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湿疹50例

中药治疗湿疹50例

一、中药治疗湿疹50例(论文文献综述)

康雨菲[1](2021)在《复方黄芩“水膜”湿敷联合健脾化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复方黄芩“水膜”湿敷联合健脾化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脾虚湿蕴型)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率。本研究旨在找到更有效、更安全治疗亚急性湿疹的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于2020年7月至2020年9月于武汉市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湿疹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共62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62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采用基础治疗(健脾化湿汤及卢帕他定片口服)。治疗组31例,采用复方黄芩“水膜”湿敷和基础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各项症状评分、不良反应以及复发情况。临床观察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描述,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首先应用单样本K-S检验分析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别治疗前后比较均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同组别治疗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z秩和检验分析;组间性别构成比较和有效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所有结果均以P<0.05为标准,说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的皮损面积、EASI评分、瘙痒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治疗4周后,两组的皮损面积、EASI评分、瘙痒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完成临床观察者30例,其中痊愈3例,显效13例,好转13例,无效1例,有效率(痊愈+显效/治疗组总例数)为96%;对照组完成临床观察者30例,其中痊愈0例,显效3例,好转15例,无效12例,有效率(痊愈+显效/治疗组总例数)为83%。治疗组有效率大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反应对比:治疗组有1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对照组有3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复发率对比: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随访2周,治疗组有1例患者存在复发情况,复发率为3%,对照组有5例患者存在复发情况,复发率为28%。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复发率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黄芩“水膜”湿敷联合基础治疗(健脾化湿汤及卢帕他定片口服)亚急性湿疹(脾虚湿蕴型)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复发率低,优于单纯基础治疗。

赵海婷[2](2021)在《金起凤外洗2号方治疗手足慢性湿疹临床研究》文中认为慢性湿疹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病之一,手足是其好发部位。湿疹病因复杂,往往病程长而容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心理健康。西医推荐治疗以外用糖皮质激素为主,但不良反应较多,停药后易反复。中医治疗相对因人而异、灵活多变,外用方剂多以清热燥湿祛风、活血化瘀为主,或结合针灸、火针等中医特色疗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东直门医院皮肤科名老中医金起凤教授是首批全国有独特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名老中医,运用中医药治疗皮肤科常见及疑难重症有显着疗效。金教授认为慢性湿疹局部皮损处病机与整体的风湿热郁不同,是久病气血两亏不能荣养皮肤导致了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加之气虚不能固摄肌表、抵御外邪,外界风、湿邪侵袭,内外诸邪合而为病。据此,他提炼出经验方外洗2号方,起到燥湿祛风、行气活血、杀虫止痒之功,在临床病案记载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尚缺少临床数据支持其有效性。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为探究金起凤外洗2号方治疗手足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对皮损处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采取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根据相应的中西医诊断和纳排标准,最终共纳入手足慢性湿疹患者共27例,予金起凤外洗2号方(蛇床子、苍耳子、苦参、猪牙皂、土槿皮、川椒)煎汤外洗,每日2次,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第2周、第4周记录同一固定皮损部位的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评分、瘙痒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价(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评分,应用意大利SOFTPLUS皮肤检测仪检测固定同一皮损处的水分、弹性、酸碱度、黑色素、经皮水分流失值(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并拍照留取资料。