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阳黄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栀子,细胞因子,黄疸,生化,茵陈蒿,树突,内毒素。
阳黄证论文文献综述
宋征福,彭杰,陈斌,孙克伟,张涛[1](2018)在《清温并用法对HBV-ACLF非阳黄证患者Treg/Th17型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清温并用法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非阳黄证患者外周血清Treg/Th17型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两中心、随机、对照设计方法,根据中央随机系统将36例非阳黄证的HBVACLF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0例,对照组16例,试验组为西医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清温并用法,对照组为西医内科综合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应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第0周及第8周时外周血清标本转化生长因子(TGF-β)、白介素(IL-10、IL-17、IL-23)的表达水平。结果:(1)治疗后,试验组在8周累计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黄疸总体有效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总胆红素(TBIL)、国际化标准比值(INR)、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清IL-10、TGF-β、IL-17、IL-23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仅在降低IL-17、IL-10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温并用法治疗HBV-ACLF非阳黄证患者能促进黄疸消退、改善凝血功能,或与其调节Treg/Th17型细胞因子减轻炎症反应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宋征福[2](2017)在《基于Treg/Th17型细胞因子探讨清温并用法调控HBV-ACLF非阳黄证炎症反应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清温并用法(温阳解毒化瘀方加减)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HBV-ACLF非阳黄证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进一步分析清温并用法对Treg/Th17型细胞因子、脂多糖(Lippolysaccharide,LPS)、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影响,为深入研究清温并用法通过调控Treg/Th17细胞失衡而调节炎症反应达到抗肝衰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两中心、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将36例非阳黄证的HBV-ACLF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0例,对照组16例。试验组为西医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清温并用法,对照组为西医内科综合治疗,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8周后的生存率、肝功能、凝血常规变化及用药安全性。应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第0周及第8周时外周血清标本Treg/Th17型细胞因子IL-17、IL-23、TNF-α、IL-10、TGF-β,LPS、CRP、PCT的水平。结果:1.8周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在黄疸总体有效率(75.00%vs43.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周生存率(80.00%vs 68.7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8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例药物不良反应及严重不良事件发生。2.在ALT、AST、TBIL、INR方面,两组第8周较第0周时,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而ALB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时在降低TBIL、INR,升高PTA,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6例非阳黄证HBV-ACLF患者与存活组比,死亡组第0周时血清中细胞因子IL-17、IL-23、TNF-α、IL-10及LPS、CRP水平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GF-β、PCT均稍偏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线性相关分析显示,第0周时血清IL-17、IL-23、TNF-α、IL-10、PCT与LPS之间呈正相关(P<0.05),而TGF-β、CRP与LPS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4.