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Windows Sockets中套接口的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辛文强[1](2021)在《天地一体化网络16位协议栈传输层与网络层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传统互联网架构设计存在安全性低、移动性支持差、可扩展性差等缺陷,无法满足天地一体化网络自主安全、可管可控、可靠稳定、泛在接入、按需传输等需求,需要创新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体系。标识网络从理论上解决了上述体系结构问题,但要将其应用于天地一体化网络中并满足上述需求,仍需进一步设计基于标识网络技术的协议体系。本文在此背景下设计和开发了天地一体化网络16位标识协议栈,该协议栈是通过标识网络技术自主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论文分析了基于标识的天地一体化网络协议体系的特点和需求,基于Linux操作系统对天地一体化网络16位标识协议栈的系统架构和模块进行了设计。之后,论文重点对标识协议栈网络层、传输层以及标识协议栈配置管理接口的设计和实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网络层采用16位的编址空间和8字节的精简报头设计,在基于标识的天地一体化网络中满足了用户空间和网络空间隔离、可基于用户身份按需服务、轻量化的需求。传输层通过适配标识协议提供对传输控制协议、用户数据报协议、轻量用户数据报协议的支持。标识协议栈配置管理接口通过使用虚拟文件系统、系统命令、套接字选项等方式为用户对标识协议栈的配置管理提供了便利。其次,论文基于标识协议栈提出了一种部署在网络层的多路径并发传输机制,该机制通过发送心跳报文和在数据报文中添加扩展头的方式对路径的单向时延和拥塞状态进行探测,基于路径信息进行路径调度,通过隧道技术实现多路径并发传输。最后,论文搭建了相应的拓扑对标识协议栈和所提多路径并发传输机制进行了测试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标识协议栈能够完成构建基于标识的天地一体化网络协议体系的任务,所提多路径并发传输机制初步实现了多路径并发传输的功能。
仵金刚[2](2019)在《多接口通用协议解析方法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现代化矿井存在各种安全监测系统,其保障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在这些监测系统中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数据采集分站和传感器,而这些数据采集分站和传感器由不同厂家生产,且在数据传输方面使用着不同的数据传输协议和数据传输接口。致使监测系统中添加不同协议监测设备时,便需要重新开发数据采集程序,系统的扩展性、通用性差。因此研究一种方法使煤矿安全监测系统可以方便的接入不同协议的监测设备,具有重重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本课题首先调研并分析了煤矿安全监测设备的通讯方式与通讯接口,设计多接口通讯方法,将各种模式、接口的监测设备统一处理,由此将协议解析分为协议识别和数椐解析。然后分析了Modbus协议、唐山大方汇中仪表明渠流量计通讯协议等多种煤矿安全监测设备的通讯协议,给出了其报文上行帧与下行帧通用结构。协议报文下行帧通用结构分为站号属性、数据属性、命令属性、帧长属性、帧头特征、帧尾特征和校验;协议报文上行帧通用结构分为帧头组、数据组和帧尾组。其次设计了一种协议标识、设备标识、帧头、帧长和帧尾相结合的协议识别方法和通用协议解析方法。最后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多接口通用协议解析系统,该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协议编辑功能、设备添加功能和通讯接口配置功能;能根据用户设置的通讯串口个数和参数生成对应的串行通讯接口,并建立UDP服务端和TCP服务端;根椐分站的通讯模式和巡检同期对分站进行巡检;能够按照协议项结构信息生成下行帧,对上行帧进行识别和解析。系统使用多线程技术,有效的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采用数据缓冲区存储监测数据帧,有效的避免了数据包丢失的情况出现。最终测试结果表明,多接口通用协议解析系统能满足功能指标要求,并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通用性。
黄海明[3](2019)在《200MSPS虚拟示波器的软件模块设计》文中提出传统的台式示波器一般体积都较大,不便于用户随身携带,而且价格一般不便宜,对于以个人研发为代表的对价格敏感的群体不太友好,并且不能很好的适应复杂测试环境的场合,比如测试者需要和被测信号的接入端保持一定距离时。因此,作为数字示波器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虚拟示波器因其小型化、模块化和低成本等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课题中的200MSPS虚拟示波器,去除了键盘,显示屏等硬件设备。同时充分利用生活中的Wi-Fi和USB,PC和移动终端资源,将人机操作的界面端和数据采集系统分开,将波形处理和显示的功能交由用户的终端设备去实现,。本文先简单介绍了国内外虚拟示波器领域的情况,再介绍了仪器的硬件原理,然后对仪器端和终端的软件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总体方案,主要针对以下几个部分来详细介绍设计与实现情况:(1)上位机的仪器驱动程序。