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污染地表水论文-魏彬,孟欣,何杰,李学艳,朱学惠

微污染地表水论文-魏彬,孟欣,何杰,李学艳,朱学惠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污染地表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表水,嗅味物质,自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微污染地表水论文文献综述

魏彬,孟欣,何杰,李学艳,朱学惠[1](2019)在《自动顶空固相微萃取-GC/MS法测定表观污染地表水典型嗅味物质的优化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HS-SPME-GM/MS法对不同污染河流水中嗅味物质检测方法进行优化,探讨了不同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用50/30μm DVB/CAR/PDMS作萃取纤维头、水样体积为瓶容积的1/2、转速为250 r/min、65℃恒温加热30 min、25%NaCl投量(W/V%)、250℃解吸3 min时效果最佳。DMTS在5.0~200 n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拟合度R~2=0.998 7,2-MIB、GSM在2.0~200 ng/L范围内线性较好,拟合度R~2≥0.999;方法检出限分别为3.6、2.3、1.1 ng/L,回收率为88.1%~97.2%,RSD为5.1%~7.3%。该方法适用于地表水中致嗅物质的定量分析,同时探讨了典型嗅味物在不同表观污染中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9年09期)

刘丹阳,赵尔卓,仲丽娟,王文静,段鼎原[2](2019)在《低压纳滤膜用于微污染地表水深度处理的中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低压纳滤中试装置深度处理微污染地表水源水。探讨了其中纳滤膜的截留性能和膜污染情况。中试结果表明DF30纳滤膜呈现出高天然有机物截留特性,同时保留部分对人体有益的钙镁离子。TOC、硫酸根、电导率和硬度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87%、27%和43%。纳滤膜对微量有机物平均去除率为65%。膜表征的结果表明膜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为多糖和蛋白质。污染层ATP含量为20.3ng/cm~2,表明存在中等程度的生物污染。在碱性条件下采用EDTA+SDS的清洗方式能将膜通量恢复至初始通量的90%,有效减缓膜污染。纳滤运行成本约为0.36元/m~3,具有良好的经济性。(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04期)

姜洪涛,吴义超,叶元柳,丁怀宇[3](2018)在《一体式PAC-UF工艺处理微污染地表水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粉末活性炭和超滤(PAC/UF)一体式工艺去除微污染水源水中的常规指标和嗅味物质,对比分析了投加PAC后膜污染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常规水处理工艺相比,一体式PAC/UF工艺大大降低了出水浊度,提高了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能有效去除嗅味物质。该组合工艺主要依靠PAC的吸附作用去除有机物,CODMn和UV254去除率分别为33. 0%和51. 5%;在曝气条件下,对嗅味物质土溴素(GSM)、2-甲基异莰醇(2-MIB)、甲硫醚(DMS)和二甲基叁硫醚(DMTS)的去除率均在95%以上。向浸没式膜池中投加PAC,过滤初期可以缓解膜污染,但过滤后期反而会加剧膜污染。(本文来源于《供水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赵昌爽,胡颖,刘强,薛朝霞[4](2018)在《气浮/改性凹凸棒土/膜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地表水》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气浮/改性凹凸棒土(M-ATP)/微滤膜组合工艺处理有机物与营养物质高的微污染地表水,重点探究了组合工艺对浊度、色度、CODMn和NH+4-N四类污染物的处理效能。由试验结果可知,组合工艺对地表水的感官污染物、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具有较好的祛除效果,对浊度、色度、CODMn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93.2%、80.2%、73.5%和57.7%。同时可知,气浮、M-ATP和膜在浊度的处理过程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气浮和膜在色度的去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气浮和M-ATP在CODMn和NH+4-N的去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在为期3个月的运行周期内,表现出了较好的抗膜污染性,真空表读数变化较小,试验初期装置的跨膜压差(TMP)约为2.1 k Pa,试验末期约为4.7 k Pa。(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8年09期)

