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氨酸脱羧酶论文_陆姗姗,洪园淑,刘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赖氨酸脱羧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脱羧酶,赖氨酸,基因,豆子,真菌,蛇足,克雷。

赖氨酸脱羧酶论文文献综述

陆姗姗,洪园淑,刘萍[1](2019)在《苦豆子赖氨酸脱羧酶基因启动子在拟南芥中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赖氨酸脱羧酶(LDC)基因是苦豆子中氧化苦参碱(OMA)生物合成的第一个关键酶基因。在已有苦豆子赖氨酸脱羧酶基因(SaLDC)基础上克隆得到该基因上游1260 bp的启动子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Y038928,前期在苦豆子愈伤组织中的瞬时表达研究显示该启动子具有启动活性。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启动子区域除了拥有启动子区的基本顺式作用元件TATA-box和CAAT-box外,还具有多个与光信号、逆境应答等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为进一步研究SaLDC启动子的功能,构建了该启动子与β-葡萄糖苷酸酶(GUS)报告基因融合的植物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拟南芥,同时对光诱导和聚乙二醇(PEG)胁迫的转基因拟南芥进行GUS活性染色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T_2代转基因拟南芥幼苗的不同生长阶段和成株的各组织器官中均可检测到GUS酶活性,且随幼苗生长时间的延长,叶片中的表达活性下降;在成株叶片和花萼中的表达活性强于根、茎、花瓣和角果。光和PEG胁迫均能诱导转基因拟南芥中GUS的表达;GUS酶活性定量测定显示,短时间的PEG胁迫(1~2 h)GUS酶活性显着上调(P<0.05),而连续胁迫8 h时GUS酶活性下调至最低(P<0.01),比胁迫前下降了28.2%。以上结果表明SaLDC启动子既有时空表达特异性又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光诱导和干旱胁迫对结构基因的表达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胡莉琴[2](2018)在《千层塔内生真菌聚酮合酶PKS与赖氨酸脱羧酶LDC基因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杉碱甲(Huperzine A,Hup A)是一种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药物,目前主要从石松类石杉科石杉属植物如千层塔中提取,然而植物资源短缺,组织培养困难、人工合成步骤繁琐且昂贵使其产量受到了限制,内生真菌具有生长周期短、易培养、生长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利用内生真菌发酵产Hup A是很好的选择方式。本实验室前期从千层塔中分离出产Hup A的内生真菌胶胞炭疽并对该菌进行了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及基因功能注释,其中聚酮合酶PKS和赖氨酸脱羧酶LDC相关基因被注释为Hup A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研究PKS和LDC基因功能,本文进行以下研究:1、建立了HPLC测定内生真菌发酵液中Hup A、Hup B含量的方法。2、筛选出了能够诱导内生真菌提高Hup A含量的诱导子,为后期候选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基础。3、采用PEG介导的同源转化方法对胶胞炭疽菌中5个PKS相关候选基因进行敲除,检测基因敲除对菌丝生物量及次生代谢产物Hup A的影响。结果显示敲除CgPKS-06762对HupA含量无影响;分别敲除CgPKS-02152/12940时菌丝生物量显着升高,但对发酵液中Hup A含量及单位菌丝Hup A产量均无影响;敲除CgPKS-03512时,菌丝生物量显着升高,发酵液中Hup A含量无影响,但单位菌丝Hup A产量显着下降;敲除CgPKS-00749时,菌丝生物量显着下降,但对发酵液中Hup A含量与单位菌丝Hup A产量无影响。结果表明CgPKS-03512对Hup A含量的累积较重要。4、对内生真菌胶胞炭疽两个CgLDC基因进行敲除,分别敲除CgLDC-03647和CgLDC-04099后,菌丝生物量均显着上升,但发酵液中Hup A的含量及单位菌丝产Hup A含量均无影响;同时敲除CgLDC-03647与CgLDC-04099基因后,对菌丝生物量无影响,对菌生长速度、产孢能力和色素均有影响,发酵液中Hup A和单位菌丝产Hup A含量均显着上升。(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孙牧笛,胡丽杰,顾沛雯[3](2017)在《苦豆子内生真菌NDZKDF_(13)诱导子对宿主赖氨酸脱羧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通过添加真菌诱导子刺激植物组织来提高次生代谢物产量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内生真菌普遍存在于健康植物组织中,是植物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植物在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互惠共生关系,大量研究表明,内生真菌可能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次生代谢产物。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由苦豆子内生真菌NDZKDF_(13)诱导后宿主赖氨酸脱羧酶基因的表达情况。从分子角度研究苦豆子内生真菌诱导子对宿主合成喹诺里西啶碱生物碱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探讨苦豆子合成生物碱的诱导途径和诱导机制。赖氨酸脱羧酶(Lysine Decarboxylase,LDC)基因是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苦参碱(Matrine,MT)和氧化苦参碱(Oxymateine,OMT)生物合成途径的第一个关键酶基因,在其生化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LDC基因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QLDC,同时设计1对扩增内参基因Lectin引物,提取苦豆子各不同处理样本总RNA并反转录得到cDNA,以混合样本cDNA为模板,5倍梯度稀释作为标准样品,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中QLDC基因及内参基因Lectin标准曲线的构建,并对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的反应条件及熔解曲线、灵敏度等进行了初步探索。利用优化后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检测苦豆子内生真菌NDZKDF_(13)诱导处理下与不接入诱导子处理下,在不同诱导时间里,组培苗中LDC基因的相对表达积累情况。结果表明:采用以QLDC-F/R为目的基因,以Lectin-F/R为内参基因的相对定量检测苦豆子中赖氨酸脱羧酶基因表达的方法。其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目的基因与内参基因的扩增效率都为99%,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95 09和0.998 25,目的基因与内参基因的灵敏度分别是半定量RT-PCR的5~2倍和5倍,在稀释度为5~(-7)倍时达到灵敏度检测下限,且其熔解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产物特异的单峰。苦豆子无菌组培苗经过内生真菌NDZKDF_(13)诱导后LDC基因表达显着上调,与对照组的LDC基因的表达趋势相似,皆随时间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内生真菌NDZKDF_(13)诱导组在各个时间点的LDC基因表达量都高于对照组,在诱导第9天时达到峰值,基因相对表达量达到对照的580.15倍。苦豆子内生真菌诱导子NDZKDF_(13)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宿主赖氨酸脱羧酶基因的表达。(本文来源于《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1-08)

