破坏(岩爆、片帮掉块等)和结构面—应力型破坏(围岩松弛、喷层开裂、顶拱坍塌等)是洞室群围岩破坏常见的主要形式。文章以白鹤滩水电站左岸尾水连接管洞室群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踏勘统计分析,基于500μm显微镜观察、室内岩石力学单轴压缩试验对围岩应力释放型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基于数值模拟、孔内摄像技术对围岩结构面—应力型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研究表明,完整性较好的脆性围岩(Ⅱ类)具有一定的塑性性能,洞室开挖卸荷后岩体易发生压剪破坏,产生与受力方向呈小夹角的破坏面,塑性势能沿破裂面释放,进而引起薄层掉块或岩爆现象;对于完整性较差的围岩(Ⅲ类),由于节理、错动带等裂隙的存在,多表现为岩性强度高、岩体强度低的性状。围岩微裂纹在高地应力作用下逐渐扩展连通,形成相互切割的结构面,并逐步向岩体深部不断发展,直至应力完全释放,受周边洞室爆破振动影响时易发生坍塌现象,破坏过程在宏观上表现为由表及里并具时效性的特点。(本文来源于《现代隧道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周朝[9](2019)在《地下洞室群施工期微震活动特征及围岩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电站地下洞室群开挖卸荷引起的围岩变形、片帮、掉块和岩爆等问题,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微震监测技术能够捕捉到岩爆等灾害发生的前兆信息—微震活动,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地下工程中的岩爆预警预报及围岩稳定性分析。本文以荒沟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为背景,针对开挖过程中局部围岩出现的掉块和轻微岩爆现象,采用微震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对地下洞室群施工期的微震活动特征及围岩稳定性问题进行研究。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工程区初始地应力场进行回归反演,确定了地下洞室群初始应力场分布特征,并基于临界埋深和强度应力比判定了岩爆倾向性。结果表明:工程区应力场分布受地质构造的影响较大,断层处应力分异现象明显;地下厂房洞室群最大主应力值达15~20MPa,属中等应力水平,且在开挖过程中有发生轻微岩爆的可能。(2)根据长达近4个月的微震监测试验期获得的微震活动时空分布,圈定了开挖围岩应力场剧烈扰动区,并探讨了微震活动与施工的动态响应关系。同时,研究了能量指数、施密特数、累积视体积等震源参数的演化规律。微震监测结果表明:微震活动主要分布在厂房上游拱肩和边墙及尾水支洞与主机间交汇部,且主要沿着断层f34的走向呈条带状分布;微震活动与施工动态响应密切相关,且受地质构造影响,以即时型微震为主;能量指数、施密特数急剧下降以及累积视体积增加的震源参数演化规律,预示着岩体稳定性呈劣化趋势。(3)运用FLAC~(3D)模拟地下洞室群分步开挖过程,分析了开挖扰动应力场、位移场及塑性区分布情况。并根据能量耗散原理,利用微震能量与考虑损伤的岩体各向同性可释放弹性应变能之间的关系建立岩体单元损伤模型,实现了考虑微震损伤效应的围岩稳定性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数值模拟与微震监测结果,揭示了微震活动发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得到的围岩应力集中区、塑性区及变形区与微震监测得到的岩体微破裂空间分布规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开挖扰动下的局部围岩应力集中和地质构造共同导致了微震活动的发生;考虑微震损伤效应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时,由于充分考虑了微震监测得到的施工扰动、断层和裂隙带等地质构造异常活化信息,分析结果更符合工程实际情况。(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期刊2019-06-01)

杨建林[10](2019)在《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散烟及通风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处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电站规划装机容量3600MW,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在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开挖过程中,开挖工作面工作环境差,粉尘、爆破烟雾不能及时排除,严重影响施工人员健康和工程进度,目前常规的治理方式是采用通风机配接风管向施工洞内送风,以达到运送新鲜空气及降低污染物浓度的作用,但风流携带的污染物在稀释和扩散的过程中会污染整个洞室,危害洞室内的施工人员及作业环境,此外,通风机的使用还伴随着高昂的用电费用。因此,本文以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工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地下洞室群的散烟系统,施工期及运营期的通风系统进行了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研发了一种可移动式的烟尘净化系统用于地下洞室群施工期的除尘散烟工作,并在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主厂房施工现场进行了工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机动性高,操作简单,除尘效果良好,可快速降低掌子面的烟尘浓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能耗,可在类似工程中推广使用。对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施工期通风系统进行了研究,结合工程资料对施工期通风系统进行了分期规划,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FD)对洞室群不同施工时期的通风情况进行了模拟,依据计算结果,得出了地下洞室群的风流运行规律及粉尘分布规律,针对不同的洞室群通风阶段,提出了相应的通风优化建议。对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运营期通风系统进行了研究,采用数值计算软件Fluent对运营期不同通风方案下的永久通风系统进行了模拟,得出了洞室群永久通风的风流运行规律及排风风井在不同空间位置下永久通风系统的排风效率,给出了满足地下洞室群通风的最优风井布置方式,提出了相应的永久通风系统优化建议,为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运营期通风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对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散烟及通风系统的研究,解决了施工时除尘散烟的问题,保障了地下洞室群的施工环境和施工人员的健康,为相关水电工程的通风设计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北科技学院》期刊2019-05-01)

地下洞室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型地下洞室群往往存在建设工期紧、工序复杂、安全问题突出等特点,尤其施工安全控制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投资。本文通过安全责任体系、安全机构、施工安全措施、特殊洞段施工安全措施等方面,对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安全控制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下洞室群论文参考文献

[1].刘建友,田四明,吕刚,刘方.地下洞室群微振爆破技术及振动控制标准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20

[2].邢志勇.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安全控制措施初步探讨[C].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2019.2019

[3].杨帆,倪华军,张丹萍.白鹤滩左岸地下洞室群空气环境治理关键技术[J].中国水利.2019

[4].曾继坤,彭强,陈熠,王振红.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下洞室群施工期围岩稳定分析[J].水力发电.2019

[5].魏雪云,翟友成,胡瑞林,杨志法,傅燕.龙游古地下洞室群洞内落石灾害及其防治方法的思考[J].工程勘察.2019

[6].江权,冯夏庭,李邵军,李慧.高应力下大型硬岩地下洞室群稳定性设计优化的裂化–抑制法及其应用[J].水利水电快报.2019

[7].邹红英,梁成彦,吴昊.CCS水电站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关键技术研究[J].人民黄河.2019

[8].孙会想.大埋深、高地应力地下洞室群围岩破坏机理及应对措施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9

[9].周朝.地下洞室群施工期微震活动特征及围岩稳定性分析[D].长江科学院.2019

[10].杨建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地下洞室群散烟及通风系统研究[D].华北科技学院.2019

论文知识图

一1叁维有限元计算模型网格图5一12地一31地下洞室群开挖单元图5一41~...地下洞室群主要支护措施的模拟大型地下洞室群3维数值模型右岸地下洞室群叁维布置图主要断层与地下洞室群之间的关系

标签:;  ;  ;  ;  ;  ;  ;  

地下洞室群论文_刘建友,田四明,吕刚,刘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