这部分包括了触发通道、水平通道和垂直通道三大功能模块的设计,时基档位和垂直灵敏度的自动设置算法的设计,同时还包括对仪器端的任意波发生器功能模块的驱动程序。(2)上位机和ARM通讯的程序。通讯方式为USB接口和WiFi两种,程序包括上位机端的通讯程序和仪器端的通讯程序这两部分,设计到数据包和指令的设计,指令的发送、接收和执行等过程的设计,以及TCP通讯的非阻塞设计等。(3)上位机的界面设计和按钮控制的设计。界面设计包括多种布局的组合使用,菜单设计中用到了循环结构,按钮控制是针对特殊按钮进行控制逻辑的设计,同时在停止状态下对波形控制的软件设计。(4)ARM与FPGA的通讯程序。这部分包括并行总线的设计,数据读写的设计以及数据重整合处理的设计等。最后基于实验室现有硬件平台,对软件进行调试,并对主要功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USB接口和Wi-Fi方式都能实现数据通讯功能,界面和菜单的显示符合设计,驱动程序的自动设置功能工作正常,特殊按钮的控制功能工作正常,ARM与FPGA的数据传输,任意波形发生器功能也都表现正常。
林之丹[4](2015)在《计算机网络实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网罗设计人才与高级网络管理人才已经逐渐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个计算机网络实验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在Windows平台的Socket通信接口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基础上,从而完成计算机网络上机实验的管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该系统可以对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动态化的管理,而学生则可以在课堂上浏览实验要求,进行师生间的对话交流并自动提交实验报告等.本文从系统的功能、系统的设计以及系统的实现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许斌[5](2013)在《基于Windows平台的FTP应用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基于Windows平台的FTP应用协议的规范和实现基础,并探索阐述了使用网络编程接口规范Windows Sockets开发FTP应用的研究与实现。
吴彬[6](2011)在《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通信网络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机器人足球赛是一项竞争激烈、对抗性强的高水平比赛,它涉及的技术包括机器视觉、图像处理、人工智能、机电一体化、机器人学、数据融合、局域网通信等。足球机器人系统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许多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之一,这些研究将不断促进机器人技术水平向前发展,并服务于人类社会。本文以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为研究平台,以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足球比赛为研究背景,对机器人通信网络系统进行研究与设计,并设计相关实验进行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研究和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1)详细说明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比赛系统以及机器人系统各部分的组成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机器人系统研究的关键技术:视觉信息处理技术、决策系统相关技术和通信网络系统相关技术。(2)对有关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通信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介绍了OSI参考模型、OSI传输层协议TCP和UDP、WLAN技术以及机器人通信系统所使用的无线局域网协议,画出机器人通信网络系统的体系结构图。对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通信网络系统干扰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应的抗干扰分析。(3)结合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足球比赛的实际情况,分析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通信网络系统所需要的功能并画出相应的功能框架图,对所分析的功能进行功能设计并画出相应的流程图。使用Microsoft Visual C++ .NET 2003编写机器人通信网络系统的实例,包括:网络控制端教练机程序和机器人通信子系统程序。(4)对所编写的教练机程序和机器人通信子系统程序进行实验,验证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网络通信系统应用软件的可行性,验证通信系统传输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理论和设计的软件是可行的,并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张洁琼[7](2011)在《互动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时代,人们对协同设计、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提供互动服务的系统需求不断增大,对它们的易用性和高效性要求不断提高,这类系统称为互动设计系统。