杨毅,陆姗姗,刘萍,田蕾[4](2016)在《苦豆子赖氨酸脱羧酶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赖氨酸脱羧酶(lysine decarboxylase,LDC)基因是苦豆子中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A)生物合成的第一个关键酶基因。根据近缘物种苦参的赖氨酸脱羧酶基因设计特异引物,同源克隆法克隆了苦豆子赖氨酸脱羧酶基因的蛋白质编码区序列,全长1368bp,命名为Sa-LDC,GenBank登录号为KM24987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aLDC编码区序列无内含子,与苦参和狗苦参的LDC序列一致性均达到97%;属于Ⅲ型5-磷酸吡哆醛依赖酶[typeⅢpyridoxal 5-phosphate(PLP)-dependent enzymes,PLPDE-Ⅲ]超基因家族,功能活跃。Sa-LDC编码455个氨基酸残基,其编码的肽链相对分子质量49.14kD,理论等电点5.63,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在其氨基酸序列中具有产喹诺里西啶生物碱的特征性保守位点Phe~(340);系统进化树将苦豆子与其他产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的植物聚为一类。qPCR和HPLC检测显示,苦豆子赖氨酸脱羧酶基因的表达和氧化苦参碱的积累均受干旱胁迫的影响,且基因的表达量与氧化苦参碱的积累呈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李乃强[5](2016)在《赖氨酸脱羧酶高效表达、分子定向进化及其催化合成戊二胺的反应过程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戊二胺是一种重要的平台化合物,可以合成高附加值、性能优异的新型聚氨酯、新型聚酰胺等材料。用微生物发酵法生成戊二胺代谢途径复杂、产率低难以工业化。酶法制备戊二胺过程简单、不需要复杂的代谢调控、没有副产物的累积、避免了戊二胺对微生物细胞的毒害作用,但是赖氨酸脱羧酶的酶活低、碱性环境下p H稳定性差,是工业化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瓶颈。目前大多研究者对多物种赖氨酸脱羧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仍不够充分,仅对目的基因表达的局部环节进行考察和研究。本研究选择在自然界可以过量积累戊二胺的产酸克雷伯氏菌赖氨酸脱羧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目的基因表达的转录过程和翻译过程进行系统调控,并对酶分子的结构基因进行定向改造:包括顺式作用元件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特别是对基因转录起始的调控、翻译过程对表达的影响如密码子偏爱性、SD序列等调控元件的优化,通过分子定向进化构造新的酶蛋白。通过这些手段提高赖氨酸脱羧酶的表达量、活性以及在碱性环境下的稳定性,并对构造的新型赖氨酸脱羧酶催化合成戊二胺的过程进行研究。大幅度提高了赖氨酸脱羧酶催化合成戊二胺的效率,为生物法戊二胺的产业化奠定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首次对产酸克雷伯氏菌赖氨酸脱羧酶进行了异源表达,并对其基因的密码子和启动子进行了优化,显着提高了赖氨酸脱羧酶的表达量。对产酸克雷伯氏菌赖氨酸脱羧酶基因ldc进行扩增,构建了p UC18-KOldc质粒,转入Escherichia coli K12 MG1655构建了重组菌E.coli LN18,实现了产酸克雷伯氏菌赖氨酸脱羧酶的异源表达。密码子优化将产酸克雷伯氏菌赖氨酸脱羧酶基因的GC含量从54%降低到49%,基因序列与野生型的赖氨酸脱羧酶基因序列相比有81.9%的相似性。密码子优化的菌株E.coli LN20发酵液中戊二胺的含量达到6.6 g/L发酵液,比出发菌株E.coli LN18提高了50%,比过表达大肠杆菌赖氨酸脱羧酶的E.coli LN35相比提高了16%,这说明密码子优化显着提高了产酸克雷伯氏菌赖氨酸脱羧酶在大肠杆菌的表达效率,也说明产酸克雷伯氏菌赖氨酸脱羧酶的活力比大肠杆菌赖氨酸脱羧酶活力高。构建了不同启动子的重组菌株,其中E.coli LN24合成的戊二胺浓度最高达到7.6 g/L发酵液,说明Ptac启动子更有利于产酸克雷伯氏菌赖氨酸脱羧酶的表达。(2)基于高通量筛选的产酸克雷伯氏菌赖氨酸脱羧酶基因的RBS(核糖体结合位点)序列优化、分子定向进化和相关生物信息学统计分析。建立了突变株高通量筛选方法,利用quickchange PCR对RBS的序列进行突变,并对1000株突变株进行筛选得到合成戊二胺水平最高的菌株E.coli LN1103,是E.coli LN18合成戊二胺水平的2.3倍,通过RBS强度计算器分析和可溶性蛋白表达量分析,说明核糖体结合位点序列优化可以增强赖氨酸脱羧酶m RNA的翻译效率。通过易错PCR对产酸克雷伯氏菌赖氨酸脱羧酶进行随机突变、进行分子定向进化。从1000株突变株中筛选得到5株合成戊二胺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的重组菌。最优菌株E.coli LN3014合成的戊二胺水平达到11.2 g/L发酵液,是E.coli LN18合成戊二胺水平的2.5倍。(3)经过分子定向进化的赖氨酸脱羧酶具备了独特的酶学特性,在碱性条件下保持高效催化性和稳定性。构造的赖氨酸脱羧酶(E.coli LN3014)在p H值8.0下保持36h,相对酶活力保留85%,在碱性环境下表现出很高的稳定性。而大肠杆菌的赖氨酸脱羧酶Cad A在p H 8.0没有活力。当p H值从6.0提高到8.0,野生型的赖氨酸脱羧酶(E.coli LN18)的最大反应速度从1.67 mmol/min下降到0.65 mmol/min,下降幅度为60%;而经过分子定向进化的赖氨酸脱羧酶(E.coli LN3014)在p H 8.0时的最大反应速度和p H6.0时相比,仅下降了7.0%。从酶的米氏常数来看,赖氨酸脱羧酶的点突变并不影响蛋白与底物L-赖氨酸的结合。说明分子定向进化改造后的E.coli LN18赖氨酸脱羧酶在碱性条件下具备高效催化性和稳定性,可建立酶法合成戊二胺的新工艺,使之具备工业实施可行性。(4)对重组菌E.coli LN3014在摇瓶和10 L罐规模进行了发酵产酶特性研究。重组菌产酶过程属于生长关联型,随着微生物的生长,酶活不断提高。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摇瓶发酵条件,E.coli LN3014发酵液的赖氨酸脱羧酶活为128 U/g发酵液,比未优化时提高了16%。进一步考察了重组菌E.coli LN3014在10 L罐的分批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工艺。补料分批发酵工艺采用p H-Stat的控制策略,流加葡萄糖和氨水,E.coli LN3014的菌体密度OD600可以达到82,酶活力达到240 U/g发酵液,是摇瓶发酵结果的1.9倍,实现了E.coli LN3014的高密度培养,并显着高于文献报道的酶活。(5)对重组菌细胞催化生成戊二胺的过程参数进行了考察和优化,建立了不调节p H值就能高效合成戊二胺的反应体系。产物戊二胺积累过程中导致的p H上升使酶失活,是酶法制备戊二胺的技术瓶颈之一。对反应体系中的底物浓度、细胞浓度、辅酶添加量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考察,经过优化,戊二胺生成速率为887mmol/(g-cell·h)。所用的催化剂和催化时间大大节约,催化效率有了显着提高,而且整个反应过程中不调节p H,减少了反应体系的无机盐含量,对后续的纯化和产品质量都有很好的帮助,克服了酶法合成戊二胺催化效率低、反应过程中p H升高导致赖氨酸脱羧酶易失活的技术瓶颈。选用聚乙烯醇包埋法固定化E.coli LN3014细胞,固定化细胞可以重复利用30次进行催化反应,底物到产物的转化率没有明显下降,固定化细胞赖氨酸脱羧酶最适p H向碱性区域发生了迁移,在4℃下,固定化细胞赖氨酸脱羧酶活半衰期为30天,是游离细胞的2倍。(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6-06-01)

