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复合水解蛋白Ⅱ的营养价值研究,大鼠生长试验

强化复合水解蛋白Ⅱ的营养价值研究,大鼠生长试验

一、强化复合水解蛋白营养价值的研究 Ⅱ、大鼠生长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冯学珍[1](2021)在《裙带菜ACE抑制肽的分离纯化及其抑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I-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剂是治疗高血压的主要药物。化学合成的ACE抑制剂,如赖诺普利、卡托普利等由于其副作用使其应用受限,从海洋食源生物中筛选ACE抑制肽成为众学者研究的热点。ACE抑制肽在酶解活性肽组分中存在含量相对较少、分离纯化步骤繁琐等问题,且有关抑制肽作用机理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裙带菜为研究对象,基于“蛋白改性-亲和介质制备-生物亲和纯化”的思路,运用超声预处理改性裙带菜蛋白,采用磁性金属有机骨架(Magnet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材料固定化ACE构建亲和介质,亲和分离获得新颖ACE抑制肽,研究抑制肽与ACE的相互作用,以解决亲和材料制备复杂、使用前仍需活化等问题。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超滤、凝胶过滤柱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eversed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等对裙带菜蛋白酶解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获得高抑制ACE活性组分,经质谱仪鉴定其氨基酸序列为:Tyr-Lys-Tyr-Tyr(YKYY),IC50=71.88±1.43μM,经检索为已报道的抑制肽。实验纯化步骤相对较少,用于酶解的菠萝蛋白酶更安全、经济。(2)运用超声预处理对蛋白进行改性,改性蛋白酶解后产物具有更高水解度(Degree of hydrolysis,DH)和ACE抑制率:在超声功率200 W、超声时间15 min、超声工作间歇比1:2(s/s)的条件下,裙带菜蛋白(4.0mg·m L-1)酶解产物的ACE抑制率由41.2±2.0%提高至88.1±2.1%,DH由9.2±0.2%提高至15.6±0.3%,肽含量由13.6±0.2%提高至19.5±0.2%。运用紫外、红外、荧光光谱等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超声预处理可诱导裙带菜蛋白结构由α-螺旋转向β-折叠,蛋白结构变得松弛,酶解产物中疏水性氨基酸含量增加;同时,显着提高了蛋白的溶解度、乳化活性、表面疏水性等性质。(3)采用磁性MOF材料(Fe3O4@ZIF-90)吸附-交联猪肺ACE,最佳固定化条件为:蛋白浓度为10.0 mg·m L-1,固定化pH值为8.0,温度为45℃,时间为2.0 h,Fe3O4@ZIF-90-ACE活力可达0.028±0.006 U·g-1。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酶的最适pH为8.3,最适温度为45℃,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ACE增强了对温度的抵抗力,提高了酶的最适温度。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ACE具有较好的热、pH和储存稳定性,重复使用6次后的相对酶活保留率为54.05%,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光电子能谱等方法从结合能、金属离子亲和层析、成键等方面探讨了Fe3O4@ZIF-90分离、固定化ACE机理,结果表明Zn2+可与ACE中的咪唑基(His)、硫醇基(Trp)和吲哚基(Cys)等配位结合亲和分离猪肺ACE,ACE通过物理吸附和共价结合固定在Fe3O4@ZIF-90上。(4)采用Fe3O4@ZIF-90-ACE磁性亲和分离结合RP-HPLC从裙带菜蛋白酶解液中分离纯化获得具有较高抑制ACE活性组分,经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鉴定为未报道的ACE抑制肽:Lys-Asn-Phe-Leu(KNFL),IC50=225.87±2.7μM。与传统分离纯化方法相比,亲和纯化时间短,过程简化,亲和介质Fe3O4@ZIF-90-ACE的制备无需活化,且固定化粗提ACE具备成本低、稳定性高、可操作性强的优点。(5)运用初始速率法、等温滴定量热法、紫外、荧光、圆二色谱和分子对接等方法,解析抑制肽KNFL与ACE的作用机理。抑制肽KNFL对ACE的抑制类型为混合型抑制模式;KNFL与ACE多位点结合,且结合为自发的放热反应;二者相互作用的热力学模式为熵、焓双驱动模式,KNFL可与ACE的活性中心和非活性中心发生氢键相互作用,使ACE分子直径增加;KNFL对ACE产生荧光猝灭效果,影响ACE的Trp-、Tyr-残基周围的微环境;使ACE的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结构向β-折叠结构转变,引起肽链重排,导致ACE空间构象发生变化,ACE活性下降。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对对接复合物进行稳定性考察,通过根均方偏差、均方根涨落和回旋半径的分析结果表明对接复合物在模拟条件下是稳定的,最终建立KNFL与ACE相互作用模型,KNFL与ACE通过多步的诱导契合和构象选择形成相对稳定的复合物。

高帅[2](2021)在《碎米重组米研制及其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大米加工的副产物,碎米营养物质与大米同样,但成本偏低,可用于制作饲料、酒、果酱等。但碎米随着大米加工精度的增加,产出量连年递增,由此产生了巨大的浪费。莲子广泛种植在亚洲地区,产量巨大,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有补脾止泻、养心益肾功效,有极大的保健价值。作为药食同源的食品,现今莲子主要集中于生产干莲、莲蓉、八宝粥等,其它深加工产品种类较少,利用空间极大。莲子中淀粉占莲子干物质总量的50%,对产品的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其开发前景巨大。为增加碎米的利用率,进一步带动莲子消费,课题将莲子淀粉运用到重组米加工中,对原料、挤压膨化工艺参数对莲子淀粉重组米品质的影响,和莲子淀粉重组米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莲子淀粉占混合粉的比例不同,对混合粉糊化特性及其重组米品质的影响展开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莲子淀粉比例的增加,除热稳定性逐渐减弱外,混合粉其余糊化性质指标均增大。莲子淀粉重组米的感官评分随莲子淀粉比例的升高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于30%时最佳。质构特性中硬度随莲子淀粉比例的增加一直增大,弹性、黏聚性、咀嚼性则是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于30%时达到峰值。蒸煮损失率随着莲子淀粉比例的增大而增大。结合实验结果分析可知,莲子淀粉添加比例为30%时,加工出的重组米品质较好。(2)以综合评分为指标,研究物料含水量、模头温度和螺杆转速对莲子淀粉重组米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均固定的情况下,莲子淀粉重组米的综合评分在物料含水量低于40%时上升,于40%达到最大值后下降;在模头温度小于90℃时呈上升趋势,于90℃达到最大值,90℃后下降;在螺杆转速低于180r/min时呈增大趋势,于180r/min达到最大值后减小。(3)设计响应面实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莲子淀粉重组米品质主次影响顺序为:模头温度>物料含水量>螺杆转速。其中物料含水量与模头温度显着影响重组米品质,考虑到实际生产需要,最佳加工条件为:物料含水量41%、螺杆转速210rpm、模头温度95℃,该条件下生产的重组米评分为69.13分。(4)以原料粳米为对照,对最优工艺条件生产出的莲子淀粉重组米的营养物质、微观结构、质构特性、热力学特性、糊化特性等研究挤压膨化对米的影响。结论为:与粳米相比,莲子淀粉重组米中淀粉含量更高,而蛋白质、脂质和水分含量更低。扫描电镜图像显示,挤压膨化对淀粉颗粒结构造成破坏。质构特性方面,重组米相较于粳米各个指标均更高,适口性则与粳米有差异。糊化特性与热特性测定结果表明,重组米各糊化特性指标均有所降低,各热特性指标也降低。X-射线衍射测定结果显示,挤压膨化过程中会使淀粉晶型结构由A型向A+V型转变。(5)通过分析七组不同饮食干预下的大鼠粪便菌群基因组,发现RS组、H-RR组、H-RS-RR组、L-RS-RR组经过饮食干预后对比HF组对大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比例均有一定的影响。样品组H-RR组、H-RS-RR组、L-RS-RR组、OR组的Firmicutes丰度均显着高于BC组、HF组和RS组等各对照组。另一方面,BC组、HF组的Bacteroidetes丰度显着高于OR组、H-RR组、H-RS-RR组和L-RS-RR组。Lachnospiraceae细菌丰度方面,H-RR组、RS组和OR组均相较于HF组较低。Ruminococcaceae细菌丰度结果显示,H-RR组、H-RS-RR组、L-RS-RR组和OR组等各饮食干预组均略高于HF组。相较于BC组和HF组,Lactobacillaceae在H-RR组和RS组的丰度略有增加。RS组中Prevotellaceae为优势菌,比例明显高于HF组和BC组。

刘瑞[3](2021)在《富含γ-氨基丁酸植物益生基料的研制》文中指出年老体弱多病者通常胃肠功能较弱,针对特殊人群开发营养价值高且具有特定功能成分的食物基料符合健康中国的国策。植物基除提供能量等基础营养素外,富含具有抗氧化功能的植物化合物和丰富的膳食纤维。本文以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比例均衡的藜麦和富含β-葡聚糖等功能性成分的青稞为原料,通过藜麦、青稞萌发过程中产生的复合酶进行基质自酶解,同时利用添加前体物质来强化功能成分的合成。该研究将藜麦和青稞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转化为易消化吸收、益生的小分子氨基酸、寡肽、寡糖以及生物活性物质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等,从而提高基质的营养价值。该基质不仅可以作为食品基料,也是益生菌的良好载体。首先,以α-淀粉酶活力和GABA为指标,确定藜麦和青稞的萌发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藜麦和青稞经萌发处理后,α-淀粉酶活力和生物活性成分GABA含量提高。藜麦最佳的萌发条件是浸泡2 h,在25℃下萌发24 h,发芽后GABA含量和α-淀粉酶活力分别达到105.8 U/g、91.35 mg/100g;青稞最佳萌发条件是浸泡9 h,在25℃下萌发36 h,发芽后GABA含量和α-淀粉酶活力分别达到150.9 U/g、99.67 mg/100g。其次,利用藜麦和青稞萌发后产生的复合酶对其自身基质进行有效酶解,以获得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和益生菌利用的酶解物,该酶解物以下简称为藜麦青稞酶解物(Quinoa and highland barley hydrolysates,QHB-H)。QHB-H制备的最佳条件为: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4 h,酶解固液比1:3。所得QHB-H氨基态氮含量为0.15 g/100m L,还原糖含量为98.18 mg/100m L。8株乳酸菌均在QHB-H中生长良好,发酵后活菌数可达108-109 cfu/m L数量级,说明该基质作为益生菌载体具有可行性。研究表明,植物乳杆菌567在QHB-H中生长24h进入稳定期,活菌数可达1.89×109 cfu/m L。基质发酵后经过干燥,在4℃下冷藏84 d,活菌数仍能达到2.66×109 cfu/g,GABA含量为199.1 mg/100g。此外,为了获得高GABA含量的QHB-H基料,本文通过考察各加工环节GABA的变化,提出了提高GABA的策略。