本文就互动设计系统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先详细分析了相关网络基础设施的结构与功能,解决了P2P(点对点通讯)过程中NAT(网路地址转换,这里指设备)穿透问题;再提出了一种基于mirror driver(镜像显卡驱动)的屏幕信息截取法,mirror driver原本用于多显示器环境,本文创新用于屏幕差异化截取,实现了截屏的高效性和实时性;然后,以“P2P技术”和“mirror driver差异化截屏技术”为核心技术,结合“数据解压缩技术”、“远程桌面共享与控制技术”、“终端显示技术”等技术,对各模块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互动设计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屏幕信息传输技术的研究思路,对互动设计系统等相关领域的发展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李翔[8](2010)在《应急通信中基于位置信息的数字对讲机功率控制物理层分析及实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各种通讯设备的数字化,传统的模拟对讲机也在走向数字化道路。模拟对讲机在高功率状态下只能正常工作几个小时的时代也将成为过去;由于数字对讲机以它智能的数字化处理方式,先进的通信技术支持,使得它能够实现超长的工作时间,再加上其本身内置的GPS功能,可以根据位置信息来进行高低功率的控制,从而使对讲机能达到人们理想的使用状态,同时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工作寿命,给使用者更长时间的户外作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本文是针对应急通信中基于位置信息的数字对讲机功率控制物理层分析及实现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摩托罗拉公司的数字对讲机MOTOTRBO的介绍,描述了MOTOTRBO技术的原理,对讲机的外观结构,它与PC的接口连接线图,及一些辅助软件的配置。二、对讲机功率控制的研究和仿真。描述了功率高低切换的方式和优缺点,并进行了相应的计算机仿真。三、对讲机选件板的开发。描述了基于ARM7结构的开发环境,硬件电路的原理图和PCB图的实现和一些ARM的实现程序。四、PC上开发的位置信息跟踪软件的实现。PC上的应用程序与远程对讲机进行连接后,远程对讲机就可实时地把位置信息传回到PC上,PC就可自动地根据位置的信息发送命令使远端对讲机改变功率,本研究使用VC为开发语言环境,并使用了google map地图和google地图的开发语言。五、实际测量的结果。
贾旭阳[9](2010)在《基于局域网饲料生产线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以及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生产企业对大规模生产的可靠性要求以及对恶劣环境下生产过程控制的需求,基于局域网技术的控制系统将是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用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改善工作环境的一个必然需求。在工业现场生产控制过程中,采用局域网的控制系统可以更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本文是针对基于局域网饲料行业生产线控制系统进行的技术开发和研究,利用局域网实现远程控制计算机和现场生产控制计算机的正常通讯,完成数据采集与传输和远程控制功能。文中概述了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介绍了饲料生产系统的软硬件体系结构、构建网络控制系统的各种模块;并详细介绍了系统的软硬件总体结构设计思想、网络通信技术的开发、数字滤波技术、PID调节算法、数据结构、生产控制等各功能模块的实现过程。本系统现场控制部分采用了PLC来控制生产过程,通过PLC来采集生产状态下的电子称的重量信息,通过PLC开关量输入采集生产线的状态及报警信息,并通过PLC开关量输出实现对仓门开关的控制。利用WinSocket技术、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实现计算机之间通信,远程计算机和现场计算机安装同一软件,通过局域网使远程计算机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软件采用delphi6作为开发环境,自定义了PLC数据通信协议,并采用此协议进行数据传输,保证了数据传输的有效性与准确性;采用SQL Server2000数据库实现用户管理及系统参数存储;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方式提高系统性能,使系统易于扩展和维护。本系统的开发思路与设计方法,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对于提高工业现场的生产效率、工作环境、系统集成度、系统的可维护性与可靠性具有实际意义。
