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论文_施锦梅,朱茵

导读:本文包含了活血化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血化瘀,注射液,内膜,子宫,不良反应,药疗法,中药。

活血化瘀论文文献综述

施锦梅,朱茵[1](2019)在《补肾活血化瘀中药联合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性激素、氧化应激及生育情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补肾活血化瘀中药联合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性激素、氧化应激及生育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术后服用温肾活血化瘀汤。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妊娠率,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黄体生成素(LH)、卵泡雌激素(FSH)、雌二醇(E_2)、孕酮(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簇(R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维生素E (VitE)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 67%,高于对照组的78. 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H、FSH、E_2、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SH、E_2、P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LH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OD、ROS、GSH-PX、VitE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SOD、GSH-PX、VitE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ROS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的妊娠率为58. 33%,对照组的妊娠率为40.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补肾活血化瘀中药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的临床疗效理想,能够有效改善性激素水平及氧化应激反应,同时提高妊娠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9年24期)

周晶,吴琪琪,杨宇峰,石岩[2](2019)在《活血化瘀法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属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该病不仅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尤其对青年患者的精神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来看,临床上尚未出现可以完全治愈或预防的方法。该研究基于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进展相结合,具体阐述中医药理论下DR的病因病机,并深入分析活血化瘀法在DR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对血液流变学和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对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张浩,丁美红,王晓艳[3](2019)在《“谱效法”分析不同剂型叁七活血化瘀药效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与药理作用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不同剂型叁七图谱与药效的关联,比较叁七粉剂、煎剂、颗粒剂之间的差异性,进而为优选合适的叁七剂型以及主要药效学成分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测定叁七粉剂、煎剂、颗粒剂中叁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的含量;采用ICR小鼠观察叁七粉剂、叁七煎剂、叁七颗粒剂的活血化瘀药效,测定血清中D-二聚体含量;采用聚类分析法、灰关联度分析法研究叁七不同剂型HPLC图谱特征与其活血化瘀药效的谱效关系。结果:①叁七粉剂、煎剂、颗粒剂组小鼠血清中D-二聚体含量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叁七粉剂、煎剂、颗粒剂组之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②不同剂型叁七的HPLC图谱特征峰均一致,但含量有所差异;采用聚类分析得到结果:HPLC图谱大致分为两类,叁七粉剂与煎剂为一类,叁七颗粒剂为一类;③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叁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等峰代表的化学成分与活血化瘀的药效具有一定的关联度,其贡献度排序为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叁七皂苷R1。结论:实验建立在不同剂型叁七HPLC图谱的基础上,结合其活血化瘀的药效学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了不同剂型叁七HPLC图谱特征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对叁七活血化瘀药效贡献度的大小。(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程慧,黄德红,王兵娥,麻景梅[4](2019)在《3种成分相似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系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3种成分功效相似的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文献个案报道进行分析,探索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丹红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为关键词,检索2008-2019年万方数据库(万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关于3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个例文献报道共计88例,对其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事件中,丹红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和红花注射液60岁以上患者构成比占50%,原患疾病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损伤系统主要为皮肤,其次为呼吸、免疫系统,不良反应大部分发生在用药20 min内。结论: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过敏史、药物用法用量、滴速等相关,建议临床医生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本文来源于《亚太传统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韦春珠,彭玲玲,黄宗轩,刘鑫杰,潘宇政[5](2019)在《不同活血化瘀方剂对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大鼠的应用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活血化瘀方剂对重型颅脑损伤(s TBI)急性期大鼠的影响。方法 30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脑蛋白水解物组、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组、通窍活血汤组、补阳还五汤组7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改良的Feeney'自由落体方法制备s TBI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脑蛋白水解物组、桃红四物汤组、血府逐瘀汤组、通窍活血汤组、补阳还五汤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1. 11 mg/200 g、2. 04 g/200 g、3. 12 g/200 g、1. 92 g/200 g、5. 74 g/200 g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3 ml/200 g灌胃,各组每日均灌胃1次,连续7天。灌胃后随时统计大鼠死亡率,在第1、3、7天分别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评分,检测血清微管相关蛋白Ta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含量。结果实验期间正常组与脑蛋白水解物组大鼠无死亡,其余各组大鼠死亡主要集中在前4天,前4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桃红四物汤组、血府逐瘀汤组大鼠死亡率都显着升高(P <0. 01);与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组、血府逐瘀汤组大鼠死亡率也明显升高(P <0. 01),而通窍活血汤组、补阳还五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正常组同时间相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脑组织病理评分及血清Tau、GFAP水平在3个时间段均明显升高(P <0. 05)。与模型组同时间比较,第1天血府逐瘀汤组、通窍活血汤组和补阳还五汤组大鼠病理评分升高,桃红四物汤组、血府逐瘀汤组、补阳还五汤血清GFAP蛋白水平升高(P <0. 05);而在第3天除桃红四物汤组外,其余各给药组病理评分较模型组降低;脑蛋白水解物组、通窍活血汤组、补阳还五汤血清Tau、GFAP水平降低(P <0. 05);第7天各给药组病理评分及血清Tau、GFAP水平均降低(P <0. 05)。结论 s TBI急性期使用桃红四物汤及血府逐瘀汤会加重病情,增加死亡风险。用活血化瘀药来治疗s TBI急性期的最佳时间段可能在发生损伤第4天后,并且以通窍活血汤和补阳还五汤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23期)

