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文气象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文,因子,气象,敏感性,趋势,岷江,科尔沁。
水文气象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路璐,王振龙,杜富慧,胡永胜,张晓萌[1](2019)在《淮北平原基于水文气象多因子的土壤水分动态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利用五道沟水文实验站1989-2015年水文气象和大田土壤水实测资料,采用灰色关联度和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冬小麦各生长阶段不同土层土壤水分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土壤水分与气象因子的关联度一致;不同生长阶段土壤水分与气温和地下水埋深关联度最强,分别达0. 92和0. 95;分蘖-越冬期,土壤水分与地下水埋深和日照时数关联度最强,其他生长阶段,土壤水分与气温和地下水埋深关联度最强。通过水文气象因子模拟土壤水分拟合度较高,R~2达0. 94。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土层,土壤水分计算模型均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R~2达0. 80。成果为实施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灌溉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曹兵,高清清,何佩东,徐常叁,朱天懋[2](2019)在《江苏海域赤潮发生消亡与水文气象因子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赤潮发生前的天气系统与赤潮位置关系,发生与消亡时水文气象各因子变化情况出发,对2007~2015年发生在江苏海域的各个赤潮案例进行全方位分析。研究发现:在赤潮发生海域邻近都有低压或温带气旋出海过程,且大部分在黄海海域停留了24 h左右。天气系统一般出现在赤潮前1~12 d,且赤潮大部分发生在天气系统移动方向的左侧。赤潮发生前出现的降压、升气温、降水、向岸大风、升水温、降盐、向岸浪等特征,有利于赤潮的发生;赤潮发生后期出现的升压、降气温、无降水、大风、降水温、升盐、大浪等特征,可能有利于赤潮的消亡;同时,初步给出引发赤潮发生与消亡的各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的量值范围。研究得到的结论,可用于江苏海域赤潮发生与消亡条件预测。(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唐见,曹慧群,陈进[3](2018)在《长江源区水文气象要素变化及其与大尺度环流因子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源区水文气象要素变化及其归因研究一直备受全球关注,现阶段研究多侧重于水文气象要素时空变化特征分析,针对长江源区水文气象要素与大尺度环流因子相互关系的研究不足。论文利用Mann-Kendall法、去趋势波动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探究长江源区1957—2012年水文气象要素趋势性、波动性和周期性变化规律,分析水文气象要素与大尺度环流因子的相关关系,通过研究水汽通量揭示大尺度环流因子对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长江源区气候暖干化,进入21世纪后,长江源区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长江源区水文气象要素序列具有正长程相关性,长江源区气候未来会继续呈现暖湿化变化趋势。长江源区水文气象要素都存在着1~5、10~24和25~45 a叁种时间尺度周期变化规律。南亚季风是影响长江源区降水量和流量较为重要的大气环流因子,南亚季风驱动下的西南方向气流是长江源区主导气流和水汽来源。(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奚圆圆,黄晓荣,李晶晶,杨鹏鹏,柴雪蕊[4](2016)在《青衣江流域水文气象因子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青衣江流域乐山站以及夹江站1954—2011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分别用Mann-Kendal方法、周期方差外推法、小波分析法分析水文气象序列的变化趋势、周期及径流对降雨和温度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年降雨、径流、降雨蒸发差均有显着的减少趋势,而温度系列上升趋势显着;降雨、径流、温度存在7 a以内的短周期;通过计算弹性系数,分析径流对降雨和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发现径流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径流有减少的趋势。(本文来源于《西北水电》期刊2016年05期)
杨璐,梅亚东,叶琰,林玉茹[5](2016)在《金沙江下游及叁峡段水文气象因子演变与响应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金沙江下游及叁峡段3个水文站1954~2008年径流序列和2个气象站1951~2008年降雨、气温序列运用滑动平均法和Mann-Kendall法进行趋势性检验,利用有序聚类法、均值检验法分析突变性及小波分析法进行周期性诊断,并应用Pearson法对径流、降雨和气温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研究区径流量的年内分配不均匀性和年际变化不显着。(2)金沙江下游段屏山站的径流量呈上升趋势,并在1997年发生突变,但该区域宜宾站的降雨量呈下降趋势并在1991年发生突变;叁峡段寸滩站和宜昌站的径流量呈下降趋势,分别在1968年和2005年发生突变,同时该区域沙坪坝站的降雨量呈上升趋势并在1961年和1995年发生突变。(3)径流和降雨时间序列都存在小于10a的主周期以及20a以上的次周期。(4)各水文站夏季径流量受同期降雨量和同期气温的共同影响,而秋季径流量受前期气温的影响最大。(本文来源于《水文》期刊2016年01期)
康磊,刘世荣,刘宪钊[6](2016)在《岷江上游水文气象因子多尺度周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Dmey小波变换法对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1959年至2006年月径流量、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化周期进行分析,探讨叁者在长时间序列周期性变化中的相互响应,并根据主周期预测未来气温、降水和径流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气温、径流和降水存在多尺度周期性变化,在不同的尺度周期中,表现出不同的冷暖、丰枯和干湿的振荡规律,总体表现为由小尺度无明显规律的剧烈振荡向大尺度有明显规律的振荡变化。3个要素同以8—12个月的小尺度为周期剧烈振荡,在较大时间尺度上,具有明显规律振荡变化的周期分别为气温500个月、径流150个月和降水120个月。受森林砍伐的影响,研究区域在1962—1988年期间径流对降水变化的周期性响应迟钝,而在1988—2006年期间基本同步。根据大尺度周期性波动趋势预测,未来十几年研究区域处于偏暖的年代际背景下,未来6—7a为多雨期,但径流量偏少。(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贾恪,刘廷玺,段利民,罗艳云,孙丽[7](2014)在《科尔沁沙地王巴哈嘎湖泊的演变与水文气象因子关联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89-2009年期间9期遥感影像,通过遥感与GIS技术提取了内蒙古科左后旗阿古拉镇王巴哈噶湖泊面积,分析该湖泊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该20年间气象资料曲线拟合对其原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区域湖泊面积变化进行预测。分析表明,研究期内王巴哈嘎湖泊面积1995年达到湖泊面积最大值2.529 9km2,2007年达到最小值仅有1.044km2,湖泊面积呈波动状,但整体趋于萎缩状态。1988年以来,吉力吐的降雨与相对湿度逐年下降,气温逐年升高,气候呈现暖干化的特征。通过湖泊动态变化与水文气象因子关联度分析表明,湖泊面积和降水的变化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关联度达到0.873 212,是湖泊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通过建立气象要素与湖泊面积间的回归方程,表明两者存在显着性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4年12期)
