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碳储量论文-蔡文良,谢艳云,唐雯

土壤有机碳储量论文-蔡文良,谢艳云,唐雯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有机碳储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带山地雨林,有机碳储量,活性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储量论文文献综述

蔡文良,谢艳云,唐雯[1](2019)在《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垂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2018年连续3年研究了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香蒲桃天然林Syzygium odoratum、南亚松天然林Pinus latteri、桉树人工林Eucalyptus robusta和橡胶人工林Hevea brasiliensis)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垂直分布特征,为该区域山地土壤碳库储量的准确预测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在垂直方向,不同年份热带山地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其中表层随着年份的增加其增加趋势较为明显,深层有机碳含量随年份的变化不明显。此外,2016-2018年不同土层深度热带山地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香蒲桃天然林和南亚松天然林显着高于桉树人工林和橡胶人工林。(2)垂直方向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土壤有机碳呈一致的变化规律,2016-2018年热带山地雨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其中表层增加趋势较为明显,深层土壤活性有机碳随年份的变化不明显,不同年份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此外,2016-2018年不同土层深度热带山地雨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均表现为香蒲桃天然林和南亚松天然林显着高于桉树人工林和橡胶人工林。(3)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与pH值和砂粒含量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5),与电导率、黏粉粒含量、全氮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全磷含量没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其中与全氮的相关系数最大,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相关系数高于土壤有机碳。(4)交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深度和林型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具有显着的影响,其中林型和土层深度对有机碳含量具有显着的影响(P<0.05);林型对有机碳储量具有显着的影响(P<0.05);林型、土层深度、林型×土层深度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具有显着的影响(P<0.01)。研究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对林型和土层深度的响应较为敏感,而林型和土层深度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土壤有机碳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贾海霞,汪霞,李佳,欧延升,赵云飞[2](2019)在《新疆焉耆盆地绿洲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动态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焉耆盆地绿洲区丝路重镇——焉耆回族自治县长期定位监测的数据为基础,实地采集800个土样进行土壤有机碳(SOC)实验室测试,进行点位模拟校验模型,并拓展到区域模拟,采用BCCC-CSM1.1气候模式,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及有机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为气候变化条件下,绿洲区耕地SOC储量和SOC密度变化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1) DND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研究区农田的SOC及其动态变化,相关系数大于0.96,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在0.48%—13.08%之间,模拟值与实测值显着相关。(2)点位模拟不同处理间SOC变化显示,不同土壤质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5年来SOC增长趋势表现为粉砂质壤土>壤土>砂质壤土。(3) 2017年焉耆县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0.44 Tg C,在未来30年里,在相应农业措施下,研究区农田0—20 cm土层SOC密度和储量呈显着增加趋势,单位面积碳增量增幅为-7%—29%;新增固碳量3.708×10~8—1.978×10~9 t,增幅为-5%—48%,呈现出"碳汇"趋势,这对恢复农田SOC的平衡和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张宠[3](2019)在《河南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河南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评估,为河南省森林碳汇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全国林业发展区划叁级区区划办法》把河南省划分为12个叁级林区,在各林区内选取810处土壤取样点,对样点内土壤样品进行采集,测定各样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构建各林区土壤有机碳的深度分布模型,了解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评估河南省森林土壤任意深度有机碳储量。主要结论如下:(1)河南省12个林区有机碳密度均表现为,表层有机碳密度最大,随土壤深度增加有机碳密度值呈指数函数形式迅速下降;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显着(P<0.05),同一林区的不同土壤深度层内有机碳密度差异显着(P<0.05)。(2)构建河南省森林土壤有机碳深度空间分布模型,该模型由林区表层土壤以及底层土壤共同决定,具体表达式为:S_h=S_∞+(S_0-S_∞)×exp(k×h)。经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模拟误差以及相关系数的判定,模型模拟误差均在容许范围之内,可以用于估算河南省任意深度土壤的有机碳储量。(3)森林土壤有机碳深度空间分布模型模拟结果为:河南省森林土壤在深度为0~100 cm时,有机碳储量达到358.89×10~9kg;土壤深度为0~150 cm时,有机碳储量达到395.02×10~9kg;土壤深度为0~200 cm时,有机碳储量达到430.60×10~9kg。与0~100 cm层相比,100~150 cm土层和100~20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10.07%、19.99%。本文所构建的土壤有机碳深度分布模型,可以快速估测河南省任意深度的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模拟误差均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模型可用来较为准确地评估河南省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状况,为河南省森林碳汇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丰思捷,赵艳云,李元恒,闫勇智,韩芳[4](2019)在《内蒙古典型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差异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典型草原设置119个样地,确定群系序列,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最小差异法来对比分析不同群系0~30cm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差异,并分析了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和植被群系类型、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群落权重均值、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结果显示:(1)通过Canoco 5.0软件对119个样方进行PCA排序,结果确定出5个群系:羊草、大针茅、克氏针茅、苔草+委陵菜、冷蒿+冰草群系;(2)5个群系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范围为1.84~2.74 kg/m~2,平均值为2.41±0.84 kg/m~2,其大小关系为:羊草群系>大针茅群系>克氏针茅群系>苔草+委陵菜群系>冷蒿+冰草群系,其中冷蒿+冰草群系显着低于其他群系;(3)典型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植被群系类型、地上生物量及叶面积呈显着正相关,其中植被群系类型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邱乐丰,虞舟鲁[5](2019)在《1979—2020年杭州市富阳区土地利用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影响显着,在制定土地政策时,必须考虑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储量的动态影响。以杭州市富阳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1979—200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并预测评价了县区级土地利用规划政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1979—200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全区植被碳总量损失为273. 4 Gg,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总量损失为771. 0 Gg,建设占用耕地和林地是导致土壤碳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预测2006—2020年间研究区植被碳损失的年均速率将减至25. 93 kg·hm~(-2),土壤有机碳损失的年均速率将减至27. 48 kg·hm~(-2)。制定合理政策和有效措施来保护林地,抑制建设用地增长,扭转土壤碳损失趋势势在必行。(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梦旭,刘蔚,朱猛,李若麟[6](2019)在《甘肃河西山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土壤具有强异质性和较高的碳密度,研究山地土壤有机碳的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对理解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该区土壤碳-大气反馈具有重要意义。河西山地地形复杂,水热梯度明显,是研究土壤有机碳空间格局的理想区域。利用河西山地126个土壤剖面数据,分析了0~100 cm土壤有机碳的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河西山地0~10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15.04±7.24 kg·m~(-2),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1.37±0.66 Pg,其中50%储存在高寒草甸和亚高山灌丛草甸。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亚高山灌丛草甸(41.15±18.47 kg·m~(-2))、山地草甸草原(40.26±9.59 kg·m~(-2))、山地森林(34.57±14.52 kg·m~(-2))、高寒草甸(29.19±14.58 kg·m~(-2))、山地草原(19.28±11.33 kg·m~(-2))、荒漠草原(9.83±4.14 kg·m~(-2))、高寒草原(8.59±2.47 kg·m~(-2))、高寒荒漠(5.89±3.18 kg·m~(-2))、草原化荒漠(5.16±3.06 kg·m~(-2))、温带荒漠(5.00±3.35 kg·m~(-2))。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和气候因子显着相关。土壤有机碳密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阴坡土壤有机碳密度显着高于阳坡和半阴坡。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年平均降水量增多而增多,随年平均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4期)