首先,在萌发过程中施加外界环境胁迫来提高GABA含量,最终选择Na Cl-Ca Cl2联合胁迫,胁迫发芽后藜麦的GABA含量为131.6±1.588mg/100g,青稞的GABA含量为139.2±0.9761 mg/100g,分别较非胁迫提高了1.44、1.40倍;其次,通过在萌发和酶解阶段添加前体物质L-谷氨酸钠(L-glutamic acid,L-MSG),强化GABA的合成。研究结果表明,萌发阶段添加L-MSG对GABA的强化效果不佳。在酶解阶段添加L-MSG能有效提高GABA的含量。当添加量为1.5 g/L时,GABA含量可达279.9 mg/100g。本文还对QHB-H的一些营养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主要营养成分在制备过程中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QHB-H中含有丰富的游离氨基酸、寡肽、寡糖以及生物活性成分GABA、多酚和黄酮等。QHB-H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为3.748±0.0045 mg/g;发酵后可溶性蛋白含量为3.355±0.0007 mg/g。QHB-H的潘糖含量为0.25 mg/g;发酵后低聚异麦芽糖为5.72 mg/g、潘糖含量为1.42 mg/g。QHB-H经酶解和发酵后,经自身酶酶解后大部分可溶性蛋白质转化生成了寡肽和氨基酸,占比约为89.90%,游离氨基酸含量为200 mg/100g左右;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55 mg/100g DW,11.97 mg/100g DW,γ-氨基丁酸含量可达300 mg/100g左右。QHB-H还具有良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基质经酶解和发酵后,ABTS、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为38.05%,64.21%%。

彭爽[4](2021)在《挤压协同酶解豌豆蛋白肽的制备工艺优化及抗疲劳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豌豆是世界上重要的豆类栽培作物,其营养全面且均衡,具有生物价高,功效比大的特点,其蛋白含量高,是良好的植物蛋白来源之一。我国虽豌豆资源丰富,但常用于淀粉的制备,其副产物豌豆蛋白的利用率则不高,常用于饲料生产或直接作为生产废料,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除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外,豌豆蛋白还具有较好的功能特性,是良好的植物蛋白肽来源,已有研究表明豌豆肽具有多种功能特性,其中抗氧化性较为突出,且其功能特性与制备方法密切相关。目前,豌豆肽的抗氧化性研究多集中于体外抗氧化指标的检测,在机体中是否仍发挥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较少,且作用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采用物理联合酶法制备豌豆抗氧化肽,其中包括挤压联合酶法对豌豆蛋白改性以及酶解法制备豌豆抗氧化肽,然后通过色谱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体外抗氧化指标的测定,最后探究豌豆肽的体内抗疲劳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单因素与正交实验结合的方法对挤压联合酶法制备改性豌豆蛋白的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改性后的蛋白进行结构分析。结果,当物料含水量为30%,机筒温度为80℃、模具孔径为8 mm、螺杆转速为150 r/min时,可制备出较好的改性豌豆蛋白。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改性后的豌豆蛋白其α-螺旋与β-折叠含量均显着降低,β-转角及无规则卷曲含量均显着升高,蛋白稳定性变差,结构更为松散。电泳结果显示,改性后的豌豆蛋白主要包含7S和11S球蛋白,还出现少量新的条带,说明可能有新结构产生。(2)酶解改性豌豆蛋白制备抗氧化豌豆肽。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结合法对碱性蛋白酶制备豌豆抗氧化肽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在p H值为8.1,酶解时间为3.8 h、酶解温度为50℃、底物浓度为6.75%时,制备得到的豌豆肽其DPPH清除率达到48.64%,与理论值相近。验证发现该条件的参数稳定、易于操作,可用于制备豌豆抗氧化肽。(3)采用大孔树脂色谱吸附法和凝胶层析色谱对制备得到的豌豆抗氧化肽进行分离纯化,并收集得到三种不同分子量的多肽物质,然后通过体外抗氧化指标对富集得到了三个不同分子量的肽段进行主要功能肽段的筛选。结果,不同分子量的肽段均表现出较好的O2·、·OH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其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76.52%、66.48%、52.89%,表明制备的豌豆肽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其中分子量小于2 k Da的抗氧化能力最强,且小于2 k Da肽段在总含量中的占比达52.72%,为主要功能肽段。(4)采用小鼠体内实验进行豌豆抗氧化肽的抗疲劳研究。结果豌豆肽对小鼠的体重及脏器重量无显着差异;在力竭游泳实验中,高剂量豌豆肽组和中剂量豌豆肽组小鼠游泳时间比对照组延长47.81%和35.16%,且呈现一定剂量时间依赖关系;豌豆抗氧化肽高、中、低剂量组使肝糖原含量逐渐增加;对小鼠血清尿素氮含量降低作用明显,说明其可能参与小鼠能量代谢,可提高小鼠的运动耐力;小鼠体内乳酸含量也显着下降,且呈剂量依赖,高剂量组效果最好,乳酸含量为5.24 mmol/L,相比对照乳酸含量降低了35.86%,表明其具有缓解疲劳的作用;还可降低小鼠血清中丙二醛含量,通过测定小鼠血清中SOD、GSH-PX的含量,发现不同剂量的豌豆抗氧化肽可通过提高体内抗氧化酶系的活力,清除细胞中的过氧化物,以达到缓解疲劳的作用。综上所述,先采用挤压联合酶法改性豌豆蛋白,然后对改性豌豆蛋白进行酶解,可制备出抗氧化活性肽,纯化后的豌豆抗氧化肽其不仅表现出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效果,在机体中同样可通过其特性而发挥抗疲劳作用,且效果显着。但目前豌豆肽体内抗氧化性的研究报道较少,其在体内发挥抗氧化性以及抗疲劳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通过物理联合酶法进行豌豆抗氧化肽的制备,优化其制备工艺,探究其体内功能作用,可为豌豆抗氧化肽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对豌豆蛋白的应用及精深加工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植物蛋白活性肽来源提供参考。

程敏君[5](2021)在《海参酶解物促SD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参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的优质海产品,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已证实其在抗氧化、抗疲劳、抗凝血等方面起有效调节作用。但是针对海参富含营养且胶原含量高的这个特性,相关的应用于医疗、保健或功能食品中的功效研究较少。皮肤创伤是最常见的机体损伤之一,愈合过程中需要营养补给供能,同时胶原也是皮肤组成中必不可少的。因此,本课题在海参富含营养和胶原的基础上,验证海参酶解物(Sea cucumber hydrolysate,SCH)在促创面愈合方向的潜在功效,同时对其促创面愈合通路和吸收机理进行探究,以期为海参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新的方向,为企业对海参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医学营养方向的理论基础和实验参考。本文首先对海参的营养组成进行测定,接着通过酶解技术获取SCH作为动物实验原料,然后进行三次动物实验考察SCH促创面愈合的功效。酶解结果显示:酶配比为水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6﹕4、酶添加总量10000 U/(g prot)时酶解效率较好,酶解1h的产物的分子质量<500 Da占70.73%。第一批次动物实验借助大鼠皮层切除创伤模型确认了SCH具备促创面愈合的效果,考察的动物实验组包括:模型Vehicle组、高剂量H-SCH组、中剂量M-SCH组、低剂量L-SCH组和阳性YNBY组。大鼠伤口愈合率的结果显示:SCH不影响大鼠的正常生长,且促进大鼠创面愈合;其中M-SCH组(灌胃蛋白浓度0.50 g/kg)在造模后第8天就显示愈合率显着高于Vehicle组(P<0.05),愈合率为88.15%。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和马森三色(Masson’s trichrome method,Masson)染色、炎症指标、Hyp及生长因子含量结果皆表明,SCH可以减少炎性细胞浸润现象,同时促进创面处血管新生、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沉积和再上皮化,其调节过程可能与Hy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的显着上调有关(P<0.05)。此外,M-SCH组在愈合后期表现出最优的形态特征,新生胶原排列有序紧密,瘢痕表皮最薄。确定了SCH具备促创面愈合的功效后,进一步地对酶解时间进行调整,获取高、中、低3组分子量的SCH并分析其组成差异。第二批次动物实验借助大鼠皮层切除创伤模型探究SCH的分子量对其促创面愈合功效的影响,同时测定创伤大鼠机体炎症和氧化应激,结合相关通路因子表达结果共同阐明SCH促创面愈合的作用通路。考察的动物实验组包括:空白Blank组、模型Vehicle组、高分子量H-Mw组、中分子量M-Mw组、低分子量L-Mw组和阳性YNBY组。高、中、低分子量SCH的氨基酸和矿物质组成揭示它们的主要差异在于Pro、Hyp和分子质量<500 Da的肽的含量上。大鼠创面愈合率的结果再次证实了SCH能促进创面愈合。H&E和Masson染色及Hyp结果表明,L-Mw组的促愈合效果最好,与YNBY组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此外,L-Mw组能显着降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P<0.05),提高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P<0.05),同时促进VEGF、EGF、b FGF分泌(P<0.05),刺激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peⅡ,TβRⅡ)、Smad家族3号蛋白(SMAD family member 3,Smad3)的m RNA表达(P<0.05),激活TGF-β/Smad通路,由此共同作用来改善机体的炎症和氧化应激水平、促进胶原合成,加快伤口愈合。第三批次动物实验旨在探究高、低分子量SCH在动物体内吸收的差异。实验设定了6个时间点采集大鼠血浆、胃、肠道和皮肤组织,观察胃肠内容物的变化情况,测定血液和皮肤里游离态/结合态的Pro、Hyp和5个Hyp结合小肽的含量,以及肠道内寡肽转运蛋白(Oligopeptide transporter 1,Pep T1)m RNA表达情况,综合分析SCH分子量对其体内吸收的影响,进而解释SCH促创面愈合的体内吸收机理。结果显示:低分子量SCH的胃排空速率和肠吸收速率较快;低分子量SCH中含有较多的结合态Hyp和Pro;低分子量SCH中Ala-Hyp-Gly、Pro-Hyp、Gly-Pro-Hyp、Hyp-Gly和Ile-Hyp的吸收速率较快,且含量均高于高分子量SCH;低分子量SCH能更快诱导十二指肠内Pep T1表达,同时刺激空肠中Pep T1在2 h内持续表达。综上,对比高、中、低分子量SCH促多雷(Sprague Dawley,SD)大鼠创面愈合效果,得出L-Mw-S的作用效果最优。其中L-Mw-S的制备条件为:底物浓度20%,酶添加量10000 U/(g prot),酶配比为水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6﹕4,酶解温度55℃,p H为7.0,酶解时间5 h。结合动物实验结果,可知SCH促大鼠创面愈合的吸收机理与SCH中的活性Hyp结合小肽被肠道完全吸收有关。这些小肽经小肠上皮的Pep T1途径被完整吸收,进而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促进生长因子分泌,同时激活TGF-β/Smad通路,诱导前胶原合成,从而加速伤口愈合。

