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咪唑啉受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咪唑,受体,肾上腺素,阿片,细胞,神经,激酶。
咪唑啉受体论文文献综述
朱娅娜,席宏杰,薛辛辛,张茹茹[1](2019)在《咪唑啉I2受体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综述总结归纳了咪唑啉I2受体生物学功能研究的最新进展。咪唑啉I2受体配体是探讨与I2受体有关的药理作用的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工具,大量证据提示咪唑啉I2受体配体本身具有抗伤害感受性作用,并且与镇痛药的联合使用不仅增强镇痛药的抗伤害性感受性作用,还可以减轻长期使用镇痛药产生的耐受性和依赖性等副作用。咪唑啉I2受体配体的另一作用是具有确切的神经保护作用,但其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及研究。此外,一些研究表明咪唑啉I2受体具有改善阿尔兹海默病、抗抑郁、调节体温等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杨志芳[2](2018)在《I_1咪唑啉受体对α_(2A)肾上腺素受体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咪唑啉受体(Imidazoline receptors,IRs)是80年代中期Bousquet等人在研究中枢降压药可乐定的作用机制时发现的一种新型受体,被分为I_1R、I_2R、I_3R叁种亚型,其中I_1R与抑制药物成瘾、降压、抗抑郁、抗焦虑、促认知等多种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相关。I_1R与α_2肾上腺素受体(alpha 2 adrenergic receptor,α_2AR)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由于I_1R缺乏特异性工具药物,作用于I_1R的化合物也基本都能与α_2AR结合,且二者的组织与细胞分布基本一致,因此二者确切的关系一直不清楚,限制了I_1R和α_2AR功能的深入研究。α_2AR是一类重要的G蛋白偶联受体,被分为α_(2A)AR、α_(2B)AR和α_(2C)AR等不同亚型。虽然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对α_2AR的激动作用,育亨宾(Yohimbine,YOH)对α_2AR的阻断作用均没有α_2AR亚型选择性,但由于已用α_(2A)AR敲除小鼠证实与α_2AR相关的镇痛和麻醉作用是由α_(2A)AR介导的,因此,DEX和YOH是一个较好的研究α_(2A)AR镇痛和麻醉作用的工具药。本研究利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I_1R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在整体动物水平采用小鼠56℃热板、热辐射甩尾、福尔马林炎性痛及翻正反射等动物模型,以DEX为工具,研究了I_1R对α_(2A)AR的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此外,在成功建立CHO细胞分别稳定表达小鼠I_1R或小鼠α_(2A)AR,以及稳定共表达小鼠I_1R和小鼠α_(2A)AR的细胞研究模型基础上,在离体水平对I_1R调节α_(2A)AR生物功能的分子机制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在56℃热板实验中,给予DEX(40μg/kg,i.m.)30 min后,野生型小鼠舔足潜伏期为46.15±4.66 s,可能最大镇痛百分率为66.57±11.60%;而I_1R敲除小鼠舔足潜伏期为25.94±5.28 s,最大镇痛百分率为19.88±14.31%。和野生型小鼠相比,I_1R敲除小鼠舔足潜伏期和可能最大镇痛百分率显着缩短(P<0.001,n=9-11)和减低(P<0.01,n=9-11);在热辐射甩尾实验中,给予DEX(40μg/kg,i.m.)30 min后,小鼠甩尾潜伏期从60 s(野生型)显着缩短为11.64±0.77s(敲除型)(P<0.001,n=12),最大镇痛百分率从100%(野生型)显着降低为0.77±1.86%(敲除型)(P<0.001,n=12);在小鼠福尔马林致痛实验模型中,给予DEX(40μg/kg,i.m.)30 min后,实验小鼠I相痛舔足持续时间从13.50±8.77 s(野生型)显着延长到94.38±14.87 s(敲除型)(P<0.05,n=7-8),以上结果提示I_1R敲除显着下调了DEX的镇痛作用;(2)在小鼠热板实验中,在给予DEX前给予不同剂量高选择性α_2AR阻断剂育亨宾(1.5或3.0 mg/kg,i.m.)均能完全阻断DEX的镇痛作用,提示DEX上述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α_(2A)AR实现的(理由如前所述),而I_1R本身不介导DEX的镇痛作用;(3)在小鼠翻正反射模型上,DEX(800μg/kg,i.m.)