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巴山冷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冷杉,巴山,宽度,种群,气候变化,神农架林区,序列。
巴山冷杉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莹,胡勇,曹广强[1](2019)在《基于HJ-1A/B CCD影像的神农架巴山冷杉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神农架林区气候复杂,森林类型多样,巴山冷杉林生境复杂,生物量估算难度较大。本研究首先将神农架林区植被细分类,提取出研究区巴山冷杉林分布范围,然后使用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对外业调查的研究区22块巴山冷杉样地进行样地生物量估算;最后利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估算巴山冷杉生物量。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检验R值为0.851,决定系数R2为0.725,显着性检测值F为11.20。主要结论有:1)研究区提取出巴山冷杉面积为8 347.41 hm2,巴山冷杉生物量总量为102.51×104t,平均值为122.8 t/hm2。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比,估算平均值基本一致,实验结果可信。2)巴山冷杉林生物量出现了从边缘向内部的递减现象,巴山冷杉在林区呈现"离散化"分布,生物量也存在空间上的"退化"现象。(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9年02期)
陈杰,李文君,钟娇娇,陈倩,康冰[2](2019)在《陕西米仓山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种群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陕西米仓山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种群分布格局,为巴山冷杉天然林可持续保护及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米仓山巴山冷杉天然林集中分布的上干河沟两侧和塔子坪大垭豁等地共设置9个25m×20m的样地,通过典型样地调查,从巴山冷杉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重要值、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D)及乔木径级结构等方面,分析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多样性指标间的相关性;应用理论分布模型和方差均值比率(v/m)、聚集指数(Ci)、平均拥挤度(m*)、Green指数(Gi)、聚块性指数(Pai)和聚集强度(Pi)等指标,分析主要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乔木层中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的重要值为59.14%,为建群种,但其胸径<2.5cm(径级Ⅰ)的幼苗个体数量严重不足,种群结构衰退。巴山冷杉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数分别为12,26和53种,各林层的物种多样性差异较明显,灌木层、草本层的H′分别为2.55和3.50,均大于乔木层的1.58;J和D值也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种群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巴山冷杉的v/m为16.95,聚集强度为2.50,属于聚集分布类型,另有乔木层的5个优势种、灌木层的4个优势种和草本层的10个优势种也服从聚集分布,少数优势种则呈均匀或随机分布。【结论】陕西米仓山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林分郁闭度较高,不利于幼苗天然更新及幼树生长,群落已经处于演替后期。(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张芳芳[3](2018)在《神农架地区巴山冷杉树轮δ~(18)O、δD所记录的大气环流及海温信息》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树轮稳定同位素序列来反映和记录过去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利用采自湖北神农架地区的18株巴山冷杉23根树轮样芯,经过一系列实验室处理,最终研制出神农架地区巴山冷杉年分辨率的1790-2011年的树轮δ~(18)O、δD序列,并分析了树轮δ~(18)O、δD序列与其立地环境的气候因子、大气环流指数和海温之间的相关响应,进一步讨论了上述这些气候因子、环流因子以及海温影响树轮δ~(18)O、δD序列的作用机理和影响程度,以期扎实树轮同位素研究气候变化的理论基础,从而实现利用树轮δ180、δD序列重建过去海温变化。为了分析神农架地区树轮氢氧同位素序列的气候指示意义,我们将该地区树轮δ~(18)O、δD序列和邻近的巴东气象站记录的气候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探讨了树轮δ~(18)O、δD序列对气候要素响应的敏感程度。响应结果表明,神农架地区树轮δ180序列主要对当年6-7月降水量、当年3-4月气温和当年7月相对湿度响应敏感,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 6-7月降水量、3-4月气温和7月相对湿度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该地区气候要素变化与树轮δ~(18)O的变化密切相关;神农架地区树轮δD序列与降水、气温、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的相关性均较低,未达到显着性水平,因此树轮δD序列对降水、气温、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的的响应均不敏感。为了分析树轮δ~(18)O、δD序列与区域大气环流之间的相关关系,我们利用神农架地区树轮δ~(18)O、δD序列与区域大气环流指数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了树轮δ~(18)O、δD序列与北半球副高面积指数(5E-360)、南海副高面积(100E-120E)、太平洋极涡面积指数(Zone 2,150E-120W)、南海海温(SST)及南方涛动指数(SOI)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关结果表明,树轮δ~(18)O序列与当年2-3月北半球副高面积指数(5E-360)、9月南海副高面积(100E-120E)、1月太平洋极涡面积指数(Zone 2,150E-120W)及当年1月南方涛动指数(SOI)之间有密切关系,这表明神农架地区树轮δ180序列在很大程度上记录了较多的区域大气环流信息;树轮δD序列与与当年7月北半球副高面积指数、9月南海副高面积以及8月太平洋极涡面积指数呈显着相关。