用药结束4周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复发情况。收集的数据应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结局指标为EASI评分。结果(1)受试者经过治疗EASI评分有所下降,总有效率为81.4%。复发率7.4%。瘙痒VAS评分及DLQI评分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与治疗4周的EASI评分下降及瘙痒VAS评分下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患者皮损处的水分含量、经皮水分流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黑色素、弹性、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例(12.5%)受试者出现了可能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考虑为接触部位的慢性湿疹急性发作。结论(1)金起凤外洗2号方治疗手足慢性湿疹有效,治疗2周与治疗4周疗效相当。(2)金起凤外洗2号方能缓解手足慢性湿疹局部瘙痒,降低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且能部分改善皮损处的皮肤屏障功能;(3)金起凤外洗2号方治疗手足慢性湿疹时部分患者的皮损急性发作,可能与药物相关,需进一步改良与深入研究。

林子量[3](2021)在《甘草润肤膏外用治疗手足皲裂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手足皲裂症是临床常见的角化性皮肤疾病,具体可分为手部皲裂和足部皲裂。本病多好发于秋冬季节,主要表现为干燥增厚的皮肤角质层在温度变化、机械性摩擦、受压或接触化学性清洁剂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出现沿皮纹分布的细小裂隙,并进一步增长越深。但疾病初期除皮肤外观变得粗糙不美观外,并无其他明显症状,大部分患者均不甚重视,直至裂纹加重伴有疼痛、出血等表现,为患者的起居生活带来不少困扰和痛苦,并严重干扰他们的工作学习。此外手足皲裂亦可作为临床症状与其他皮肤病同时出现,如湿疹、冻疮、鱼鳞病、掌跖角化症等,临床上应加以区分鉴别。目前治疗手足皲裂症临床常见药物包括尿素、水杨酸、糖皮质激素等,主要有润肤、角质松解、愈裂止痛等功效。中医方面本病又称为“皲裂疮”,古时相关病名记载包括:“裂口疮”、“干裂疮”、“龟手”、尸脚”、“肉裂”、“手足皲裂”、“裂手裂脚”等。中医方面主要考虑本病由于气血失和,外感风寒,血瘀凝滞,肌肤失养所致,辨证属血虚风燥证或脾虚血燥证。治疗可予局部外用油脂润肤生肌,配合内服健脾益气,养血润燥之品如归脾汤、当归饮子等。本次研究主要观察对象甘草润肤膏乃用甘草油为底方,配合《证治准绳》记载“一上散”(苦参、白芷、火硝、枯矾、荆芥穗、寒水石、白及)为基础加减而成,结合现代科技,以乳膏形式呈现,主要有清热润燥、止痒愈裂之效。目的: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初步评价甘草润肤膏对治疗手足皲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自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于我院门诊招募符合手足皲裂症诊断患者共34名,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受疫情原因未能招募足够受试者,实际完成例数29人,分别为:试验组14人,对照组15人)。试验组应用甘草润肤膏,对照组则应用尿素软膏,针对较严重的Ⅱ、Ⅲ度患者加用封包、修剪磨皮治疗。14日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如受试者于1疗程治愈则提前结束观察。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就用药后疗效进行相关评估及分析讨论。结果:在2观察周期结束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50.00%和46.67%(P=1.000),总有效率为92.86%和80.00%(P=0.598),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未有统计学上差异。试验过程中两组受试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暂未能证明甘草润肤膏整体疗效较尿素软膏为佳,未来可进一步完善相关研究以证明甘草润肤膏可作为临床治疗手足皲裂的更佳选择。问题与展望:未来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使患者对疾病有更深认识,重视对待,按时用药,加强对皮肤的养护,避免因皮肤干燥而出现手足皲裂。

杜寿贤[4](2021)在《补血消风汤治疗慢性肛周湿疹血虚风燥型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临床实验的方法,研究补血消风汤治疗慢性肛周湿疹血虚风燥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的肛门瘙痒程度、瘙痒持续时间、肛周皮损面积、皮肤病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的变化(改善)情况,安全性评估及复发率。方法:本课题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肛肠科就诊,中医诊断为血虚风燥型肛周湿疹,同时西医诊断为慢性肛周湿疹,年龄范围为18-60岁的患者70例。将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予中药补血消风汤口服,统一由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药房煎药机煎药,每天1剂,1天2次,每次1袋(150ml)。对照组予以依巴斯汀片口服,1日1次,1次1片。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以药物口服治疗2周后,再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疗效指标和安全性指标。治疗结束2月后进行随访。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病程、疗效观察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等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的疗效观察指标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都有所改善,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主要症状肛门瘙痒程度、瘙痒持续时间、肛周皮损面积等主疗效观察指标积分p值分别为,0.023、0.011、0.514。