杨可心[6](2021)在《羽毛固态发酵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羽毛作为养殖行业的主要固废,是屠宰废弃物治理的难点。我国每年家禽产业可产生高达数百万吨的羽毛,由于其蛋白特征而难以合理利用。传统的加工方式可达到羽毛饲料化利用的目的,但同时也伴随着对环境的严重污染。而微生物发酵兼具改善原料营养价值和环境友好的特点。本研究旨在筛选一株高效降解羽毛的菌株并明确降解特性,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建立羽毛混菌固态发酵工艺,对比发酵前后的营养成分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羽毛降解菌的筛选、鉴定:以本实验室保藏菌株作为出发源,首先采用酪蛋白平板法进行初筛,获得8株具有优良蛋白降解能力的菌株;再以羽毛降解观察法和可溶蛋白含量法对初筛菌株进行复筛,最终得到一株具有较强羽毛降解能力的菌株,经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命名为NLG1。2、菌株NLG1羽毛降解特性和培养条件优化:贝莱斯芽孢杆菌NLG1接种于羽毛培养基中,37.0℃、180 r/min培养3天,通过检测降解液中可溶蛋白含量探讨羽毛降解特性,优化其培养条件;测定羽毛培养基条件优化前后对羽毛上清液中氨基酸种类及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于羽毛培养基,贝莱斯芽孢杆菌NLG1培养条件优化为:温度27.0℃,初始p H 10.0,接种活菌数109 CFU/m L,底物浓度2.50%,外加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添加量2.0%),培养时间3天;2)通过培养条件优化,最终羽毛发酵液可溶蛋白含量高达32.76±0.07μg/m L,水解氨基酸总量112.18mg/g,可检测出游离氨基酸及代谢产物种类新增6种(胱氨酸、苯丙氨酸、天冬酰胺、α-氨基丁酸、β-氨基异丁酸、β-丙氨酸)、总量提高到66.33 mg/g。3、羽毛混菌固态发酵工艺及优化:采用实验室保藏菌种贝莱斯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克鲁假丝酵母进行羽毛固态发酵试验。以可溶蛋白含量、失重率、总变化率(加权法,总变化率=0.7*可溶蛋白含量+0.3*失重率)为指标,通过L9(34)和L16(45)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羽毛固态发酵的混菌比例及工艺,以最优工艺条件进行试验,测定混菌固态发酵前后对羽毛氨基酸种类及含量和胃蛋白酶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羽毛固态发酵的最佳混菌比例为贝莱斯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克鲁假丝酵母=1:1:1;2)羽毛混菌固态发酵最佳工艺为:温度38.0℃、初始p H 9.0、总接种量10.0%、料水比1:2.50、发酵时间8天;3)通过优化发酵工艺,最终羽毛失重率为33.72%,可溶蛋白含量为12.70 mg/g,可检测出游离氨基酸及代谢产物的总量提高到26.65 mg/g,胃蛋白酶消化率提高了16.03%,说明混菌固态发酵能有效改善羽毛的营养价值。

李星[7](2021)在《热处理和贮藏期间乳蛋白的消化吸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巴氏杀菌(Pasteurization,PAST)和超高温瞬时灭菌(Ultra-high temperature processing,UHT)是乳制品加工中最常用的热处理方式。热处理和贮藏期间乳蛋白结构和性质改变进而影响乳的品质和营养价值。本论文以PAST乳和UHT乳为目标,研究热处理和贮藏对液态乳理化特性、乳蛋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采用体外动态消化模型、Caco-2细胞单层模型和SD大鼠模型研究乳蛋白的消化和吸收特性、消化产物的组成和含量以及水解肽的肽谱变化,以期为液态乳的科学加工和贮藏提供理论依据。首先研究了热处理和贮藏期PAST乳(4℃下贮藏7天)和UHT乳(室温下贮藏6个月)的理化性质、乳蛋白组成和结构的变化。PAST乳和UHT乳贮藏期间酪蛋白胶束粒径增大,zeta电位降低,乳黏度增大;乳蛋白发生水解,游离氨基酸和游离肽含量增大;乳蛋白表面疏水性增大,酪蛋白胶束发生凝聚;乳清相中κ-CN和β-Lg以热诱导复合物形式重新结合到酪蛋白胶束表面,而胶束中αs1-CN和β-CN解聚。贮藏过程中美拉德反应持续进行,UHT乳美拉德反应程度高于PAST乳。采用体外动态胃消化模型模拟乳在胃的消化和排空,研究了热处理和贮藏的PAST乳和UHT乳在胃中形成凝块的组成和结构,乳蛋白的水解及水解产物肽和氨基酸的组成及特征。原乳和PAST乳0天贮藏样品(PAST-D0)在胃液中形成的凝块结构紧密,持水性低,凝块内部只有少量酪蛋白被水解;贮藏的PAST乳和UHT乳形成的凝块结构松散,内部蛋白水解度增大;贮藏时间越长,凝块结构越松散,凝块内酪蛋白水解速率越快。原乳中β-Lg在胃中不被水解;热处理对酪蛋白水解度影响较小,29%~35%的β-Lg在胃中被水解;贮藏导致酪蛋白和β-Lg的水解度增加到73%~80%和32%~44%。PAST热处理对水解肽的组成和丰度影响较小,水解肽以10~20肽为主;UHT热处理和贮藏增加了水解肽的数量和丰度,其中<10肽的比例较高(54%~68%)。热处理和贮藏后β-Lg的主要水解区域发生水解,β-CN主要水解区域内水解肽的数量和丰度最大。热处理强度越高和贮藏时间越长,蛋白水解产生氨基酸的总量越高,氨基酸平衡发生了改变,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降低,支链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变化不显着。采用体外肠消化模型和Caco-2细胞单层模型研究了乳蛋白及其水解肽在肠中的消化和吸收特性。热处理和贮藏加快乳蛋白在肠中的水解,热处理强度越高、贮藏时间越长,乳蛋白水解速率越快;PAST乳和UHT乳完全水解时间分别为5 min和2 min。原乳和PAST乳(PAST-D0、PAST-D7)中乳蛋白的水解区域、水解肽的组成和丰度差异较小,水解肽以5~10肽为主;UHT乳的贮藏时间越长,肽的数量越多,含量越低,其中>10肽的比例较高;PAST乳和UHT乳中β-CN和β-Lg被全部水解,κ-CN水解度是前者高于后者,而αs1-CN水解度是后者高于前者。基于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原乳和PAST-D0的肽吸收率为98%,吸收肽主要来源于αs1-CN、β-CN和κ-CN;PAST-D7的肽吸收率为96%,吸收肽主要来源于β-CN、κ-CN和β-Lg;UHT-D0(96%)、UHT-3m(91%)、UHT-6m(90%)的肽吸收率低于PAST乳,吸收肽主要来源于β-CN和β-Lg,其中>10肽比例较高。UHT乳被吸收的活性肽数量和丰度显着低于PAST乳,被吸收的生物活性肽主要来源于β-CN。研究发现90%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肽NMAINPSK通过细胞旁路途径被吸收,1.9%的肽被小肠刷状缘肽酶水解成NMAINP后被吸收。热处理强度越高和贮藏时间越长,乳蛋白在小肠被水解成氨基酸量越高,但对氨基酸平衡的影响较小。采用SD大鼠模型研究了乳蛋白体内消化性。原乳中酪蛋白在大鼠胃中水解速率较低,β-Lg在胃中不被水解,直接随食糜进入小肠后被水解;热处理和贮藏导致酪蛋白和β-Lg的水解速率加快。原乳和PAST乳(PAST-D0、PAST-D7)在大鼠胃肠道中水解肽的数量和丰度差异较小;UHT乳贮藏时间越长,大鼠胃中水解肽的数量和丰度越高,大鼠肠中残余的肽数量和丰度越高,残余肽中>10肽和生物活性肽的丰度较高,降低了乳蛋白的生物利用率和功能性。热处理强度越高和贮藏时间越长,氨基酸吸收速率越快。PAST乳和UHT乳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89.6%~90.4%和87.2%~88.3%;UHT乳餐后120 min大鼠血氮达到最大值。热处理和贮藏对液态乳中乳蛋白组成结构及其生物利用率产生影响,长期贮藏UHT乳的生物利用率和营养性降低,合理改进工艺参数和合理的贮藏时间有利于提高液态乳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韩朝婕[8](2021)在《小球藻生长因子(CGF)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营养成分及免疫机制的影响》文中提出小球藻生长因子(Chlorella Growth Factor,CGF)是小球藻细胞中特有的活性物质,不仅具有促进细胞生长的功效,而且还具有增强免疫,提高抗氧化活性等一系列的生理功能,应用前景广泛,但目前CGF对水产无脊椎动物生理生态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尚属空白。本论文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为试验对象,根据CGF添加比例分别设置5个处理组(0.5%、1%、5%、10%、15%),以未添加CGF的基础饲料为对照组(0%),进行45 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束测定对虾生长、消化、营养成分及免疫等相关指标。试验结束另取1%组和对照组对虾进行非离子氨胁迫试验(浓度为0.5 mg/L),比较两组对虾对非离子氨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CGF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基础体成分及消化酶的影响饲料中添加CGF能够显着提高凡纳滨对虾幼虾存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降低其饲料系数,随着CGF添加比例的升高,对虾存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各指标均在1%组达到最高,饲料系数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在1%组达到最低。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基础体成分有影响,能够提高虾体粗蛋白含量,降低水分、粗脂肪和灰分占比,其中1%组水分、粗脂肪、灰分均最低,粗蛋白最高。不同浓度CGF对凡纳滨对虾消化酶活性影响不同,0.5%组的脂肪酶与对照组相比显着提升(P<0.05),1%组针对淀粉酶、脂肪酶与蛋白酶均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饲料添加浓度升高,脂肪酶、蛋白酶均在5%处理组达到最高。(2)CGF对凡纳滨对虾营养成分、呈味物质的影响CGF对凡纳滨对虾营养成分、呈味物质的影响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CGF后,对虾肌肉品质指标出现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处理组(10~15%)的一磷酸腺与肌酸激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肌苷酸含量随着添加水平的提高逐渐上升,除0.5%组外,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次黄嘌呤除1%组外,其余处理组次黄嘌呤与对照组相比有所上升。总体而言,1%组的更有优势,其肌苷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同时次黄嘌呤含量最低。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CGF后,对虾肌肉品质指标出现变化。