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终板论文-李亚军,王业华,方贻铃,李超

椎体终板论文-李亚军,王业华,方贻铃,李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椎体终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邻椎骨折,终板接触,骨水泥渗漏,安全距离

椎体终板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军,王业华,方贻铃,李超[1](2019)在《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相对终板的位置对邻椎再骨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骨水泥相对术椎及邻椎终板的位置对邻椎再骨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1日至2017年3月1日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在我院行PVP或PKP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191例患者,年龄56~83岁,平均69.8岁。随访时间为20个月,共计202节手术椎体,其中男性椎体37节,女性椎体165节。根据是否发生邻椎骨折分为邻椎骨折组(n=22)和非邻椎骨折组(n=180),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密度,以及骨水泥的终板接触率、椎间盘内渗漏率、骨水泥边界距邻椎终板的最短距离。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骨水泥与术椎终板接触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51,P=0.071),而邻椎骨折组的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率显着高于非邻椎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8,P=0.025);邻椎骨折组骨水泥边界距邻椎终板的距离的均值为(6.49±3.13)mm,非邻椎骨折组距离为(8.71±4.38)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7,P=0.022)。结论椎间盘内骨水泥渗漏是同侧邻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骨水泥边界距邻椎终板距离越近,同侧邻椎再骨折的可能性越大,由此术者可根据术前椎间隙高度是否狭窄在术椎的充分强化与骨水泥距邻椎终板的安全距离之间作出取舍。(本文来源于《实用骨科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郑晓青,尹东,顾宏林,梁国彦,昌耘冰[2](2019)在《斜向腰椎融合中不同型号椎间融合器与椎体终板损伤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在斜向椎间融合中,椎间融合器的骨接触面及植骨窗更大,维持椎间稳定性更强,下沉的风险更低,椎间融合率更高,在临床广受欢迎。目前还没有关于不同型号椎间融合器与术中椎体终板损伤的关系及对术后影像学影响的专门报道。目的:分析斜向腰椎椎间融合中融合器型号和椎体终板损伤的关系,以及对术后影像学疗效的影响,指导临床融合器型号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行单节段斜向腰椎融合的患者49例,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测量不同高度、宽度、长度椎间融合器和手术节段椎体终板损伤的关系;分析不同高度、宽度、长度椎间融合器对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的作用,评估其影像学疗效;分析终板损伤对腰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影响,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与结论:①斜向腰椎融合术中出现终板损伤者所用椎间融合器高度显着高于无损伤者,提示融合器高度与终板损伤相关(P <0.05);②使用22 mm宽度融合器者比使用18 mm宽度者椎间隙后缘撑开更理想,提示融合器更宽术后影像学疗效更佳(P <0.05);③融合器的长度及宽度与术中终板损伤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④融合器的高度、长度对椎间隙高度和椎间隙后缘撑开无明显影响,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⑤终板损伤对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无明显影响,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81.8%的终板损伤发生在下位椎体的上终板;⑥结果显示,融合器高度越高越容易终板损伤,且多见于上终板;宽度越大的融合器撑开椎间隙后缘更有优势。融合器的选择应重视高度及宽度2个重要参数。(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34期)