治疗后肛门瘙痒程度和瘙痒持续时间两组的比较中,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肛周皮损面积的对比,p=0.514>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在改善皮损面积的治疗上两组疗效无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75%,p=0.002<0.05,说明两组方法都可改善肛周湿疹症状,且治疗组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月后随访,治疗组的复发率为5%,对照组的复发率为42.86%,治疗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5(P<0.05)。结论:补血消风汤治疗慢性肛周湿疹血虚风燥型的临床疗效确切,改善PE患者症状的同时,相关精神、心理、社会层面的问题亦得到了明显改善。其治疗意义更为深刻。在复发率的对比中,体现了更高的长期疗效,因此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何鑫瑜[5](2021)在《敦煌疗癣加味膏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敦煌疗癣加味膏治疗轻、中度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探讨其对皮肤瘙痒、红斑、丘疹、鳞屑、苔藓化等临床症状改善的重要作用,为外用敦煌疗癣加味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100例轻、中度慢性湿疹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其余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天外用两次敦煌疗癣加味膏,对照组每天外涂两次湿疹膏。共治疗4周,分别观察用药前、用药后2周及用药后4周皮肤瘙痒、红斑、丘疹、鳞屑、苔藓化等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进行症状量化积分,对不良反应及复发率进行研究。结果:1.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皮肤瘙痒、红斑、丘疹、鳞屑、苔藓化等各项积分均有所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4周后,分别与治疗前、治疗2周后相比,两组患者各项皮肤症状积分均有所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2周后,两组在皮肤丘疹、苔藓化方面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敦煌疗癣加味膏组优于湿疹膏组。4.治疗2周后,两组在缓解瘙痒方面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敦煌疗癣加味膏组优于湿疹膏组。两组在皮肤红斑、鳞屑改善方面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湿疹膏组优于敦煌疗癣加味膏组。治疗4周后,两组在缓解瘙痒症状方面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敦煌疗癣加味膏组优于湿疹膏组。两组在皮肤红斑、鳞屑改善方面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湿疹膏组优于敦煌疗癣加味膏组。5.治疗4周后,敦煌疗癣加味膏组总有效率89.58%,湿疹膏组总有效率为81.63%,P﹤0.05,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敦煌疗癣加味膏组总体疗效优于湿疹膏组。结论:(1)敦煌疗癣加味膏治疗轻、中度慢性湿疹临床疗效确切,可缓解患者皮肤瘙痒,改善患者皮肤红斑、丘疹、鳞屑、苔藓化等症状。(2)敦煌疗癣加味膏在缓解患者皮肤瘙痒症状方面具有疗效较佳、缩短疗程、减少复发的作用。

唐锋,范俞艳,陆金根,陈惠清,胡小玲,张丹凤,张华,彭军良[6](2020)在《中药熏洗坐浴联合龙珠软膏外敷治疗慢性肛周湿疹50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药熏洗坐浴联合龙珠软膏外敷治疗慢性肛周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肛周湿疹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熏洗坐浴联合龙珠软膏外敷,对照组则采用派瑞松外敷治疗。以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对两组的肛周瘙痒程度、肛周皮肤渗液、肛周皮损面积和肛周皮损形态进行评分,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3个月左右门诊随访,比较两组的远期疗效。结果:①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肛周瘙痒程度、肛周皮肤渗液、肛周皮损面积和肛周皮损形态评分都比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程度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肛周湿疹采用中药熏洗坐浴联合龙珠软膏外敷治疗,可以明显减轻肛周瘙痒症状,减轻肛周皮肤渗液,促进肛周皮损更快修复,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较好。

胡曼丽[7](2020)在《黄紫乳膏治疗慢性局限性湿疹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黄连、紫草在皮肤科应用广泛,历史悠久,本研究旨在探讨自配黄紫乳膏(主要成分为黄连、紫草)外用治疗慢性局限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研究方法收集40例慢性局限性(皮损面积占体表面积≤5%)湿疹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平行的方法将40位患者随机按1:1比例进行分组,即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给予自配黄紫膏外擦,对照组给予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商品名:尤卓尔;生产厂家: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10940095;规格:30g/支)外擦。两组患者疗程皆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皮损的症状、体征变化及皮肤屏障功能。