唐秀丽,宋宏宾,李敏,李建红,唐新花[6](2019)在《活血化瘀生肌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验案1则》一文中研究指出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及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其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酸。近年来,由于人们作息规律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西医主要是以抑制胃酸分泌、促胃肠动力等方法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独特的优势,笔者(通讯作者)运用活血化瘀生肌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1例,疗效显着,现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路永娟,鱼谦,申喜杰,高明,张文瑞[7](2019)在《活血化瘀类中药常见不良反应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活血化瘀类中药常见不良反应分析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后73例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并制定应对措施。结果:73例不良反应患者中,20例有过敏史,构成比为27.40%;红花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药物,红花注射液、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出现时间一般都在用药7d后;不良反应中,皮肤及附件构成比最高,为30.14%,其次为呼吸、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结论:活血化瘀类中药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红花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明显多于其他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应明确药物禁忌及患者一般情况,制定预防措施。(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11期)

庞佳欢,夏亲华[8](2019)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疗效及对体液免疫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疗效及对体液免疫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孕叁烯酮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法治疗,持续治疗6个月。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补体(C3)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6.05±2.21)分和痛经症状评分(3.81±1.03)分下降大于比对照组[(7.56±2.57)分,(4.56±1.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各指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IgA(1.38±0.16) g/L、IgG(4.89±0.56) g/L、IgM(1.14±0.18) g/L和C3(1.35±0.22) g/L均较治疗前下降,且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3.75%,而对照组仅为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调节体液免疫,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9年10期)

张春洪[9](2019)在《自拟活血化瘀煎剂联合针刺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自拟活血化瘀煎剂联合针刺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2例慢性湿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摸球法将72例患者进行分组,干预组36例,常规组36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式,干预组患者采用自拟活血化瘀煎剂联合针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最终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皮疹消退时间、瘙痒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湿疹复发情况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干预组患者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通过自拟活血化瘀煎剂联合针刺治疗的方式,能够有效缩短慢性湿疹的消退时间以及瘙痒消退时间,降低该病的复发率,提高该病的治疗总有效率,同时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93期)

杨雯靖,张甘霖,杨国旺[10](2019)在《活血化瘀法抗肿瘤治疗机制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瘀证,活血化瘀法为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治疗肿瘤的基本法则之一。文章对本课题组在活血化瘀法指导下二十余年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对目前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的争议问题进行探讨。从肿瘤细胞诱导血小板聚集(TCIPA)角度阐述肿瘤转移机理,基于TCIPA理论与中医血瘀证的共性,认为干预TCIPA途径可能是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的作用机制之一,为探寻活血化瘀法治疗肿瘤的科学依据提供更广阔的思路。(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活血化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属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该病不仅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尤其对青年患者的精神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来看,临床上尚未出现可以完全治愈或预防的方法。该研究基于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进展相结合,具体阐述中医药理论下DR的病因病机,并深入分析活血化瘀法在DR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对血液流变学和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对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活血化瘀论文参考文献

[1].施锦梅,朱茵.补肾活血化瘀中药联合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性激素、氧化应激及生育情况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9

[2].周晶,吴琪琪,杨宇峰,石岩.活血化瘀法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3].张浩,丁美红,王晓艳.“谱效法”分析不同剂型叁七活血化瘀药效比较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9

[4].程慧,黄德红,王兵娥,麻景梅.3种成分相似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系统性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9

[5].韦春珠,彭玲玲,黄宗轩,刘鑫杰,潘宇政.不同活血化瘀方剂对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大鼠的应用风险[J].中医杂志.2019

[6].唐秀丽,宋宏宾,李敏,李建红,唐新花.活血化瘀生肌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验案1则[J].湖南中医杂志.2019

[7].路永娟,鱼谦,申喜杰,高明,张文瑞.活血化瘀类中药常见不良反应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J].名医.2019

[8].庞佳欢,夏亲华.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疗效及对体液免疫因子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9

[9].张春洪.自拟活血化瘀煎剂联合针刺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10].杨雯靖,张甘霖,杨国旺.活血化瘀法抗肿瘤治疗机制探索[J].辽宁中医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行气组活血化瘀方剂抑制FUT8的表达和细...活血化瘀组耳蜗组织中bFGFmRNA表达的扩增曲线正常组模型组

标签:;  ;  ;  ;  ;  ;  ;  

活血化瘀论文_施锦梅,朱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