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正式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组织,人格,社会,师门,街角,传染病,效能。
非正式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周建波,汪志红,马俊,周国林,吴刚[1](2019)在《基于中国亚文化人格模型的非正式组织文化思维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其深层结构,依据分析心理学关于人格的假设,从文化人格的理论视角,探索中国亚文化和非正式组织文化的深层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亚文化人格模型为在"本我"与"自我"之间存在"利我""家我""亲我"的"小我"层次结构;而中国主文化人格模型为在"自我"与"超我"之间存在"仁我""予我(群我)""义我(国我)"的"大我"层次结构。此外,中国非正式组织文化思维是以其核心人物或核心小群体的人格意识为基础,以利我、家我、亲我紧密关系层次结构为核心形成的亚文化思维模式。由此,非正式组织的亚文化基因,一方面外生于环境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内植于组织结构,影响潜意识假设和思维方式,影响组织的结构态势和战略取向。(本文来源于《管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林杰,晁亚群[2](2019)在《师门对研究生发展的影响——基于非正式组织理论的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非正式组织形式,以导师为主导的师门对研究生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力。根据非正式组织理论,研究生师门应具有如下特征:强调情感逻辑、具有非正式约束机制、通过权威人物引领师门发展。本文通过对北京某"双一流"大学的16位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师门对研究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知识、能力与社会性叁个维度,不同师门之间非正式的互动、约束机制与权威的组织特征差异,影响了研究生发展的差异。部分师门对研究生发展的各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有不少师门过于强调论文发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忽视了师门的育人责任。导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新,形成鼓励创新的师门氛围,加强师门成员的非正式互动与情感联结,承担起对学生情感发育与人格发展的责任。(本文来源于《研究生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张光明,杜晨阳[3](2019)在《非正式组织内消极情绪传递的SIRS模型构建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正式组织作为企业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成员之间的消极情绪传递对本组织乃至整个企业的运营管理都会造成较大影响。在论证采用传染病模型研究非正式组织内消极情绪传递规律可行性的基础上,构建非正式组织内消极情绪传递的SIRS模型,验证消极情绪传递平衡点的存在性与稳定性,并通过数值仿真证明了模型的稳态特征,最后结合消极情绪再生数表达式给出了管理建议。(本文来源于《上海管理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张瑞华[4](2019)在《非正式组织对酒店管理的影响及有效引导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正式组织伴随着正式组织的产生而出现,因其类型不同在正式组织中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也可以发挥消极作用。酒店运营过程中员工的参与度较高,因此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尤为重要。本文从酒店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制度建设、非正式组织的人员管理等方面提出引导策略,从而使非正式组织的发展目标和正式组织趋于一致,提高管理的效率。(本文来源于《当代旅游》期刊2019年08期)
王弘扬[5](2019)在《对非正式组织传播的参与式观察研究——以《街角社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和领域,组织传播主要研究、分析和批评传播沟通在组织场景中的作用与功能,及其与内外环境尤其是社会的互动。非正式组织传播则是组织传播的变体形式,在组织的行为规范、沟通方式、权力关系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因此,对于非正式组织传播的研究,应当考察在具体组织情景中人们通过传播行为和社会互动,如何(本文来源于《青年记者》期刊2019年17期)
刘冰华[6](2019)在《组织中非正式地位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追求地位是组织中的普遍现象,地位作为权力的载体,更高的地位意味着更大的权力,个人“社会重要性”更高,对物质资源、信息资源以及情感资源的控制权更多。因此为了获得更高的地位,个体会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自身地位的提升,其中创新是个体实现地位提升的重要手段,然而揭示地位与创新行为之间潜在作用机制的研究至今仍不充分,其中尤其是对非正式地位如何作用于员工创新行为的议题,探讨得不够充分。如该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不利于组织管理目标的实现。由此看来,揭示非正式地位对创新行为作用机制的“黑箱”以及找到员工创新行为的有效边界既有很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又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本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角度,讨论非正式地位作用于创新行为的中介机制以及边界条件。其中以创新效能感作为非正式地位与创新行为核心中介变量,以感知领导支持与感知领导破坏作为非正式地位与创新行为关系的调节变量,由此深化对非正式地位作用于员工创新行为相关机制的探讨。本研究通过对206套有效问卷数据的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非正式地位与创新效能感、创新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非正式地位通过创新效能感间接作用于员工创新行为。(3)感知领导支持会进一步增强非正式地位、创新效能感、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具体而言,与感知领导支持低的情况相比,当感知领导支持高的情况下,非正式地位越高员工创新效能感、创新行为提升的幅度会越明显。