症状评价采用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y scales,VAS)瘙痒评分;体征评价参照改良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评分,的主要评分指标有红斑、硬结(水肿)/丘疹、苔藓化、渗出/结痂、表皮剥脱和皮损面积/基线面积;皮肤屏障功能测量指标包括:经表皮水分丢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角质层含水量(Water content of stratum corneum,WCSC)。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首先应用单个样本K-S检验分析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于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2组分数据间比较;同组别治疗前后均值比较均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卡方检验用于组间性别构成比较。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水准为α=0.05,所有结果均以P<0.05为标准,认定其差别有统计意义。研究结果黄紫乳膏对慢性局限性湿疹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与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相当。试验组:脱落1例,剔除1例,完成18例,痊愈3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2例。愈显率55.56%,总体有效率88.89%。对照组:脱落2例,完成18例,痊愈2例,显效4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愈显率33.33%,总体有效率88.89%。两组患者愈显率经统计学比较,其差别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在2周、4周时对慢性局限性湿疹患者的EASI总评分均有改善,且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在2周、4周时对EASI评分各项指标包括红斑、硬结/丘疹、苔藓化、渗出/结痂、表皮剥脱和皮损面积均有显着改善,且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在2周时对红斑、皮损苔藓化及4周时对皮损苔藓化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4周后比较:试验组对慢性局限性湿疹患者的硬结(水肿)/丘疹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其他EASI评分指标包括、红斑、硬结/丘疹、渗出/结痂、表皮剥脱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瘙痒VAS评分均显着降低,且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瘙痒VAS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2周时EASI评分减少50%以上的试验组患者(61.11%)高于对照组(33.33%),但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提示两者起效时间无显着性差异。黄紫膏能显着改善慢性局限性湿疹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其效果与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相当;两组治疗后经表皮水分丢失和角质层含水量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外用黄紫膏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研究结论:黄紫乳膏治疗慢性局限性湿疹疗效确切,对消退肥厚性皮疹的疗效优于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安全性好,为慢性局限性湿疹的外用药物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蒙明松[8](2020)在《清脾除湿汤口服联合湿疹膏包敷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清脾除湿汤口服联合湿疹膏包敷和使用西药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拟通过本研究找到更有效治疗湿疹的治疗方案,为以后临床治疗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方法:选择符合该研究要求的湿疹患者58例,选择于2018年3月-2019年9月一年六个月时间于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院区皮肤科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患者,且所有患者符合湿疹疾病的诊断标准,通过辨证论治、四诊合参,中医辨证证型属于脾虚湿蕴证。根据统计学随机分配原则,将58例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对照组29例。经过统计学检验,本实验研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男女)、年龄(岁)、病程(月)、皮损面积(cm2)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等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予以清脾除湿汤煎水口服,一天1剂,分早中晚三次温服,每次200ml,睡前予以湿疹膏包敷治疗,每次4-6小时。对照组患处予以外用卤米松乳膏,每天三次;依巴斯汀片口服,每晚一次,一次一片。两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第2周、第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ASI积分、瘙痒程度积分、临床疗效,以及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复发率,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清脾除湿汤联合湿疹膏包敷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复发率。