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变损伤论文_陈多,黄中华,张亮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蠕变损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损伤,岩石,模型,力学,孔洞,组合,塑性。

蠕变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陈多,黄中华,张亮峰[1](2019)在《基于容器壁结构蠕变损伤有限元准确性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ANSYS有限元程序中,通过修改用户定义的蠕变材料子程序,将具有损伤参数的本构模型引入到ANSYS有限元程序中,通过基于里茨法的梁与矩形板弯曲问题解的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各种数值试验表明,对于容器壁结构的蠕变分析,通过长期观测网格尺寸和对单元类型的敏感性分析,可准确预测容器壁结构蠕变损伤状况.(本文来源于《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修磊,李起伟,李倩[2](2019)在《基于断裂及高温损伤的岩石蠕变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反映热-力耦合作用下岩石蠕变变形的全过程,依据断裂力学原理提出了岩石裂纹扩展的临界损伤应力和一个新的可描述岩石在稳态蠕变阶段与临界损伤应力相关的非线性黏性分量,在传统西原模型和Burgers模型的基础上,将指数形式的损伤变量、临界损伤应力以及与其有关的非线性黏性分量引入到流变微分方程,通过迭加原理推导了考虑温度效应的单轴和叁轴压缩条件下岩石的流变本构关系,建立了岩石的热-力耦合损伤蠕变本构模型。利用不同温度、不同应力条件下花岗岩的叁轴蠕变试验曲线和本文蠕变模型的计算曲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蠕变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岩石在初始瞬态、稳态和加速蠕变阶段全过程的变形规律,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该模型为分析高温、高应力环境下岩石工程的长期变形和稳定情况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9年06期)

彭俊杰,李凯,祝凤金,刘红岩[3](2019)在《岩石单轴压缩蠕变损伤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预测岩石蠕变行为对岩石力学与工程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对岩石蠕变机理及典型蠕变曲线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在经典岩石蠕变模型如J体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损伤理论及Kachanov损伤演化定律,进而建立了一个新的岩石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第叁,对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后,引用其他学者所开展的不同轴压下岩石单轴压缩蠕变试验对该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可以发现本文所提出的模型不仅能够很好地预测岩石的稳定蠕变阶段,而且还能预测经典模型所不能反映的岩石加速蠕变变形。结果表明损伤理论能够很好地反映岩石的蠕变破坏机理,为了能够准确模拟岩石蠕变变形全过程,在经典的J体模型中引入损伤因子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白国栋,童小燕,姚磊江[4](2019)在《考虑材料初始损伤随机特性的C/SiC蠕变寿命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C/SiC复合材料作为航空发动机材料,长期服役于高温氧化环境,蠕变断裂是其主要失效形式。材料蠕变行为和材料内部结构有很大关系,由于复合材料存在初始缺陷,在服役时会导致氧化气氛扩散,造成材料蠕变断裂失效。但是,由于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不稳定性,每个试件存在差异较大的初始损伤,在C/SiC蠕变断裂寿命估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初始损伤不确定性给材料带来的随机特性。本文通过统计学分析和蠕变损伤机理结合,在C/SiC高温蠕变实验的基础上,以位移作为主控变量,研究蠕变位移规律,建立了考虑材料随机特性的C/SiC蠕变寿命估计模型。(本文来源于《强度与环境》期刊2019年05期)