(4)感知领导破坏会进一步减弱非正式地位与创新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与感知领导破坏低相比,感知领导破坏高的情况下非正式地位越高员工创新效能感降低的幅度越不明显。(5)感知领导支持调节非正式地位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会被创新效能感有效中介。最后,还指出了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吕鸿江,吴亮,周应堂[7](2019)在《组织双元视角下正式与非正式管理控制匹配模式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权变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正式与非正式管理控制匹配的视角,将二者的匹配模式分为关系监管、官僚目标、人际影响与文化熏陶4类模式,并从组织双元能力视角探析了其影响企业绩效的权变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组织一致性在关系监管与官僚目标模式影响短期绩效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对官僚目标模式发挥有调节的中介作用;组织适应性在人际影响与文化熏陶模式影响长期绩效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环境复杂性对人际影响与文化熏陶模式均发挥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管理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章平,洪翠翠[8](2019)在《公共事物治理自组织中的非正式规范、能人与局部知识运用——以深圳南景新村城中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论上公共品的私人供给将趋于枯竭,而政府供给也会发生低效失灵。现实中存在不少公共品集体自我合作治理的成功案例,以深圳市典型城中村南景新村为例,通过对其公共事物治理从"脏乱差"到成为区域社会治理典范的这一过程中居民间社会网络结构的观测分析,运用自组织理论中的"非正式规范—能人—特定情境下的局部知识运用"分析框架,考察城中村公共事物自我合作治理的形成要素及维持机制。结果显示:星型社会网络结构使得城中村公共事物自我合作治理得以发生、维持,且在特定情境下其效率高于其他方式。(本文来源于《上海城市管理》期刊2019年03期)
尹文清[9](2019)在《非正式组织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与引导》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对于培养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但班集体中存在的一些非正式组织给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高职院校应该正确看待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对于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积极影响,努力消除消极影响。(本文来源于《新课程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郭晴,牟芃宇[10](2019)在《非正式组织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与应对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组织包括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企业管理中方不可忽视的一个团体,其对于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了解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和对企业的作用,制定积极的应对策略,有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9年11期)
非正式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非正式组织形式,以导师为主导的师门对研究生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力。根据非正式组织理论,研究生师门应具有如下特征:强调情感逻辑、具有非正式约束机制、通过权威人物引领师门发展。本文通过对北京某"双一流"大学的16位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师门对研究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知识、能力与社会性叁个维度,不同师门之间非正式的互动、约束机制与权威的组织特征差异,影响了研究生发展的差异。部分师门对研究生发展的各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有不少师门过于强调论文发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忽视了师门的育人责任。导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新,形成鼓励创新的师门氛围,加强师门成员的非正式互动与情感联结,承担起对学生情感发育与人格发展的责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正式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周建波,汪志红,马俊,周国林,吴刚.基于中国亚文化人格模型的非正式组织文化思维模式[J].管理学报.2019
[2].林杰,晁亚群.师门对研究生发展的影响——基于非正式组织理论的质性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
[3].张光明,杜晨阳.非正式组织内消极情绪传递的SIRS模型构建与仿真[J].上海管理科学.2019
[4].张瑞华.非正式组织对酒店管理的影响及有效引导策略研究[J].当代旅游.2019
[5].王弘扬.对非正式组织传播的参与式观察研究——以《街角社会》为例[J].青年记者.2019
[6].刘冰华.组织中非正式地位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9
[7].吕鸿江,吴亮,周应堂.组织双元视角下正式与非正式管理控制匹配模式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权变机理[J].管理学报.2019
[8].章平,洪翠翠.公共事物治理自组织中的非正式规范、能人与局部知识运用——以深圳南景新村城中村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9
[9].尹文清.非正式组织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与引导[J].新课程研究.2019
[10].郭晴,牟芃宇.非正式组织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与应对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