结果:1.EASI积分、瘙痒评分、有效率比较:1.1治疗2周后,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各自组别之间EASI积分、瘙痒程度积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四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严重指数(EASI评分)、瘙痒程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1.2.治疗4周后,治疗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痊愈20例,显效6例,好转2例,无效1例,有效率(痊愈+显效/治疗组总例数)89.66%;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痊愈14例,显效8例,好转5例,无效2例,有效率(痊愈+显效/对照组总例数)75.86%。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对照组。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不良反应2例,不良反应率为6.90%,对照组不良反应3例,不良反应率10.34%,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复发率比较:在本次临床研究治疗结束2周后,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痊愈患者进行随访,治疗组复发1例,复发率5.00%,对照组复发4例,复发率28.57%,两组复发率比较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清脾除湿汤口服联合湿疹膏包敷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有效;2.清脾除湿汤口服联合湿疹膏包敷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临床疗效优于卤米松乳膏外用联合依巴斯汀片口服。3.清脾除湿汤口服联合湿疹膏包敷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低于卤米松乳膏外用联合依巴斯汀片口服。

李玲[9](2020)在《从肝脾论治哺乳期乳房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中医药从肝脾治疗哺乳期乳房湿疹的临床疗效,总结中医药从肝脾论治本病的临床有效性,评估其用药安全性,以期为哺乳期乳房湿疹的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方法。研究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门诊选取符合条件的哺乳期乳房湿疹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中药内服联合消敏膏外用的治疗方法,对照组单独使用消敏膏外用治疗,连续治疗4周。于初诊、4周治疗结束时观察并记录患者情况。完成治疗后1月对痊愈和显效的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患者情况。从乳房湿疹的瘙痒程度、潮湿及渗液程度、皮损形态、皮损范围、中医证候评分等角度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纳入60例肝郁脾虚型乳房湿疹患者,无脱落病例,观察组的年龄范围24-41岁,平均年龄为31.73±3.70岁;对照组的年龄范围23-42岁,平均年龄为29.87±4.26岁。两组患者治疗前在年龄、病程、哺乳时间、乳房湿疹瘙痒程度、潮湿及渗液程度、皮损范围、皮损形态、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各项观察指标评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对改善乳房湿疹瘙痒程度、皮损形态、皮损范围及伴随症状方面,治疗后症状积分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潮湿及渗液程度方面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对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改善作用,但观察组对乳房湿疹瘙痒程度、皮损形态、皮损范围和中医证候伴随症状的改善上优于对照组。(3)观察组治疗后痊愈3人,显效17人,好转8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疗后痊愈1人,显效10人,好转12人,无效7人,总有效率76.67%,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4)观察组痊愈3人,显效17人,复发3人;对照组痊愈1人,显效10人,复发6人,观察组复发率15%,对照组复发率54.5%,两组复发率对比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研究过程中均未出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医药从肝脾论治哺乳期乳房湿疹疗效安全可靠,在缓解患者湿疹瘙痒程度,改善湿疹皮损形态、皮损范围及中医证候伴随症状方面有明显疗效。中医药既能够为哺乳期乳房湿疹患者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又可使患者在治疗期间继续哺乳,进而提高了患者及婴儿的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本病效果好、无明显副作用,值得被哺乳期患者信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董钰婧[10](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祛痒化湿方治疗肛周湿疹、瘙痒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祛痒化湿方治疗肛周湿疹、瘙痒潜在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并通过进一步的体外实验验证,为该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提供一定证据,为中药的新药研发打下基础。