高浓度处理组(10~15%)的一磷酸腺与肌酸激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肌苷酸含量随着添加水平的提高逐渐上升,除0.5%组外,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次黄嘌呤除1%组外,其余处理组次黄嘌呤与对照组相比有所上升。总体而言,1%组的更有优势,其肌苷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同时次黄嘌呤含量最低。(3)CGF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及响应非离子氨胁迫的影响养殖试验结束后,取虾肝胰腺组织测定其免疫酶活: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酶(SOD)、一氧化氮合酶(N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CGF浓度在1%时最有利于对虾代谢(P<0.05),增强其免疫力提高ACP、GSH-Px活性。5%的CGF添加比例能够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AKP、SOD、GSH-Px活性起显着影响(P<0.05),浓度在0.5%时能显着降低其MDA含量,提高NOS活性(P<0.05)。非离子氨胁迫后测定1%和对照组对虾肝胰腺免疫指标(ACP、AKP、NOS、SOD、MDA、GSH-Px)和肌肉呼吸代谢酶(HK、PK、LDS、SDH)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CGF添加比例为1%时可以显着提高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ACP、AKP、NOS、SOD活性(P<0.05),降低其肝胰腺中MDA含量。非离子氨胁迫试验后,1%处理组对虾肝胰腺中ACP、AKP、SOD、NOS、GSH-Px活力随时间延长,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而MDA趋势相反;对照组随胁迫时间的延长,ACP、NOS、SOD先下降后上升趋势,GSH-Px持续下降,MDA含量不断积累,对照组的MDA含量显着高于处理组(P<0.05)。凡纳滨肌肉中的PK、LDS与SDH整体活力在24 h都高于对照组,试验组HK在3 h也显着高于试验初始阶段,说明在饲料中添加1%的CGF能够减轻凡纳滨对虾在非离子氨胁迫下的损伤,提高其免疫调节能力。综上所述,饲料添加适量CGF后能显着提高对虾的生长性能,提高营养成分的积累,尤其减少饱和脂肪酸的占比,增加必须脂肪酸占比,提高氨基酸含量,促进肌肉呈味物质的积累,对机体免疫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提高机体对非离子氨胁迫的抵抗力。适宜添加比例为1%。

封张萍[9](2021)在《大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的制备及其活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高血压是引起冠心病、中风、慢性肾衰竭、视网膜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等各种疾病的高风险因素之一。目前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主要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剂,但此类人工合成的药物具有明显的副作用。因此,从食源蛋白质中制备具有ACE抑制作用的天然活性肽,为预防和辅助治疗高血压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本课题以大米蛋白为原料,通过酶促水解制备了大米ACE抑制肽。对初步分离纯化后的发挥ACE抑制活性的小分子肽进行结构鉴定,并在细胞水平上验证了大米ACE抑制肽的活性。为了提高大米ACE抑制肽的生物利用率和稳定性,利用海藻酸钠包埋技术制备了大米ACE抑制肽微胶囊产品。具体内容如下:(1)构建了从大米蛋白中制备ACE抑制肽的反应体系,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实验设计对酶解工艺中p H值、酶解温度、底物浓度和酶用量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佳酶解工艺参数:p H为7.7、温度为49.0℃、底物浓度为0.13 g/m L、胰蛋白酶用量为3680 U/g、反应时间为3 h。在此最优条件下制备所得的大米多肽ACE抑制率可达75.17%,与模型预测值吻合较好,且此时大米蛋白的可溶性氮回收率为82.63%。(2)采用DA201-C大孔树脂脱盐和Sephadex G-25凝胶层析对大米ACE抑制肽进行初步分离纯化。DA201-C型大孔树脂对大米ACE抑制肽的脱盐效果良好,且脱盐后大米ACE抑制肽的相对分子量分布主要集中在1000 Da以下(97.99%)。Sephadex G-25凝胶层析对大米ACE抑制肽具有一定的富集作用,得到3种组分,其中组分Ⅰ的ACE抑制率最大可达87.07%,且其IC50值为1.04mg/m L。通过MALDI-TOF/TOF MS质谱分析进一步鉴定组分Ⅰ的氨基酸序列为Val-Pro-Phe-Arg-Pro(VPFRP)。(3)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模型为基础,研究了大米ACE抑制肽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探究了大米ACE抑制肽的降血压机制。结果表明,大米ACE抑制肽对HUVECs细胞ET-1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发现大米ACE抑制肽影响ACE和ET-1 mRNA表达量的下调,ACE2 mRNA表达量的上调。实验结果验证了大米ACE抑制肽具有细胞水平上的降血压作用。(4)利用海藻酸钠成功包埋了大米ACE抑制肽,制备得到大米ACE抑制肽微胶囊产品,其包埋率、载肽量和粒径大小分别为55.86%、0.14 g/g和0.24mm。SEM、FTIR、DSC和XRD结构表征证明大米ACE抑制肽与海藻酸钠之间可能存在氢键和静电作用力。通过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6 h后,微胶囊的累积释放率为72.92%,由此可见,海藻酸钠的包埋对大米ACE抑制肽的释放起到一定的缓释效果,可提高大米ACE抑制肽在胃肠道中的生物利用率。Kopcha模型证明大米ACE抑制肽微胶囊的释放模式遵循扩散和侵蚀的双重控制。贮藏实验可知大米ACE抑制肽微胶囊在贮藏8周后,其包埋率为52.42%,且微胶囊的ACE抑制活性为71.47%。结果表明大米ACE抑制肽微胶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有效保护ACE抑制肽在贮藏过程中的生物活性。

齐千慧[10](2021)在《发芽大豆多肽制备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芽大豆多肽是将大豆做发芽处理后,通过生物酶解的方式制备成为的一种生物活性肽。生物活性肽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的蛋白质片段,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是当前食品、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课题以发芽大豆为研究对象制备生物活性肽,并对其进行基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首先,将大豆作不同时长的发芽处理,测定了不同萌发状态大豆的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大豆异黄酮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浸泡初期大豆籽粒急剧吸水膨胀,随着萌发时间的延长,水分含量逐渐增加至70%左右;大豆萌发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发芽48 h时蛋白质含量达到最高40.20±0.86%;在各个萌发状态的大豆中谷氨酸的含量均为最高,蛋氨酸含量最低,总氨基酸含量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大豆萌发过程中,染料木素及大豆苷元含量有明显提升,其余组分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大豆发芽前36 h,异黄酮组分染料木苷含量最高,占总黄酮含量的40%~60%;在发芽12 h时,大豆的总抗氧化能力最强为5.44±0.08 mmol/gprot。其次,通过复合蛋白酶水解制备发芽大豆多肽,并用响应面试验法优化其工艺条件,即当酶解时间为4.98 h,酶添加量为2.95%,料液比为1:11.87时,发芽大豆多肽酶解液的水解度最大为56.49±0.25%,此时发芽大豆多肽的总抗氧化能力为1.20±0.01 m M。最后用超滤及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15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分离组分进行分子量测定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发芽大豆多肽中小于3 k Da的多肽占97.73%,已达到市售大豆多肽的水平,超滤后发芽大豆多肽的抗氧化活性优于市售大豆多肽和发芽大豆多肽;凝胶过滤层析分离后获得5个组分,其中GSP3的总抗氧化能力、清除ABTS·+离子及DPPH自由基能力明显优于其他组分。

二、强化复合水解蛋白营养价值的研究 Ⅱ、大鼠生长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复合水解蛋白营养价值的研究 Ⅱ、大鼠生长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裙带菜ACE抑制肽的分离纯化及其抑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1.2.1 ACE的分类和结构特点
        1.2.2 ACE在血压调节系统中的作用
    1.3 ACE抑制肽的研究进展
        1.3.1 海洋来源的ACE抑制肽
        1.3.2 ACE抑制肽的制备
        1.3.3 ACE抑制肽的分离纯化
        1.3.4 ACE抑制肽的构效关系
        1.3.5 ACE抑制肽的作用机理
    1.4 裙带菜的研究进展
        1.4.1 裙带菜的主要化学成分
        1.4.2 裙带菜的药理作用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创新点
        1.5.1 目的与意义
        1.5.2 主要内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裙带菜ACE抑制肽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裙带菜蛋白的提取
        2.3.2 裙带菜蛋白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2.3.3 蛋白酶的筛选
        2.3.4 裙带菜ACE抑制肽的分离
        2.3.5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ACE抑制肽
        2.3.6 高活性组分的结构鉴定
        2.3.7 ACE抑制肽的分子对接
        2.3.8 检测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牛血清白蛋白、葡萄糖及马尿酸的标准曲线
        2.4.2 裙带菜蛋白的提取及酶解蛋白酶的筛选
        2.4.3 裙带菜ACE抑制肽的分离
        2.4.4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裙带菜ACE抑制肽
        2.4.5 结构鉴定分析
        2.4.6 分子对接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预处理改性裙带菜蛋白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裙带菜蛋白的超声预处理
