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布莱希特戏剧论文-麻文琦

后布莱希特戏剧论文-麻文琦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布莱希特戏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布莱希特,《俄狄浦斯王》,尤涅斯库,唯物史观,索福克勒斯,阿巴贡,命运感,后现代主义者,宠儿,创作艺术

后布莱希特戏剧论文文献综述

麻文琦[1](2020)在《布莱希特的戏剧遗产》一文中研究指出布莱希特回答得非常精彩,可是他取得胜利了吗?环顾当下,倒恰恰是一个尤涅斯库叫嚣声更大的世界。布莱希特身体上的“软肋”是心脏,年轻的时候就曾被它狠狠地折腾过一次,等到生命的最后还是没能逃脱它的爆发。死后的布莱希特,围绕他的心脏有两个传言:一个是按照(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20-01-02)

魏梅[2](2019)在《康拉德·斯维纳尔斯基对布莱希特的接受研究——兼论跨文化接受对戏剧发展的积极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康拉德·斯维纳尔斯基作为当代波兰戏剧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导演,其戏剧作品不仅推动了当代波兰戏剧的改革,也启发了德语戏剧形式的多样性发展。不过,这都要归功于布莱希特曾给了他一段跟随自己学习的经历。斯维纳尔斯基对布莱希特戏剧美学的学习、研究与接受,不只为他自己个性化导演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还继续影响了当时青年一代波兰导演,如我们熟悉的克里斯提安·陆帕。康拉德·斯维纳尔斯基对布莱希特的动态接受结果表明,戏剧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辨证性的接受对戏剧创新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与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戏剧艺术》期刊2019年05期)

童薇菁[3](2019)在《“如果没有与契诃夫的相遇,我的生命会黯淡许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童薇菁)昨天上午九时,着名翻译家、戏剧评论家童道明在中日友好医院逝世,享年82岁。在他一生的学术生涯中,翻译了很多契诃夫的剧本、小说和信札,包括《梅耶荷德谈话录》《海鸥》《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是中国戏剧界公认的契诃夫研究专家。(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06-28)

刘剑雨[4](2019)在《“爱比死更冷”——论布莱希特戏剧《巴尔》中的爱情幻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布莱希特戏剧处女作《巴尔》中主人公爱情关系的分析,探讨市民社会中浪漫之爱对个体自由的侵蚀与灵魂之爱的不可抵达性。文明世界中的人永远地陷入了灵魂与肉体分裂的痛苦,无法回到和谐统一的原初自然状态。浪漫爱情寄托着人对灵肉相融的渴望而实质上却是构建世俗社会的工具,失真的灵魂之爱造成了个体自我的变形与其原有社会存在的消解。回归自然的愿望仅是妄想,因为人并非纯粹的自然之子,而是被社会构建。巴尔这一人物的悲剧性便在于,其爱情理想与他自身作为"人"的社会起源无法调和。(本文来源于《德语人文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章则名[5](2019)在《创造性在戏剧翻译中的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德两国的戏剧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戏剧爱好者每年在“乌镇戏剧节”都能欣赏到德国戏剧,许多德国剧本也被译成中文,得到了中国戏剧导演的演绎。在德语剧本引入中国并搬上舞台的过程中,人们较多从戏剧关注戏剧的自身效果和评价,将其视作戏剧翻译全过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篇论文主要对布莱希特《四川好人》在北外剧社戏剧实践中的戏剧翻译过程进行观察总结和研究分析。与纯文学翻译不同,戏剧翻译不仅有语言的一面,也有戏剧演绎的一面。由于它最终为舞台服务,所以戏剧翻译不只停留在文本层面,还是一个体现各种非语言因素的有机整体,亦可以被视作是符号系统间的转换。在这层意义上,剧本是一个重要的枢纽。导演的创造性通过其主体意志表现在剧本中,并通过剧本引导整个戏剧活动,具有极强的创造性与观众进行交互,激发他们的审美体验和思考。北外剧社导演肖尧对译本做了诸多延伸性的创造性改动,使之能够与自己的设想相一致,满足相应的功能。在本篇论文中主要提出叁个问题:1.在剧本修改这一创造性过程之前,导演肖尧有哪些主体构想,希望以此满足哪些功能?2.导演肖尧在这一创造性过程中的主体性在最终剧本中有哪些具体表现?3.非语言的戏剧符号是通过什么方式融入剧本的?在研究中,笔者确认并分析了叁大重要的创造性改动:历史背景框架的转换;从舞台语言和易于理解的角度进行的调整;剧本中的喜剧化倾向。同时也呈现了导演在剧本中加入的一些对非语言闪素的标注。通过访谈和语篇分析,笔者把戏剧翻译的全过程置于戏剧演绎的视角下,对剧本文本进行审视,搭建戏剧翻译和戏剧舞台演绎的桥梁,以此深化对戏剧翻译的动态过程和导演所采取的的策略的理解。为戏剧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4-03)

潘鹏程[6](2019)在《作为元戏剧的史诗剧——从符号学回顾布莱希特》一文中研究指出布莱希特研究在国内已然不是一个新鲜课题,但在关于"间离效果"技巧运用国人仍不成熟,这说明研究成果中尚缺失能有效地帮助实践布莱希特戏剧学的参考文献。文章从符号学角度出发解剖"史诗剧"的表意机制,以期通过对意义流动的阐释为实践布莱希特的戏剧学提供路径。(本文来源于《丝绸之路》期刊2019年01期)