李乃强,于丽珺,徐岩[6](2016)在《产酸克雷伯氏菌赖氨酸脱羧酶的异源表达及粗酶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赖氨酸脱羧酶,可以催化赖氨酸脱羧生成戊二胺。戊二胺是重要的平台化合物,可以合成新型聚酰胺材料、脂肪族异氰酸酯等新材料。本研究对来自于产酸克雷伯氏菌的赖氨酸脱羧酶进行异源表达。以pUC18质粒为载体,将来源于产酸克雷伯氏菌的赖氨酸脱羧酶基因ldc克隆到大肠杆菌,得到菌株LN18。在添加0.5 mmol/L IPTG的LB培养基中,对LN18进行摇瓶培养,发酵液酶活可达到35 U/g发酵液,从发酵液制备的赖氨酸脱羧酶粗酶蛋白的酶活可以达到30 000 U/g粗蛋白。产酸克雷伯氏菌赖氨酸脱羧粗酶蛋白大小约80 kDa,粗酶的最适温度和pH值分别为55℃和5.5,与文献中报道的大肠杆菌的赖氨酸脱羧酶Cad A在pH 8.0几乎没有酶活不同,产酸克雷伯氏菌的赖氨酸脱羧酶在pH 8.0的酶活达到最优pH下酶活的30%以上。金属离子对酶活有一定的影响,Mg~(2+)对酶活有促进作用,Fe~(2+)、Zn~(2+)、Ca~(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张吉顺,张孝廉,林世锋,付强,余婧[7](2016)在《烟草赖氨酸脱羧酶基因NtLDC1的克隆和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赖氨酸脱羧酶(lysine decarboxylase,LDC)是生物碱合成第一步所需的关键酶。为研究LDC基因在烟草中特性和功能,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和RT-PCR方法从栽培烟草‘K326’中克隆得到一个LDC基因,命名为Nt LDC1,Gen Bank登录号为KU507075。序列分析表明烟草Nt LDC1基因ORF全长666 bp,编码221个氨基酸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4 264.9 Da,等电点为5.43。不同植物中LDC蛋白较为保守,Nt LDC1与番茄和马铃薯的LDC蛋白高度相似,进化分析表明Nt LDC1与番茄中LDC的亲缘关系最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Nt LDC1基因进行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Nt LDC1基因在烟草根、茎、叶、花中均有表达,在叶片中的表达水平最高。低温可以诱导Nt LDC1基因的表达,在低温处理8 h基因的表达量达到最高,表明Nt LDC1可能在烟草低温胁迫应答中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彭思露,杨慧林,朱笃,张志斌,颜日明[8](2016)在《蛇足石杉内生真菌Shiraia sp.Slf14中赖氨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阿尔茨海默症治疗药物石杉碱甲(Huperzine A,Hup A)的生物合成途径起始于赖氨酸脱羧酶(Lysine decarboxylase,LDC)。本研究克隆及表达了来源于产Hup A的植物内生真菌的LDC基因,并研究了其功能。【方法】采用RT-PCR扩增法,从一株产Hup A的蛇足石杉内生真菌Shiraia sp.Slf14获得LDC基因,构建表达质粒p ET-22b-LDC与p ET-32a-LDC,转化感受态细胞E.coli BL21,加入IPTG至终浓度为1×10~(–3) mol/L,于24°C、200 r/min培养8 h,诱导表达LDC蛋白质;通过Ni~(2+)金属亲和层析纯化重组LDC并建立酶促反应体系,利用TLC检测了LDC催化活性。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LDC的理化性质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结果】成功克隆并异源表达出重组蛋白LDC与Trx-LDC,经SDS-PAGE电泳鉴定分子量分别为24.4 k Da和42.7 k Da,与预计大小相符。TLC结果表明LDC与Trx-LDC均具有赖氨酸脱羧酶活性。【结论】本研究从产Hup A的蛇足石杉内生真菌Shiraia sp.Slf14中成功克隆到LDC基因并进行了异源表达,检测到了其催化活性,为丰富LDC分子信息及阐明内生真菌中Hup A生物合成机制提供参考数据。(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杨颖,邓洁,张亮,蒋承建,欧倩[9](2015)在《一株产赖氨酸脱羧酶的菌株Klebsiella pneumoniae sp.GXW-1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研究表明尸胺可以代替己二胺和己二酸合成新型尼龙,从而解决工业上用石油制取己二胺带来的资源枯竭及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尸胺是赖氨酸脱羧酶的产物。本研究通过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筛选得到了一株产赖氨酸脱羧酶的菌株GXW-1,完成了该菌株16S rDNA基因鉴定和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将其鉴定为Klebsiella pneumoniae sp.。该菌种酶活的最适作用温度为40℃,最适p H为5.4,其酶活为80.46 U,具有较好的生化特性优势。研究表明,金属离子Cd2+和Sr2+可以刺激酶活的提升,而Trition试剂对酶活性也有微弱的激活作用。本研究为以后的工业化生产尸胺提供了思路和依据。(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5年12期)

