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郑州450000
摘要:随着我国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乡村振兴战略等重要理念的提出,以及近年来乡村旅游产业的火热,对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同时让人们去了解古村落传统历史文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此次设计将石洞沟村作为设计对象,以“原真性”为设计基础,依据基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地理优势和历史背景,保留基地内建筑群中一切有历史价值的遗存现状,突出本土文化。达到建筑遗产的物态、信息、历史原真性三者的统一。以“修旧存真、修新现真”为原则,打造一个良好的古香古色有韵味的活态博物馆,达到古村落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延续的目的,让石洞沟村恢复以往的生命力。吸引游客,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让居民和游客能够在传统文化的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古村落;原真性;旅游
引言
古村落是一种特殊的乡村人文景观,承载的是传统文化,它将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经济等多种重要信息传递给后人,具有重要的价值。从旅游需求角度看,在经历了纯自然观光旅游之后,游客又将目光转向古村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追求。我国古村落数量多,历史文化价值高,具有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进入21世纪后,大批古村落作为文化遗产,成为旅游热点和开发重点。在古村落文化拥有发展机遇的同时,很快的也出现了大量问题,例如古建没有得到保护,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毁坏、村民们的生活方式被迫异化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古村落的健康发展。找到一条既可以保护古村落文化又可以旅游开发的双赢道路现在变得至关重要。
一、“原真性”的相关阐释
“原真性”(Authenticity)又叫做原生性。就一件艺术品而言,文物建筑或历史遗址,原真性可作为判定其信息真实与否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可表明这些文化的形成与其事物是相互统一的。因为多次出现在不同的领域和语境,而导致很难对原真性做出一个较为准确和具体的定义,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事态的转换而转换,具有各种不同的形态特征,它总是在主观的被创造。通过整理与归纳可发现原真性的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分方面,二是最早期的出现是为了保护每一历史时期的遗传。
二、石洞沟村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与面临的问题
(一)石洞沟村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
石洞沟村位于荥阳市西部,处在荥阳市和巩义市的交界处。该地属于黄土丘陵地区,三面环山,村内有澄古川河,村庄坐落在谷底,形成典型的“龟地”风水格局,气候宜人,整体环境处于一种生态上的平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风水宝地。
2.深厚的历史文化
石洞沟村又叫傅岩里,这里历史悠久,清代所建的商相祠距今已有268年,里面供奉着华夏圣人傅说,他所作的“说命三篇”被后世广为流传。入口的牌匾“良弼家风”四字是商朝皇帝武丁为傅说所赐予的。傅说的另一个巨大成就就是第五大发明“版筑”之术,古人建房造墙,最开始时使用的是土,这就是版筑术。村内随处可见明清古建群、窑洞等古建,可以使人们深切的感受到殷商灿烂的历史文化,领略到明清时期的建筑古韵。
3.独特的建筑风格
石洞沟村历史悠久,古韵深蕴。村内建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构成了鳞次栉比的村落基本格局且风貌保存较为完整,有明清时期古建筑院落40余座百余间,整体采用圆红石垒砌,结实耐用,冬暖夏凉,给人一种神秘和古老的感觉。当然,除了这些明清建筑之外,石洞沟村还存在有傅说发明的版筑术所砌制的房屋和冬暖夏凉的窑洞以及民国时间建造的民居。
4.丰富的田园资源
石洞沟村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农林地众多,蕴含着丰富的乡村田园风光。农田主要围绕着村子周围分布,整体上是保持着生态开放的空间格局,种植种类极多,产量多、质量精,可作为旅游发展的一大招牌。
(二)石洞沟村旅游开发所面临的问题
1.古建保护不周,新建影响整体风貌
石洞沟村内最具有价值的是明清古民居、商相祠等其他相关历史古建,但是目前这些古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一方面因为人们的保护意识不足,另一方面因为当地的一些必要技术不专业。致使一些古院落被损坏或闲置,更有一大批新建筑破坏了村落的整体风貌特色。