徐洪涛[10](2010)在《基于TCP/IP的虚拟电力电子实验室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虚拟电力电子实验室是目前电力电子实验室教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各大专院校的实验经费变得相对紧张,在这一形势下,充分利用远程电力电子实验系统的优势,用尽可能少的资金投入达到较好的实际实验效果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基于网络的虚拟电力电子实验系统以其低成本、高效率、更新升级方便等优势使得各大专院校竞相对其进行研究并逐渐投入使用。在虚拟电力电子实验室系统中,虚拟电力电子实验室软件系统是整个系统能够稳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也是用户操纵实验设备,获取实验结果的主要途径。因此,软件系统的开发在整个虚拟实验室系统的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软件系统的开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涉及到的主要技术领域有网络通信、多线程技术及服务器设计等。本论文旨在对虚拟电力电子实验室软件系统的实验进行相关研究及设计。论文在研究探讨电力电子实验室特点的基础上,采用已有的网络通信技术和多线程控制技术设计了一个能实现相关功能的虚拟电力电子实验室软件系统。论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在简要说明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了虚拟电力电子实验室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相关技术;介绍了TCP/IP协议,着重阐述了在Windows和Linux两种操作系统下相关技术如套接字编程的实现。其次,在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多线程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对客户端软件的设计思路和方案进行详细的分析,重点阐述客户端软件端软件中核心功能的实现过程和所采用的技术。随后,在介绍各种服务器端软件架构的基础上,对服务器端软件架构选择了消息的分析,并根据本设计自身特点对已有的架构进行修改和实现。详细介绍了Linux下复用模型的特点和具体实现过程。最后,总结了本文所作的研究与设计工作,并对该课题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二、关于Windows Sockets中套接口的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Windows Sockets中套接口的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天地一体化网络16位协议栈传输层与网络层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天地一体化网络相关研究 |
1.2.2 网络协议栈相关研究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与技术 |
2.1 标识网络 |
2.2 基于标识的天地一体化网络 |
2.3 Linux网络协议栈 |
2.4 本章小结 |
3 天地一体化网络16位标识协议栈设计 |
3.1 设计需求分析 |
3.2 系统架构及模块设计 |
3.3 标识协议栈套接口层设计 |
3.4 标识协议栈网络层设计 |
3.4.1 标识地址结构设计 |
3.4.2 标识协议栈网络设备管理设计 |
3.4.3 标识协议报文首部设计 |
3.4.4 标识协议报文处理流程设计 |
3.4.5 标识协议报文分片与重组设计 |
3.4.6 标识协议接口设计 |
3.4.7 通用控制消息协议设计 |
3.4.8 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多路径并发传输机制设计 |
3.5 标识协议栈传输层设计 |
3.5.1 标识协议栈UDP和UDP-LITE支持设计 |
3.5.2 标识协议栈TCP支持设计 |
3.6 标识协议栈配置管理接口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天地一体化网络16 位标识协议栈实现 |
4.1 系统总体实现概述 |
4.2 标识协议栈套接口层实现 |
4.3 标识协议栈网络层实现 |
4.3.1 标识协议栈网络设备管理实现 |
4.3.2 标识协议实现 |
4.3.3 标识协议报文分片与重组实现 |
4.3.4 通用控制消息协议实现 |
4.3.5 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多路径并发传输机制实现 |
4.4 标识协议栈传输层实现 |
4.4.1 标识协议栈UDP和UDP-LITE支持实现 |
4.4.2 标识协议栈TCP支持实现 |
4.5 标识协议栈配置管理接口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5 天地一体化网络16位标识协议栈测试 |
5.1 测试拓扑及方法 |
5.2 网络设备管理模块功能测试 |
5.3 通用控制消息协议通信测试 |
5.4 标识协议栈传输层协议测试 |
5.4.1 UDP和UDP-LITE协议通信测试 |
5.4.2 TCP协议通信测试 |
5.5 分片与重组功能测试 |
5.6 标识协议栈配置管理接口功能测试 |
5.7 标识协议栈性能测试 |
5.8 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多路径并发传输机制测试 |
5.8.1 测试拓扑 |
5.8.2 功能测试 |
5.8.3 性能测试 |
5.9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多接口通用协议解析方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