许乐,温建锋,涂善东[5](2019)在《P92钢焊接接头蠕变损伤与裂纹扩展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温焊接接头由于蠕变损伤而提前失效的案例频频发生,准确预测焊接接头的蠕变损伤和裂纹扩展行为对于保证高温装备的结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延性耗竭模型并结合有限元方法,考察了结构因素对厚壁圆管焊接接头蠕变失效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蠕变裂纹萌生/扩展行为受热影响区宽度影响,细晶热影响区宽度对蠕变裂纹的萌生时间影响不大,但会改变裂纹萌生位置;相比之下,粗晶热影响区的宽度变化对裂纹萌生时间影响略大.不同坡口形式展现出不同的裂纹萌生/扩展行为,而X形坡口是四种坡口形式中的较优选择.(本文来源于《焊接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周倩瑶,秦志军,王伟,王豫宛,梅胜尧[6](2019)在《考虑塑性变形的分数阶岩石蠕变损伤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较为经典的岩石蠕变模型元件都是线性的,虽然可以较好地模拟岩石蠕变的前两个阶段,但是却无法对岩石加速蠕变阶段进行模拟,且因为忽略了蠕变初期岩石压密产生的瞬时塑性变形,模型所反映出的瞬时变形小于真实值.本文引用了裂隙压密体元件描述岩石蠕变过程中的瞬时塑性变形,通过使Riemman-Liouville分数阶微积分算子理论构建分数阶黏滞体元件,同时考虑到岩石加速蠕变阶段的岩石损伤对黏滞体的黏滞系数的影响,使得构建的分数阶黏滞体元件可以反映岩石加速蠕变阶段.将裂隙压密体和考虑损伤的分数阶黏滞体与经典的Poyting-Thomson模型进行串联组合组成新的模型,推导了新模型的蠕变方程,最后,将模型的蠕变方程与相关文献中的蠕变试验曲线进行拟合确定模型参数,同时将理论蠕变曲线与蠕变试验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了本文所建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侯智鹏,张姝,张鹏,闫晓红,杨卯生[7](2019)在《新型Cr-Co-Mo-Ni合金的高温蠕变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对500℃/950MPa条件下经845.8h蠕变断裂的一种新型Cr-Co-Mo-Ni合金的蠕变损伤进行了分析,并且对蠕变孔洞的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蠕变断裂后,基体中呈链状分布的M6C相显着粗化,平均等效直径达到3.0μm,体积分数达到3.85%;马氏体板条上析出大量弥散细小的Laves相,尺寸在10~25nm之间,面积比达20%;蠕变孔洞在密集分布的链状M6C型析出相与基体结合界面上产生,其形成与M6C相的链状聚集和显着粗化有关;并且与高密度Laves相的析出有关;因此,控制链状M6C相的析出、聚集和长大能够提高该新型合金的抗高温蠕变性能。(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艾伦,邓桂龙,刘强,李世杰[8](2019)在《组合转子疲劳-蠕变联合损伤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重型燃气轮机组合转子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组合转子整体损伤模型;将纯疲劳和纯蠕变的损伤研究作为基础,根据损伤力学累积模型将联合作用下的损伤变量表示为两种损伤的非线性迭加,揭示了疲劳-蠕变联合作用下组合转子的损伤机理;对疲劳-蠕变联合条件下组合转子的损伤规律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整体损伤模型是正确的、有效的,可为部件损伤预测组合转子的整体损伤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张亮亮,王晓健[9](2019)在《考虑初期损伤的岩石蠕变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描述岩石稳定蠕变阶段的非线性特征,现基于Kachanov提出的损伤律推导了损伤变量在衰减、等速蠕变阶段随时间的演化方程,然后根据Lemaitre应变等效原理得到了有效应力随蠕变时间、初始损伤变量和最小损伤变量的变化关系,再将有效应力代替广义开尔文蠕变模型中的Caucy应力,从而建立了考虑初期损伤的广义开尔文蠕变模型。根据泊江海子煤矿砂质泥岩的叁轴压缩蠕变试验数据对广义开尔文蠕变损伤模型进行辨识。辨识结果表明:考虑初期损伤的广义开尔文模型理论曲线和试验曲线吻合度非常高,对衰减和等速阶段的描述效果远好于传统广义开尔文模型。(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05期)