我们还发现神农架地区树轮δ180序列与4-5月南海海温(SSST)呈显着正相关,说明4-5月南海海温对神农架树轮δ180值具有重要影响;神农架地区树轮δD序列与5月南海海温呈显着正相关,与1月孟加拉湾海温呈显着正相关,且达到了重建水平,因此重建了孟加拉湾地区1月海温。为了研究神农架树轮δ~(18)O序列的变化幅度和周期,对树轮δ~(18)O、δD序列进行了滑动平均和功率谱分析,发现树轮δ~(18)O序列具有两个明显周期,分别为7.8a和23.3a,7.8a周期可能与南海海温有关,23.3a周期可能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树轮δD序列也具有两个明显周期,分别为2a和3.6a,这两个周期可能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国春,宋华东,李琦,卜书海[4](2017)在《太白山巴山冷杉林主要树种与开花秦岭箭竹的空间点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变量和双变量O-ring函数对太白山大熊猫栖息地巴山冷杉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种间关联性及其与林下开花箭竹的空间关联性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巴山冷杉林中,巴山冷杉数量最多,但种群结构衰退,白桦种群相对年轻,种群结构稳定,红桦种群也呈衰退趋势;3个主要树种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加,逐渐表现为随机分布.3个树种的空间关联性主要表现在小尺度范围内,随尺度增加,空间分布格局逐渐表现为不关联;巴山冷杉和白桦与开花秦岭箭竹在大、中尺度内呈现正相关,而红桦与开花秦岭箭竹在大、中尺度上表现出负相关.大熊猫栖息地内乔木和林下秦岭箭竹共同推动森林的动态演替和发展,进而影响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环境变化.(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秦进,白红英,翟丹平,王俊,李书恒[5](2017)在《秦岭东部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巴山冷杉树轮宽度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树木年代学方法,通过响应分析与回归分析对秦岭东段主脊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树轮宽度所蕴涵的气候意义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巴山冷杉年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和差值年表的各项特征值较高,反映树轮资料包含较强的环境信息;归纳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春夏季气温是树木径向生长的主导因子,当年1-8月不同时段的平均气温普遍对巴山冷杉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1-2月平均气温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最为显着,而前一年10-11月平均气温的"滞后作用"不可忽略。降水不是该区巴山冷杉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但当年1-2月的降水过多会导致组织生长减缓;回归模型能较好模拟年轮宽度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据此结合极宽、极窄轮出现年份的气候状况印证了巴山冷杉树轮宽度年际变化是生长季初期气温、降水相互制衡、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推测巴山冷杉林带位置有向高海拔迁移的可能。为秦岭植被生长在气候变化过程中的生态模式演变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7年03期)
高娜[6](2017)在《秦岭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巴山冷杉径向生长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秦岭是我国气候划分上的一条重要分界线,该地区高山林线对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有着十分敏感的响应,对全球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研究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较早开展树轮气候学研究的地区之一。但是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对单点树轮气候进行重建方面,关于区域树轮资料与气候响应的分异现象和非线性模式等问题涉及较少。本文对秦岭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树木的径向生长与其主要限制性气候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是否稳定进行探讨,即研究区是否存在分离效应,并进一步分析其具体表现特征;同时,借助基于生理过程的树轮生理模型Vaganov-Shashkin-Lite(简称VS-Lite模型),解析研究区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径向生长与其主要限制性气候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基于经验的近线性统计方法主要是通过树轮气候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对秦岭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巴山冷杉的年表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所采样芯包含着较为丰富的气候变化信息,能够很好地反映研究区气候变化的一致性情况,达到了进一步分析的要求;(2)随着海拔的升高,各样本序列所反映出的对于气候变化的同步性和信号强度表现出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特征;(3)5个采样点所选用的年表与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具有海拔差异。同时,将1992/1993年作为分界点,对两个时段(1969-1992年和1993-2013年)研究区巴山冷杉的生长对于气候要素响应的异质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研究区巴山冷杉的径向生长对于温度这一气候因子的响应特征在两个时段上表现出了不同,即树木生长对于气候的响应变得不稳定,存在着一定的分离效应。