能使翻正反射消失诱导时间从0.73±0.21 h(野生型)显着延长为2.63±0.40 h(敲除型)(P<0.001,n=8-9),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从10.77±0.74 h(野生型)显着缩短为7.42±0.95 h(敲除型)(P<0.01,n=8-9),给DEX后1小时内翻正反射消失率从77.8%(野生型)显着降低到0%(敲除型)(P<0.01,n=8-9),这些实验结果提示I_1R敲除显着下调DEX致小鼠翻正反射消失作用;(4)在上述整体行为水平研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研究I_1R增强α_(2A)AR激动剂DEX生物学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本实验分别建立了CHO细胞稳定单表达小鼠I_1R(CHO-I_1R)和小鼠α_(2A)AR(CHO-α_(2A)AR)的细胞系、以及稳定共表达小鼠I_1R和小鼠α_(2A)AR的细胞系(CHO-I_1R/α_(2A)AR)。在放射配体饱和实验中研究发现~3H-RX821002对CHO-α_(2A)AR细胞膜制备中的α_(2A)AR蛋白的K_d值为0.96±0.24 nmol/L,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B_(max)为0.29±0.03 pmol/mg蛋白(n=3);α_(2A)AR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I_1R在CHO细胞中有170kD和60kD两种剪接形式体存在,并且在胞膜和胞质中均有分布;(5)利用上述成功建立的稳定表达细胞模型研究发现,I_1R的表达显着升高了α_(2A)AR在细胞中的表达量(P<0.01,n=3),并显着上调DEX通过激活α_(2A)AR引起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磷酸化水平(P<0.01,n=3)。提示I_1R上调DEX对α_(2A)AR激活作用可能与I_1R增加α_(2A)AR表达和/或易化其信号转导过程相关。研究结论:1、I_1R对α_(2A)AR的功能(镇痛和致翻正反射消失)具有显着增强作用;2、I_1R上调α_(2A)AR功能可能与I_1R增加α_(2A)AR表达和/或易化其信号转导过程相关。(本文来源于《军事科学院》期刊2018-06-01)
杨志芳,赵太云,吴宁,李锦[3](2018)在《I_1咪唑啉受体对α_(2A)肾上腺素能受体表达和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细胞水平研究I_1咪唑啉受体(I_1R)对α_(2A)肾上腺素能受体(α_(2A)AR)表达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完成小鼠I_1R基因和α_(2A)AR基因的质粒测序及酶切鉴定后,分别转染CHO细胞,采用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实验、流式细胞分选技术进行阳性细胞单克隆筛选,建立分别稳定表达I_1R和α_(2A)AR的CHO细胞系,以及共同稳定表达I_1R与α_(2A)AR的CHO细胞系。采用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实验确定α_(2A)AR的亲和力及表达量,用Western印迹法研究I_1R对α_(2A)AR表达量的影响和对α_(2A)AR激动剂右美托咪定刺激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作用的影响。结果在转染小鼠I_1R和α_(2A)AR基因质粒后,CHO细胞生长正常。在为稳定表达小鼠α_(2A)AR的CHO细胞膜蛋白所做的放射性配体饱和实验中,3H-RX821002的Kd和Bmax值分别为(0.96±0.24)nmol/L和(0.29±0.03)nmol/g蛋白。在稳定表达小鼠I_1R的CHO细胞以及稳定表达小鼠α_(2A)AR的CHO细胞中再分别转染I_1R基因后,I_1R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P<0.01)。在共同稳定转染I_1R和α_(2A)AR的CHO细胞系中,I_1R的表达上调了CHO细胞中α_(2A)AR的表达水平(P<0.01),同时也进一步上调了右美托咪定激活α_(2A)AR引起的ERK磷酸化水平(P<0.01)。结论在外源表达的细胞系中,I_1R上调α_(2A)AR蛋白的表达和右美托咪定激活α_(2A)AR后的ERK磷酸化水平。本研究为后续分子水平深入探索I_1R和α_(2A)AR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李炫飞[4](2017)在《咪唑啉I_2受体拮抗剂咪唑克生通过AKT-NRF2-SMAD2/3信号通路抑制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纤维化是各种原因所致肝脏疾病的共同病理表现,其特点是肝脏内弥漫性纤维增生伴降解不足,细胞外基质大量沉积,持续发展演进为肝硬化。