研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预测祛痒化湿方中已知作用的化学成分,通过UniProt、GeneCards等数据库查询对应的基因靶点,分别用可视化的网络药理学工具Cytoscape软件构建祛痒化湿方-活性化合物-疾病的靶点网络图以及STRING软件构建祛痒化湿方治病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并用DAVID平台对化合物靶点网络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分析(GO)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KEGG),揭示祛痒化湿方治疗肛周湿疹、瘙痒潜在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验证祛痒化湿方对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抗炎作用机制。CCK8活性测定用于评估祛痒化湿方在HaCaT细胞中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刺激细胞,诱导炎症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IL-6、IL-1β、TN F-α炎症因子在诱导下的HaCaT细胞中的表达,Western blot测定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Janus激酶2(JAK2)的磷酸化水平。研究结果:发现祛痒化湿方治病潜在的靶点83个,如PIK3CA、STAT3、EGFR、IL-6、IL-10、JAK2、JAK1、TNF等。同时靶蛋白基因功能注释分析得到生物过程、分子功能、细胞组成的相关条目。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大多数基因富集到了 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NF signaling pathway、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FoxO signaling pathway、HIF-1 signaling pathway、MAPK signaling pathway 等。细胞试验中,祛痒化湿方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aCaT细胞增殖活性,IC50为672.6μg/ml。在TNF-α和IFN-γ刺激的细胞中,可观察到高中低浓度的祛痒化湿方可抑制IL-6、IL-1β、TNF-α炎症因子的产生和表达,以及STAT3、JAK2的表达和磷酸化。研究结论:祛痒化湿方对肛周湿疹、瘙痒的治疗作用可能是多成分、多靶标、多途径的。推测主要通过多条免疫学通路、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通路等,参与免疫、炎症、凋亡、基因转录、基因表达等生物过程。进一步通过体外实验结果验证,祛痒化湿方可以通过抑制JAK2和STAT3的磷酸化,阻断JAK2/STAT3信号通路来发挥抗炎作用。

二、中药治疗湿疹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治疗湿疹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复方黄芩“水膜”湿敷联合健脾化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实验方案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分组方法
        1.8 治疗方案
        1.9 一般情况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疗效指标的观察及随访
    3 数据处理
    4 统计结果
        4.1 治疗前后EASI评分比较
        4.2 两组瘙痒评分比较
        4.3 皮损严重程度比较
        4.4 临床有效率比较
        4.5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4.6 复发率比较
        4.7 临床疗效分析
讨论
    1 健脾化湿汤治疗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的作用机理
        1.1 健脾化湿汤的组方分析
        1.2 健脾化湿汤的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2 复方黄芩“水膜”的作用机理
        2.1 复方黄芩“水膜”的组方分析
        2.2 复方黄芩“水膜”的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3 实验中所用其他药物的作用机理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本研究的意义
    3 不足
    4 展望
参考文献(一)
附录
    附录1:综述 亚急性湿疹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二)
    附录2:附表
    附录3: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金起凤外洗2号方治疗手足慢性湿疹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湿疹的发病机制、外用药及非药物疗法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
        2 外用药治疗
        3 非药物疗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外治慢性湿疹的研究概况和进展
        1 病因病机
        2 中医药外治法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及内容
        1 研究方法
        2 研究内容
        3 统计结果
        4 讨论
        5 病例图片
        6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甘草润肤膏外用治疗手足皲裂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甘草在外用治疗皮肤病的应用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和功效
        3. 甘草在皮肤病的外用治疗中的应用
        4. 总结
    第二节 手足皲裂症的国内外临床研究进展
        1. 国内治疗手足皲裂症的研究进展
        2. 国外治疗手足皲裂症的研究进展
        3. 讨论
前言
第一节 研究方法
    1.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研究病例的终止
        1.7 研究病例的剔除
        1.8 随机方式
        1.9 干预措施
        1.10 使用方法
        1.11 随访方法
    2.观察指标
第二节 试验结果
    1.
