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斯腾豪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豪斯,模式,课程,过程,研究者,目标,人文学科。
斯腾豪斯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1](2019)在《斯腾豪斯“教师作为研究者”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着名课程学者斯腾豪斯是享誉世界的教育思想家。其“教师作为研究者”思想是斯腾豪斯在教学领域的重大突破,这一思想的发展成熟主要经历了萌芽、产生、确立和发展深化四个阶段。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斯腾豪斯“教师作为研究者”思想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后继学者对其思想的革新进行系统的梳理。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斯腾豪斯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这是其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第二章介绍其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彼得斯关于“过程原则”的思想、布鲁纳对“结构课程”的分析以及赫斯特对“知识形式”的阐述都对斯腾豪斯“教师作为研究者”思想的提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的主体部分是第叁章,“教师作为研究者”是斯腾豪斯在课程开发以及教师教学的研究中提出的,因此只有理清了其发展历程,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师作为研究者”思想的内涵。“教师作为研究者”思想首先萌芽于过程模式指导下的“人文学科课程计划”。课程的变革要求教学方式的变革,斯腾豪斯继而提出“探究性的教学方式”,“讨论”作为整个教学的重要环节,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以权威者的角色领导学生学习,而是作为“中立主席”的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新教学方式的建构标志着“教师作为研究者”思想的产生。教师作为研究者经历了由专家指挥、辅助到成为独立的研究者的过程。在一系列的探索与反思中,斯腾豪斯认识到教师研究是教师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工作以及亲自检验课堂特性中所表达的观点进行系统地自学的一个过程,是一种教育行动研究。最后一章介绍“教师作为研究者”思想的发展和影响,在其他国家,艾利奥特、凯米斯等学者们继承并发展了“教师作为研究者”思想,并赋予其新的含义,在世界掀起了一场教师专业化运动。20世纪60年代传入中国后,也迅速成为一股潮流,对我国的教育变革也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范敏,刘义兵[2](2017)在《斯腾豪斯的“教师成为研究者”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斯腾豪斯在20世纪60年代正式提倡和践行的重要教育思想,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世界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这一思想体系可以从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要与可能、具体内涵、实现途径与方法、潜在问题与困境等四个方面探讨其历史的脉络和内涵,这将有助于更好借鉴和超越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思想资源,提升当代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本文来源于《全球教育展望》期刊2017年08期)
范敏,刘永凤[3](2017)在《斯腾豪斯对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的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学校教育本质及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的认识和批判,斯腾豪斯在英国人文学科课程改革中选择了替代性的过程模式来指导课程开发。他依据有价值的内容的选择原则及活动的结构、教学中的"过程原则",同时重拾被泰勒排除的"两种可能性",来开发现代中学的人文学科课程。与布鲁纳的《人:一门研究之课》这门基于学科结构开发的课程不同,研究团队将《人文学科课程计划》的开发变成了以争议性问题领域为切入点的系统的课程行动研究。斯腾豪斯认为,在强调知识与理解的教育领域中,过程模式是一种更合理的课程开发方式,它反映的是一种更普遍的教育价值以及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观,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师个人和专业的发展,但也带来了教师发展的现实困境,从而提出了以教室里的批判性探究为基础的持续的专业发展的需要。(本文来源于《外国教育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范敏[4](2016)在《斯腾豪斯对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的评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斯腾豪斯以一种辩证的态度来看待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作为一种雄心勃勃的综合性的理论,其积极意义在于它为组织课程的相关思考提供了一个系统的焦点。因此,他并不完全否定对目标的追求,他所反对的是将目标模式视为适用于教育所有方面的一种完美模式的基础这样一种观点。尤其是,在课程研究领域中,不应该提倡或者采用这种思辨性的综合理论作为大规模行动的基础。把目标模式普遍应用于课程开发中存在两个基本的障碍:即目标模式误解了知识的本质,也误解了改善课程实践过程的本质。这种理论立场以及对目标模式的反思促使斯腾豪斯在人文学科课程开发中采用了"过程模式"。(本文来源于《全球教育展望》期刊2016年01期)