        3.3.2 水解度(DH)的测定方法
        3.3.3 多肽含量的测定方法
        3.3.4 浊度和粒径的测定方法
        3.3.5 裙带菜蛋白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3.3.6 裙带菜蛋白的光谱分析
        3.3.7 裙带菜蛋白的功能特性的研究
        3.3.8 氨基酸组成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裙带菜蛋白的超声预处理
        3.4.2 裙带菜蛋白浊度的测定和粒径分布
        3.4.3 裙带菜蛋白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3.4.4 裙带菜蛋白的光谱分析
        3.4.5 裙带菜蛋白功能特性的研究
        3.4.6 氨基酸组成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性金属有机骨架亲和介质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磁性金属有机骨架Fe_3O_4@ZIF-90 的制备
        4.3.2 猪肺ACE的提取
        4.3.3 Fe_3O_4@ZIF-90 固定化 ACE条件优化
        4.3.4 Fe_3O_4@ZIF-90 固定化ACE性质研究
        4.3.5 Fe_3O_4@ZIF-90 及固定化ACE的表征
        4.3.6 Fe_3O_4@ZIF-90 固定化ACE机理研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Fe_3O_4@ZIF-90-ACE的制备工艺研究
        4.4.2 Fe_3O_4@ZIF-90 固定化ACE性质研究
        4.4.3 Fe_3O_4@ZIF-90-ACE的稳定性研究
        4.4.4 Fe_3O_4@ZIF-90 及固定化ACE的表征
        4.4.5 Fe_3O_4@ZIF-90 固定化ACE机理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磁性金属有机骨架亲和介质分离裙带菜ACE抑制肽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超滤法分离裙带菜ACE抑制肽
        5.3.2 Fe_3O_4@ZIF-90-ACE亲和分离裙带菜ACE抑制肽
        5.3.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裙带菜ACE抑制肽
        5.3.4 ACE抑制肽的结构鉴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超滤法分离
        5.4.2 磁性亲和分离
        5.4.3 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
        5.4.4 MALDI-TOF/TOF MS分析
        5.4.5 ACE抑制肽KNFL的构效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CE抑制肽的抑制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ACE抑制肽的抑制类型研究
        6.3.2 等温滴定量热法测定酶催化反应动力学参数
        6.3.3 ITC法测定ACE抑制肽与ACE结合的热力学参数
        6.3.4 紫外光谱法研究ACE抑制肽与ACE的相互作用
        6.3.5 荧光光谱法研究ACE抑制肽与ACE的相互作用
        6.3.6 圆二色谱法研究ACE抑制肽与ACE的相互作用
        6.3.7 分子对接法研究ACE抑制肽与ACE的相互作用
        6.3.8 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ACE抑制肽与ACE的相互作用
    6.4 结果与讨论
        6.4.1 ACE抑制肽的抑制类型分析
        6.4.2 等温滴定量热法测定酶催化反应动力学参数
        6.4.3 ACE抑制肽与ACE结合的热力学分析
        6.4.4 紫外光谱法研究ACE抑制肽的作用机理
        6.4.5 荧光光谱法研究ACE抑制肽的作用机理
        6.4.6 圆二色谱法研究ACE抑制肽的作用机理
        6.4.7 分子对接法研究ACE抑制肽的作用机理
        6.4.8 分子动力学模拟法研究ACE抑制肽的作用机理
        6.4.9 ACE抑制肽KNFL与 ACE相互作用模型的建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碎米重组米研制及其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碎米概述
        1.1.1 碎米来源与特点
        1.1.2 碎米的营养成分
        1.1.3 碎米开发与利用
    1.2 莲子淀粉概述
        1.2.1 莲子淀粉的加工特性
        1.2.2 莲子淀粉的应用
    1.3 重组米研究现状
        1.3.1 重组米简介
        1.3.2 挤压膨化加工工艺原理及特点
        1.3.3 挤压重组米研究进展
    1.4 肠道菌群概述
        1.4.1 肠道菌群的构成
        1.4.2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
        1.4.3 肠道菌群的检测方法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莲子淀粉含量对重组米品质的影响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莲子淀粉的提取
        2.3.2 配粉
        2.3.3 莲子淀粉重组米的制备
        2.3.4 糊化特性测定
        2.3.5 感官品质评价方法
        2.3.6 质构特性测定方法
        2.3.7 蒸煮损失率测定方法
        2.3.8 数据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莲子淀粉添加比例对混合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4.2 莲子淀粉添加比例对重组米感官品质的影响
        2.4.3 莲子淀粉添加比例对重组米质构品质的影响
        2.4.4 莲子淀粉添加比例对重组米蒸煮损失率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莲子淀粉重组米加工工艺优化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试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重组米的制备
        3.3.2 感官品质评价方法
        3.3.3 质构特性测定方法
        3.3.4 蒸煮损失率测定方法
        3.3.5 莲子淀粉重组米品质评价体系的建立
        3.3.6 挤压膨化工艺的单因素试验
        3.3.7 挤压膨化工艺的响应面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3.4.2 响应面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莲子淀粉重组米性质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莲子淀粉重组米制备
        4.3.2 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4.3.3 感官品质评价方法
        4.3.4 质构特性测定方法
        4.3.5 蒸煮品质分析方法
        4.3.6 糊化特性测定
        4.3.7 结晶特性的测定
        4.3.8 扫描电镜微观结构观察
        4.3.9 DSC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营养成分比对分析
        4.4.2 感官品质比对分析
        4.4.3 粳米饭与重组米饭质构特性对比
        4.4.4 蒸煮品质分析
        4.4.5 糊化特性分析
        4.4.6 XRD分析
        4.4.7 微观结构分析
        4.4.8 热特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重组米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动物饲料的制备
        5.3.2 动物饲养条件
        5.3.3 动物喂养与分组
        5.3.4 取材与处理方法
        5.3.5 脏器系数的测定
        5.3.6 大鼠粪便的收集
        5.3.7 DNA提取
        5.3.8 PCR扩增及文库构建
        5.3.9 上机测序及统计分析
    5.4 菌群测序分析
        5.4.1 重组米的干预对大鼠生长状态的影响
        5.4.2 脏器系数变化情况
        5.4.3 测序优化质量结果
        5.4.4 OTU聚类分析
        5.4.5 等级丰度曲线
        5.4.6 稀释曲线分析
    5.5 菌群多样性分析
        5.5.1 不同饮食干预对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5.5.2 不同饮食干预对小鼠肠道菌群相似度的影响
        5.5.3 不同饮食对大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5.5.4 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及相似度比较分析
        5.5.5 组间群落结构显着差异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富含γ-氨基丁酸植物益生基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植物性食品原料
    1.2 藜麦
        1.2.1 藜麦的主要营养成分
        1.2.2 藜麦的营养价值
    1.3 青稞
        1.3.1 青稞的主要营养成分
        1.3.2 青稞的营养价值
    1.4 GABA
        1.4.1 GABA的营养价值
        1.4.2 GABA的代谢途径
        1.4.3 GABA的富集方法
    1.5 植物基益生产品
        1.5.1 乳酸菌
        1.5.2 乳酸菌发酵植物基食品研究现状
    1.6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菌种活化
        2.1.4 实验原料
        2.1.5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藜麦青稞麦芽的制备
        2.2.2 QHB-H基质的制备
        2.2.3 藜麦青稞萌发和自酶解过程中GABA的提高策略
        2.2.4 基质组成对乳酸菌生长的影响
        2.2.5 乳酸菌在QHB-H基质中的生长情况
        2.2.6 益生菌发酵基质的应用
        2.2.7 产品的干燥储藏稳定性
        2.2.8 基质中营养物质的变化
    2.3 分析测定方法
        2.3.1 α-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2.3.2 水分含量的测定
        2.3.3 GABA含量的测定
        2.3.4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2.3.5 氨基氮含量的测定
        2.3.6 活菌数含量测定
        2.3.7 多肽分子量分布