宋育红,陈作毅,张君诚[10](2015)在《长柄石杉L-赖氨酸脱羧酶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对长柄石杉Huperzia serrata、闽浙马尾杉Phlegariurus minchegensis、华南马尾杉Phlegariurus austrosinicus和有柄马尾杉Phlegariurus petiolatus 4种石杉科植物的L-赖氨酸脱羧酶(L-lysine decarboxylase,LDC)基因编码区进行克隆的基础上,对长柄石杉的LDC基因全长序列进行分析并预测其蛋白结构。方法采用RT-PCR技术,以石杉科植物叶片提取的总RNA为模板克隆得到LDC基因编码区序列,通过BLAST比对和MEGA5.0软件对克隆的序列进行分析。采用RACE技术获得石杉科广布种长柄石杉的LDC基因全长序列,并对其蛋白的二级结构及叁维结构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克隆的4种石杉科植物LDC基因序列与数据库中被注释为编码LDC的基因序列保持高度的相似性,长柄石杉LDC蛋白与NCBI中的蛇足石杉LDC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很高,与蕨类植物江南卷柏的同源性也较高。长柄石杉LDC基因编码区全长为1 266 bp,编码403个氨基酸,Gen Bank登录号KF040056。结论克隆得到4种石杉科植物的LDC基因,分析了长柄石杉LDC基因的全长序列并预测其蛋白结构,为进一步阐明石杉科植物石杉碱甲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5年21期)