王嘉慧[7](2019)在《浅析布莱希特叙事体戏剧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布莱希特以及后布莱希特时期当中各选出一部作品,布莱希特时期选用作品为《四川好人》,后布莱希特时期选用作品为《毕德曼与纵火犯》,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明布莱希特以及后布莱希特戏剧的相关背景及对比目的和意义。第一部分为后面第二章的文章中心部分做下良好的铺垫,同时也将对布莱希特作品的整体特点加以分析,使得后面的对比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中心部分,即《四川好人》以及《毕德曼与纵火犯》两部作品的对比。对比同时分为两大板块——相同点及不同点。相同点即为后布莱希特对布莱希特的传承,不同点是后布莱希特在布莱希特戏剧的基础之上做出的改进,对比角度分别为:戏剧结构、文化背景以及情节处理,在比较之后对对比结论进行总结。第叁部分为从比较《四川好人》与《毕德曼与纵火犯》中体会布莱希特叙事体戏剧的传承与发展,该部分为第二部分的一个延续,根据前面的对比结论来深入探究布莱希特与后布莱希特的异同,并探究其传承与发展,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做出简单的分析。第四部分为布莱希特叙事体戏剧对中国戏剧的影响,仍然从叁个角度进行分析,总结现有被布莱希特有影响的戏剧,并且展望布莱希特戏剧对未来中国戏剧的影响,分析未来中国的“布莱希特式戏剧”,进而探究布莱希特戏剧更加深层次的精神。全文主要围绕两部作品展开,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吉林艺术学院》期刊2019-03-01)

孙惠柱[8](2019)在《从创作模式看梅兰芳与斯坦尼、布莱希特的“戏剧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梅、斯、布代表叁种戏剧创作模式。梅兰芳组织编剧为他打造本子;斯坦尼只选已完成的剧本来导和演;布莱希特既编又导,但排演实践不够,其表演理想基本未实现。跨文化比较不论高下但看事实及解释:梅兰芳从表演出发组织编剧排演的模式是全方位的戏剧创作体系,斯坦尼的只是导、表体系,布莱希特的只是编、导体系。叁种模式都能叫"体系"吗?那是不同语言习惯造成的问题,与其争论谁配得上哪一级标签——体系、方法、流派,不如深入研究其创作模式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戏剧艺术》期刊2019年01期)

包大为[9](2019)在《布莱希特的“戏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学实践及其未竟使命》一文中研究指出布莱希特的"戏剧革命"体现了他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践性把握。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布莱希特不仅吸纳了柯尔施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命题的阐释,更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及其意识形态的批判中发展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戏剧和新文学。虽然"戏剧革命"通常被理解为戏剧技术上的变革,但其实质是重构一种能够引导观众反思和批判现实社会的剧场。布莱希特通过陌生化效果实现对旧戏剧的辩证批判,其最终目标并不是为了戏剧本身的创新,而是为了创造出能够改变世界的新观众。布莱希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不仅体现为通过戏剧技术革命而以艺术的形式再现阶级矛盾和新社会等唯物史观主题,更体现为通过新剧本将20世纪文学批判的笔触带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范畴。这既是尚未终结的资本主义批判总体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今天展望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实践创新的多元参照。(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李峻岭[10](2018)在《对朗读艺术表达范式的再探讨——斯坦尼、布莱希特、阿尔托戏剧观的观察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朗读艺术作为一项独特的有声语言创作活动,不同于表演艺术、演讲艺术等有声语言艺术,通过融合文学性、音声性、抒情性、舞台性于一体,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文章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阿尔托叁位20世纪知名戏剧理论家的戏剧观视角对朗读艺术表达范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可梳理为体验范式、间离范式、仪式范式等不同类别,独特性与多面性并存,以期提供在不同学科视角下对朗读艺术表达范式的多种解读,实现文化认同的多元表达。(本文来源于《声屏世界》期刊2018年12期)

后布莱希特戏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康拉德·斯维纳尔斯基作为当代波兰戏剧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导演,其戏剧作品不仅推动了当代波兰戏剧的改革,也启发了德语戏剧形式的多样性发展。不过,这都要归功于布莱希特曾给了他一段跟随自己学习的经历。斯维纳尔斯基对布莱希特戏剧美学的学习、研究与接受,不只为他自己个性化导演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还继续影响了当时青年一代波兰导演,如我们熟悉的克里斯提安·陆帕。康拉德·斯维纳尔斯基对布莱希特的动态接受结果表明,戏剧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辨证性的接受对戏剧创新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与推动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布莱希特戏剧论文参考文献

[1].麻文琦.布莱希特的戏剧遗产[N].社会科学报.2020

[2].魏梅.康拉德·斯维纳尔斯基对布莱希特的接受研究——兼论跨文化接受对戏剧发展的积极作用[J].戏剧艺术.2019

[3].童薇菁.“如果没有与契诃夫的相遇,我的生命会黯淡许多”[N].文汇报.2019

[4].刘剑雨.“爱比死更冷”——论布莱希特戏剧《巴尔》中的爱情幻象[J].德语人文研究.2019

[5].章则名.创造性在戏剧翻译中的表现[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6].潘鹏程.作为元戏剧的史诗剧——从符号学回顾布莱希特[J].丝绸之路.2019

[7].王嘉慧.浅析布莱希特叙事体戏剧的继承与发展[D].吉林艺术学院.2019

[8].孙惠柱.从创作模式看梅兰芳与斯坦尼、布莱希特的“戏剧体系”[J].戏剧艺术.2019

[9].包大为.布莱希特的“戏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学实践及其未竟使命[J].文学评论.2019

[10].李峻岭.对朗读艺术表达范式的再探讨——斯坦尼、布莱希特、阿尔托戏剧观的观察视角[J].声屏世界.2018

标签:;  ;  ;  ;  ;  ;  ;  ;  ;  ;  

后布莱希特戏剧论文-麻文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