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剥壳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花生,剥壳机,轧辊,变频调速
剥壳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明轩[1](2017)在《挤压式花生剥壳机的技术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挤压式花生剥壳机采用机械变速控制,速度不准确,传动复杂,容易产生噪声、振动等问题,对此,将轧辊的动力从主电动机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电机驱动,用PLC控制,实现变频调速。对样机进行性能测试,其剥净率≥98.1%、破碎率≤4.0%、损伤率≤3.5%、损失率≤0.5%、含杂率≤3.0%、有效度≥98.07%等指标都优于改造前,达到了国标要求,变频调速减少了共振源,使剥壳机运行更加平稳,满足剥壳种子花生和批量生产的需要。(本文来源于《机械》期刊2017年09期)
梁诗华,林毅鑫,范泽泽,张俊,何金成[2](2017)在《鲜莲剥壳技术研究进展与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莲子的种类繁多,尺寸大小不同、外壳坚韧、莲子壳与仁间隙较小等问题的存在,现有的脱壳技术适应性不高,存在着损伤莲子、效率低下等问题。为了改善鲜莲子剥壳机的加工现状,分析总结了莲子的物理机械特性及脱壳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现有脱壳技术存在的不足,为鲜莲子脱壳机械关键机构设计和试验研究提供了依据,并提出一种鲜莲子脱壳新技术方法。(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高锐涛,王秀东,郭晓燕,曹玉华[3](2016)在《基于虚拟设计技术的蓖麻剥壳机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现有农机产品造型、色彩、人机交互等方面的分析,归纳出先进农机产品造型语言,色彩搭配,人机交互的特征,对现有的蓖麻剥壳机进行设计改良。使用二维软件和叁维软件进行虚拟设计,模拟产品的真实情况。设计过程耗费时间短,修改方便,效果直观真实,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农机设计中,设计进度缓慢,返工和修改工作量大的问题,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16年21期)
张洁[4](2016)在《文冠果剥壳机理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文冠果种子含油率为30.4%-47%,种仁含油率可高达66.39%-74%,超过一般的油料植物,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然而文冠果剥壳是其进行深加工的一个关键且困难的工序,目前关于文冠果剥壳机理及剥壳机设计的研究尚且不足,本文主要对文冠果的剥壳机理及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试验测定文冠果的外形尺寸、果壳厚度、百粒重以及含水率等物理特性,同时对影响文冠果破壳力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文冠果破壳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文冠果的大小以及含水率,并得出了文冠果的大小与破壳力之间、文冠果含水率与破壳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用叁维软件Solidworks建立了文冠果叁维模型,基于有限元受力分析软件Workbench,对文冠果分别在X、Y、Z 3个加载方向下的应力、应变分布状态进行分析,并与实际试验结果对比,得出了最佳破壳效果是沿Y方向加载。(3)在对文冠果物理力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以剥净率为指标,对现有的撞击式坚果剥壳机和研制完成的双辊挤压式文冠果剥壳机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得出双辊挤压式文冠果剥壳机的剥壳效果较好。(4)研究两辊筒外壁之间的距离、主动辊转速、文冠果含水率3个因素对剥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双辊挤压式文冠果剥壳机剥净率的主要因素是两辊筒外壁之间的距离和含水率。(5)考虑到成本原因,通过烘干等办法降低含水率在实际中一般不可取,本文对影响剥净率的另一因素即两辊筒外壁之间的距离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研究了分级双辊挤压式文冠果剥壳机,使剥净率提高到了86.4%左右。(6)用盐水比重法对文冠果的壳仁分离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水盐之比为100:9时,壳仁的分离效果最好,分离率为82.5%。(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期刊2016-06-01)
万伟红,吴鹏辉,苏志伟,张绪坤,王学成[5](2014)在《莲子分级剥壳技术与设备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莲子具有大小不一、脱壳去膜难度大及莲心苦的特点,必须对莲子进行分级、剥壳和穿心处理。传统的人工加工存在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及卫生条件差等问题,应对莲子进行机械化加工。为此,分析了常用的莲子分级机、剥壳机和穿心机的原理和特点,引入电子检测技术,把莲子分级机、剥壳机和穿心机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出了莲子分级、剥壳、穿心一体计的工艺流程。(本文来源于《农机化研究》期刊2014年11期)