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的激活是肝纤维化进展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研究显示HSC的活化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细胞内活性氧ROS升高能促进纤维化信号通路TGF-β/SMAD的传导。使用抗氧化剂阻断ROS的产生能抑制HSC的活化和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延缓肝纤维化进程。咪唑啉I_2受体(I_2R)在机体内分布广泛,前期实验证实I_2R抑制剂具有良好的抗炎、抗氧化应激的效应,但是否具有抗纤维化作用尚不清楚。本实验选用常用的I_2R抑制剂咪唑克生(Idazoxan,IDA)作为研究对象,构建CC1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和TGF-β1刺激的HSC系LX2细胞模型,阐明咪唑克生在预防肝纤维进展中的作用和相关分子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做些探索性工作。第一部分:咪唑克生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的保护作用目的:构建CC1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和TGF-β刺激的LX2细胞模型,检测咪唑克生的抗纤维化保护作用。方法:1、体内实验:选取18-22g雄性C57BL/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8只)、咪唑克生对照组(8只)、肝纤维化模型组(8只)和咪唑克生治疗组(8只)。将CC14和橄榄油以2:3体积比混合,通过腹腔注射各组小鼠,每周两次,每次0.8ml/kg。咪唑克生注射剂量为3mg/kg,每次与CC14同时注射。在第8周时,称重后处死所有小鼠,收集血清和肝脏标本。HE、天狼星红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和纤维化改变,血生化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的含量,ELISA检测血清中IL-1β、IL-6、TNF-α和TGF-β的水平,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α-SMA和Col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p-SMAD2、SMAD2、p-SMAD3和SMAD3的表达。2、体外实验:体外培养人永生化肝星状细胞系LX2细胞,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PBS)、TGF-β刺激组(5ng/ml TGF-β)、低剂量咪唑克生治疗组(25μM IDA+5ng/ml TGF-β)、中剂量咪唑克生治疗组(50μM IDA+5ng/ml TGF-β)和高剂量咪唑克生治疗组(100μM IDA+5ng/ml TGF-β)。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浆和细胞核中p-SMAD2、SMAD2、p-SMAD3和SMAD3的表达,以及细胞中α-SMA和Col1的表达。结果:1、体内实验:CC14腹腔注射8周后,肝纤维化模型组小鼠体重减轻、肝重增加、肝重体重比明显增高,而咪唑克生治疗组小鼠有明显改善。HE、天狼星红和Masson染色显示,肝纤维化模型组小鼠肝脏出现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小叶结构紊乱、中央静脉周围及汇管区纤维沉积,而咪唑克生治疗组小鼠有明显改善。血生化和ELISA检测显示,咪唑克生能明显减轻肝纤维化小鼠血清中ALT、AST、TBil、IL-1β、IL-6、TNF-α和TGF-β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咪唑克生能明显减轻肝纤维化小鼠肝脏中SMAD2和SMAD3的磷酸化水平。2、体外实验:TGF-β诱导活化的LX2细胞在受到咪唑克生干预处理后,SMAD2和SMAD3的磷酸化明显降低、转位入核受限,α-SMA和Col1的表达也明显减少。结论:咪唑克生可以预防和改善CC14诱导的小鼠肝脏纤维化,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肝星状细胞TGF-β-SMAD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第二部分:咪唑克生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抑制肝脏氧化应激反应目的:检测咪唑克生在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和LX2细胞模型中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同时验证这种作用是否与NRF2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方法:1、在正常对照组、咪唑克生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和咪唑克生治疗组共4组小鼠中,使用Western Blot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过氧化氢酶(CAT)、血红素氧合酶(HO-1)、依赖还原型辅酶Ⅰ/Ⅱ醌氧化还原酶(NQO-1)和Nrf2的表达,酶活力试验检测肝组织总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酶活力。