        1.1 病例入组情况
        1.2 可比性分析
        1.3 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2.案例分析
第三节 讨论
    1. 中医对手足皲裂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手足皲裂症的认识
    3. 阿育吠陀医学对足部皲裂的认识
    4. 针对预防手足皲裂的养护和建议
    5. 甘草润肤膏的研发基础
    6. 结论
    7.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病例观察表(CRF)
附录二 浅谈当今临床试验过程医患沟通困难及患者依从性低的现状
个人简历
    一、个人信息
    二、学习经历
    三、在读期间参与的课题
    四、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4)补血消风汤治疗慢性肛周湿疹血虚风燥型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方案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选择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指标
        2.5 随访
        2.6 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病例含量
    2 可行性对比
        2.1 治疗组及对照组性别例数分布比较
        2.2 治疗组及对照组年龄例数分布比较
        2.3 治疗组及对照组病程分布比较
        2.4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观察指标积分对比
        2.5 治疗前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分布比较
    3 治疗前后对比
        3.1 治疗组治疗前、后疗效观察指标积分对比
        3.2 对照组治疗前、后疗效观察指标积分对比
        3.3 治疗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3.4 对照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4 治疗后两组对比
        4.1 治疗后疗效观察指标评分对比
        4.2 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5 疗效比较
    6 安全性指标
    7 复发率对比
第三部分 讨论
    1.中医学对肛周湿疹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肛周湿疹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3 补血消风汤的方义
    4 依巴斯汀片用药分析
    5 不足
    6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综述 肛周湿疹的中西医研究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5)敦煌疗癣加味膏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一般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试验药物
        3.2 用药方法
        3.3 观察方法
        3.4 评分标准
        3.5 疗效评价
        3.6 不良反应
        3.7 复发率
        3.8 统计学处理
        3.9 伦理学原则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病例脱落统计
    2 一般资料比较
        2.1 两组患者年龄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性别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病程情况比较
    3 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
    4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4.1 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4.2 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5 两组治疗前后瘙痒积分比较
    6 两组治疗前后红斑积分比较
    7 两组治疗前后丘疹积分比较
    8 两组治疗前后鳞屑积分比较
    9 两组治疗前后苔藓化积分比较
    10 两组治疗2 周后各指标疗效评价
    11 两组治疗4 周后各指标疗效评价
    12 两组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13 不良反应比较
    14 复发率
    15 临床观察结论
        15.1 两组组内比较
        15.2 两组组间比较
讨论
    1 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湿疹认识
    3 敦煌疗癣加味膏简介
    4 对照药物湿疹膏简介
    5 敦煌疗癣加味膏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探讨
结语
    1 结论
    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敦煌疗癣加味膏临床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2 临床病例观察表
    附录3
第三部分:文献综述 湿疹的概述及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1 湿疹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1.1 传统医学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湿疹病因病机的研究
    2 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2.1 中医药对于湿疹治疗的研究进展
        2.2 现代医学对于湿疹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发表论文
    2.参与课题
    3.获奖情况
致谢

(6)中药熏洗坐浴联合龙珠软膏外敷治疗慢性肛周湿疹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判断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
    5.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5.2 两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5.3 两组患者远期临床疗效比较
6 讨论

(7)黄紫乳膏治疗慢性局限性湿疹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3 研究设计
4 统计结果
讨论
    1 湿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2 黄紫膏组成药物分析
    3 黄紫膏组成药物药理学研究
    4 黄紫膏调节皮肤屏障功能的可能机制
    5 研究结论
    6 本研究的优势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附表
    附录3:临床照片
致谢

(8)清脾除湿汤口服联合湿疹膏包敷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实验方案
        1.1 病例来源
        1.2 分组方法
        1.3 治疗方案
        1.3.1 实验用药
        1.3.2 实验思路
        1.4 诊断标准
        1.4.1 中医诊断标准
        1.4.2 西医诊断标准
        1.5 病例纳入标准
        1.6 病例排除标准
        1.7 终止试验病例标准
        1.8 一般情况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疗效指标的观察以及随访
    3、数据处理
    4、统计结果
        4.1 治疗前后EASI评分比较
        4.2 两组瘙痒评分的比较
        4.3 临床有效率比较
        4.4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4.5 复发率的比较
        4.6 临床疗效的分析
讨论
    1、理论研究