赖氨酸脱羧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石杉碱甲(Huperzine A,Hup A)是一种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药物,目前主要从石松类石杉科石杉属植物如千层塔中提取,然而植物资源短缺,组织培养困难、人工合成步骤繁琐且昂贵使其产量受到了限制,内生真菌具有生长周期短、易培养、生长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利用内生真菌发酵产Hup A是很好的选择方式。本实验室前期从千层塔中分离出产Hup A的内生真菌胶胞炭疽并对该菌进行了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及基因功能注释,其中聚酮合酶PKS和赖氨酸脱羧酶LDC相关基因被注释为Hup A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研究PKS和LDC基因功能,本文进行以下研究:1、建立了HPLC测定内生真菌发酵液中Hup A、Hup B含量的方法。2、筛选出了能够诱导内生真菌提高Hup A含量的诱导子,为后期候选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基础。3、采用PEG介导的同源转化方法对胶胞炭疽菌中5个PKS相关候选基因进行敲除,检测基因敲除对菌丝生物量及次生代谢产物Hup A的影响。结果显示敲除CgPKS-06762对HupA含量无影响;分别敲除CgPKS-02152/12940时菌丝生物量显着升高,但对发酵液中Hup A含量及单位菌丝Hup A产量均无影响;敲除CgPKS-03512时,菌丝生物量显着升高,发酵液中Hup A含量无影响,但单位菌丝Hup A产量显着下降;敲除CgPKS-00749时,菌丝生物量显着下降,但对发酵液中Hup A含量与单位菌丝Hup A产量无影响。结果表明CgPKS-03512对Hup A含量的累积较重要。4、对内生真菌胶胞炭疽两个CgLDC基因进行敲除,分别敲除CgLDC-03647和CgLDC-04099后,菌丝生物量均显着上升,但发酵液中Hup A的含量及单位菌丝产Hup A含量均无影响;同时敲除CgLDC-03647与CgLDC-04099基因后,对菌丝生物量无影响,对菌生长速度、产孢能力和色素均有影响,发酵液中Hup A和单位菌丝产Hup A含量均显着上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赖氨酸脱羧酶论文参考文献