两组患者外周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17、IL-23、TNF-α、TGF-β、IL-10、PCT、CRP、LPS水平第8周较0周时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第8周时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仅在IL-17、IL-23、TNF-α、IL-10、PCT、LPS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清温并用法治疗非阳黄证HBV-ACLF时,在提高患者8周内生存率、改善肝功能(促进黄疸消退)、改善凝血功能方面,优于西医内科综合治疗;2.HBV-ACLF非阳黄证患者高水平表达的IL-17、IL-23、TNF-α、IL-10、LPS、CRP与患者短期预后有关,而Treg/Th17型细胞因子IL-17、IL-23、TNF-α、IL-10参与了机体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时的炎症反应;3清温并用法干预非阳黄证HBV-ACLF,可能与其通过调节Treg/Th17型细胞因子,同时降低促炎作用的IL-17、TNF-α和抗炎作用的IL-10水平,降低LPS、CRP、PCT水平,改善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有关。(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5-01)
朱继孝,李雪溦,李磊,钟国跃,熊浩仲[3](2015)在《栀子柏皮汤及其拆方对中医阳黄证黄疸大鼠退黄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栀子柏皮汤及其拆方对中医阳黄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并探讨组方配伍规律,为临床使用该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以异硫氰酸萘酯(AN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基础上,结合高温高湿的环境因素、高糖高脂的饮食,复制阳黄证大鼠模型,灌胃给予栀子柏皮汤及其拆方,观察给药后大鼠的一般生物学状态,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胆汁酸(TBA)和补体C3、C4水平,以及肝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光镜下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阳黄证模型组各指标均有明显变化;与阳黄证模型组比较,阳性药茵栀黄颗粒组及栀子柏皮汤组、栀子黄柏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TBA和补体C3、C4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P<0.01);栀子甘草组、栀子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A的活性和补体C3、C4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P<0.01);仅栀子甘草组大鼠肝脏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黄柏甘草给药组能显着降低大鼠血清中补体C3、C4表达水平(P<0.05,P<0.01);各给药组均能显着提高肝脏SOD活性(P<0.05,P<0.01)。各拆方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TBA含量均高于栀子柏皮汤,其中缺栀子的黄柏甘草组、黄柏组以及甘草组与栀子柏皮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切片显示栀子柏皮汤及其拆方组可不同程度的缓解肝损伤。结论栀子柏皮汤对阳黄证模型大鼠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退黄机制可能为抑制炎症反应、清除自由基,从而减轻肝脏损伤;拆方结果显示全方疗效优于其他拆方组,初步阐明了栀子柏皮汤组方配伍的科学性、合理性。(本文来源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期刊2015年01期)
熊焰[4](2014)在《温阳解毒化瘀法对肝衰竭IETM非阳黄证的干预机制及临床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一阴黄证大鼠IETM模型的建立目的:联合D-半乳糖胺(D-gal)腹腔注射及大黄煎剂灌胃诱导建立肝衰竭IETM阴黄证实验动物模型。方法:SD大鼠68只,随机分为Ⅰ(正常组)、Ⅱ(阳黄证对照组)和Ⅲ(阴黄证组),Ⅰ组6只,Ⅱ、Ⅲ组每组各31只。实验动物分组后,单笼饲养,自由食水,同等条件喂养3天,各组动物称重、测肛温,从第4天起施加处理因素。Ⅱ组大鼠,将其置于湿热造模环境下(造模箱温度30-32℃,R T大于95%);Ⅲ组大鼠,将其置于寒湿造模环境下(造模箱温度1-6℃,RT大于95%)。Ⅲ组予400%大黄煎剂按照50ml/kg灌胃,2次/天;Ⅱ组予1:1的5%葡糖糖和猪油脂混合液20ml/kg灌胃,2次/天;Ⅰ组予生理盐水灌胃50ml/kg,2次/天。阳黄、阴黄证造模21天。21天后以D-gal1.8g/kg腹腔注射Ⅱ、Ⅲ组建立肝衰竭IETM模型,正常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4h、48h分别观察各组大鼠死亡率、肝功能(ALT、AST、TBIL)、肝组织病理改变、门静脉内毒素水平、直肠内粪便肠道菌群水平。结果:1.一般情况:Ⅰ组大鼠无死亡。Ⅱ组、Ⅲ组大鼠死亡率分别为20%、30%。2.肝功能结果:以Ⅰ组作参照,Ⅱ组、Ⅲ组大鼠ALT、AST、TBIL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组较Ⅱ组ALT、AST、 TBIL增加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组织病理结果:以Ⅰ组作参照,Ⅱ组、Ⅲ组大鼠肝组织损伤明显加重,各组间比较病理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Ⅲ组大鼠肝组织损伤程度达到肝衰竭肝组织损伤诊断水平,肝组织病理积分以Ⅲ组最高,两时间点病理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浆内毒素:以Ⅰ组作参照,Ⅱ组、Ⅲ组大鼠血浆内毒素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组、Ⅲ组大鼠组间门静脉内毒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粪便肠道菌群水平:以Ⅰ组作参照,Ⅱ组、Ⅲ组大鼠肠球菌、肠杆菌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Ⅲ组大鼠组间比较,肠球菌、肠杆菌、双歧杆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杆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寒湿造模环境、大黄煎剂灌胃及腹腔注射D-gal方法可诱导建立阴黄证IETM模型。