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旋转盘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通流,换热,航空发动机,轴向,损失,压力传感器,压力。
旋转盘腔论文文献综述
郭隽,李庆[1](2018)在《轴向通流旋转盘腔流动换热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旋转盘腔内的流动和换热规律,对轴向通流旋转盘腔进行了非稳态数值模拟,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探究了流动不稳定性的发展过程,分析了盘腔内流动结构和盘面换热特性随旋转雷诺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旋转引起的正旋涡从盘罩附近开始发展,随转速的增大而变大,挤压低半径区域的强迫对流区,最终扩展到整个盘腔,盘腔中轴面的涡对数与流动不稳定性的强度有关。上游盘和下游盘的高半径区域换热强度随转速的增大而增强,下游盘低半径区域的换热强度在低转速下由于冲击作用而较强,但该冲击作用随转速的增大而减弱,低半径区域的换热强度也就随之减弱。当旋转雷诺数增大到4.94×105时,下游盘低半径区域受到的冲击作用减小到可以忽略。(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曹楠,窦志伟,罗翔,徐国强[2](2018)在《轴向通流旋转盘腔换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航空发动机压气机盘腔中流动与换热现象,采用该实验的方法对等温轴向通流旋转盘腔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工况下局部努塞尔数和平均努塞尔数的变化情况分析旋转腔中各力对流动与换热的影响,并总结努塞尔数与各无变量参数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盘腔内流动与换热主要由哥氏力、惯性力与离心力控制。腔内流动区域可划分为低半径位置惯性力占主导地位的惯性对流区与高半径位置哥氏力占主导地位的旋转对流区。轴向通流流量增大使惯性力增大,转速增高使哥氏力增大。惯性力与哥氏力的增加都会增强换热,两个力对彼此对换热的影响有削弱作用,两个力的综合作用使不同工况中不同半径位置的换热变化情况不同。平均努塞尔数与局部努塞尔数随变量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丁水汀,赵罡,邱天,于航[3](2018)在《旋转盘腔稳态换热试验的时间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稳态换热试验中,试验没有达到稳定就测量会增大误差,常见工况中盘面平均努塞尔数Nu误差的半衰期为2 500~2 700s。为判断试验是否达到稳定或可测量状态,采用瞬态计算方法对旋转盘腔换热试验的稳定时间的判定方法进行了研究。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旋转盘腔换热试验,稳定时间较长。提供了一种通过试验精度判定稳定时间和可测时间的方法,试验前可以由固体非稳态导热的傅里叶数估算可测时间。建议试验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观测传感器数值,观测时间间隔按对数规律确定,直到传感器数值不变以确定达到稳定状态。(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邓舒情[4](2016)在《压气机旋转盘腔流动与换热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压气机旋转盘腔是航空发动机中冷却空气所经流路的主要部分,具有典型的气动、传热、强度等多学科耦合特征,对压气机部件及航空发动机整机的性能和稳定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压气机旋转盘腔内流动与换热性能的准确预测是实现航空发动机高可靠性设计的关键。本论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基于单腔/多腔模型,深入探讨盘腔内中心区/近壁区涡系结构及壁面换热性能分布趋势,并进一步研究不同盘腔结构内流动与换热性能;针对起飞/巡航与怠速工况,通过对无量纲特征参数的分类分析,研究其流动与换热性能的变化规律;结合盘腔简单流固共轭传热模拟,提炼不同工况对叶片叶顶间隙影响规律。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内容:首先,针对简化的单腔和双腔模型进行了流固共轭传热数值模拟,利用已有的实验数据进行算例校核,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轴向雷诺数和旋转雷诺数对盘腔流动和换热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旋转雷诺数的提升,两盘腔内的流动结构趋于复杂,涡系增多且混乱,换热性能也明显增强。而轴向雷诺数的变化对盘腔内的流动结构影响不明显,但换热性能对此变化却较为敏感。其次,研究了多盘腔流动和换热,对真实压气机盘腔分别开展了起飞、怠速、巡航叁种工况的流动和换热研究,研究表明:不同工况下,盘腔内的流动和换热性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随着工况的变化,盘腔流动的涡系结构、流体域温度分布及固体壁面温度分布都存在明显的变化。最后,在真实压气机盘腔固体域模型上研究了盘腔的热变形,分别针对起飞、怠速、巡航叁种工况开展了热变形和温度分布规律探索,研究表明在最大转速下,盘腔热变形量变化幅值最大,且周向存在明显不均性,而随着转速的降低,这一趋势明显减小,低至怠速工况时,盘腔热变形对叶顶间隙的影响可以不考虑。(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01-01)
张翠翠,赵培涛,李扬,葛仕福[5](2014)在《低速旋转盘腔内液体流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测试平台研究了低速旋转盘腔轴向中截面的液体流动特性,并利用Realizable k-ε模型对低速旋转盘腔内液体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较好,最大相对误差为16.9%.利用模型方程研究了导流板数、导流板相对长度、进口雷诺数和旋转雷诺数对盘腔内液体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盘腔体积平均相对速度及涡量受进口雷诺数(Re)、导流板数、导流板相对长度影响较大,当进口Re从17000升至53000时,体积平均相对速度及涡量分别增加2.4倍和1.6倍;当导流板数由0提高至4时,体积平均相对速度及涡量增幅分别为62%和30%;当导流板相对长度由0.5提高至0.93时,体积平均相对速度及涡量增幅分别为114%和58%.盘腔压损主要受进口Re的影响,当进口Re从17000升至53000时,盘腔压损增长8倍,而导流板数及导流板相对长度对压损的影响较小,增幅均小于5%.为强化旋转盘腔内流体与壁面间传热,减小流体阻力,应优化进口Re、尽量增加导流板数和长度.(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赵秋月,娄德仓,郭文,王代军[6](2014)在《旋转盘腔去旋系统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带有管式减涡器的盘腔内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减涡管的长度、管径和引气鼓筒孔的外形及尺寸,对盘腔内压力损失、流动结构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管式减涡器对于降低引气气流的压力损失有显着作用,存在最佳的减涡管长度使得引气的压力损失最小;减涡管管径、鼓筒孔面积增大都会减少流动损失;在鼓筒孔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长圆形鼓筒孔的性能比圆形鼓筒孔的更优。(本文来源于《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期刊2014年05期)