范敏[5](2015)在《斯腾豪斯的课程开发观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斯腾豪斯的课程开发观是一种实验性课程开发观。他认为课程问题存在于课程观点与课程实践的关系中,课程问题的存在源于新的课程观点与实践联系起来的困难,课程问题的解决就是一种课程说明的探索过程。课程是有待验证的实验性假设。它是详细说明一种内容/方法的建议,是需要在教育实践中验证的假设,是课堂行动研究实验性程序的说明。课程开发的意义在于它是课程研究在课程实践中的应用,它孕育着教育实践的改进,是教师诊断学校教育的方式。斯腾豪斯的课程开发观启示我们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开发应该正确理解课程涵义的转变,充分利用教师以及课程研究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科学》期刊2015年24期)
赵兴,郭洋波[6](2012)在《斯腾豪斯课程开发模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的课程开发模式——过程模式分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并应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改革:第一,重视体育课程理论的学习;第二,让大学生真正成为体育课程的主人;第叁,体育教师即研究者;第四,用"生成性"目标促进大学生发展。(本文来源于《黑河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文星[7](2012)在《斯腾豪斯“研究模式”与艾斯纳“鉴赏评价模式”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课程评价已经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中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各种各样的课程评价思想和理论流派层出不穷。基于当代课程评价领域比较活跃的英国和美国,分别选取了具有前沿性,代表性的过程模式和鉴赏模式,通过思想渊源、价值取向、评价功能、评价范围、侧重点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把握当代课程评价思想的主动脉。(本文来源于《西安欧亚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刘浩,冯卫娟[8](2009)在《当代西方课程设计模式比较研究——以塔巴目标模式和斯腾豪斯过程模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泰勒目标模式影响下,西方各国课程设计理论得到蓬勃发展。其中塔巴目标模式(美)和斯腾豪斯(英)过程模式最具代表性,前者是对泰勒模式的继承和发展,后者则是在对泰勒模式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这两种模式虽然在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评价等方面观点各异,但仍然存在不少相同之处。(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09年10期)
王婷[9](2009)在《斯腾豪斯过程模式及其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斯腾豪斯在批判、反思目标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思想,从教育观和学生观上否定了目标模式的行为主义和机械主义倾向,肯定课程研究的重要性以及课程内容的内在价值,首次提出并实践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思想,对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市教科院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王婷[10](2009)在《斯腾豪斯过程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斯滕豪斯在批判、反思目标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思想,从教育观和学生观上否定了目标模式的行为主义和机械主义倾向,肯定课程研究的重要性以及课程内容的内在价值,首次提出并实践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思想,对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09年10期)
斯腾豪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斯腾豪斯在20世纪60年代正式提倡和践行的重要教育思想,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世界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这一思想体系可以从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要与可能、具体内涵、实现途径与方法、潜在问题与困境等四个方面探讨其历史的脉络和内涵,这将有助于更好借鉴和超越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思想资源,提升当代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斯腾豪斯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斯腾豪斯“教师作为研究者”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2].范敏,刘义兵.斯腾豪斯的“教师成为研究者”思想[J].全球教育展望.2017
[3].范敏,刘永凤.斯腾豪斯对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的诠释[J].外国教育研究.2017
[4].范敏.斯腾豪斯对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的评论[J].全球教育展望.2016
[5].范敏.斯腾豪斯的课程开发观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5
[6].赵兴,郭洋波.斯腾豪斯课程开发模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黑河学院学报.2012
[7].文星.斯腾豪斯“研究模式”与艾斯纳“鉴赏评价模式”比较研究[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2
[8].刘浩,冯卫娟.当代西方课程设计模式比较研究——以塔巴目标模式和斯腾豪斯过程模式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
[9].王婷.斯腾豪斯过程模式及其评价[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
[10].王婷.斯腾豪斯过程模式研究[J].才智.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