研究二温阳解毒化瘀法对阴黄证肝衰竭IETM大鼠内毒素、细胞因子的影响目的:1.研究温阳解毒化瘀法对阴黄证肝衰竭IETM大鼠IL-6、C-met蛋白免疫表达等表达影响。2.研究温阳解毒化瘀法干预后阴黄证肝衰竭IETM大鼠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的变化。方法:SD大鼠86只,随机分为阴黄证肝衰竭IETM模型组(Ⅰ组)、温阳解毒化瘀方低剂量组(Ⅱ组)、温阳解毒化瘀方中剂量组(Ⅲ组)、温阳解毒化瘀方高剂量组(Ⅳ组),每组各20只,正常组(Ⅴ组)大鼠6只。Ⅱ、Ⅲ、Ⅳ组大鼠于造模前6天予温阳解毒化瘀方不同剂量灌胃,Ⅰ组大鼠以生理盐水灌胃,2次/天,直至处死。造模21天后I、II、III、IV组予D-gal1.8g/kg腹腔注射、大黄煎剂灌胃建立阴黄证IETM模型;Ⅴ组大鼠正常饮食。观察各组大鼠在造模后24h、48h死亡率,各组大鼠同时对肝功能(ALT、AST、TBIL)、肝脏组织病理、血浆内毒素、肠道菌群、肝组织IL-6、C-met蛋白免疫表达等进行检测。结果:1.死亡率:Ⅰ组大鼠死亡率为32%;Ⅱ、Ⅲ、Ⅳ组大鼠死亡率随温阳解毒化瘀方剂量增加逐渐下降,各组死亡率为23%、20%、15%。2.肝功能:与Ⅰ组比较,Ⅱ、Ⅲ、Ⅳ组大鼠ALT、AST、TBIL均降低,其中Ⅳ组与Ⅰ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肝组织病理结果:与Ⅰ组比较,Ⅱ、Ⅲ、Ⅳ组肝组织病理结果显示,损伤均减轻,其中Ⅳ组与Ⅰ组肝组织病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浆内毒素:与Ⅰ组比较,Ⅱ、Ⅲ、Ⅳ组内毒素水平均减轻,其中Ⅳ组与Ⅰ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肠道菌群水平:与Ⅰ组比较,Ⅱ组、Ⅲ、Ⅳ组大鼠肠球菌、肠杆菌均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Ⅲ组分别与Ⅳ组大鼠组间比较,肠球菌、肠杆菌、双歧杆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杆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Ⅲ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肝组织IL-6水平变化:与Ⅰ组比较,Ⅱ组、Ⅲ组、Ⅳ组大鼠IL-6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C-met蛋白免疫组化:与Ⅰ组比较,Ⅱ组、Ⅲ组、Ⅳ组.C-met阳性面积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Ⅳ组与Ⅱ组、Ⅲ组两两比较,Ⅳ组.C-met阳性面积较Ⅱ组、Ⅲ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阳解毒化瘀方能降低肝衰竭IETM阴黄证大鼠死亡率,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理情况。2.温阳解毒化瘀方作用于肝衰竭IETM阴黄证的机制可能是通过(1)降低血浆内毒素的吸收;(2)诱导免疫信号激活;促进肝细胞增生;(3)调节肠道菌群来实现。研究叁温阳解毒化瘀法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阴黄证及阴阳黄证患者的影响目的:通过对入选60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中西结合治疗的分析,评估温阳解毒化瘀法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非阳黄证患者疗效。方法:入选病例按照中医辨证为非阳黄证组(阴黄证和阴阳黄证),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常规保肝、护肝、护胃、改善肝脏微循环、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等,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剂,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模拟剂治疗。用药8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TBIL、PTA、肠道内毒素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解毒化瘀法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可以改善症状,提高疗效。(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4-05-01)
李磊[5](2014)在《栀子柏皮汤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及对阳黄证大鼠治疗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栀子柏皮汤为治疗阳黄证的经方之一,在现代临床用于治疗黄疸中仍发挥良好的疗效。本文以栀子柏皮汤提取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和优化提取工艺;通过栀子柏皮汤及其拆方对中医阳黄证黄疸大鼠的治疗作用的研究,探索栀子柏皮汤的药效物质基础、组方配伍的科学性,并初步探讨其退黄作用的作用机制,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1、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栀子柏皮汤中栀子苷、甘草苷、甘草酸,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西红花苷-Ι和西红花苷-ΙΙ的含量,结果显示各成分均能有效检出且分离度良好。