1.2.1 煤矿安全信息监测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2 通用协议解析方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2 多接口通用协议解析方法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协议扩展问题解决方法 |
2.1.1 通信组件配置方法 |
2.1.2 基于XML文件的通用协议解析方法 |
2.2 串行通讯 |
2.3 Socket技术 |
2.3.1 流式套接口 |
2.3.2 数据报套接口 |
2.4 本章小结 |
3 多接口通用协议解析方法设计 |
3.1 通讯方式分析与多接口通讯方法设计 |
3.1.1 煤矿安全监测设备通讯方式分析 |
3.1.2 多接口通讯方法设计 |
3.2 协议报文分析与协议报文通用结构设计 |
3.2.1 相关协议报文结构分析 |
3.2.2 协议报文通用结构设计 |
3.3 协议报文识别和解析方法设计 |
3.3.1 协议报文下行帧编码方法设计 |
3.3.2 协议报文上行帧识别和解析方法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多接口通用协议解析系统需求与设计 |
4.1 多接口通用协议解析系统需求分析 |
4.1.1 需求概述 |
4.1.2 用例分析 |
4.2 多接口通用协议解析系统设计 |
4.2.1 系统架构设计 |
4.2.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
4.2.3 数据库设计 |
4.2.4 界面设计 |
4.3 多接口通用协议解析系统子模块设计 |
4.3.1 信息编辑模块设计 |
4.3.2 多接口通讯模块设计 |
4.3.3 协议下行帧编码模块设计 |
4.3.4 协议上行帧解析模块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多接口通用协议解析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测试过程 |
5.2.1 功能测试 |
5.2.2 性能测试 |
5.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3)200MSPS虚拟示波器的软件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
2.1 示波器软件平台的分析和选取 |
2.1.1 终端上位机平台 |
2.1.2 仪器端通讯控制平台 |
2.2 示波器仪器端硬件组成原理介绍 |
2.3 软件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2.4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5 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分析 |
2.6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上位机终端的软件设计 |
3.1 基于消息机制的MVC程序设计模式 |
3.2 程序流程设计 |
3.3 仪器驱动程序设计 |
3.3.1 仪器开启与关闭和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
3.3.2 功能模块的设计 |
3.3.3 自动设置模块的算法设计 |
3.3.4 任意波发生器的驱动程序设计 |
3.4 通讯模块的设计 |
3.4.1 数据包格式和指令设计 |
3.4.2 上位机的发送设计 |
3.4.3 上位机的接收设计 |
3.5 界面设计和按钮控制设计 |
3.5.1 布局方式的选择 |
3.5.2 界面总体的设计 |
3.5.3 菜单结构的设计 |
3.5.4 特殊按钮控制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仪器端的ARM软件设计 |
4.1 ARM软件的总体架构设计和主函数流程设计 |
4.2 Flash与 SRAM空间分配设计 |
4.3 监控模块设计与时钟配置 |
4.4 与上位机通讯模块的设计 |
4.4.1 通信方式选择的设计与初始化设置 |
4.4.2 TCP通讯的非阻塞设计 |
4.4.3 指令的执行设计 |
4.4.4 波形数据的数据包设计 |
4.4.5 任意波发生器的软件设计 |
4.5 与FPGA通讯模块的设计 |
4.5.1 并行总线的设计 |
4.5.2 总线通讯软件设计 |
4.5.3 数据重整合算法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功能验证 |
5.1 软件调试及功能测试平台 |
5.2 关键技术测试及功能验证 |
5.2.1 界面设计验证 |
5.2.2 仪器端与上位机终端的数据通讯功能验证 |
5.2.3 驱动程序的自动设置功能验证 |
5.2.4 ARM与 FPGA的数据通讯功能验证 |
5.2.5 特殊按钮的控制功能验证 |
5.2.6 任意波发生器功能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计算机网络实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机网络实验管理系统的功能 |
2 计算机网络实验管理系统的设计 |
2.1 计算机网络实验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 |
2.2 计算机网络实验管理系统的模块设计 |
2.3 计算机网络实验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3 计算机网络实验管理系统的实现 |
3.1 Socket接口 |
3.2 计算机网络实验管理系统的实现 |
4 结束语 |
(5)基于Windows平台的FTP应用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Windows Sockets和FTP应用协议 |