盛海燕,吴志旭,刘明亮,何剑波,虞左明[8](2015)在《新安江水库近10年水质演变趋势及与水文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03—2012年水质逐月监测数据和水文气象资料,对新安江水库水质和营养状态变化进行分析,探讨了新安江水库水质演变规律及其与水文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10年间新安江水库总磷、总氮、生化需氧量和p H存在显着的年际变化.叶绿素a浓度上升趋势明显.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显示水库营养状态由贫营养逐步向中营养转变.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存在显着空间差异性,河流区高于过渡区和湖泊区,且丰水期高于枯水期,说明水库营养盐主要来自面源污染.年均气温及水温呈下降趋势,降雨量、出入库流量则呈上升趋势,相关分析表明水文气象因子对水质指标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潘宏发,张德栋[9](2013)在《九龙河流域水文气象因子演变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收集整理九龙河流域水文气象监测站点实测监测的气温、降水、蒸发、径流等系列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流域水文气象因子演变趋势,得出流域气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升高,降水量自1983年以来持续小幅减少,流域为半湿润区,径流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线性大幅减少等结论。为流域综合治理、经济社会建设、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甘肃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3年07期)
门宝辉,林春坤,杨楠,孙波扬,李智飞[10](2012)在《基于DFA的桑干河水文气象因子的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区域的气象因子(气温、降水和蒸发)及径流的长期演变特性,对于水文水资源系统的预报、模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非趋势波动(DFA)分析法,对桑干河近55年(1955年-2010年)的气象因子的变化及石匣里水文站1955年-1990年的径流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气温、蒸发、降水和径流的标度指数的数值分别为0.523 9、0.696 8、0.723 7、1.201 1,其中气温、降水和蒸发的标度指数居于0.5~1之间,而径流的标度指数大于1,分析结果表明,未来该流域的气温将呈升高的趋势,而蒸发和降水呈逐渐减少的趋势,降水的减少将更为显着,径流未来的变化趋势不能用DFA法来识别,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2012年04期)
水文气象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赤潮发生前的天气系统与赤潮位置关系,发生与消亡时水文气象各因子变化情况出发,对2007~2015年发生在江苏海域的各个赤潮案例进行全方位分析。研究发现:在赤潮发生海域邻近都有低压或温带气旋出海过程,且大部分在黄海海域停留了24 h左右。天气系统一般出现在赤潮前1~12 d,且赤潮大部分发生在天气系统移动方向的左侧。赤潮发生前出现的降压、升气温、降水、向岸大风、升水温、降盐、向岸浪等特征,有利于赤潮的发生;赤潮发生后期出现的升压、降气温、无降水、大风、降水温、升盐、大浪等特征,可能有利于赤潮的消亡;同时,初步给出引发赤潮发生与消亡的各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的量值范围。研究得到的结论,可用于江苏海域赤潮发生与消亡条件预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文气象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路璐,王振龙,杜富慧,胡永胜,张晓萌.淮北平原基于水文气象多因子的土壤水分动态预测[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9
[2].曹兵,高清清,何佩东,徐常叁,朱天懋.江苏海域赤潮发生消亡与水文气象因子关系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19
[3].唐见,曹慧群,陈进.长江源区水文气象要素变化及其与大尺度环流因子关系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8
[4].奚圆圆,黄晓荣,李晶晶,杨鹏鹏,柴雪蕊.青衣江流域水文气象因子变化研究[J].西北水电.2016
[5].杨璐,梅亚东,叶琰,林玉茹.金沙江下游及叁峡段水文气象因子演变与响应的分析[J].水文.2016
[6].康磊,刘世荣,刘宪钊.岷江上游水文气象因子多尺度周期性分析[J].生态学报.2016
[7].贾恪,刘廷玺,段利民,罗艳云,孙丽.科尔沁沙地王巴哈嘎湖泊的演变与水文气象因子关联度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4
[8].盛海燕,吴志旭,刘明亮,何剑波,虞左明.新安江水库近10年水质演变趋势及与水文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5
[9].潘宏发,张德栋.九龙河流域水文气象因子演变趋势分析[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3
[10].门宝辉,林春坤,杨楠,孙波扬,李智飞.基于DFA的桑干河水文气象因子的趋势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
论文知识图
![一1水文气象因子和藻类生长的关系](/uploads/article/2020/01/06/7b73d64c4d666f268a3cf048.jpg)
![一般研究区客观运行法格点分布及分区示...](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07219186.nh0025&suffix=.jpg)
![科尔沁沙地地貌](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04076713.nh0001&suffix=.jpg)
![浮游植物密度与水文气象因子RDA...](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ZGSB2019070150002&suffix=.jpg)
![一般研究区及其周边地区水文气象站点分...](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07219186.nh0006&suffix=.jpg)
![气象因子变化情况](/uploads/article/2020/01/06/7682bf6471e78c5822d1d97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