张美华,刘振侠,胡剑平,张婷婷[7](2014)在《旋转盘腔瞬态响应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证发动机在飞行包线内正常运转,需研究旋转盘腔的瞬态响应特性。采用1-D模型方法和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旋转盘腔进口压力突升的情况进行非稳态数值计算,所得结果与文献中的结果进行对比,提出1-D模型方法的一些缺点,并证明了CFD计算的正确性。然后用CFD方法并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UDF编程研究了进口压力渐增、正弦变化以及盘腔尺寸对旋转盘腔流动瞬态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D模型的计算结果不能显示出CFD模型计算结果的一个高阶震荡;进口压力以不同方式变化,瞬态响应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进口压力突增和进口压力渐增响应的特征时间比进口压力正弦变化的特征时间分别增加56.0%和106.4%盘腔宽径比由0.2变化到0.39时,腔内均压变高,出口质量流量变低,特征响应时间缩短至40%当宽径比由0.2变化到0.58时,特征响应时间缩短至25%。(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4年08期)
秦敏,郭文[8](2014)在《旋转盘腔流动与换热试验准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空气系统旋转盘腔作用,及对其开展流动与换热试验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利用相似理论,推导出试验研究时应遵循的进气雷诺数、旋转雷诺数、普朗特数、旋转格拉晓夫数等相似准则及准则方程,解决了试验参数选取依据及匹配等问题,并建立了初步试验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研究成果对进行相关试验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仍需通过试验研究进行不断补充与完善。(本文来源于《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蔡旭,罗翔,徐国强,李登超,黄由之[9](2013)在《双旋转盘腔压力特性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压力传感器安装在测点测量几何结构复杂的双旋转盘腔转盘表面的压力分布及盘腔进出口的总压损失.实验结果表明:当湍流参数由0.1变化到0.4时,转盘表面的压力先随旋转雷诺数的增大而减小,之后随旋转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并且转变的湍流参数对于两个转盘是不同的.在相同湍流参数下,旋转雷诺数决定了转盘表面的压力分布曲线形状;两个旋转腔的总压损失随湍流参数的增大而增大,随旋转雷诺数的变化规律不同,右旋转腔两个入口到出口的总压损失随旋转雷诺数的变化规律也有差异.(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蔡旭,徐国强,罗翔,李登超,黄由之[10](2013)在《双旋转盘腔压力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将压力传感器安装在测点的方法,测量了几何结构复杂的双旋转盘腔两转盘表面的压力分布和进出口的总压损失。实验结果表明当湍流参数由0.1变化到0.4时,转盘表面的压力先随旋转雷诺数的增大而减小,之后随旋转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并且转捩的湍流参数对于两转盘是不同的。在相同湍流参数下,旋转雷诺数决定了转盘表面的压力分布曲线形状;两旋转腔的总压损失随湍流参数的增大而增大,随旋转雷诺数的变化规律不同,右旋转腔两个入口到出口的总压损失随旋转雷诺数的变化规律也有差异。(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05-01)
旋转盘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航空发动机压气机盘腔中流动与换热现象,采用该实验的方法对等温轴向通流旋转盘腔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工况下局部努塞尔数和平均努塞尔数的变化情况分析旋转腔中各力对流动与换热的影响,并总结努塞尔数与各无变量参数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盘腔内流动与换热主要由哥氏力、惯性力与离心力控制。腔内流动区域可划分为低半径位置惯性力占主导地位的惯性对流区与高半径位置哥氏力占主导地位的旋转对流区。轴向通流流量增大使惯性力增大,转速增高使哥氏力增大。惯性力与哥氏力的增加都会增强换热,两个力对彼此对换热的影响有削弱作用,两个力的综合作用使不同工况中不同半径位置的换热变化情况不同。平均努塞尔数与局部努塞尔数随变量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旋转盘腔论文参考文献
[1].郭隽,李庆.轴向通流旋转盘腔流动换热的数值研究[J].推进技术.2018
[2].曹楠,窦志伟,罗翔,徐国强.轴向通流旋转盘腔换热特性[J].航空动力学报.2018
[3].丁水汀,赵罡,邱天,于航.旋转盘腔稳态换热试验的时间相关性[J].航空动力学报.2018
[4].邓舒情.压气机旋转盘腔流动与换热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
[5].张翠翠,赵培涛,李扬,葛仕福.低速旋转盘腔内液体流动特性[J].过程工程学报.2014
[6].赵秋月,娄德仓,郭文,王代军.旋转盘腔去旋系统数值模拟[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14
[7].张美华,刘振侠,胡剑平,张婷婷.旋转盘腔瞬态响应特性的研究[J].推进技术.2014
[8].秦敏,郭文.旋转盘腔流动与换热试验准则[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14
[9].蔡旭,罗翔,徐国强,李登超,黄由之.双旋转盘腔压力特性实验[J].航空动力学报.2013
[10].蔡旭,徐国强,罗翔,李登超,黄由之.双旋转盘腔压力特性实验研究[C].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