张旭光,苗正红,邱中军,王宗明[7](2019)在《基于GIS技术的佳木斯地区农田开垦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GIS技术,利用1980年和2010年佳木斯表层(0—30cm)土壤有机碳数据,研究不同农田开垦方式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30年来佳木斯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减少趋势,从1980年土壤有机碳库350.68Tg C减少到2010年的299.58Tg C,主要减少分布在东北地区和南部地区。30年来耕地面积增加了6 790.44km2,农田开垦(沼泽湿地、林地、草地)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和时空变化的主要原因,而沼泽湿地的开垦导致储量变化最大,沼泽湿地开垦土壤有机碳年变化率为107.21tC/(km2·a)。农田开垦成旱田要比水田对土壤有机碳损失影响大,农田开垦是造成有机碳储量下降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罗薇,张会化,陈俊坚,柳勇,李定强[8](2018)在《广东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土壤有机碳调查在构建全球土壤碳循环的认识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211个广东省土壤剖面数据,通过计算各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合理评估广东省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显示,广东省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1.25 Pg,其中,A层土壤(表层土壤,平均土层厚度为17 cm)有机碳储量为0.41 Pg,B层(平均土层厚度为29.5 cm)为0.51 Pg,C层(平均土层厚度为48.9 cm)为0.33 Pg。依据土壤发生学分类,研究区铁铝土土壤剖面有机碳碳储量为0.976Pg,占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的78.1%。按土地利用方式,研究区林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储量为1.01 Pg,占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的80.3%。统计结果表明,底层土壤(B层+C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是表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2倍以上,是研究区土壤有机碳的主要碳库。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底层有机碳质量分数与表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呈显着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是区域尺度上表层土壤有机碳向下迁移的表现。此外,每年由土壤退化侵蚀造成的直接进入周边水体的土壤有机碳流失量为13.3 Tg,约占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3.2%,同时每年有20.9 Tg有机碳在研究区土壤中重新分布。研究结果可为合理评估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壤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雷娜,张扬,刘哲,朱坤[9](2018)在《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工程施工与施工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别对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治沟造地工程施工前后土壤有机碳差异显着(P<0.05);施工后土地利用变化使项目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施工后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成林地后使项目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最多。项目区的施工技术以及施工后土地利用类型调整方式有利于土壤固碳。(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8-08-20)