王正[5](2018)在《自养与异养反硝化工艺处理硝酸盐微污染地表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86年建设的钱塘江引水工程每天引水40万m~3,经过玉皇山水质预处理厂处理后进入西湖。引水工程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杭州西湖的水环境状况,建设的混凝、沉淀预处理工艺除磷效果较好。但是,对于总氮基本上无去除效果,出水中总氮含量高于2.0 mg/L(其中硝酸盐氮占总氮的80%~90%)。氮含量较高的处理水引入西湖后,有利于湖区藻类的增殖,致使部分湖区水体景观效果不佳。因此,为进一步改善西湖水质(提高至IV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还需要对钱塘江引水开展降氮处理。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采用反硝化滤池技术,并针对钱塘江引水水源经混凝、沉淀预处理后低磷高氮的水质特点,对自养与异养反硝化工艺处理硝酸盐微污染地表水开展系统的对比研究。此外,在技术、经济综合比较的基础上,优选出适合的反硝化工艺建成示范工程。本研究可为钱塘江引水降氮工程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低温条件下(13±2 ℃),两种工艺处理模拟的磷限制型硝酸盐微污染地表水时,自养反硝化滤柱最佳硫源投加量为S/N(S_2O_3~(2-)与NO_3~-摩尔比)=1.2,异养反硝化滤柱最佳碳源投加量为C/N(COD与NO_3~--N质量比)=7。当S/N为1.0、1.2和1.5时,自养反硝化滤柱总氮去除率分别为20.2±7.6%、66.4±22.7%和80.3±12.8%,硫源利用率分别为99.5±0.8%、98.9±0.9%和93.2±3.4%。当C/N为5、7和9时,异养反硝化滤柱总氮去除率分别为35.9±15.3%、63.4±13.1%和52.5±15.9%,碳源利用率分别为36.8±9.3%、43.8±13.1%和30.0±17.0%。(2)外加适当的磷源可大大提高磷限制型自养与异养反硝化滤柱的抗水力负荷冲击能力。在水温、硫(或碳)源等为非限制性因素的条件下,两种工艺处理模拟的磷限制型硝酸盐微污染地表水时,自养反硝化滤柱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和0.5 h的条件下总氮去除率分别为79.8±10.5%和69.6±9.2%,异养反硝化滤柱总氮去除率分别为66.7±9.2%和31.9±5.3%。然而,当处理模拟的非磷限制型硝酸盐微污染地表水时,自养反硝化滤柱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和0.5 h的条件下总氮去除率分别增加至91.7±3.1%与92.2±2.5%,异养反硝化滤柱总氮去除率分别增加至91.0±3.3%和93.3±1.0%。(3)磷限制对异养反硝化的抑制作用大于自养反硝化,该差异与二者系统中优势功能菌的相对丰度有关。自养反硝化系统中优势功能菌属为Thiobacillus(硫杆菌属),其在系统中的相对丰度受磷限制影响较小;而异养反硝化系统中优势功能菌为反硝化聚磷菌,其在磷源缺乏时生长代谢受抑制,相对丰度大幅降低,从而极大影响了异养反硝化系统的脱氮效能。(4)自养反硝化系统的氧化亚氮(N_2O)排放通量和增温潜势均显着小于异养反硝化系统。在小试研究中,当水温为28±2和17±2 ℃时,自养反硝化系统的N_2O排放通量分别为0.60±0.25和0.63±0.15 mg N_2O-N×m~(-3)×d~(-1),增温潜势分别为0.086±0.022和0.013±0.007 g CO_2×d~(-1)。而异养反硝化系统的N_2O排放通量分别为3.52±2.09和1.26±0.70 mg N_2O-N×m~(-3)×d~(-1),增温潜势分别为0.162±0.056和0.046±0.036 g CO_2×d~(-1)。(5)异养反硝化滤柱抗水力负荷冲击能力强于自养反硝化。在现场试验研究中,两种反硝化工艺处理实际的硝酸盐微污染地表水,在水力负荷由6.0 m~3×m~(-2)×h~(-1)增加到7.5 m~3×m~(-2)×h~(-1)之后,自养反硝化滤柱硝酸盐氮和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由86.2%和65.0%降低至51.3%和34.3%。然而,在水力负荷为6.0、7.5和8.6 m~3×m~(-2)×h~(-1)的条件下,异养反硝化滤柱硝酸盐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5%、87.3%和87.1%,总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3.1%、90.3%和89.0%。(6)反冲洗对自养反硝化滤柱的脱氮效能影响较大,其在反冲洗后将出现一个较长的出水不达标时段。然而,异养反硝化滤柱在反冲洗后,出水总氮仍能达到IV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并且系统的脱氮效能可在较短时间内(12~48 h)恢复到反冲洗前水平,这为系统在下一个运行周期内保持高效的脱氮效率提供了保障。(7)从技术和经济两个层面综合考虑,异养反硝化更适合与生物滤池工艺结合来处理硝酸盐微污染地表水,以实现钱塘江大规模引水高效降氮的目标。处理规模为5′10~4 m~3/d的示范工程长期运行效果表明:当水温条件适宜时(>18 ℃),异养反硝化滤池出水总氮可达IV类甚至III类或II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在低温条件下(13±2 ℃),可通过向进水中补充0.1 mg PO_4~(3-)-P/L的磷源来保证水质达标。(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李琪,方扬,许亚良,赖烦,苏羽华[6](2018)在《少根紫萍对微污染地表水的净化及淀粉积累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研究少根紫萍(Landoltia punctata)对微污染地表水的净化效果,同时,对其淀粉积累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少根紫萍对微污染地表水体可以实现深度处理,经处理的Ⅴ类、劣Ⅴ类水体中氨氮(NH4+-N)和总磷(TP)均在1d内提升一个水质级别,在3d内达到地表Ⅱ类水标准(NH4+-N<0.15mg/L,TP<0.09mg/L),且氮、磷去除率均达到98.5%和82.9%以上.