2.民俗文化空间缺失,濒临消逝
民俗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最贴近人们的身心和生活。在此处石洞沟的村民们也拥有许多属于自己的特色民俗,例如过节、祈雨、敬神的祭祀活动,火神会、青苗土地会、马王会、寒食等,另外还有草编和纺花手工艺。但是村内少有可供这些特色民俗展开火工的空间,所以导致这些民俗文化渐渐地濒临消失。
3.产业结构单一,缺少发展动力
石洞沟村的旅游特色比较单一。其最大的旅游亮点是古村落里的历史文化部分,其中最突出的是商相祠、明清古建群和傅说相关传说。其他的旅游资源例如生态农业资源、美食资源相较逊色一点,这样比较容易使游客产生旅游视觉疲劳。
4.公共空间利用不合理,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由于石洞沟村还未得到正式的开发,内部的旅游观光游览路线没有确立。公共空间的利用不合理,浪费大量空间,旅游配套的基础设施以及游客接待体系不完善,这些都是旅游景区建设的重要问题。
三、石洞沟村旅游开发的思考
(一)发展的定位
在保护村落文化的前提下,基于空间布局的分区建设模式,构建“一核一廊四区”的乡村旅游空间格局。以石洞沟村为核心,打造豫西传统村落,以村内主道为廊道,串联四大功能区,即历史文化区、民俗文化区、生态农业区、公共活动区。通过以上的“一核一廊四区”带动石洞沟村的发展。其中,以历史文化区与民俗文化区为发展的重要板块,通过石洞沟村的古村落特色,构建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组合,塑造出一个活态博物馆,全力打造石洞沟村特色的古村落旅游。
(二)发展的目标
古村落旅游发展应根据目前发展现状,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使得发展具有前瞻性。近期3~5年内,将石洞沟村打造成为旅游景区,完善内部旅游配套设施,包括停车场、生态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中期5-10年内,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与设施,扩大历史文化区的范围,引入相关旅游产品的如美食、节事活动、民宿等旅游业态,将历史文化区和生态农业区捆绑申报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远期10~20年内,应建成4A级旅游景区,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三)发展的原则
石洞沟村的开发应注重本身的价值挖掘,将之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创造出特色化、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并运用活化与表现的方式展示出蕴含其中的故事或文化。在开发过程中,应以价值导向为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坚持市场思维原则,根据市场需求,提供相应的且符合村落村情的旅游产品与服务,以创意的方式,通过五感体验与互动参与,将蕴含于旅游产品内的故事与文化内涵用鲜明生动、简单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以石洞沟村落背后的名人故事、历史背景、民俗风情等文化内涵为依托,通过创意的手段植入与旅游相关的服务功能,赋予新的使用价值。乡村的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空间载体,乡村的资源吸引力决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前途,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在开发过程中应建立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管理机制、农田保护与利用管理机制,村庄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与利用协调机制。
四、基于原真性保护视角下石洞沟村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保护和修复古建,发展历史文化博物馆及乡村民宿
石洞沟村的一大特色就是明清古建群,对于保存完善和相对完善的院落进行修缮和重点保护,作为被参观对象。对于破损程度大的院落选择进行改造,改变其使用性质,可作为特色民宿、休闲度假场所、学习基地以及工作室等,学习基地和工作室种类繁多,例如素质扩展基地、学生写生基地、专家考察基地、设计工作室、摄影工作室等,使人们不仅可以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生活休闲娱乐,还可以学习增长知识。
同时以商相祠为中心向四周扩建,修建历史文化博物馆,展示明清古建建造方法、装饰图纹、版筑术过程、殷商文化及傅说相关故事等。其中以傅说传说故事为线索背景,打造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场,整体区域是展示殷商文化的场馆,是一座艺术品。运用殷商时期的建造手法打造成一座充满灵气的剧场。这种剧场的观赏形式有别与一般的舞台剧,人们可以置身于整个剧情中,居民可作为演员参与到演出中。整个剧场都是仿古建筑,分为等候区、商业文化区、生活场景区和综合演艺区。等候区用殷商宫殿为建造背景,反应了殷商的建筑特色,使人们在此处就可以体验到朝代的穿越,感受殷商的历史文化。商业文化区由街道和店铺组成,用传统工艺建成,反映出殷商商业的繁华景象。使观众体会当时人们的聪明才智。综合演艺区的建筑局部放大,使之具有娱乐性和表演性。让观众可以感受到商朝商贾的生活场景。