陶韦,刘瑀,赵新达,马林娜,张时伟[10](2018)在《氮沉降对辽河口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滨海湿地是重要的碳库,生态环境较脆弱,易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氮沉降到土壤的量在全球范围增加,其对土壤有机碳(SOC)的影响仍然不确定。本文以辽河口滨海翅碱蓬湿地为研究对象,模拟氮沉降N10(10g N/m~2)和N20(20g N/m~2)后180天内采样6次,研究土壤有机碳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季节变化和对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范围为7.152~10.762g/kg,季节因素对土壤有机碳没有显着影响(P>0.05),除9月12日外氮沉降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土壤有机碳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24.486~-22.615‰,季节因素对氮沉降组土壤有机碳δ~(13)C值有极显着影响(P<0.01),除6月14日外氮沉降对土壤有机碳δ~(13)C值没有显着影响(P>0.05);5月14日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其δ~(13)C值呈正相关(r=0.381,P=0.088)外,其余日期两者均成显着负相关(P<0.05)。我们推测,研究区域的土壤有机碳主要来自植被翅碱蓬(Suaeda heteroptera)的贡献。我们建议,土壤有机碳δ~(13)C值可作为有效的环境指标,监控湿地生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叁卷)》期刊2018-08-03)

土壤有机碳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焉耆盆地绿洲区丝路重镇——焉耆回族自治县长期定位监测的数据为基础,实地采集800个土样进行土壤有机碳(SOC)实验室测试,进行点位模拟校验模型,并拓展到区域模拟,采用BCCC-CSM1.1气候模式,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及有机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为气候变化条件下,绿洲区耕地SOC储量和SOC密度变化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1) DND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研究区农田的SOC及其动态变化,相关系数大于0.96,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在0.48%—13.08%之间,模拟值与实测值显着相关。(2)点位模拟不同处理间SOC变化显示,不同土壤质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5年来SOC增长趋势表现为粉砂质壤土>壤土>砂质壤土。(3) 2017年焉耆县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0.44 Tg C,在未来30年里,在相应农业措施下,研究区农田0—20 cm土层SOC密度和储量呈显着增加趋势,单位面积碳增量增幅为-7%—29%;新增固碳量3.708×10~8—1.978×10~9 t,增幅为-5%—48%,呈现出"碳汇"趋势,这对恢复农田SOC的平衡和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有机碳储量论文参考文献

[1].蔡文良,谢艳云,唐雯.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垂直分布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9

[2].贾海霞,汪霞,李佳,欧延升,赵云飞.新疆焉耆盆地绿洲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动态模拟[J].生态学报.2019

[3].张宠.河南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D].河南科技大学.2019

[4].丰思捷,赵艳云,李元恒,闫勇智,韩芳.内蒙古典型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草地学报.2019

[5].邱乐丰,虞舟鲁.1979—2020年杭州市富阳区土地利用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9

[6].张梦旭,刘蔚,朱猛,李若麟.甘肃河西山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分布特征[J].中国沙漠.2019

[7].张旭光,苗正红,邱中军,王宗明.基于GIS技术的佳木斯地区农田开垦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9

[8].罗薇,张会化,陈俊坚,柳勇,李定强.广东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分布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8

[9].雷娜,张扬,刘哲,朱坤.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C].《环境工程》2018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8

[10].陶韦,刘瑀,赵新达,马林娜,张时伟.氮沉降对辽河口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C].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叁卷).2018

标签:;  ;  ;  

土壤有机碳储量论文-蔡文良,谢艳云,唐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