基于生理过程的非线性关系研究主要是借助于生理模型V-S Lite,模拟得到秦岭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巴山冷杉的年轮宽度序列,并从生理过程的角度对研究区巴山冷杉的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研究,进而界定影响巴山冷杉树木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子。模拟结果表明:4-5月份时,研究区树木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子是温度;6-8月份时,土壤湿度是巴山冷杉生长季中后期生长量的主要限制性因子;9月份以后,温度是树木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同时,伴随着全球变暖,巴山冷杉的生长季得到了延长。本研究分别利用基于经验的近线性统计方法和基于生理过程的模型V-S Lite对秦岭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巴山冷杉的径向生长与其主要限制性气候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均表明研究区存在着一定的“分离效应”,且4月份时较高的温度能够刺激巴山冷杉树木形成层的活动,延长树木的生长季,有利于研究区巴山冷杉的生长;在6月份时,树木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子是土壤湿度,此时过高的温度会对巴山冷杉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而充沛的降水会使得研究区土壤的水分状况良好,有利于巴山冷杉的生长。利用生理模型V-S Lite对研究区巴山冷杉的生长进行拟合,能够更好地辨别出巴山冷杉径向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子,也能够为揭示巴山冷杉径向生长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响应关系提供生理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06-01)
崔鸿侠,潘磊,黄志霖,曾立雄,王晓荣[7](2017)在《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凋落物量养分归还及分解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掌握森林凋落物产量及组成的动态变化、凋落物养分归还量及凋落物分解特征,了解凋落物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神农架巴山冷杉天然林和人工林,在样地内布置凋落物收集框和凋落物分解袋,通过1 a的连续观测,比较天然林和人工林凋落物产量及分解速率的差异。【结果】巴山冷杉天然林和人工林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6 217.44和4 833.46 kg/hm2,天然林比人工林年凋落物总量高28.63%。凋落物中以落叶为主,天然林和人工林落叶产量分别占凋落物总量的55.24%和54.76%;其次是落枝,分别占总量的22.18%和19.66%;树皮及花果等其他组分含量相对较少,分别占总量的22.58%和25.58%。巴山冷杉林凋落模式为双峰型,分别在10月和次年6月具有明显高峰期,而在次年2月凋落量最小。天然林和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年归还量分别为77.84和54.47 kg/hm2,天然林比人工林凋落物年养分归还量高4291%,5种大量元素年归还量大小顺序均为N>K>Ca>P>Mg。凋落物在初始阶段分解较快,天然林和人工林凋落物在最初2个月失重率分别达18.70%和11.35%。天然林和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常数分别为0.303和0.241,凋落物半衰期分别为1.70 a和2.57 a,而凋落物周转期分别为9.30 a和12.12 a。【结论】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凋落物产量较高,分解速率较慢,天然林凋落物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崔鸿侠,潘磊,黄志霖,曾立雄,付甜[8](2017)在《神农架不同海拔巴山冷杉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2个活性有机碳组分指标,研究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的海拔梯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在海拔2 200~3 000 m为0.30~1 22 g/kg,占总有机碳的1.05%~2.09%;水溶性有机碳在不同海拔范围为0.16~0.69 g/kg,占总有机碳的0.57%~1.20%。2个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均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土壤全N含量和土壤湿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温度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活性碳组分含量的决定因素。2个活性有机碳组分之间也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秦进,白红英,周旗,王俊,李书恒[9](2017)在《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林线不同海拔巴山冷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气候变化对秦岭植被的影响已得到众多研究的证实,牛背梁作为秦岭东部主脊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地区亚高山林线植被对气候变化的生态响应现状尚未得到广泛关注。依照树木年代学原理,进行响应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探讨了牛背梁林线关键树种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年表特征及对气候响应的海拔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随海拔升高,树木生长对气候的敏感性逐渐上升,但轮宽年表的同步性和信号强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2)不同海拔树轮宽度年表的气候响应结果基本一致,对气温的敏感性均较降水强,敏感时段为当年2~8月,差异主要体现在,高海拔树木受生长季末期8月气温的影响较重,中海拔树木受生长季前期3~4月降水和上年冬季10~11月气温的促进,而低海拔树木受初春1~2月降水的限制作用明显。(3)对比分析低、中、高海拔3个回归模型中显着因子的变化趋势,发现气候变化可以促进巴山冷杉生长季的提前,但不同海拔树木的生长动态各异,说明研究区林线不同海拔巴山冷杉生长对全球变化可能具有不同的响应机制。(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7年01期)
