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芮昕:新时代群众路线视阈下的政绩观论文

张芮昕:新时代群众路线视阈下的政绩观论文

摘要:正确政绩观的本质是以群众路线为行动标准,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目的是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先决条件是加强党的建设。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

关键词:新时代;群众路线;政绩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1]“功成不必在我”,这既是对岗位担当、对事业负责,更是对人民群众担当、对党和国家负责。社会主义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转瞬即成,每一次经验的积累、每一分成果的收获,或许在伟大梦想面前是那么微不足道,但都如同“事业长城”的一砖一瓦。这就需要千千万万个党员干部、人民群众众志成城、砥砺前行、顽强奋斗,当好新时代的伟大“工匠”。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一段话: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

一、政绩观的时代内涵

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关于为谁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政绩、怎样创造政绩,以及靠什么标准和方式检验政绩等问题的认识和观点[2]。政绩观的概念由来已久,在古希腊城邦制之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曾对政绩观作出阐释,即“旨在照顾全邦共同利益”[3]。在我国古代,政绩观更多被释义为“政德”,指当权者为政之德。唐太宗曾有“以民为本,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政绩观。“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取决于我们党”[4]。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政绩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胸怀,又要秉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为政之道。“功成不必在我”这句话原载1932年7月3日《独立评论》第7 号,胡适的原文为:“朋友们,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这句话是指功绩、事情、事业的成功没有必要看我一个人,可以理解为这件事不是非我不可,也可以理解为一件事情的成功必然因素不在于我,体现了一种宽广大度和高尚情怀。“功成不必在我”当今被赋予了新内涵,这其中便蕴含了深刻的群众路线政绩观,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就是坚持发展为民,踏踏实实为人民群众干实事。正如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的家训“笃实、无我”的为官境界;而对于每一个人民群众、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而言,就是做你该做的事情,以“为而不争”的精神去累积一种推动力量,成为众多推进力量当中的一份子,功成虽然不必在我,但每个人都是成功的一部分。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挑战,我们仍然有不少领域处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摸索阶段。因此,立足在新时代的起点之上,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树立以群众路线为行动标准的政绩观。

(ⅱ) 对任意F∈CIrr(X),若Fδ∩f-1(U)≠Ø,f(Fδ)∩U≠Ø,由f(Fδ)⊆(f(F))δ,(f(F))δ∩U≠Ø。注意到U∈σCSI及f(F)∈CIrr(Y),于是f(F)∩U≠Ø,F∩f-1(U)≠Ø,从而f-1(U)∈τCSI。

(2)对比可焊性可知,R1,R6,R10,W1以及PDC的可焊性大致排序:R6>R1>R10>PDC>W1。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

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也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承诺。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体现了中华文明深厚的民本思想根基

历朝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在政治实践中皆注重民本思想。如夏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敬德保民”;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平政爱民”;西汉时期的贾谊主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将人民作为国家兴衰成败的根本因素;唐代柳宗元提出的“吏为民役”的民本观点更是将我国古代民本思想推上发展高峰。综观上述观点,虽然当时的保民本思想是为巩固统治阶级利益、强化封建专制而提出的,是一种以君权至上为前提的政治权术,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精髓,是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扬弃和发展,继承了其中的道德精髓和科学内核,汲取了智慧养分,摒弃了封建传统君主专制的价值取向,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价值取向。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中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根本命题,它不仅是一种世界观,更是一种方法论。唯物史观主张社会中的所有成员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观点与唯心史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唯心史观认为历史是由少数人创造的,把社会历史的演进归结于“伟人”的缔造,如少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这种观点主张个人崇拜、英雄主义,是不符合社会历史客观规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丰富发展,即要把人民立场作为一切工作的政治前提,把人民的意愿作为价值追求,把人民的满意作为政治工作的自评维度,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党的初心使命三者是高度统一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水能载舟亦覆舟,党员干部的政绩观只有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才能不负人民不负党,切实做到为党代言、为民立命。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践行了新时代群众路线的价值追求

第一,把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作为正确政绩观的目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能够克服艰难险阻、化险为夷,取得政权合法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和优良传统,充分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习总书记的话,体现出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在前苏联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共产党开始丧失了群众的支持,特权阶级的出现和干部队伍的严重腐化,人民群众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和权利保障,导致阶级差距逐渐拉大,苏联最终走向了解体的不归路。在历史教训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应当引以为戒,执政脱离群众,便是最大的危险。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在更为复杂的时代条件下,党员干部应当坚持发展成果与民共享,让人民最大限度的分享发展成果。打江山不是“一锤子买卖”,守江山更要“且行且珍惜”。2019年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新阶段的关键一年,面对再一次的历史选择,党员干部应当坚决克服脱离群众这一最大危险。

