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银德(广西合浦县人民医院广西合浦5361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7-0359-02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方法。方法对8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患者进行症状护理、心理护理、职业防护和消毒隔离。结果8例患者住院期间能积极配合治疗,无报复行为,医务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无发生职业暴露。结论有效的护理方法能提高患者的自信心,提高治疗效果,防交叉感染。
【关键词】艾滋病肺结核护理方法体会
艾滋病(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是一种全身免疫功能受损导致一系列机会感染和肿瘤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在明显的病候群前患者的机会感染主要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其中,以肺结核最常见[1],是目前可防但难治的恶性传染病。由于该病的不可治愈性,使艾滋患者除了承受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外,还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同时也给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带来了危险。因此规范化的护理和心理支持非常重要,同时严格的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为艾滋病的护理提供了安全的后盾。现将本科8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护理方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科2010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8例,其中男性7名,年龄26-42岁,无业,3例有吸毒史,4例有异性性乱史;女性1名,年龄34岁,无吸毒史,有异性性乱史。8例患者住院期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咳痰、体重减轻、腹泻、淋巴结肿大等体征。本组有2名男性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6名患者仍在治疗中,由于经济困难已在院外治疗。
2护理
2.1发热的护理一般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可通过药物降温,物理降温。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及时向医生汇报,降温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避免降温过快引起虚脱。鼓励患者多饮水,观察液体的滴速,保证液体量的补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患者退热后出汗较多,指导患者及时更换内衣,保持皮肤清洁;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保持病床单位整洁,预防并发症。
2.2咳嗽、咳痰的护理病房保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有无缺氧等情况。多数患者活动后呼吸困难加重,要求该类患者卧床休息,一般采取舒适的半卧位,按医嘱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患者进行呼吸锻炼,遵医嘱按时给予消炎、化痰、镇咳、雾化吸入等治疗;协助患者拍背,用右手五指并拢,呈空心状,由下向上每天扣击背部,利于排痰,防坠积性肺炎。
2.3腹泻的护理大多数患者无腹痛,有腹痛者可按医嘱给予解痉药。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大便量、颜色、性状、气味、排便次数并记录,及时向医生汇报。注意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和干燥,手纸要柔软,擦拭动作要轻,以减少机械性刺激。
2.4心理护理
2.4.1掌握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艾滋病患者常见心理问题有愤怒、否认、恐惧、自卑、寂寞、孤独等。
2.4.2根据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心理支持护士应该倾听患者的诉说,不要生气或失去耐心,帮助患者克服沮丧的心情,让其对生活充满信心。大部分患者都有吸毒史,督促他们按时服用美沙酮。护士应从心理和生理上给予其支持、同情和帮助,鼓励其恢复正常人的生活,设法摆脱痛苦处境,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告之科学不断进步,专家们会找到一种治愈艾滋病的方法,他的亲人会离不开他,会帮助他战胜疾病等等。
2.4.3理解与尊重患者由于对艾滋病的恐惧,会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和孤独等消极反应,从而降低了自信的程度并变得敏感多疑。这就更需要护理人员的理解和尊重,才能更好地与其交流。同时要尊重患者的隐私,不对患者行为加以评判,不得歧视和敷衍患者。
3职业防护
3.1对患者实施标准预防、隔离治疗将该类患者与一般结核患者隔离诊治,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普遍实施标准预防,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人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隔离措施,操作前后均应正确洗手、彻底洗手,阻断疾病的传播途径。[2]
3.2锐器的处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用过的锐利器具传递给别人;在进行侵入性操作和静脉穿刺时,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尽可能减少创口出血。千万不要往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回套针帽;将用过的锐器直接放到专门的桶中,统一处理。
4消毒隔离
实行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拖地板、擦物表两次;体温计专人专用,用后放入75%酒精中浸泡备用;患者用过的可回收、再利用的物品,能高压消毒的先装入防水袋子,外加布袋子,标志有传染性,经高压蒸气消毒后洗净;不耐热的物品可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
5体会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必须强化观察意识,掌握临床特点,积极妥善治疗。强化精心护理意识,使患者增加自信心,能积极配合治疗,病情能早日得到控制;强化健康行为意识,指导患者在性行为上约束自己,要洁身自爱,不报复社会,做遵纪守法的公民。8例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无报复行为,医务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无发生职业暴露,不发生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刘春梓,于丽莎.艾滋病患者护理新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4(38):296-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