2.1 Windows Sockets |
2.2 基于TCP/IP的FTP应用协议 |
2.3 套接口 |
3 面向连接的FTP编程应用 |
4 结语 |
(6)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通信网络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机器人足球比赛和足球机器人的发展状况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比赛系统介绍 |
1.5 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系统组成与原理 |
1.5.1 机器人本体 |
1.5.2 视觉子系统 |
1.5.3 决策子系统 |
1.5.4 通信子系统 |
1.6 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系统研究的关键问题 |
1.7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通信网络系统体系结构 |
2.1 引言 |
2.2 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 |
2.2.1 OSI参考模型和传输层协议 |
2.2.2 无线局域网WLAN |
2.3 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通信网络系统的结构 |
2.4 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通信网络系统干扰分析 |
2.4.1 无线电信号的干扰 |
2.4.2 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通信网络系统干扰与抗干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通信网络系统的功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通信网络系统的组成 |
3.2.1 教练机系统 |
3.2.2 机器人通信子系统 |
3.3 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通信网络系统的功能模型 |
3.3.1 教练机系统功能模型 |
3.3.2 机器人通信子系统的功能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通信网络系统的功能设计 |
4.1 引言 |
4.2 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通信网络系统教练机功能设计 |
4.2.1 教练机设置机器人相关参数功能的设计 |
4.2.2 教练机接收裁判盒发送的信息功能的设计 |
4.2.3 教练机显示裁判盒发送的指令功能的设计 |
4.2.4 教练机向机器人发送比赛指令功能的设计 |
4.2.5 教练机接收并显示机器人发送的信息功能的设计 |
4.2.6 教练机在模拟球场上显示机器人与球的位置功能的设计 |
4.3 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通信网络系统机器人功能设计 |
4.3.1 客户端(ClientSocket)模块功能的设计 |
4.3.2 服务器(ServerSocket)模块功能的设计 |
4.3.3 信息输出(CommunOutput)模块功能的设计 |
4.3.4 信息交流(Communication)模块功能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通信网络系统设计 |
5.1 引言 |
5.2 编程相关知识介绍 |
5.2.1 编程语言介绍 |
5.2.2 MFC概述 |
5.2.3 机器人通信子系统网络编程算法 |
5.3 教练机程序设计 |
5.3.1 教练机程序构成设计 |
5.3.2 教练机控制界面设计 |
5.4 机器人通信子系统程序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通信网络系统实验验证 |
6.1 通信网络系统比赛模式实验 |
6.2 通信网络系统训练模式实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互动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互动设计 |
1.2.2 点对点通信技术 |
1.2.3 远程控制技术 |
1.2.4 屏幕抓取技术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网络编程技术概述 |
2.1 Winsock1.1 编程技术 |
2.1.1 Winsock 的基本概念 |
2.1.2 Winsock 的编程特点 |
2.1.3 Winsock 基本的API |
2.1.4 Winsock 的异步模式 |
2.2 Winsock2.0 编程技术 |
2.2.1 Winsock2.0 技术说明 |
2.2.2 Winsock 2.0 新增函数 |
第三章 点对点通信技术的研究 |
3.1 NAT 简介 |
3.2 P2P 穿越概述 |
3.3 UDP 打洞 |
3.3.1 建立点对点会话 |
3.3.2 公共NAT 后面的节点 |
3.3.3 不同NAT 后面的节点 |
3.3.4 多级NAT 后面的节点 |
3.3.5 UDP 空闲超时 |
3.4 TCP 打洞 |
3.4.1 打开点对点的TCP 流 |
3.4.2 同步TCP 打开 |
3.5 点对点通信模块的实现 |
3.5.1 总体设计 |
3.5.2 定义P2P 通信协议 |
3.5.3 客户端设计 |
3.5.4 服务器端设计 |
3.5.5 单元测试 |
第四章 屏幕差异截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4.1 常用屏幕截取技术 |
4.2 mirror driver 差异截屏技术 |