辛亚军,吕鑫,郝海春,董帅,姬红英[10](2019)在《劈裂损伤岩石胶结强化的蠕变特性与失稳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RLW-2000型叁轴流变仪,对2组13个损伤试样进行胶结重增量加载蠕变试验,研究了损伤岩石胶结试样在不同蠕变应力水平下瞬时应变与蠕变应变特性,分析了不同胶结状态及胶结厚度对试样蠕变破坏强度影响,确定了胶结厚度与试样瞬时应变、蠕变应变关系,探讨了胶结试样蠕变破坏形态,确定了胶结试样蠕变破坏基本模式。结果表明:随着蠕变应力水平提高,2组试样瞬时应变均表现为减小趋势,大理岩和粗砂岩试样蠕变应变分别表现增加与减小趋势;紧缝胶结试样蠕变破坏强度大于无胶结试样,但随着胶结厚度增加,胶结试样蠕变破坏强度呈现减小趋势;在相同蠕变应力水平下,随着胶结厚度增加,胶结试样蠕变应变呈缓慢增加趋势,但蠕变应变增加幅度小于瞬时应变;紧缝胶结试样破坏主控面单一,主控面角度近似垂直,且破裂块体较大,而厚度胶结试样破坏主控面复杂,且试样上下部滑移错动失稳明显;胶结试样蠕变破坏模式分为分离破坏模式、贯穿劈裂模式与贯穿滑移模式。(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蠕变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反映热-力耦合作用下岩石蠕变变形的全过程,依据断裂力学原理提出了岩石裂纹扩展的临界损伤应力和一个新的可描述岩石在稳态蠕变阶段与临界损伤应力相关的非线性黏性分量,在传统西原模型和Burgers模型的基础上,将指数形式的损伤变量、临界损伤应力以及与其有关的非线性黏性分量引入到流变微分方程,通过迭加原理推导了考虑温度效应的单轴和叁轴压缩条件下岩石的流变本构关系,建立了岩石的热-力耦合损伤蠕变本构模型。利用不同温度、不同应力条件下花岗岩的叁轴蠕变试验曲线和本文蠕变模型的计算曲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蠕变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岩石在初始瞬态、稳态和加速蠕变阶段全过程的变形规律,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该模型为分析高温、高应力环境下岩石工程的长期变形和稳定情况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蠕变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1].陈多,黄中华,张亮峰.基于容器壁结构蠕变损伤有限元准确性预测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李修磊,李起伟,李倩.基于断裂及高温损伤的岩石蠕变模型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

[3].彭俊杰,李凯,祝凤金,刘红岩.岩石单轴压缩蠕变损伤本构模型[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9

[4].白国栋,童小燕,姚磊江.考虑材料初始损伤随机特性的C/SiC蠕变寿命估计[J].强度与环境.2019

[5].许乐,温建锋,涂善东.P92钢焊接接头蠕变损伤与裂纹扩展数值模拟[J].焊接学报.2019

[6].周倩瑶,秦志军,王伟,王豫宛,梅胜尧.考虑塑性变形的分数阶岩石蠕变损伤模型研究[J].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侯智鹏,张姝,张鹏,闫晓红,杨卯生.新型Cr-Co-Mo-Ni合金的高温蠕变损伤[J].钢铁研究学报.2019

[8].王艾伦,邓桂龙,刘强,李世杰.组合转子疲劳-蠕变联合损伤机理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9

[9].张亮亮,王晓健.考虑初期损伤的岩石蠕变模型[J].煤矿安全.2019

[10].辛亚军,吕鑫,郝海春,董帅,姬红英.劈裂损伤岩石胶结强化的蠕变特性与失稳模式[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平均蠕变应变示意图不同裂纹深度试样的裂纹扩展机理Fig....裂纹扩展过程中蠕变损伤发展云...焊接接头不同微区的断口形貌(a)母...试样的有限元模型小冲孔试样的蠕变应变随着时间变化的...

标签:;  ;  ;  ;  ;  ;  ;  

蠕变损伤论文_陈多,黄中华,张亮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