(二)依托传统民俗,活态传承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生活,因此在村口原戏台的基础上将戏台进行修缮与扩建,并增设广场和茶楼,可供举行大型祭祀、庙会等大型活动。将原厂房改建成为民俗文化馆和手工作坊,恢复和展示传统的草编和纺花等手工艺品及其制作过程,让游客能够亲眼目睹草编和纺花工艺。在这个过程中,游客可以在作坊师傅的带领下,参与其中的制作环节,让人们在劳作的同时来感受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体验制作过程的艰辛,树立起对于劳动的敬畏之情,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手工成品设立专门的售卖区域,同时还会周期性的举行特色活动,例如艺术节、手工节、建造节等来丰富人们生活。
在现场演绎草编和纺花手工艺的过程中,可以在作坊边设立电子演绎设备,通过电子图像、视频和动画等演绎方式,来展示手工艺的全部过程。由于这些制作步骤繁杂、过程所需时间较长,游客在短暂的时间内无法看完整,这样通过电子视频等方式的演绎,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在电子演绎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电子设备让游客与机器互动,游客自己点击操作,完成手工艺的各个过程。使游客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草编和纺花工艺的各个环节,学习传统工艺,加深感受和记忆。
(三)创新农业生产体系,增加农业种植类型
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结合旅游观光休闲活动,发展“三生一体”的生态农业,即集“生活、生产、生态、”为一体,将整个村子沿边的农地划分为农事体验区、特色种植区、农田观光去、果蔬采摘区,并沿着生态区游览道路规划出自行车绿道,增加艺术化的雕塑和景观小品,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农业景观廊道,打造出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教育和运动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区。近期主要发展村域内的农地资源,后期可以于周边村落的农地资源进行整合发展,通过不同色彩的农作物,以独具地域特色的形态,用创意化的设计手法打造地面景观种植。
(四)尊重村落肌理,增设公共空间
公共活动场所是景区内很重要的一部分,为了使游客们拥有高质量的游玩体验,在入口出建立大型标识、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厕所、医务室、小吃商业街等。设置书吧,开展本地历史文化传说等的一系列文创自品牌的产品展示与售卖,如手工艺纪念品、书签、绘本、雨伞、文化衫等。另外与企业合作创办自然环境保护基地,是一所体验大自然的小型学校,人们在此住宿、听课、学习、体验。
结束语
对于乡村旅游急速发展的时代,做好古村落原真性保护就是好的古村落发开,建设美丽乡村。通过石洞沟村的研究可知,古村落旅游开发应该深度挖掘其旅游价值。古村落在原真性保护的基础上,还可挖寻如田园、民俗等潜在特色,作为旅游开发的基础。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带动当地村民积极就业,以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如文化创意业、农业、商贸服务业的发展,为当地村民谋求多样化的就业方式,促进村民的生活发展,促使古村落的历史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旧城遗产保护制度中“原真性”的谬误与真理[J].城市规划,2007,31(11):79-85.
〔2〕马凌.本真性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J].旅游学刊,2007,22(10):76-81.
〔3〕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J].旅游科学,2008,22(1):1-8.
〔4〕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2):1-5.
〔5〕卢松,陆林,凌善金.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3):273-277.
〔6〕邵秀英.山西古村落及其旅游开发保护问题的探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3):46-49.
〔7〕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65.
〔8〕范仁重.山西后沟古村现状和保护[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6):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