4.3 windows 下驱动程序的开发 |
4.4 屏幕差异截取模块的实现 |
4.5 单元测试 |
第五章 系统其它模块及整体框架 |
5.1 数据压缩模块的实现 |
5.2 终端数据接收与显示模块 |
5.3 整体框架设计与系统功能图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应急通信中基于位置信息的数字对讲机功率控制物理层分析及实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1.1 应急通讯对讲机的发展 |
1.1.2 嵌入式技术 |
1.1.3 GPS技术 |
1.2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MOTOTRBO数字对讲机 |
2.1 数字对讲机概述 |
2.2 数字对讲机规格特性 |
2.2.1 MOTOTRBO产品家族 |
2.2.2 手持对讲机结构(XiR P8268) |
2.2.3 手持对讲机规格特性 |
2.3 编程电缆 |
第三章 对讲机功率控制的研究和仿真 |
3.1 数字对讲机功率控制原理 |
3.2 电量损耗的研究 |
3.2.1 对讲机工作时间计算 |
3.2.2 加选件板的对讲机工作时间计算 |
3.3 高低功率关系曲线 |
3.4 系统仿真 |
第四章 嵌入式系统概述 |
4.1 嵌入式系统简介 |
4.2 嵌入式处理器分类 |
4.2.1 嵌入式微处理器(EMPU) |
4.2.2 嵌入式微控制器(MCU) |
4.2.3 嵌入式DSP(EDSP) |
4.2.4 嵌入式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 |
第五章 ARM(AT91SAM7S64)体系结构介绍 |
5.1 ARM(Advanced RISC Machines)概况 |
5.2 ARM7微处理器结构 |
5.3 AT91SAM7S64主要特性 |
5.4 AT91SAM7S64芯片主要引脚描述 |
第六章 MOTOTRBO数字对讲机选件板的开发 |
6.1 硬件设计 |
6.1.1 简介 |
6.1.2 概述 |
6.1.3 机械描述 |
6.1.4 电器描述 |
6.1.4.1 手持互连电路 |
6.1.4.2 保护电路 |
6.1.4.3 背光电路 |
6.1.4.4 选件板互联电路 |
6.1.4.5 AT91 SAM7S64外围电路 |
6.1.4.6 电源电路 |
6.1.4.7 复位电路 |
6.1.4.8 PCB图 |
6.2 软件设计 |
6.2.1 软件描述 |
6.2.2 SSI总线运行 |
6.2.2.1 SSI时隙利用 |
6.2.2.2 SSI时钟同步 |
6.2.2.3 SSI物理层协议 |
6.2.3 XNL信道用法 |
6.2.4 有效载荷信道用法 |
6.2.5 音频数据格式和顺序 |
6.2.6 上电/断电/睡眠 |
6.2.7 选件板运行模式 |
6.2.8 程序和命令 |
6.2.8.1 主要命令 |
6.2.8.2 主要程序 |
6.3 选件板安装 |
6.4 调试 |
6.4.1 H-JTAG介绍 |
6.4.2 H-JTAG调试/烧写结构 |
6.4.3 烧写配置 |
6.5 ADS(ARM Delevoper Suite)集成开发环境 |
第七章 PC上基于位置信息的应用程序的开发 |
7.1 Visual C++介绍 |
7.2 MFC介绍 |
7.3 WinSock介绍 |
7.4 利用WinSock进行无连接的通信 |
7.5 应用程序设计 |
7.5.1 主要位置信息配置和命令 |
7.5.1.1 为对讲机使用者提供服务 |
7.5.1.2 位置应用服务器的服务 |
7.5.1.3 位置服务的局限性 |
7.5.1.4 整体的位置服务 |
7.5.1.5 位置服务成分 |
7.5.1.6 位置服务的总体运行 |
7.5.1.7 位置更新 |
7.5.1.8 位置数据接口 |
7.5.1.9 LRRP消息 |
7.5.1.10 XML格式 |
7.5.1.11 例子 |
7.5.2 主要程序 |
7.5.2.1 Connect程序 |
7.5.2.2 发送命令程序 |
7.5.2.3 Receive程序 |
7.5.2.4 按键程序 |
7.5.2.5 Timer程序 |
7.5.2.6 改变功率命令发送 |
7.5.2.7 坐标的显示 |
7.5.3 整体界面 |
第八章 实验结果 |
第九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功率控制仿真程序 |
附录2 选件板主要程序 |
致谢 |
(9)基于局域网饲料生产线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基于局域网远程控制系统概述 |
1.2 基于局域网远程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3 基于局域网远程控制系统研究意义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1.4.1 问题的提出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3 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基于局域网饲料生产线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思想 |
2.1 基于局域网饲料生产线控制系统的构成 |
2.1.1 饲料生产过程现场构成 |
2.1.2 基于局域网的饲料生产线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
2.1.3 基于局域网的饲料生产线远程控制系统软件组成 |
2.2 网络通信结构 |
2.2.1 常见的局域网控制方案 |
2.2.2 局域网即时通信系统选择 |
2.3 局域网通信协议选择 |
2.4 客户机/服务器通讯协议的选择 |
2.4.1 TCP/IP 协议的结构 |
2.4.2 TCP/IP 协议参考模型与OSI 参考模型 |
2.5 传输层协议的选择 |