2、提取工艺优化(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栀子柏皮汤合煎剂与分煎剂中栀子苷、甘草苷、甘草酸(238nm),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265nm),西红花苷-Ι和西红花苷-ΙΙ(440nm)的含量。总生物碱、甘草酸的含量低于分煎剂;西红花苷类化合物(西红花苷-I、西红花苷-ΙΙ)的含量明显高于分煎剂;合煎剂中栀子苷、甘草苷与分煎剂中含量无明显变化。(2)采用正交实验,以栀子苷、甘草苷、西红花苷-Ι、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和浸膏得率为指标,考察浸泡时间、溶媒用量、提取次数和提取时间等4个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优化栀子柏皮汤提取工艺。优化后得出栀子柏皮汤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入12倍量70%乙醇浸泡1h,提取3次,每次1.5h。3、栀子柏皮汤对阳黄证的治疗作用(1)采用以异硫氰酸苯酯(AP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基础上,同时结合高温高湿的环境因素、高糖高脂的饮食因素的方法,复制阳黄证大鼠模型,施以栀子柏皮汤低、中、高剂量(2.0,4.0,8.0 g/kg)治疗,观察大鼠的一般生物学状态,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胆汁酸(TBA)和补体C3,C4水平,以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光镜下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变化及统计结果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与阳黄证模型组相比,栀子柏皮汤中、高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tba和补体c3,c4表达水平(均p<0.01),显着提高肝sod活性(p<0.05,p<0.01),且栀子柏皮汤中剂量组可以显着降低肝mda含量(p<0.05);病理切片显示二者均可不同程度地减轻肝组织损伤。(2)采用以异硫氰酸萘酯(an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基础上,同时结合高温高湿的环境因素、高糖高脂的饮食因素的方法,复制阳黄证大鼠模型,施以栀子柏皮汤及其拆方进行治疗,观察大鼠的一般生物学状态,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胆汁酸(tba)和补体c3,c4水平,以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光镜下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与正常组比较,阳黄证模型组的变化及统计结果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与阳黄证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栀子柏皮汤及栀子+黄柏组均能显着降低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tba和补体c3,c4表达水平(p<0.05,p<0.01);栀子甘草组、栀子组能显着降低大鼠血清中alt,ast,tba的活性和补体c3,c4表达水平(p<0.05,p<0.01),仅栀子+甘草组能显着降低肝mda含量(p<0.05);黄柏甘草组能显着降低大鼠血清中补体c3,c4表达水平(p<0.05,p<0.01);各组均能显着提高肝sod活性(p<0.05,p<0.01);病理切片显示栀子柏皮汤及其拆方均可不同程度地减轻肝组织损伤,栀子柏皮汤全方组的效果最明显。4、含药血清谱效关系研究建立栀子柏皮汤和经阳黄证黄疸模型大鼠给予灌胃栀子柏皮汤及其拆方含药血清的高效液相图谱分析法,对色谱图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栀子柏皮汤入血成分及其来源。栀子柏皮汤及其拆方含药血清的色谱图(238nm,440nm)共出现4个入血成分,未在体外制剂图谱中找到对应峰,可能是经代谢后在血中产生;与空白血清、拆方含药血清色谱图比较发现,2、3、4号峰来源于栀子或栀子与其他药的共同作用,1号峰来源于甘草。经与标准品对照,未能确定相关峰的结构。2号峰与tbil呈负相关,可能为药效物质。通过对栀子柏皮汤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和其对阳黄证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发现,栀子柏皮汤及栀子黄柏组对阳黄证模型大鼠具有较明显地治疗作用,其退黄物质基础可能为吸收入血后的代谢产物,退黄机制可能为抑制炎症反应和清除自由基,从而减轻肝脏损伤。(本文来源于《江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4-05-01)
李磊,程虹毓,罗光明,朱继孝,刘春花[6](2013)在《栀子柏皮汤对阳黄证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栀子柏皮汤对阳黄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与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以异硫氰酸苯酯(APIT)ig诱导大鼠肝损伤基础上,同时结合高温高湿的环境因素、高糖高脂的饮食因素的方法,复制阳黄证大鼠模型,施以栀子柏皮汤低、中、高剂量(2.0,4.0,8.0 g·kg-1)治疗,观察大鼠的一般生物学状态,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胆汁酸(TBA)和补体C3,C4水平,以及肝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光镜下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TBA含量均有极显着升高,肝组织中MDA的含量极显着增加、SOD的活性极显着降低(均P<0.01)。与阳黄证模型组相比,栀子柏皮汤中、高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TBA和补体C3,C4表达水平(均P<0.01),显着提高肝SOD活性(P<0.05,P<0.01),且栀子柏皮汤中剂量组可以显着降低肝MDA含量(P<0.05),病理切片显示二者均可不同程度地减轻肝组织损伤。结论:栀子柏皮汤对阳黄证模型大鼠有治疗作用,清除自由基、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肝脏损伤,可能为其退黄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3年22期)