        2.3.8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2.3.9 蛋白质含量测定
        2.3.10 灰分含量测定
        2.3.11 总酚含量测定
        2.3.12 总黄酮含量测定
        2.3.13 抗氧化能力测定
        2.3.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藜麦青稞麦芽制备
        3.1.1 浸泡时间选择
        3.1.2 萌发时间选择
    3.2 藜麦青稞自水解—酶解物制备
        3.2.1 酶解温度选择
        3.2.2 酶解时间选择
        3.2.3 酶解料液比选择
    3.3 麦芽制备和自酶解过程中GABA的转化及提高策略
        3.3.1 影响GABA含量的关键过程
        3.3.2 胁迫策略
        3.3.3 GABA前体物质L-MSG的添加策略
    3.4 乳酸菌在QHB-H中的生长
        3.4.1 不同乳酸菌的生长情况
        3.4.2 L.plantarum567在QHB-H基质中的生长情况
        3.4.3 乳酸菌的储藏稳定性
        3.4.4 发酵阶段添加L-MSG对GABA和菌体生长的影响
    3.5 加工过程对基料中主要功能性成分的影响
        3.5.1 多肽分子量变化
        3.5.2 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3.5.3 抗氧化成分变化
        3.5.4 发酵后感官变化及主要理化指标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挤压协同酶解豌豆蛋白肽的制备工艺优化及抗疲劳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豌豆蛋白与豌豆肽
    1.2 豌豆肽的制备研究
    1.3 豌豆肽功能性质
    1.4 主题意义
    1.5 主要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挤压联合酶法改性豌豆蛋白
    2.3 正交试验设计
    2.4 挤压处理对豌豆蛋白结构的影响
    2.5 豌豆肽的制备
    2.6 豌豆肽的分离纯化
    2.7 动物实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挤压协同酶解制备豌豆肽工艺优化研究
    3.2 挤压豌豆蛋白酶解条件优化研究
    3.3 豌豆抗氧化肽的分离纯化
    3.4 豌豆抗氧化肽对小鼠抗疲劳的作用效果研究
4 讨论
    4.1 挤压联合酶法改性豌豆蛋白的研究
    4.2 物理联合酶法制备豌豆抗氧化肽的研究
    4.3 豌豆抗氧化肽分离纯化研究
    4.4 豌豆抗氧化肽抗疲劳特性研究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海参酶解物促SD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海参的研究进展
        1.1.1 海参的概述
        1.1.2 海参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1.1.3 海参的加工现状
        1.1.4 海参酶解的研究进展
    1.2 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1.2.1 创面愈合的概述
        1.2.2 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
        1.2.3 创面愈合的实验模型
    1.3 蛋白酶解物在促创面愈合方向的研究现状
    1.4 肽消化吸收的研究进展
        1.4.1 肽的概述
        1.4.2 肽的消化机制
        1.4.3 肽的吸收机制
    1.5 立题背景、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参酶解物不同剂量组促SD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酶解条件的确定
        2.3.2 海参酶解物(SCH)的制备
        2.3.3 营养组成测定方法
        2.3.4 分子量分布测定方法
        2.3.5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2.3.6 伤口愈合率测定方法
        2.3.7 组织切片染色分析方法
        2.3.8 血液中炎症因子的Elisa分析
        2.3.9 组织中Hyp和生长因子的Elisa分析
        2.3.10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海参营养成分分析
        2.4.2 酶解条件的分析
        2.4.3 SCH分子质量分布情况
        2.4.4 SCH不同剂量组对大鼠体质量的影响
        2.4.5 SCH不同剂量组对大鼠伤口愈合率的影响
        2.4.6 SCH不同剂量组对大鼠伤口组织切片病理染色的影响
        2.4.7 SCH不同剂量组对大鼠伤口组织中Hyp含量的影响
        2.4.8 SCH不同剂量组对大鼠炎症指标的影响
        2.4.9 SCH不同剂量组对大鼠伤口组织生长因子含量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参酶解物不同分子量组促SD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不同分子量SCH的制备
        3.3.2 氨基酸和矿物质组成测定方法
        3.3.3 分子量分布测定方法
        3.3.4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3.3.5 伤口愈合率测定方法
        3.3.6 组织切片染色分析方法
        3.3.7 血液中炎症因子的测定方法
        3.3.8 血液和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的测定方法
        3.3.9 组织中Hyp、生长因子和通路相关因子的Elisa分析
        3.3.10 组织中通路相关因子m RNA的 RT-PCR分析
        3.3.11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SCH不同分子量组样品的分子质量分布差异
        3.4.2 SCH不同分子量组样品的氨基酸和矿物质组成差异
        3.4.3 SCH不同分子量组对大鼠体质量的影响
        3.4.4 SCH不同分子量组对大鼠伤口愈合率的影响
        3.4.5 SCH不同分子量组对大鼠伤口组织切片病理染色的影响
        3.4.6 SCH不同分子量组对大鼠伤口组织中Hyp含量的影响
        3.4.7 SCH不同分子量组对大鼠炎症指标的影响
        3.4.8 SCH不同分子量组对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3.4.9 SCH不同分子量组对大鼠伤口组织生长因子含量的影响
        3.4.10 SCH不同分子量组对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参酶解物不同分子量组的体内吸收差异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4.3.2 胃肠内容物质量测定
        4.3.3 血浆中游离态和结合态的Hyp、Pro含量测定
        4.3.4 组织中游离态和结合态的Hyp、Pro含量测定
        4.3.5 Hyp结合小肽标准曲线的建立
        4.3.6 血浆中5 种Hyp结合小肽含量测定
        4.3.7 组织中5 种Hyp结合小肽含量测定
        4.3.8 十二指肠和空肠中Pep T1的RT-PCR分析
        4.3.9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大鼠胃肠的吸收情况
        4.4.2 结合态和游离态Hyp的含量变化
        4.4.3 结合态和游离态Pro的含量变化
        4.4.4 大鼠血浆中5 种Hyp结合小肽的含量变化
        4.4.5 大鼠组织中5 种Hyp结合小肽的含量变化
        4.4.6 大鼠十二指肠和空肠中Pep T1的m RNA表达水平
        4.4.7 SCH促大鼠创面愈合的体内吸收机理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实验数据附图
附录2: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羽毛固态发酵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羽毛的营养价值和理化特性
    1.2 羽毛饲料化加工技术
        1.2.1 高温高压水解法
        1.2.2 膨化法
        1.2.3 酸碱水解法
        1.2.4 酶解法
        1.2.5 微生物发酵法
    1.3 微生物降解羽毛机制
        1.3.1 机械压力作用
        1.3.2 复合酶解作用
        1.3.3 硫解作用
        1.3.4 氧化还原作用
    1.4 角蛋白的酶解机理
        1.4.1 变性作用
        1.4.2 水解作用
        1.4.3 转氨基作用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羽毛降解菌的筛选、鉴定
    2.1 材料
        2.1.1 菌种
        2.1.2 羽毛采集及处理
    2.2 方法
        2.2.1 培养基
        2.2.2 菌液制备
        2.2.3 羽毛降解菌初筛
        2.2.4 羽毛降解菌复筛
        2.2.5 菌种鉴定
        2.2.7 可溶蛋白含量测定
        2.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羽毛降解菌初筛结果
        2.3.2 羽毛降解菌复筛结果
        2.3.3 菌种鉴定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菌株NLG1 羽毛降解特性和培养条件优化
    3.1 材料
        3.1.1 菌种
        3.1.2 羽毛采集及处理
    3.2 方法
        3.2.1 培养基
        3.2.2 菌液制备
        3.2.3 菌种NLG1 降解特性
        3.2.4 菌株NLG1 生长曲线测定
        3.2.5 菌株NLG1 培养条件优化
        3.2.6 可溶蛋白含量测定
        3.2.7 pH测定
        3.2.8 羽毛液态发酵现象观察
        3.2.9 羽毛降解上清液氨基酸成分分析
        3.2.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株NLG1 降解特性的结果
        3.3.2 菌株NLG1 生长曲线结果
        3.3.3 菌株NLG1 培养条件优化的结果
        3.3.4 羽毛降解上清液氨基酸成分分析结果
    3.4 讨论
        3.4.1 不同培养条件对羽毛降解的影响
        3.4.2 羽毛上清液氨基酸成分及含量变化的分析
    3.5 结论
第四章 羽毛混菌固态发酵工艺及优化
    4.1 材料
        4.1.1 菌种
        4.1.2 羽毛采集及处理
    4.2 方法
        4.2.1 培养基
        4.2.2 发酵菌液制备
        4.2.3 发酵步骤
        4.2.4 多菌混合比例的确定
        4.2.5 混菌固态发酵羽毛初步工艺的确定
        4.2.6 混菌固态发酵羽毛工艺优化
        4.2.7 最优条件下发酵羽毛