尹思,杜恒,赵为公,麻少辉,张明[3](2019)在《山羊正常腰椎椎体、软骨终板和髓核弥散特性的DCE-MRI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不同对比剂通过动态增强MRI(DCE-MRI)研究山羊正常腰椎椎体、软骨终板和髓核弥散的途径及特性。方法选取8只成年雌性山羊,麻醉后静脉推注钆贝葡胺(Gd-BOPTA)行DCE-MRI扫描,剂量均为0.3 mmol/kg,观察山羊腰椎椎体、软骨终板和髓核中的感兴趣区域(ROI)的信号强度变化。参加上述实验的山羊饲养1周后,采用同样方法和剂量进行钆双胺(Gd-DTPA-B) DCE-MRI扫描。分别测量山羊腰椎椎体、软骨终板和髓核增强前及增强后0 min,5 min,10 min,30min,1 h,1.5 h,2 h,2.5 h的ROI信号强度值,绘制时间-增强率曲线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静注Gd-BOPTA 0 min后,椎体信号强度上升至5 min时达到高峰(增强率216.1%±23.3%),然后缓慢下降,于1.5-2.5 h时再次缓慢上升;软骨终板区时间-增强率曲线与椎体大致相同,至5 min时上升至最高峰(增强率168.7%±39.4%),而后下降趋势较为平缓;髓核时间-增强率曲线呈缓慢上升趋势,至2 h时达到最高峰(增强率102.4%±21.4%),其后迅速下降。静注Gd-DTPA-B后,椎体信号强度从0 min开始迅速上升,上升幅度较Gd-BOPTA低,5 min时达到高峰(增强率119.1%±6.81%),其后缓慢下降,2.5 h时趋于平缓;软骨终板区信号强度从0 min开始上升,10 min时上升至最高峰(增强率81.6%±16.8%),其后下降趋势较为平缓;髓核区信号强度在5 min内显示为负值,之后缓慢上升,2.5 h时达到最高峰(增强率88.5%±7.56%)。两组对比剂在山羊椎体、软骨终板中增强率的最高峰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而在山羊腰椎髓核中增强率的最高峰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结论利用DCE-MRI技术可以动态模拟山羊腰椎椎体、软骨终板和髓核弥散的途径,而且溶质的剂量、电磁性和分子量都是影响终板弥散过程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丁浚哲,鲁世保,孙祥耀,孔超[4](2019)在《椎体终板参与腰椎间盘退变机制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了解不断加深,椎体终板作为椎间盘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椎体终板位于椎间盘头尾两端,是椎间盘和椎体的连接部分。终板在椎间盘和椎体的松质骨之间形成一个结构边界,承担了椎间盘内因负载出现的静水压力,并防止压力较高的椎间盘结构突入疏松多孔的椎体松质骨。椎体终板具有营养椎间盘和传递应力的重要作用,终板对腰椎间盘的正常生理状态以及病理性改变有着显着影响。椎体终板的衰老和退行性改变,能够显着影响椎间盘的生物力学(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韩涛[5](2019)在《补肾活血方对压力下离体兔脊柱运动节段椎体终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椎间盘退变是脊柱退行性疾病发生的根本因素,是临床骨科脊柱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颈肩部、腰腿部疼痛麻木的主要原因。呈胶状质的髓核位于中央,外围有纤维环所围绕固定,以及和上下缘终板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椎间盘,其弹性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界冲击对于脊柱的伤害,并且维持了有效的椎间隙高度。椎间盘终板主要由软骨组织构成,而软骨组织的形态功能主要是由其成分中的蛋白多糖和胶原所维持的。椎体终板与上下椎体末端相接,位于椎间盘的上下两端,是椎间盘与相邻上下椎体的过渡性结构,可以分为上位终板和下位终板,是一种主要由软骨和骨成分组成的纤维薄状结构,椎间盘终板主要由软骨组织构成,而软骨组织的形态功能主要是由其成分中的蛋白多糖和胶原所维持。相关研究发现,机械刺激是促使软骨细胞增殖、分化及其凋亡和维持结构完整性的重要因素,而前期研究发现,异常应力刺激将会使相关基因表达改变,从而影响软骨细胞中II型胶原、蛋白多糖含量及软骨新陈代谢,加速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前期通过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中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相关基因芯片进行挖掘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炎症反应、凋亡过程的正调节、氧化应激反应的内在凋亡信号通路、凋亡细胞清除的阳性调节、Wnt信号通路参与体细胞发生等生物学过程;而且显示异常力学因素可通过代谢途径、PI3K-Akt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调控干细胞多能性的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氨基酸生物合成、Wnt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等8条主要信号通路发挥诱导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故我们推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椎间盘推行性疾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前期构建离体脊柱节段模型时发现,HE染色显示,中压力组髓核细胞数量相对较多且排列规整,随着时间的延长,1kg压力下Wnt-3α、β-catenin、蛋白多糖、II胶原等蛋白表达水平相对较高,能够明显缓解椎间盘退变进程,而低于或高于该压力的异常负载,其相关指标均逐渐降低,进一步加快了椎间盘退变的速度。依据中医基础理论,椎间盘退行性疾病主要的病因病机为肝肾不足,血淤气滞,故补肾活血这一治则是临床上治疗该类疾病的主要方法。我院朱立国教授依据我国古代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青娥丸的基础上,并且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在其方上运用辩证论治方法,将核桃仁、大蒜两位中药换成怀牛膝、威灵仙、木瓜、丹参四位中药,从而形成组方为:杜仲15g、补骨脂10g、怀牛膝10g、丹参12g、威灵仙10g、木瓜9g的补肾活血基本方。全方补肾健脾以治本、活血通络以治标。本课题组前期临床研究发现,补肾活血方在临床上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具有良好的疗效;并且基础研究发现,补肾活血方可刺激椎间盘终板软骨细胞合成、分泌蛋白聚糖和II型胶原,但其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具体影响和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将通过构建离体脊柱节段模型,观察补肾活血方对椎间盘退变和终板软骨细胞以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旨在从细胞分子水平阐释其调控终板软骨细胞诱导/延缓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效应特点及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对压力下离体兔脊柱运动节段椎体终板的影响,阐明其调控终板软骨细胞延缓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效应特点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将40只健康新西兰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中药组、中药抑制组、中药激动组,每组10只。其中对照组:模型+培养液+无药血清;中药组:模型+培养液+补肾活血方含药血清;中药激动剂组:模型+培养液+SB216763+补肾活血方含药血清。中药抑制剂组:模型+培养液+ICG001+补肾活血方含药血清。培养液中含有20%胎牛血清、25 μg/ml抗坏血酸、50 mg/mL庆大霉素,并用NaCl将细胞培养液的渗透压调整到410mOsm/kg,各组置于5%C02、37℃恒温培养箱进行离体培养,隔天换液。离体环境下培养14天;采用HE染色病理形态学方法评估补肾活血方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补肾活血方对椎间盘终板软骨中蛋白多糖、II型胶原和VEGF含量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检测补肾活血方对Wnt-3α、GSK-3 β、β-catenin、VEGF表达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补肾活血方对椎间盘终板软骨组织中Wnt-3 α、GSK-3 β、β-catenin、VEGF等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1)药物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HE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中药组软骨细胞数量相对较多,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细胞外基质均逐渐减少,但对照组减少幅度大于中药组,软骨层逐渐出现断裂,排列松散,对照组更为明显;RT-PCR结果显示,同一组别不同时间点相比,对照组及中药组Wnt-3α、GSK-3β、β-catenin、VEGF mRNA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不同组别相比,0天时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 mRNA表达在第1天时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在1天后均有显着差异(P<0.05),且1天后中药组Wnt-3α、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相对较低,但GSK-3 β、VEGF mRNA表达水平相对较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同一组别不同时间点相比,对照组及中药组Wnt-3α、GSK-3β、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先升高后降低,VEGF蛋白表达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不同组别相比,0天时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天后各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且1天后中药组Wnt-3α、VEGF蛋白表达水平相对较高,但GSK-3 β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相对较低。(2)药物延缓椎间盘退变机制: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同一组别不同时间点相比,对照组及中药组蛋白多糖、VEGF含量逐渐降低,II型胶原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不同组别相比,0天时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天后各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且1天后中药组蛋白多糖、II型胶原、VEGF含量相对较高,蛋白多糖、II型胶原及VEGF含量激动剂组在3天时有少量增加,与中药组相比,激动剂组和抑制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Wnt-3α基因表达激动剂组和抑制剂组均降低,且抑制剂组表达水平相对较低,与中药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GSK-3β基因表达激动剂组和抑制剂组均降低,且激动剂组表达水平相对较低,激动剂组与中药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β-catenin基因表达激动剂组和抑制剂组均降低,且激动剂组表达水平相对较低,两组与中药组之间均有显着差异(P<0.05),VEGF基因表达激动剂组和抑制剂组均降低,且抑制剂组表达水平相对较低,两组与中药组之间均有显着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Wnt-3 α蛋白表达量激动剂组和抑制剂组与中药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GSK-3β表达量激动剂组有明显差异(P<0.05),而β-catenin和VEGF蛋白表达量抑制剂组有明显差异(P<0.05),而激动剂组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1)补肾活血方含药血清短期内能一定程度上延缓椎间盘退变,为补肾活血方对椎间盘退变的早期防治作用提供了依据;(2)补肾活血方可以通过介导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终板软骨细胞延缓椎间盘退变进程。(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9-06-04)

