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我任兴隆中学政教处副主任。那年4月下旬的一天上午,刘副校长走进我的办公室说:“你知不知道一个特大新闻?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的烈士李玉安还活着,而且就在咱们兴隆镇的兴隆粮库默默奉献了40年。这是李玉安去了原来的部队进行说明并得到确认的。”我一听马上站起来:“你听谁说的?”刘副校长说:“我是前天在报纸上看见的。可那张报纸不知叫谁给拿去了。”我马上有点震惊了。因为这位“活烈士”李玉安竟与我居住在同一个小镇,而且此前我还曾见过他。大约是1988年夏天的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当我去我的同学赵老师家找他时,见他正在大门口与一位老者下象棋。赵老师见我来了,就介绍说:“这是我的邻居,李大爷。叫李玉安,老军人、老工人,原来在兴隆粮库上班,现在早退休了。”因为是一位老者,所以我与老人寒暄了几句,然后对赵老师说:“哈尔滨来了个同学。现在和咱兴隆镇的几个同学都在饭店呢。我是来找你去喝酒的。”赵老师边拿起一个“车”边说:“你先去。等我下完这盘棋就去。”
中午下班回到家,立即找到《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文中列出了在松骨峰战斗中壮烈牺牲的有名有姓的12位志愿军战士,第八位是“李玉安”。魏巍在列出“牺牲名单”后,写道:“这个营长向我说了以上的情形,他的声调是缓慢的,他的情感是沉重的。”李玉安怎么还“活着”?这其中肯定是有鲜为人知的原委。既然李玉安还“活着”,在后来的40年中因何其所在部队毫不知情呢?自己明明还“活着”,却被别人说成了是“烈士”,李玉安本人知道不知道呢?如果李玉安早就知道,为什么现在才去所属部队进行说明呢?因为没有看到报上的“特大新闻”是怎么写的,所以为了解开这些“谜团”,我产生了马上要“采访”李玉安的想法。
本工程粗集料采用怀集县东八里碎石,其各项技术指标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均满足规范要求Ⅱ级,部分指标已满足Ⅰ级要求。
下午上班后,我找到赵老师并和他说:“你和李玉安是邻居,我现在找他有点急事,可却不知道他住在哪里,你马上领我去!”可赵老师却说:“李玉安这几天好像没在家。听说是上北京了。我都好几天没和他下象棋了。”我说:“李玉安就是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烈士,但他却没有牺牲,是个‘活烈士’!”同学赵老师听我这么一说,也震惊起来,急忙问我:“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快给我说说!”我说:“因为我要去找李玉安,就是想问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才要你领我去他家。他没在家就不去了。这几天你给我常打听点,等李玉安一回来,你就马上告诉我,千万可别忘了!”
知道李玉安是“活烈士”后,我就和政教处主任一起去找刘副校长,说打算等李玉安从北京回来后,把他请来给全校学生做一次报告。刘副校长当即同意,并对我说:“等李玉安回来后咱俩就去把他请来,这可是一次难得的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机会。”
大约是5月中旬的一天上午,赵老师找到我说:“李玉安现在在家呢。你要找他现在我就领你去。听他说最近说不定哪天得去巴彦,因为县里的领导要见他。”
我见到李玉安后,在一座草房里,他给我解开了那些“谜团”。原来,他早在50年代就知道《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烈士李玉安是自己,但因为自己一直不想“出名”,所以就从没到原部队去说明;这次之所以带着“军人残废证”和一本有《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中学语文课本到保定的第三十八军去“说明自己没有牺牲”,是因为小儿子要当兵,可在兴隆镇“没排上号”,被小儿子“逼着”去的,去的目的是想让老部队把小儿子收下当个解放军战士。至于魏巍当年因何在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把自己列入“烈士名单”中了,他说这次在北京已经见到魏巍了,魏巍告诉他,说通讯中的“烈士名单”是在采访中他所在营的营长列举的。至于营长为何把他列入“烈士名单”,李玉安说他这次没有见到营长,估计可能是在战斗胜利后发现他没有归队,也不知道他负重伤后被兄弟部队救走并被送回了祖国,因此就认为他牺牲了。接着,我代表学校请他去给全校师生作一次报告。李玉安爽快地答应道:“长这么大岁数,我从来也没有在台上给人讲过话,就怕讲不好,让老师和学生见笑。”我说:“您老把您在战场上英勇战斗的经历,特别是在松骨峰打美国鬼子的激烈场面讲出来,老师和学生肯定都会受到教育的。您看这样行不行?您刚回来,挺疲劳的,先好好休息休息。时间由您定,您哪天去学校,让赵老师告诉我,到时候我来接您。”李玉安说:“要去就明天去吧。因为说不定哪天我还得去巴彦呢。”
念蓉吃得很少,这让楚墨的四菜一汤基本保持着装盘时的模样。念蓉离开餐桌,去卧室,打开抽屉,准确地抽出一本影集。那是很久以前的影集,里面放着很多楚墨大学时候的照片。念蓉翻动影集,很快找到其中一张。照片上,四个年轻人手拉着手,身后,四辆并排的单车。
可是,第二天到李玉安家时,他已经让一辆小汽车接走了。因为我喜欢文学又爱写作,所以在感到李玉安成了“活烈士”这是个“特大新闻”后,就依据李玉安向我讲的情况,赶写了一篇“小通讯”并邮寄给了哈尔滨一家报社的新闻部。过了几天后,我见没被刊载,就把“小通讯”又修改了一遍,还让我的同学赵老师到李玉安家要来了一张李玉安的二寸照片,然后把文稿和照片一起邮寄给了北京的一家报社。20多天后,我寄出去的“小通讯”虽仍没被刊发,但我在一些报纸上却看到了报道“活烈士”李玉安的文章,而且署名前都冠以“本报记者”。因为李玉安“出名”后,不断被请到各地去作报告,就是在家时,也是被来看望的各级领导和各路记者“团团包围”,所以请李玉安作报告的愿望一直到当年的8月份才实现。在李玉安给全校1500多名师生作报告时,我还用收录机录了音。李玉安操着山东口音讲述了他不寻常的经历。他16岁离开山东老家到东北当苦工,1946年在巴彦县西集镇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0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当年11月30日清晨所在连队在松骨峰阻击南逃的美军时,由副班长代理排长指挥作战,身负重伤后被一朝鲜人民军战士救走,接下来被一支兄弟部队收容救治后送回武汉继续治疗,伤愈后转业到巴彦县兴隆粮库工作。听了他的报告后,我们还组织全校学生写了“听后感”。★
英雄李玉安在作报告(左一)。右一是著名作家魏巍,中间是报告会主持人邱杰
题图 李玉安
责任编辑/梁发明
标签:烈士论文; 兴隆论文; 的人论文; 赵老师论文; 我说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党史论文; 党史参考资料论文; 《党史文苑》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