        4.2.8 最优条件下发酵羽毛产物分析
        4.2.9 指标测定及方法
        4.2.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多菌混合比例结果
        4.3.2 混菌固态发酵羽毛初步工艺结果
        4.3.3 混菌固态发酵羽毛工艺的优化结果
        4.3.4 最优工艺验证
        4.3.5 最优条件下发酵羽毛产物分析结果
    4.4 讨论
        4.4.1 不同混菌比例对发酵羽毛可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4.4.2 不同因素及水平对发酵羽毛的影响
        4.4.3 最优条件下发酵羽毛产物分析
    4.5 结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全文结论
    5.2 本研究创新点
    5.3 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热处理和贮藏期间乳蛋白的消化吸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特性变化及其研究进展
        1.2.1 乳蛋白的组成和结构
        1.2.2 酪蛋白胶束的组成和结构
        1.2.3 热处理对乳蛋白的影响
        1.2.4 贮藏对乳蛋白的影响
        1.2.5 热处理和贮藏对液态乳品质的影响
    1.3 热处理和贮藏对乳蛋白消化性和营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1.3.1 体外消化吸收模型的研究进展
        1.3.2 体内消化吸收模型的研究进展
        1.3.3 乳蛋白的消化特性
        1.3.4 乳蛋白的吸收特性
        1.3.5 热处理和贮藏对乳蛋白消化特性的影响
        1.3.6 乳蛋白营养性和功能性的评价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试剂
        2.1.3 乳样的采集
        2.1.4 实验动物
    2.2 测定方法
        2.2.1 色泽的测定
        2.2.2 粒径和zeta电位的测定
        2.2.3 流变特性的测定
        2.2.4 乳蛋白和乳脂肪的形态及分布观察
        2.2.5 乳蛋白的形态及分布观察
        2.2.6 蛋白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2.2.7 氮分布的测定
        2.2.8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乳蛋白
        2.2.9 乳蛋白组分的测定
        2.2.10 LC-MS/MS测定肽的组成
        2.2.11 LC-MS/MS测定乳蛋白糖基化位点
        2.2.12 其他蛋白组分的测定
        2.2.13 菌落总数和酶活力的测定
    2.3 体外模拟乳蛋白在胃肠道的消化
        2.3.1 模拟胃液和肠液的配置
        2.3.2 体外动态胃消化模型的设计及验证
        2.3.3 体外模拟胃的消化
        2.3.4 体外模拟小肠的消化
    2.4 体外模拟水解产物的小肠吸收
        2.4.1 Caco-2 细胞培养和传代
        2.4.2 细胞毒性测试
        2.4.3 Caco-2 细胞单层模型建立及验证
        2.4.4 水解产物在Caco-2 细胞单层模型的转运
    2.5 ACE抑制肽的合成及其在Caco-2 细胞单层模型的转运
        2.5.1 ACE抑制肽合成和鉴定
        2.5.2 ACE抑制肽在Caco-2 细胞单层模型的转运
    2.6 大鼠体内乳蛋白消化吸收实验
        2.6.1 实验动物饲养和分组
        2.6.2 大鼠体内消化实验
    2.7 数据处理
第3章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组成和结构变化
    3.1 引言
    3.2 热处理和贮藏期液态乳物理性质的变化
        3.2.1 色泽的变化
        3.2.2 粒径和zeta电位
        3.2.3 流变性
        3.2.4 形态结构
        3.2.5 乳蛋白的凝聚作用
    3.3 热处理和贮藏期液态乳化学性质的变化
        3.3.1 pH和菌落总数
        3.3.2 纤溶蛋白酶和非蛋白氮
        3.3.3 游离氨基酸
        3.3.4 游离肽
        3.3.5 乳蛋白的表面疏水性
    3.4 热处理和贮藏期乳蛋白组成和结构变化
        3.4.1 乳中氮分布行为的变化
        3.4.2 酪蛋白和乳清蛋白在两相中分布特征
        3.4.3 酪蛋白组分在两相的分布特征
        3.4.4 乳清蛋白组分在两相的分布特征
        3.4.5 乳蛋白的降解作用
        3.4.6 乳蛋白的糖基化修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外动态模拟乳蛋白的胃消化特性
    4.1 引言
    4.2 乳蛋白凝块组成和结构对胃消化的影响
        4.2.1 乳液pH值变化
        4.2.2 乳蛋白凝块湿重和持水性
        4.2.3 凝块的乳蛋白组成及特征
        4.2.4 乳蛋白凝块的形态特征
        4.2.5 乳蛋白凝块的弹性模量
    4.3 动态模拟胃中乳蛋白的消化特征
        4.3.1 乳蛋白水解度
        4.3.2 酪蛋白和 β-Lg水解度
        4.3.3 胃消化液中蛋白组成及特征
    4.4 动态模拟胃液中水解肽的组成和肽谱
        4.4.1 水解肽的组成及特征
        4.4.2 水解肽种类的差异
        4.4.3 水解肽丰度的差异
        4.4.4 肽的指纹图谱
        4.4.5 生物活性的肽组成和丰度
    4.5 动态模拟胃液中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和特征
        4.5.1 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含量
        4.5.2 游离氨基酸的主成分分析
        4.5.3 差异氨基酸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乳蛋白体外肠消化吸收特性
    5.1 引言
    5.2 乳蛋白的肠消化和蛋白组成
    5.3 乳蛋白肠消化产生肽的组成及特征
        5.3.1 水解肽的含量
        5.3.2 水解肽的组成及特征
        5.3.3 水解肽种类的差异
        5.3.4 水解肽丰度的差异
        5.3.5 水解肽的肽指纹图谱
    5.4 基于Caco-2 细胞单层模型模拟肽的肠吸收
        5.4.1 肽的吸收率
        5.4.2 吸收肽种类的差异
        5.4.3 吸收肽丰度的差异
        5.4.4 吸收肽的肽指纹图谱
        5.4.5 吸收的生物活性肽数量和丰度
        5.4.6 生物活性肽的吸收途径
    5.5 乳蛋白肠消化液中游离氨基酸组成及特征
        5.5.1 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含量
        5.5.2 游离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的差异
        5.5.3 差异氨基酸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乳蛋白在大鼠体内的消化吸收特性
    6.1 引言
    6.2 乳蛋白在大鼠胃肠道的消化特征
        6.2.1 乳蛋白水解度
        6.2.2 酪蛋白和 β-Lg水解度
        6.2.3 胃肠道消化物中蛋白组成及特征
    6.3 大鼠胃肠道消化液中水解肽的组成和特性
        6.3.1 水解肽的组成及含量
        6.3.2 水解肽组成的差异
        6.3.3 水解肽丰度的差异
        6.3.4 大鼠胃水解肽的指纹图谱
        6.3.5 大鼠小肠中残余肽的指纹图谱
        6.3.6 生物活性肽的组成及含量
    6.4 大鼠胃肠道消化物中游离氨基酸
        6.4.1 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
        6.4.2 特殊氨基酸的变化
    6.5 乳蛋白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率
        6.5.1 乳蛋白的表观消化率
        6.5.2 乳蛋白消化吸收后大鼠血氮的变化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小球藻生长因子(CGF)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营养成分及免疫机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饲料添加剂对水产动物生长、基础体成分、对消化酶的影响
        1.1.1 饲料添加剂对水产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1.1.2 饲料添加剂对水产动物基础体成分的影响
        1.1.3 饲料添加剂对水产动物消化酶的影响
    1.2 饲料添加剂对营养成分、呈味物质的影响
        1.2.1 饲料添加剂对水产动物营养成分的影响
        1.2.2 饲料添加剂对水产动物呈味物质的影响
    1.3 饲料添加剂对水产动物免疫及响应环境胁迫的影响
    1.4 小球藻生长因子的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创新点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CGF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基础体成分及消化酶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的影响
        2.2.2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基础体成分的影响
        2.2.3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消化酶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2.3.2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体基础体成分的影响
        2.3.3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消化酶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CGF对凡纳滨对虾营养成分、呈味物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
        3.2.1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肌肉氨基酸的影响
        3.2.2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肌肉脂肪酸的影响
        3.2.3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肌肉品质相关指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肌肉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
        3.3.2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肌肉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