        1.1 中医对湿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湿疮的认识
        1.2.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2.2 对治疗的认识
    2.清脾除湿汤联合湿疹膏治疗湿疹的作用机理
        2.1 清脾除湿汤的组成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2.2 湿疹膏组成及功效
        2.3 实验中其他所用药物的机理研究
    3.结果分析
        3.1 临床疗效比较
        3.2 瘙痒缓解的比较
        3.3 不良反应的比较
        3.4 关于复发
    4.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湿疹的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9)从肝脾论治哺乳期乳房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及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和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分组方法
        4.2 治疗方案
        4.3 观察指标
        4.4 疗效评价方法
        4.5 安全性评价
        4.6 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
        1.1 两组患者的年龄与病程
        1.2 哺乳时间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症状评分的比较
        2.1 瘙痒程度对比
        2.2 潮湿及渗液程度对比
        2.3 皮损形态对比
        2.4 皮损范围对比
        2.5 中医证候评分对比
    3 临床疗效评价
        3.1 观察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
        3.2 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
        3.3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比较
        3.4 观察组与治疗组整体疗效比较
        3.5 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情况比较
    4 安全性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对哺乳期乳房湿疹的认识
        1.1 西医关于哺乳期乳房湿疹的概述
        1.2 西医对哺乳期乳房湿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2 中医对哺乳期乳房湿疹的认识及治疗
        2.1 哺乳期乳房湿疹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2.2 导师对哺乳期乳房湿疹的认识及立法依据
        2.3 中医药治疗哺乳期乳房湿疹的优势
    3 方药分析
        3.1 方药组成
        3.2 方义分析
        3.3 单味中药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治疗前
        4.2 治疗后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乳房湿疹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古代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1.1 湿疹的来源
        1.2 乳房湿疹的来源
        1.3 病因病机
        1.4 论治
    2 现代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2.3 论治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祛痒化湿方治疗肛周湿疹、瘙痒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综述
    1 祛痒化湿方
        1.1 樊志敏教授所创的祛痒化湿方
        1.2 祛痒化湿方的组方药理学研究进展
    2 肛周湿疹和瘙痒
    3 网络药理学
        3.1 网络药理学概述
        3.2 网络药理学应用于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
第二部分 祛痒化湿方治疗肛周湿疹和瘙痒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实验方法
        1.1 祛痒化湿方化学成分研究
        1.2 肛周湿疹、瘙痒作用靶点及祛痒化湿方治病靶点研究
        1.3 网络构建
        1.4 拓扑属性分析和聚类分析
        1.5 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祛痒化湿方治疗肛周湿疹、瘙痒潜在靶标
        2.2 祛痒化湿方治疗肛周湿疹和瘙痒的“药物-成分-靶标”网络图
        2.3 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小结
第三部分 HaCaT细胞验证祛痒化湿方改善肛周湿疹和瘙痒的作用机制
    1 引言
    2 材料和仪器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制备QYHSD水提取物
        3.2 细胞的培养
        3.3 CCK8确定IC50值
        3.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3.5 Western blot分析
        3.6 统计学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QYHSD对HaCaT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4.2 QYHSD对TNF-α/IFN-γ诱导的HaCaT细胞产生炎症趋化因子的影响
        4.3 QYHSD对HaCaT细胞中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中药治疗湿疹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方黄芩“水膜”湿敷联合健脾化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的疗效观察[D]. 康雨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金起凤外洗2号方治疗手足慢性湿疹临床研究[D]. 赵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甘草润肤膏外用治疗手足皲裂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子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补血消风汤治疗慢性肛周湿疹血虚风燥型临床疗效研究[D]. 杜寿贤.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5]敦煌疗癣加味膏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疗效观察[D]. 何鑫瑜.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中药熏洗坐浴联合龙珠软膏外敷治疗慢性肛周湿疹50例[J]. 唐锋,范俞艳,陆金根,陈惠清,胡小玲,张丹凤,张华,彭军良. 山东中医杂志, 2020(11)
  • [7]黄紫乳膏治疗慢性局限性湿疹临床观察[D]. 胡曼丽.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8]清脾除湿汤口服联合湿疹膏包敷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临床疗效观察[D]. 蒙明松.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9]从肝脾论治哺乳期乳房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玲.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祛痒化湿方治疗肛周湿疹、瘙痒的作用机制[D]. 董钰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中药治疗湿疹5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