高娜,李书恒,白红英,王俊[10](2016)在《秦岭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树轮宽度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分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树轮气候学的方法,以1992/1993年为分界点,分析了两个时段(1969—1992年和1993—2013年)秦岭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巴山冷杉的生长对气候要素响应的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巴山冷杉的径向生长对温度的响应存在着一定的分离效应。将表征巴山冷杉径向生长的差值年表(RES)序列分别与年际、季节和月值气候要素进行相关和响应函数分析发现,在1969—1992年时段,巴山冷杉的径向生长与年际及季节的平均温度并未表现出显着的相关性,与当年3月、9月平均温度和当年2月、4月降水量显着负相关,与当年5月平均温度显着正相关;在1993—2013年时段,巴山冷杉的径向生长与上一个秋季的平均温度呈显着正相关,在月值气候要素的相关分析中,其与上年10月的平均温度呈显着正相关,与当年2月降水量仍显着负相关;同时,在两个时间段上,巴山冷杉的径向生长均与上一个冬季的平均降水量显着负相关。由此推断,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秦岭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巴山冷杉的径向生长在两个时间段对于气候要素的响应特征、响应模式存在着差异。(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巴山冷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陕西米仓山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种群分布格局,为巴山冷杉天然林可持续保护及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米仓山巴山冷杉天然林集中分布的上干河沟两侧和塔子坪大垭豁等地共设置9个25m×20m的样地,通过典型样地调查,从巴山冷杉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重要值、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D)及乔木径级结构等方面,分析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多样性指标间的相关性;应用理论分布模型和方差均值比率(v/m)、聚集指数(Ci)、平均拥挤度(m*)、Green指数(Gi)、聚块性指数(Pai)和聚集强度(Pi)等指标,分析主要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乔木层中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的重要值为59.14%,为建群种,但其胸径<2.5cm(径级Ⅰ)的幼苗个体数量严重不足,种群结构衰退。巴山冷杉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数分别为12,26和53种,各林层的物种多样性差异较明显,灌木层、草本层的H′分别为2.55和3.50,均大于乔木层的1.58;J和D值也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种群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巴山冷杉的v/m为16.95,聚集强度为2.50,属于聚集分布类型,另有乔木层的5个优势种、灌木层的4个优势种和草本层的10个优势种也服从聚集分布,少数优势种则呈均匀或随机分布。【结论】陕西米仓山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林分郁闭度较高,不利于幼苗天然更新及幼树生长,群落已经处于演替后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巴山冷杉论文参考文献
[1].李梦莹,胡勇,曹广强.基于HJ-1A/BCCD影像的神农架巴山冷杉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9
[2].陈杰,李文君,钟娇娇,陈倩,康冰.陕西米仓山巴山冷杉天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种群分布格局[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张芳芳.神农架地区巴山冷杉树轮δ~(18)O、δD所记录的大气环流及海温信息[D].武汉大学.2018
[4].李国春,宋华东,李琦,卜书海.太白山巴山冷杉林主要树种与开花秦岭箭竹的空间点格局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17
[5].秦进,白红英,翟丹平,王俊,李书恒.秦岭东部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巴山冷杉树轮宽度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冰川冻土.2017
[6].高娜.秦岭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巴山冷杉径向生长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7
[7].崔鸿侠,潘磊,黄志霖,曾立雄,王晓荣.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凋落物量养分归还及分解特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8].崔鸿侠,潘磊,黄志霖,曾立雄,付甜.神农架不同海拔巴山冷杉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特征[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7
[9].秦进,白红英,周旗,王俊,李书恒.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林线不同海拔巴山冷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干旱区地理.2017
[10].高娜,李书恒,白红英,王俊.秦岭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巴山冷杉(Abiesfargesii)树轮宽度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分离效应[J].生态学杂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