        3.3.3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肌肉品质相关指标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CGF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及响应非离子氨胁迫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
        4.2.2 饲料中添加CGF后凡纳滨对虾对非离子氨胁迫的响应
    4.3 讨论
        4.3.1 饲料中添加CGF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
        4.3.2 饲料中添加CGF后非离子氨胁迫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大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的制备及其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受以下项目资助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米蛋白概述
        1.1.1 大米蛋白的营养功能和应用
        1.1.2 大米蛋白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
    1.2 ACE抑制肽的研究进展
        1.2.1 ACE抑制肽的降血压机制
        1.2.2 ACE抑制肽的制备
        1.2.3 ACE抑制肽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1.2.4 ACE抑制肽的活性评价
        1.2.5 ACE抑制肽的生物利用率和稳定性
    1.3 大米ACE抑制肽的研究进展
    1.4 生物活性肽的微胶囊化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酶法制备大米ACE抑制肽的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大米蛋白酶解工艺优化
        2.3.2 大米蛋白水解度的测定
        2.3.3 ACE抑制率的测定
        2.3.4 可溶性氮回收率的测定
        2.3.5 数据分析与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蛋白酶种类的确定
        2.4.2 单因素实验结果
        2.4.3 响应面实验结果
        2.4.4 酶解工艺条件的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米ACE抑制肽的初步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试剂
        3.2.3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大米ACE抑制肽的制备
        3.3.2 大孔树脂脱盐
        3.3.3 相对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3.3.4 Sephadex G-25 凝胶层析
        3.3.5 IC_(50)值的测定
        3.3.6 氨基酸组成分析
        3.3.7 氨基酸序列分析
        3.3.8 数据分析与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大米ACE抑制肽的脱盐
        3.4.2 大米ACE抑制肽的相对分子量分布
        3.4.3 Sephadex G-25 凝胶层析对大米ACE抑制肽的分离纯化
        3.4.4 分离纯化前后各组的IC_(50)值
        3.4.5 氨基酸组成的分析
        3.4.6 氨基酸序列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米ACE抑制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试剂
        4.2.3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传代培养
        4.3.2 细胞毒性实验
        4.3.3 实验分组及处理
        4.3.4 人内皮素(ET-1)含量的测定
        4.3.5 内皮细胞ACE、ACE2、ET-1 mRNA表达量的测定
        4.3.6 数据分析与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大米ACE抑制肽对HUVECs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4.4.2 HUVECs的形态学观察
        4.4.3 大米ACE抑制肽对HUVECs细胞分泌ET-1 的影响
        4.4.4 大米ACE抑制肽对ACE/ACE2/ET-1的mRNA表达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米ACE抑制肽的微胶囊化
    5.1 前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试剂
        5.2.3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大米ACE抑制肽微胶囊的制备
        5.3.2 包埋率和载肽量的测定
        5.3.3 微胶囊的表征
        5.3.4 大米ACE抑制肽微胶囊的体外模拟消化评价
        5.3.5 微胶囊的贮藏稳定性研究
        5.3.6 数据分析与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大米ACE抑制肽微胶囊的包埋率、载肽量和尺寸参数
        5.4.2 大米ACE抑制肽微胶囊的表征
        5.4.3 大米ACE抑制肽微胶囊的体外模拟消化
        5.4.4 大米ACE抑制肽微胶囊的贮藏稳定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校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个人成果

(10)发芽大豆多肽制备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大豆及发芽技术
        1.1.2 生物活性肽
        1.1.3 大豆多肽
    1.2 研究进展分析
        1.2.1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1.2.2 大豆研究进展
        1.2.3 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的研究构思
        1.3.1 实验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发芽状态的大豆营养成分分析
    2.1 实验设备与材料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发芽大豆的制备
        2.2.2 水分含量测定
        2.2.3 蛋白质含量测定
        2.2.4 氨基酸含量测定
        2.2.5 HPLC法测定大豆异黄酮含量
        2.2.6 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2.2.7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水分含量的变化
        2.3.2 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2.3.3 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2.3.4 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变化
        2.3.5 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芽大豆多肽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3.1 实验设备与材料
        3.1.1 主要材料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发芽大豆多肽的制备
        3.2.2 水解度测定
        3.2.3 抗氧化活性测定
        3.2.4 单因素试验
        3.2.5 响应面试验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3.3.2 响应面试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芽大豆多肽的分离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实验设备与材料
        4.1.1 主要材料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超滤分离发芽大豆多肽
        4.2.2 凝胶过滤层析分离发芽大豆多肽
        4.2.3 分子量大小及分布的测定
        4.2.4 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分子量标准图及校正曲线
        4.3.2 发芽大豆多肽超滤分离组分分析
        4.3.3 发芽大豆多肽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的组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强化复合水解蛋白营养价值的研究 Ⅱ、大鼠生长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裙带菜ACE抑制肽的分离纯化及其抑制机理研究[D]. 冯学珍. 广西大学, 2021
  • [2]碎米重组米研制及其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 高帅.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12)
  • [3]富含γ-氨基丁酸植物益生基料的研制[D]. 刘瑞. 江南大学, 2021(01)
  • [4]挤压协同酶解豌豆蛋白肽的制备工艺优化及抗疲劳作用研究[D]. 彭爽.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5]海参酶解物促SD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D]. 程敏君. 江南大学, 2021(01)
  • [6]羽毛固态发酵工艺的研究[D]. 杨可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7]热处理和贮藏期间乳蛋白的消化吸收机制研究[D]. 李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8]小球藻生长因子(CGF)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营养成分及免疫机制的影响[D]. 韩朝婕. 天津农学院, 2021(08)
  • [9]大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的制备及其活性评价[D]. 封张萍. 浙江大学, 2021(01)
  • [10]发芽大豆多肽制备关键技术研究[D]. 齐千慧. 山西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强化复合水解蛋白Ⅱ的营养价值研究,大鼠生长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