赵玉达,张秀花,王泽河,弋景刚,刘江涛[6](2014)在《对虾机械式剥壳技术的探讨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剥壳工艺是对虾进行深加工的一个技术难题。为此,介绍了国内外手工、机械和非机械式对虾剥皮方法,效仿手工剥虾的工艺过程对机械式剥虾的工艺路线进行了设计。比较了目前剥壳领域的几种剥壳方法并对对虾机械式剥壳方法进行了讨论研究,提出基于挤压法完成对虾破壳的剥壳机理,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剥壳和虾仁、虾皮分离部分进行了设计。(本文来源于《农机化研究》期刊2014年07期)
周敏,杨月,方国珊,刘雄[7](2013)在《超声波结合涂膜技术对剥壳竹笋保鲜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剥壳竹笋不耐保藏的问题,研究了超声波结合涂膜技术对竹笋保藏性的影响。对比了超声波结合涂膜、超声波不涂膜、直接涂膜、直接冷藏四种处理方法,在4℃避光贮藏60d,定期测定失重率、呼吸强度、硬度、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过氧化物(POD)活性、粗纤维含量、木质素含量及总糖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超声波结合涂膜后冷藏处理在多数指标上优于其他处理,可抑制呼吸作用、POD活性和PAL活性,延缓竹笋木质化进程,减缓竹笋的纤维化进程,保持竹笋较高品质。本实验为剥壳竹笋的保鲜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3年08期)
徐涛,王爱辉[8](2010)在《棉籽剥壳工艺技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棉籽剥壳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比较了传统一次剥壳工艺和循环剥壳工艺的特点,对主要工序的工艺和设备进行了论述。通过对剥壳和仁壳分离的分析,选用循环剥壳工艺和仁壳分离关键设备,采用合理的风选分离系统,使壳中的仁和籽得到充分分离,显着降低了壳中含油,提高了剥壳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0年07期)
易启伟,王旺平,张永林[9](2010)在《干壳莲子剥壳穿心机械化加工技术与装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干壳莲子几何物理机械特性,提出一套机械化加工处理壳莲的工艺流程,对流程相关设备的基本原理和作业过程进行描述,并简要介绍分级机、剥壳机、穿心机等核心设备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及主要技术参数。(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0年04期)
余群,易启伟[10](2010)在《鲜莲子自动化剥壳技术及设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我国鲜莲子剥壳技术水平落后、效率低下、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这一现状,研发了一种自动化剥壳技术。为了实现高效低耗损机械化莲子剥壳,针对鲜莲子的物理结构特点及切割特性,深入分析了实现莲子剥壳所需各技术环节的特点与实现机构,设计了一种高效的自动化莲子剥壳机。该机具有剥壳率高、破损率低、结构紧凑和性能稳定等特点,能够满足相关企业扩大生产的需求。(本文来源于《农机化研究》期刊2010年06期)
剥壳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莲子的种类繁多,尺寸大小不同、外壳坚韧、莲子壳与仁间隙较小等问题的存在,现有的脱壳技术适应性不高,存在着损伤莲子、效率低下等问题。为了改善鲜莲子剥壳机的加工现状,分析总结了莲子的物理机械特性及脱壳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现有脱壳技术存在的不足,为鲜莲子脱壳机械关键机构设计和试验研究提供了依据,并提出一种鲜莲子脱壳新技术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剥壳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杨明轩.挤压式花生剥壳机的技术改造[J].机械.2017
[2].梁诗华,林毅鑫,范泽泽,张俊,何金成.鲜莲剥壳技术研究进展与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17
[3].高锐涛,王秀东,郭晓燕,曹玉华.基于虚拟设计技术的蓖麻剥壳机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
[4].张洁.文冠果剥壳机理及关键技术的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6
[5].万伟红,吴鹏辉,苏志伟,张绪坤,王学成.莲子分级剥壳技术与设备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14
[6].赵玉达,张秀花,王泽河,弋景刚,刘江涛.对虾机械式剥壳技术的探讨与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4
[7].周敏,杨月,方国珊,刘雄.超声波结合涂膜技术对剥壳竹笋保鲜效果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3
[8].徐涛,王爱辉.棉籽剥壳工艺技术探讨[J].中国油脂.2010
[9].易启伟,王旺平,张永林.干壳莲子剥壳穿心机械化加工技术与装备[J].食品与机械.2010
[10].余群,易启伟.鲜莲子自动化剥壳技术及设备[J].农机化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