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类获得解放与自由的途径,其实质就是通过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价值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指导思想,为创新全球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研究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真正的共同体 自由人联合体 自由全面发展
1844年,马克思在《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中,初次提出“真正的共同体”,“是因为那个脱离了个人就引起个人反抗的共同体,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的本质。”[1]P57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又对“真正的共同体”进行唯物史观的阐述,提出“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1]P571即唯有通过联合每个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到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50因此,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实质也就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3]的思想学说。研究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震是一种严重影响地基稳定性的自然灾害,地震发生后,在地震荷载的作用下,地基土体会出现松动和变形现象,从而影响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加固地基是增强地基抗震性能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加固处理,可以使地基的抗液化能力显著提升,从而改善地基土体的动力特性。同时,加固后的地基土会产生预震效应,进一步提高了地基的整体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对震害严重的厚软土层,可以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进行加固处理,当地震发生时,可以使地基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一、“共同体”的含义
“‘共同体’一词源于古希腊语Koinonia,原意指城邦设立的市民共同体……它旨在通过群体的‘共同活动’来追求‘共同善’和‘共同利益’。”[4]“共同体这一概念并非意指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一个基于共同价值诉求和共同利益基础的共同关系模式。”[5]实质上是代表利益的共同体。
对“共同体”内涵界定最为著名的是近代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他在《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共同体本身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而社会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6]滕尼斯的共同体“Gemeinschaft”是小集体、小范畴的,而社会“Gesellschaft”是大范畴的。然而,马克思把传统的巨人群体“亚细亚”国家与社会都算作共同体“Gemeinwesen”,马克思指出“现实的个人”是自然性、社会性与历史性等多种属性的统一体,而“真正的共同体”就是其发展的条件和基础,“真正的共同体”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求。
二、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之“真正”内涵分析
(一)“真正”的内涵
以往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带有唯心主义色彩,缺乏现实的基础。而“真正的共同体”立足于“现实的个人”,具有实践性。马克思对两种较为著名的资本主义共同体观进行批判,一是康德的虚幻的、唯心的伦理共同体,其带有宗教色彩,脱离社会生活,实质是内在心灵的一种道德状态,而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重视革命的实践与历史作用,保持科学社会主义性质;另一个是费尔巴哈的抽象的、机械的、唯物的共同体观,他将感性对象性作为一个原则,忽视人的历史性,认为实践活动是卑污的利己主义,而“真正的共同体”需要通过历史发展才能建成,马克思从劳动实践的人出发,从感性理解转到实践活动上,揭示了人的历史性与社会性,摒弃了资本主义共同体虚幻性,找到了人类通往真正共同体的道路。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的最终价值目标,因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p571换言之,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与建立共同体互为目的和基础。“真正的共同体”真正地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是构建“真正共同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势必是一个长期而又曲折的历程,无产阶级的联合是“真正共同体”实现的动力,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与此同时也要重视实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p502实践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与途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每个人必须通过实践获得物质财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在于服务人类整体、建造自由人联合体,其追求的是人类整体的解放与整体利益。更重要的是,整体中的个人都可以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实践者,实现平等自由。“真正共同体”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共同体的超越,具有极大的优越性,真正地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构建一个全面发展的真正共同体。
(二)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的价值目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018年3—6月,以我校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学生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110)与对照组(n=122)。两组学生入组前内科学成绩分别为(76.2±1.8)分、(75.8±2.0)分,两组学生的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三)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的实践本质: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
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作为科学的共产主义理念,思想丰富并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们后人学习和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视角与思维方式。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确定价值目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目标是要稳定社会、维持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帮助人类获得解放。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追求个体与共同体的和谐统一,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确定了价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努力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真正的共同体”的价值目标。研究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有助于我们体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价值归宿,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确定价值目标。
三、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的当代意义
(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价值目标
“真正的共同体”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个体发展的条件与基础。“自由人的联合体”概括了我们的未来社会的本质,预言我们未来建成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全体人类自由发展的社会,人类获得全面解放。只有在个体的利益都得到充分满足,共同体才能真正代表共同利益。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共同体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前提与基础,共同体的完善则保障了个人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发挥。“真正的共同体”不仅注重社会对个人的肯定与满足,也注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付出,突显出个人发展与共同体建设的和谐统一。但是建立“真正的共同体”,需要高水平的先进生产力,“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1]p533劳动与实践是为了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所以在共同体中人类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必须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只有满足人的需要,人的本能和个性才能充分展现和发挥,“真正的共同体”才有可能实现。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社会空前进步,但矛盾冲突也日益凸显,例如医疗制度不完善、收入差距悬殊等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着力加强社会治理、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尤为重要。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稳定,它的根本出发点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此相契合的是,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并且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为中国社会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价值指导,可以给人们的安全需求提供保障,以应对社会发展所遇到的风险与挑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可以为我国社会治理提供理论指导,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为创新全球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经济危机、环境破坏、霸权主义等问题日益严重,而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就是一种解决全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新的思维方法。为创新全球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中国率先付诸实践,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指明了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主张各国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其建构模式是结伴而不结盟,其目的是发展各国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携手各国协同发展的美好愿望,也践行和验证了我党“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庄严承诺。我们主张走“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交往道路,互利共赢,以促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朝着公正、有序的目标不断完善,实现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
“‘真正共同体’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及其客观规律,集中展现了真理与价值相统一,既是马克思独特的价值理念,更是马克思一生的价值追求。”[7]研究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刻地领会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价值。
要推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关键在于推进技术进步。以组织编写《路线图》的方式来推动技术进步,是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一次全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4.
[4]马俊峰.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3.
[5]胡寅寅.走向“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6](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2.
[7]姜建成,周春燕.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苏州大学学报,2013(6).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0-0204-02
作者简介:张诏汇,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杨国栋
标签:共同体论文; 马克思论文; 社会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自由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现代交际》2019年第10期论文;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