张涛,吉婧,纪恩茹,陈斌,黄裕红[7](2013)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阴、阳黄证患者外周血DCs功能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乙型肝炎(HBV)相关性肝衰竭阴黄证、阳黄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功能,研究阴黄证、阳黄证两证型DCs的免疫表达特点。方法:将HBV相关性肝衰竭黄疸症患者分为阳黄组与阴黄组两组,另设健康对照组,以外周血来源的PBMCs体外分离诱导培养DCs,应用流式细胞计数检测DCs的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83、CD1α,并检测DCs的上清液中IFN-α、IL-4的分泌水平,比较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阴、阳黄证与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差异。结果:与健康组比较,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DCs表型HLA-DR、CD1α、CD83、CD80、CD86表达率显着下降(P<0.01),DCs分泌因子IFN-α显著升高(P<0.01);与阳黄组比较,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阴黄组CD83、CD86表达率显着降低(P<0.01),IL-4表达显着增强(P<0.01);与阴黄组比较,阳黄证组DCs分泌因子IFN-α表达显著增强(P<0.01)。结论:阴黄、阳黄两组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的DCs功能状态均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阴黄证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更低,存在抗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增强;阳黄证患者存在炎症因子过度释放。(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13年05期)
邬艳波,曾常春,彭秋红,邓欣,聂广[8](2013)在《肝原性黄疸患者阴黄与阳黄证面色色差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光谱测色法检测肝原性黄疸患者的面色资料,对阴黄与阳黄之间的色差进行了比较。方法:采集了268位肝原性黄疸患者的面色数据,根据临床特点进行阴黄和阳黄辨证,比较阴黄与阳黄的CIE(国际照明组织委员会)LAB均匀色彩空间分布特点,并计算其总色差、明度差、色度差、饱和度差、色相差。结果:肝原性黄疸阴黄与阳黄患者面色在CIE LAB色空间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分布特点,阴黄与阳黄患者在鼻尖与额头部位的总色差分别为9.98和5.82色差单位,其中明度差为主要成份,分别为9.95和5.67色差单位。结论:通过CIE LAB色空间的色差比较,显示肝原性黄疸阴黄与阳黄患者的面色存在着明显色差及其特点,与临床表现特点相符,为黄疸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田芳,周自明,鲍虹,常时新,方胜泉[9](2012)在《阻塞性黄疸阴黄、阳黄证的MRI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阻塞性黄疸阴黄证和阳黄证的影像学特征,以探讨MRI在阻塞性黄疸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9例中阴黄证30例,阳黄证49例。分别观察分析阻塞性黄疸阴黄证、阳黄证的MRI表现。结果:阴黄与阳黄证MRI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①扩张程度方面,阴黄证以重度(19/30)和中度(8/30)扩张为主,阳黄证以轻度(21/49)和中度(28/49)为主,显着性检验χ2=19.694,P<0.005;②在胆管的扩张形态方面,阴黄证患者以软藤状扩张为主(21/30),阳黄证以枯枝状为主(35/49),显着性检验χ2=24.244,P<0.005。结论:MRI扫描利于阻塞性黄疸的定位、定性诊断,为阴黄、阳黄的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甄增国[10](2012)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黄疸阳黄证34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黄疸阳黄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住院黄疸阳黄证患者68例,经患者同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82.3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黄疸阳黄证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北方药学》期刊2012年06期)