展嘉文,王尚全,朱立国,冯敏山,韩涛[6](2019)在《压力对离体培养兔椎体终板内血管芽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持续压力对椎体终板内血管及VEGF与β-catenin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VEGF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将16只新西兰白兔处死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脊柱运动节段,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压力组,均放入离体加载和培养装置中进行培养,其中压力组予持续3kg压力,对照组不予压力,于培养前及培养后第3、7、14天,两组各取10个样本,检测椎体终板内血管芽数量,应用免疫组化与Western Blot检测VEGF及β-catenin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持续压力条件下椎体终板形态逐渐被破坏、血管芽数量显着下降(P<0.05);免疫组化检测,持续压力下培养1周后,与对照组同期比较,终板内VEGF染色强度显着下降(P<0.05),培养2周时染色强度进一步降低(P<0.05);相反,持续压力上调了终板内β-catenin的表达,培养期间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着(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新鲜标本及对照组比较,持续压力同样引起VEGF显着下降(P<0.05),却上调了β-catenin的表达(P<0.05)。结论:持续压力导致离体培养兔脊柱运动节段内椎体终板血管芽数量减少、VEGF表达下降、β-catenin表达上调,提示持续压力可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节椎体终板内VEGF表达。(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王庆[7](2018)在《腰椎椎体终板骨软骨炎MRI表现及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简称椎体终板炎,以腰椎最为多见,是一种发生于软骨的无菌性炎症,是腰椎退变的一种特征表现,是引起下腰痛的常见病之一。在临床工作中常比较注重椎间盘的病理改变,而忽视该病,影像诊断方面也不够重视。磁共振成像对各种类型、不同阶段的终板炎具有各自特征性的影像表现[1]。本文综合分析48例腰椎椎体终板炎MRI不同表现及信号特点。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收集2014年3月-2016年4月本(本文来源于《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海波,曹乐,琴元国,王为民[8](2018)在《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的研究近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简称终板炎,是发生于椎体软骨的一种无菌性炎症,全脊柱均有可能发生,颈椎及腰椎是好发部位,颈椎好发于C_5/C_6和C_6/C_7,主要表现为颈项部肌肉紧张、头痛、头晕,甚至伴有上肢麻木等症状;腰椎好发于L_4/L_5和L_5/S_1,主要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间接性跛行等症状;好发年龄为40岁以上,临床易将其归结于椎间盘的病变,容易漏诊误诊。国内有关终板炎的文献报道大多是关于临床研究,缺乏基础研究。本文对终板炎的发病机制、影像学诊断、病理学分析和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按摩与康复医学》期刊2018年23期)