[1].陆姗姗,洪园淑,刘萍.苦豆子赖氨酸脱羧酶基因启动子在拟南芥中的表达分析[J].草业学报.2019

[2].胡莉琴.千层塔内生真菌聚酮合酶PKS与赖氨酸脱羧酶LDC基因的功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8

[3].孙牧笛,胡丽杰,顾沛雯.苦豆子内生真菌NDZKDF_(13)诱导子对宿主赖氨酸脱羧酶基因表达的影响[C].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4].杨毅,陆姗姗,刘萍,田蕾.苦豆子赖氨酸脱羧酶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J].草业学报.2016

[5].李乃强.赖氨酸脱羧酶高效表达、分子定向进化及其催化合成戊二胺的反应过程特性[D].江南大学.2016

[6].李乃强,于丽珺,徐岩.产酸克雷伯氏菌赖氨酸脱羧酶的异源表达及粗酶性质[J].生物工程学报.2016

[7].张吉顺,张孝廉,林世锋,付强,余婧.烟草赖氨酸脱羧酶基因NtLDC1的克隆和表达分析[J].植物生理学报.2016

[8].彭思露,杨慧林,朱笃,张志斌,颜日明.蛇足石杉内生真菌Shiraiasp.Slf14中赖氨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J].微生物学报.2016

[9].杨颖,邓洁,张亮,蒋承建,欧倩.一株产赖氨酸脱羧酶的菌株Klebsiellapneumoniaesp.GXW-1的鉴定[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5

[10].宋育红,陈作毅,张君诚.长柄石杉L-赖氨酸脱羧酶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J].中草药.2015

论文知识图

蛇足石杉根(R)、茎(S)和叶(L)中赖氨利用SWISS-MODEL进行黄瓜赖氨酸脱羧沙门氏菌的赖氨酸脱羧酶试验菌株赖氨酸脱羧酶试验结果-赖氨酸脱羧酶反应原理-赖氨酸脱羧酶反应原理

标签:;  ;  ;  ;  ;  ;  ;  

赖氨酸脱羧酶论文_陆姗姗,洪园淑,刘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