此外,少根紫萍在快速修复水体的同时能大量积累淀粉.处理3 d,Ⅴ类和劣Ⅴ类水处理中浮萍干重的淀粉含量分别为28.38%、21.57%,15 d后达到52.15%、49.58%.另外研究发现,额外添加二氧化碳(CO2)对淀粉积累有进一步促进作用.处理3 d淀粉含量相比未添加CO2提升了55.7%,平均淀粉积累速率提高了2.72倍.因此,少根紫萍不仅能够快速净化微污染水体,同时也能积累大量的淀粉干物质,结果可为实际污水处理及后期少根紫萍资源化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杨海洋[7](2017)在《混凝/超滤处理微污染地表水及滤饼调控去除污染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滤膜法水处理工艺发展迅速,其对水中的颗粒物、微生物和病毒等截留效果好、出水水质稳定,可保障出水生物安全性。然而,超滤运行过程中的膜污染问题不可避免,混凝预处理是一种在提高出水水质的同时缓解超滤膜污染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微污染地表水源水问题,在混凝/超滤工艺进行常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絮体调控膜前滤饼去除污染物。首先考察了混凝预处理对超滤膜出水水质及膜污染的影响;随后探究了絮体性能与膜污染之间的关系;最后在膜前通过絮体调控滤饼层强化去除有机物。通过浸没式中空纤维膜系统运行混凝/超滤工艺20天,研究表明水质及运行条件、超滤膜性能、反洗优化调控都对膜污染大小具有一定的影响。混凝预处理可有效的去除约90%的颗粒物和35%的溶解性有机污染物以及95%的磷,对于氨氮和硝态氮的去除率则十分有限。在混凝预处理的情况下,超滤膜跨膜压差先快速增长后保持相对稳定。通过膜污染阻力分布分析可以发现,混凝-超滤工艺的可逆污染比阻较高而不可逆污染比阻较小,说明混凝工艺可有效缓解膜污染。通过絮体动态成长实验和超滤杯过滤实验研究表明,混凝剂的投量差异主要引起生成絮体颗粒的粒径差异,在同等实验条件下Fe盐对絮体粒径成长的影响略优于Al盐,助凝剂与混凝剂的联用对形成的絮体对膜通量和膜污染的影响显着。混凝剂存在最佳投量,可显着改善膜通量(0.696),并减少滤饼层阻力(0.34×10-11 m-1),当投量过大时(8 mg/L),比通量显着降低(0.331)同时滤饼层阻力急剧增大(1.74×10-11 m-1)。助凝剂的投加可增大絮体颗的粒径(1000μm),应有利于膜污染的减缓,然而在大投量下(1.0-1.5 mg/L)反而降低了膜通量(0.585),增大了膜污染阻力(0.62×10-11 m-1)。可以认为,混凝剂、混凝剂-助凝剂投量适当,絮体成长粒径合适,形成的滤饼层结构合理下,可大幅度减少滤饼层阻力污染,但投加过量反而会引发造成严重的膜孔堵塞,加剧膜污染。通过絮体调控的滤饼层对地表水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强化去除,选用的两种目标去除物分别为分子量较小的电中性磺胺类抗生素药物和分子量较大的负电性腐殖质物质。结果表明改变混凝剂种类、投量和过滤体积调控形成的滤饼层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均十分有限(最高去除率不超过5%),主要是通过静电排斥作用、絮体吸附作用以及与憎水性膜之间的疏水吸附作用去除的。滤饼层对腐殖酸这种大分子有机物的强化去除效果表明,HA主要通过混凝剂的投加调控絮体形成滤饼层达到强化去除的效果(去除率达到53.4%),投加PAM并未起到显着的提升作用。絮体调控的滤饼层腐殖酸去除效果十分明显,主要作用机理为静电作用、空间位阻及絮体颗粒吸附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焦玉佩,李意,刘启明,张凯松[8](2017)在《膜曝气生物反应器对受污染地表水的处理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为膜曝气生物反应器(MABR)的膜载体,探讨了MABR对模拟地表水的处理效果及其主要控制条件。采用序批式处理方式,重点考察了不同曝气强度(0.5、1和1.5 L·min~(-1))、不同压力(0.01、0.015和0.02 MPa)以及不同膜面积(0.3、0.5和0.6 m2)等受试条件下,MABR对TOC、总氮、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等主要污染物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受试范围内相同膜面积下压力越大,氨氮、总氮处理效果越好。不同压力对TOC的去除率影响不大,TOC去除率均在85%左右。压力对硝态氮含量影响效果显着,0.01 MPa下同时硝化反硝化作用最好。曝气强度为1 L·min~(-1)MABR处理效果优于0.5和1.5 L·min~(-1)曝气强度,而膜面气流流速为6.7 cm·s~(-1)时MABR处理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吴念鹏,孔祥雨,方莎,王淑莹[9](2016)在《MBR工艺在微污染地表水资源化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工艺作为工业及市政污水资源化的新技术,已被广泛关注并逐步大规模的工程应用,但其在微污染地表水中的应用鲜有介绍.本文以温榆河水资源利用一期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将近5年的运营和数据跟踪,分析得出:MBR工艺在微污染地表水资源化工程应用中,对各类污染物的去除相对比较稳定,出水基本可达到地表Ⅲ类(TN除外);地表水季节性的温度变化带来膜产水量周期性地交替变化,运行通量也随着过滤时间的延长在不断衰减;运行中适宜的预处理措施、合理的污泥浓度和合适的运行通量、到位的化学清洗可有效控制膜污染;运营中电耗依然是构成直接运行成本的主体,只有提高产水量,各项成本特别是电耗才会有大幅下降.(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6年03期)