2.6 端口号的选取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网络通信技术的开发 |
3.1 概述 |
3.2 Winsock 技术 |
3.2.1 Winsock 简介 |
3.2.2 Winsock 网络编程原理 |
3.3 PLC 通信的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滤波技术与 PID 调节算法 |
4.1 数字滤波器 |
4.2 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
4.2.1 数字滤波器总体设计思路 |
4.2.2 程序设计思路与方法 |
4.2.3 程序的实现 |
4.3 数字PID 控制 |
4.4 PID 算法的实现 |
4.4.1 被控量处理 |
4.4.2 偏差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据结构及数据存储 |
5.1 数据结构 |
5.1.1 PowerDesigner 介绍 |
5.1.2 控制系统数据结构 |
5.2 数据存储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局域网饲料生产线控制系统的开发 |
6.1 系统概述 |
6.2 系统功能模块的开发 |
6.2.1 用户注册/登录模块 |
6.2.2 生产模块 |
6.2.3 PLC 数据采集模块 |
6.2.4 远程控制模块 |
6.2.5 数据传输模块 |
6.3 企业饲料生产现场图 |
6.4 本章总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基于TCP/IP的虚拟电力电子实验室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虚拟实验室的起源与发展 |
1.2 虚拟实验室的特征和应用前景 |
1.3 电力电子网络虚拟实验室的系统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TCP/IP协议和Socket编程 |
2.1 概述 |
2.2 TCP/IP协议 |
2.2.1 TCP/IP协议的特点 |
2.2.2 TCP连接的建立和终止 |
2.2.3 端口号 |
2.3 Linux下套接口编程 |
2.3.1 套接口地址 |
2.3.2 基本套接口编程函数 |
2.3.3 Select函数 |
2.4 Windows下套接字编程 |
2.4.1 概述 |
2.4.2 Windows Sockets的I/O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客户端软件设计和实现 |
3.1 客户端软件概述 |
3.2 客户端软件的实现 |
3.2.1 登陆 |
3.2.2 实验列表下载 |
3.2.3 下载实验文件 |
3.2.4 进行实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服务器端软件设计 |
4.1 服务器端软件概述 |
4.2 UNIX下的I/O模型 |
4.3 服务器端软件设计 |
4.3.1 主要类的介绍 |
4.3.2 客户登陆 |
4.3.3 处理客户端命令 |
4.3.4 网络监控的实现 |
4.3.5 工作者进程的实现 |
4.3.6 UNIX文件处理 |
4.4 开发中的应用技术 |
4.4.1 skinmagic界面美化工具 |
4.4.2 TeeChart图表控件 |
4.4.3 Windows的内核编程 |
4.4.4 Makefile文件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5.2 改进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关于Windows Sockets中套接口的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天地一体化网络16位协议栈传输层与网络层的设计与实现[D]. 辛文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多接口通用协议解析方法研究与实现[D]. 仵金刚.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3]200MSPS虚拟示波器的软件模块设计[D]. 黄海明.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4]计算机网络实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林之丹.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17)
- [5]基于Windows平台的FTP应用研究与实现[J]. 许斌.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3(06)
- [6]RoboCup中型组机器人通信网络系统设计研究[D]. 吴彬. 长安大学, 2011(04)
- [7]互动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张洁琼.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1(09)
- [8]应急通信中基于位置信息的数字对讲机功率控制物理层分析及实现方法研究[D]. 李翔.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2)
- [9]基于局域网饲料生产线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贾旭阳. 南昌航空大学, 2010(06)
- [10]基于TCP/IP的虚拟电力电子实验室实现[D]. 徐洪涛. 山东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