各级党员干部应当通过自己的执政行为产生实实在在的政绩,解决制约共同富裕的现实因素,实现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把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正确政绩观的目的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三、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目的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习近平同志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如是说,党员干部要做像焦裕禄式的、心中有民的贴心人,时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镜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之一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价值维度的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曾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5]。以人民为中心中的“人”就是人民群众,“中心”就是围绕以此为中轴出发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以人民为中心是共产党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核心。

首先,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指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奇迹”,在物质经济基础薄弱的年代,打破平均主义,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了起来,并进而带动人们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理念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只有通过先富带动后富,让更多的民众分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逐步降低贫富差距、打破阶层固化,才能实现真正的共享、共建、共富。

最后,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指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发展。如今,在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的同时,人民群众更加关注自身政治权益和国家民主法制的进程,这些都变成了关系自身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事项。共享发展成果也逐渐向较高层次演进,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享受需求的满足。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它体现着切实保障人民享有各项合法权益、不断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真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追求;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它体现着合理公平分享先进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身心需要、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追求;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分析,它体现着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人民享有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从而不断调节和舒缓公众心理、最终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6];从生态文明角度分析,它体现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以及人民对青山绿水的生存环境的向往。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人的需求层次从底层到高层逐步得到满足,最终使每个人的天赋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其次,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也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各级党员干部的权力并不是“天赋”,而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执政更不是“当官做老爷”“无过便是功”,而是有权不可任性,须知权力来自人民。对待政绩,要既做潜功,又要创造显绩。只有心里有百姓,永远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把人民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既能跳起来摘桃子,又能俯下身种田”。

分析:虽然这是一个型,但仅知道f′(0)存在,不能运用洛必达法则,此时,可做变量代换,利用函数x=0在处的导数得到极限。在利用导数的定义计算极限之前,先回顾一下导数的概念,即

科技部近日发布了《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2017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呈上升趋势,与前40年相比增速不降反增,政府积极采用了推广应用清洁能源与实施重大生态工程等措施。2017年,中国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6%。中国碳减排成效明显,排放增速逐渐降低,2013年以来增速基本为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其中的根本法宝便是群众路线。作为新中国的主要开创者和缔造者,毛泽东是非常善于发动和联系人民群众的,而他之所以具有深刻的人民主体论的价值观,与他自幼的经历是不可分割的。毛泽东出生于韶山农村,与农民阶级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少时毛泽东读书就发现书中多为描述王公贵族、权贵豪绅,而少有劳动人民。经历了数年的求学之路后,他在李大钊的帮助下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从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一系列运动中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人、农民,以及团结一切可以联合的人民力量,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国家是人民的国家,社会是人民的社会。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发展起来的,并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发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是对毛泽东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群众路线的价值追求,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

党的十九大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阐明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

第二,把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作为正确政绩观的目的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党员干部创造政绩的主要目的,也是如此。国家的发展必然是造福人民的发展,国家的富强必然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是否取得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必须是人民群众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红利。最大限度地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共产党人树立正确政绩观必须把握的基调。

由此可见,树立正确政绩观的目的是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虽然经济水平的提高是共享发展成果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基础的发展,人民就不能享受更高层次追求,但共享发展不仅要在发展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要逐步提高全体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从而全面满足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加强党的建设是正确政绩观的先决形成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建工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抓好党建,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是正确政绩观形成的先决条件。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每一项事业的推进,都必须打好基础、筑牢根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质量。在新时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样重要的价值取向,有时从“源头”上就难以把握。例如,近年来过度考公务员、进事业编制热,就存在着隐患。从制度层面设计上说,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事业编制单位,是提高党和政府干部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如果不择手段地挤破头去考公务员,就反映出某些人错位的价值观。在热衷考公务员、进事业编制的大军中,又有多少考生真正思考过作为人民的公仆,应该怎样为人民群众谋福、应该树立怎样的政绩观这些问题?政绩观不是流于笔尖的漂亮答卷,也不是面试时的字字珠玑,更不是光宗耀祖的“铁饭碗”,而是需要“准公务员”们坚持发展为民,踏踏实实为人民群众干实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只有狠抓“源头”,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杜绝“高分低能”和“思想上缺钙”,才能不断提高人才选任的质量,让更多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正确政绩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是保证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政绩观,是体现群众路线的政绩观,也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政绩观。

参考文献:

[1]姚大伟.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8-03-09.

[2]张志泉.论新时代领导干部正确的政绩观[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院报,2018(5).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管,1965.

[4]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德)马克思.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佘远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命题[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4-0024-03

作者简介:张芮昕(1988—),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单位为青海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王宝林)

标签:;  ;  ;  ;  ;  ;  ;  ;  ;  ;  ;  ;  

张芮昕:新时代群众路线视阈下的政绩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