阳黄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清温并用法(温阳解毒化瘀方加减)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HBV-ACLF非阳黄证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进一步分析清温并用法对Treg/Th17型细胞因子、脂多糖(Lippolysaccharide,LPS)、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影响,为深入研究清温并用法通过调控Treg/Th17细胞失衡而调节炎症反应达到抗肝衰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两中心、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将36例非阳黄证的HBV-ACLF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0例,对照组16例。试验组为西医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清温并用法,对照组为西医内科综合治疗,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8周后的生存率、肝功能、凝血常规变化及用药安全性。应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第0周及第8周时外周血清标本Treg/Th17型细胞因子IL-17、IL-23、TNF-α、IL-10、TGF-β,LPS、CRP、PCT的水平。结果:1.8周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在黄疸总体有效率(75.00%vs43.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周生存率(80.00%vs 68.7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8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例药物不良反应及严重不良事件发生。2.在ALT、AST、TBIL、INR方面,两组第8周较第0周时,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而ALB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时在降低TBIL、INR,升高PTA,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6例非阳黄证HBV-ACLF患者与存活组比,死亡组第0周时血清中细胞因子IL-17、IL-23、TNF-α、IL-10及LPS、CRP水平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GF-β、PCT均稍偏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线性相关分析显示,第0周时血清IL-17、IL-23、TNF-α、IL-10、PCT与LPS之间呈正相关(P<0.05),而TGF-β、CRP与LPS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4.两组患者外周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17、IL-23、TNF-α、TGF-β、IL-10、PCT、CRP、LPS水平第8周较0周时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第8周时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仅在IL-17、IL-23、TNF-α、IL-10、PCT、LPS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清温并用法治疗非阳黄证HBV-ACLF时,在提高患者8周内生存率、改善肝功能(促进黄疸消退)、改善凝血功能方面,优于西医内科综合治疗;2.HBV-ACLF非阳黄证患者高水平表达的IL-17、IL-23、TNF-α、IL-10、LPS、CRP与患者短期预后有关,而Treg/Th17型细胞因子IL-17、IL-23、TNF-α、IL-10参与了机体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时的炎症反应;3清温并用法干预非阳黄证HBV-ACLF,可能与其通过调节Treg/Th17型细胞因子,同时降低促炎作用的IL-17、TNF-α和抗炎作用的IL-10水平,降低LPS、CRP、PCT水平,改善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阳黄证论文参考文献
[1].宋征福,彭杰,陈斌,孙克伟,张涛.清温并用法对HBV-ACLF非阳黄证患者Treg/Th17型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2].宋征福.基于Treg/Th17型细胞因子探讨清温并用法调控HBV-ACLF非阳黄证炎症反应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7
[3].朱继孝,李雪溦,李磊,钟国跃,熊浩仲.栀子柏皮汤及其拆方对中医阳黄证黄疸大鼠退黄作用的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5
[4].熊焰.温阳解毒化瘀法对肝衰竭IETM非阳黄证的干预机制及临床疗效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4
[5].李磊.栀子柏皮汤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及对阳黄证大鼠治疗作用研究[D].江西中医药大学.2014
[6].李磊,程虹毓,罗光明,朱继孝,刘春花.栀子柏皮汤对阳黄证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
[7].张涛,吉婧,纪恩茹,陈斌,黄裕红.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阴、阳黄证患者外周血DCs功能比较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
[8].邬艳波,曾常春,彭秋红,邓欣,聂广.肝原性黄疸患者阴黄与阳黄证面色色差比较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3
[9].田芳,周自明,鲍虹,常时新,方胜泉.阻塞性黄疸阴黄、阳黄证的MRI表现[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
[10].甄增国.茵陈蒿汤加减治疗黄疸阳黄证34例临床观察[J].北方药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