肖志锋,林定坤,何剑波,苏国义,侯宇[9](2018)在《去势小鼠椎体骨质疏松和终板重塑导致椎间盘退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去势小鼠模型探讨椎体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否影响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并初步阐明OP相关性IVDD的发病机制。方法 30只8周龄健康雌性C57BL/6 J小鼠(16.8±0.6) 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T组,n=15)和去势组(OVX组,n=15)。适应性饲养3 d后分别行假手术和双侧卵巢摘除,记录体重等一般资料。术后12周处死小鼠,取下L4/5脊柱节段。Micro-CT检测小鼠L5椎体骨量、微结构、终板孔隙率以及L4/5椎间盘体积变化;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椎间盘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椎间盘Col2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椎间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结果 OVX组小鼠与CT组相比,腹腔内可见大量脂肪堆积,卵巢明显萎缩,伴随体重明显增加及子宫重量明显减轻(~*P<0.05)。Micro-CT结果显示,OVX小鼠可见明显的椎体骨质疏松,与CT组相比骨结构参数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骨小梁连接密度明显降低,而骨小梁变异系数及模型指数明显升高(~*P<0.05);终板出现明显的骨化重塑和孔隙率增加,同时伴有椎间盘体积的明显降低(~*P<0.05)。番红O-固绿染色显示OVX小鼠L4/5椎间盘出现明显退变,可见终板明显骨化和增厚,髓核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结构紊乱。椎间盘免疫组化显示OVX小鼠椎间盘中Col2表达明显降低,在终板骨化区和纤维环中尤其明显,免疫荧光显示在椎间盘终板中VEGF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OVX小鼠椎体OP和终板骨化重塑可促使椎间盘发生退变,终板孔隙的增加及血管新生并不能为椎间盘修复提供更多营养,反而是导致IVDD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骨质疏松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钟小兵,李义强,方晔,何国雄,欧光信[10](2018)在《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T11~L2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和终板效应力、应力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因骨质疏松导致T11~L2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的患者,进行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分布情况对患者病损部位邻近椎体和(上下)终板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应力和效应力的变化。方法回归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进行椎体成形术的患者72例,采集其基本资料和病情资料,构建T11、T12、L1、L2活动节段的有限元模型,根据有限元软件读取不同分别对象相邻椎体、相邻椎体上终板、相邻椎体下终板的效应力及应力,比较其手术前后的差异。结果 4组患者基本情况构成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可比性较高。不同时点(骨折前、骨折后、复位后、椎体成形术后)比较,T11组(F=135. 257,P=0. 000)、T12组(F=36. 233,P=0. 000)、L1组(F=58. 558,P=0. 000)、L2组(F=42. 330,P=0. 000)患者椎体前缘高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组别比较,骨折前(F=13. 962,P=0. 000)、骨折后(F=3. 594,P=0. 018)、复位后(F=19. 337,P=0. 000)椎体前缘高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4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椎体前缘高度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组情况(F=35. 062,P <0. 001)、时间因素(F=21. 458,P <0. 001)、分组和时间的交互作用(F=17. 604,P <0. 001)均对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存在显着影响; 4组患者治疗过程前后相邻椎体和终板效应力、应力比较,4组患者相邻椎体效应力、相邻椎体上终板效应力、相邻椎体下终板效应力、应力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椎体成形手术,其预后转归过程中椎体前缘高度有显着改变,而相邻椎体效应力、相邻椎体上终板效应力、相邻椎体下终板效应力、应力亦有显着变化。(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8年20期)