张朝晖,李想乐,赵赫,张宏伟,马聪[10](2015)在《微污染地表水中天然有机物预氧化后各组分去除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天津市某微污染地表水,利用树脂(化学)分级和分子质量筛分的方法,将微污染水中溶解性的天然有机物(DOM)分成疏水碱性有机物(HoB)、疏水中性有机物(HoN)、疏水酸性有机物(HoA)、弱疏水酸性有机物(wHoA)、亲水性有机物(HiM)等5种组分及相对分子质量>100 000、30 000~100 000、10 000~30 000、3 000~10 000、1 000~3 000、<1 000等6个区间。研究了单独O3预氧化、单独KMnO4预氧化、O3+KMnO4同时预氧化3种不同预氧化方式对以上各组分、各区间有机物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这叁种预氧化方式均可以有效地减少疏水性有机物和大分子有机物,同时降低SUVA值减少氯化消毒副产物的产生。在叁种预氧化方式中,单独O3预氧化对控制消毒副产物的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5年11期)

微污染地表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低压纳滤中试装置深度处理微污染地表水源水。探讨了其中纳滤膜的截留性能和膜污染情况。中试结果表明DF30纳滤膜呈现出高天然有机物截留特性,同时保留部分对人体有益的钙镁离子。TOC、硫酸根、电导率和硬度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87%、27%和43%。纳滤膜对微量有机物平均去除率为65%。膜表征的结果表明膜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为多糖和蛋白质。污染层ATP含量为20.3ng/cm~2,表明存在中等程度的生物污染。在碱性条件下采用EDTA+SDS的清洗方式能将膜通量恢复至初始通量的90%,有效减缓膜污染。纳滤运行成本约为0.36元/m~3,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污染地表水论文参考文献

[1].魏彬,孟欣,何杰,李学艳,朱学惠.自动顶空固相微萃取-GC/MS法测定表观污染地表水典型嗅味物质的优化及应用研究[J].现代化工.2019

[2].刘丹阳,赵尔卓,仲丽娟,王文静,段鼎原.低压纳滤膜用于微污染地表水深度处理的中试研究[J].给水排水.2019

[3].姜洪涛,吴义超,叶元柳,丁怀宇.一体式PAC-UF工艺处理微污染地表水试验研究[J].供水技术.2018

[4].赵昌爽,胡颖,刘强,薛朝霞.气浮/改性凹凸棒土/膜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地表水[J].节水灌溉.2018

[5].王正.自养与异养反硝化工艺处理硝酸盐微污染地表水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6].李琪,方扬,许亚良,赖烦,苏羽华.少根紫萍对微污染地表水的净化及淀粉积累能力[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8

[7].杨海洋.混凝/超滤处理微污染地表水及滤饼调控去除污染物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8].焦玉佩,李意,刘启明,张凯松.膜曝气生物反应器对受污染地表水的处理效果[J].环境工程学报.2017

[9].吴念鹏,孔祥雨,方莎,王淑莹.MBR工艺在微污染地表水资源化中的应用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2016

[10].张朝晖,李想乐,赵赫,张宏伟,马聪.微污染地表水中天然有机物预氧化后各组分去除规律[J].给水排水.2015

标签:;  ;  ;  ;  

微污染地表水论文-魏彬,孟欣,何杰,李学艳,朱学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