椎体终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在斜向椎间融合中,椎间融合器的骨接触面及植骨窗更大,维持椎间稳定性更强,下沉的风险更低,椎间融合率更高,在临床广受欢迎。目前还没有关于不同型号椎间融合器与术中椎体终板损伤的关系及对术后影像学影响的专门报道。目的:分析斜向腰椎椎间融合中融合器型号和椎体终板损伤的关系,以及对术后影像学疗效的影响,指导临床融合器型号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行单节段斜向腰椎融合的患者49例,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测量不同高度、宽度、长度椎间融合器和手术节段椎体终板损伤的关系;分析不同高度、宽度、长度椎间融合器对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的作用,评估其影像学疗效;分析终板损伤对腰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影响,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与结论:①斜向腰椎融合术中出现终板损伤者所用椎间融合器高度显着高于无损伤者,提示融合器高度与终板损伤相关(P <0.05);②使用22 mm宽度融合器者比使用18 mm宽度者椎间隙后缘撑开更理想,提示融合器更宽术后影像学疗效更佳(P <0.05);③融合器的长度及宽度与术中终板损伤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④融合器的高度、长度对椎间隙高度和椎间隙后缘撑开无明显影响,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⑤终板损伤对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无明显影响,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81.8%的终板损伤发生在下位椎体的上终板;⑥结果显示,融合器高度越高越容易终板损伤,且多见于上终板;宽度越大的融合器撑开椎间隙后缘更有优势。融合器的选择应重视高度及宽度2个重要参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椎体终板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亚军,王业华,方贻铃,李超.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相对终板的位置对邻椎再骨折的影响[J].实用骨科杂志.2019

[2].郑晓青,尹东,顾宏林,梁国彦,昌耘冰.斜向腰椎融合中不同型号椎间融合器与椎体终板损伤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3].尹思,杜恒,赵为公,麻少辉,张明.山羊正常腰椎椎体、软骨终板和髓核弥散特性的DCE-MRI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

[4].丁浚哲,鲁世保,孙祥耀,孔超.椎体终板参与腰椎间盘退变机制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9

[5].韩涛.补肾活血方对压力下离体兔脊柱运动节段椎体终板的影响[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9

[6].展嘉文,王尚全,朱立国,冯敏山,韩涛.压力对离体培养兔椎体终板内血管芽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7].王庆.腰椎椎体终板骨软骨炎MRI表现及诊断分析[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

[8].刘海波,曹乐,琴元国,王为民.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的研究近况[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

[9].肖志锋,林定坤,何剑波,苏国义,侯宇.去势小鼠椎体骨质疏松和终板重塑导致椎间盘退变[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8

[10].钟小兵,李义强,方晔,何国雄,欧光信.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T11~L2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和终板效应力、应力的变化特征[J].河北医药.2018

标签:;  ;  ;  ;  

椎体终板论文-李亚军,王业华,方贻铃,李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