在正常对照组、TGF-β刺激组、低剂量咪唑克生治疗组、中剂量咪唑克生治疗组和高剂量咪唑克生治疗组共5组LX2细胞中,使用Western Blot检测SOD2、CAT、HO-1和NQO-1表达,以及Nrf2和Keap1分别在细胞浆和细胞核内的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检测NRF2在细胞内定位,EMSA实验检测NRF2与DNA的结合活力。2、体内基因沉默:选取18-22g雄性C57BL/6J小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肝纤维化模型组(12只)和咪唑克生治疗组(12只)共3大组。每大组又分为2小组,分别注射对照腺病毒和NRF2腺病毒沉默颗粒。将CC14和橄榄油以2:3体积比混合,通过腹腔注射各组小鼠,每周两次,每次0.8ml/kg。咪唑克生注射剂量为3mg/kg,每次与CC14同时注射。在注射8周后,处死所有小鼠,收集血清和肝脏标本。HE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改变,酶活力试验检测肝组织中GPx和SOD的酶活力,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HO-1、NQO-1、p-SMAD2、SMAD2、p-SMAD3、SMAD3、α-SMA和Col1的表达。3、体外基因沉默:将体外培养的LX2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PBS)、TGF-β刺激组(5ng/ml TGF-β)和咪唑克生治疗组(100μM IDA+5ng/ml TGF-β)共3大组。每大组又分为2小组,分别给予对照慢病毒和NRF2慢病毒沉默颗粒刺激。酶活力试验检测细胞中GPx和SOD的酶活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HO-1、NQO-1、p-SMAD2、SMAD2、p-SMAD3、SMAD3、α-SMA和Col1的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检测α-SMA的表达。结果:1、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SOD2和CAT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SOD和GPx酶活力明显减弱,而咪唑克生治疗后能明显改善。TGF-β刺激LX2细胞能明显降低SOD2和CAT的表达和酶活力,同时促进活性氧ROS的产生,而咪唑克生治疗后能明显改善。2、咪唑克生能显着促进肝纤维化小鼠HO-1、NQO-1和Nrf2的表达,同时能促进LX2细胞中HO-1和NQO-1的表达,以及Nrf2的转位入核和与DNA结合力。3、在小鼠体内抑制NRF2的表达后,HE和天狼星红染色显示咪唑克生对纤维化小鼠肝脏保护作用减弱,酶活力实验显示咪唑克生对SOD和GPx酶活力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Western Blot显示咪唑克生对抗氧化酶HO-1和NQO-1表达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对SMAD2/3磷酸化和α-SMA、Col1的表达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4、在LX2细胞中抑制NRF2的表达后,酶活力试验显示咪唑克生对SOD和GPx酶活力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试验显示咪唑克生对抗氧化酶HO-1和NQO-1表达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对SMAD2/3磷酸化和α-SMA、Col1的表达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结论:咪唑克生能够抑制CC1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的氧化应激反应,从而抑制HSC的活化和小鼠肝纤维化的进展,其作用机制与促进NRF2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第叁部分:咪唑克生通过AKT-NRF2-SMAD信号通路抑制HSC活化和肝纤维化进展目的:检测咪唑克生对肝纤维化小鼠和TGF-β刺激的LX2细胞中AKT信号通路的作用,同时验证咪唑克生是否通过AKT-NRF2信号通路发挥抗纤维化作用。方法:1、在正常对照组、咪唑克生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和咪唑克生治疗组共4组小鼠中,使用Western Blot检测p-AKT和AKT的表达;在正常对照组、咪唑克生对照组、TGF-β刺激组、低剂量咪唑克生治疗组、中剂量咪唑克生治疗组和高剂量咪唑克生治疗组共5组LX2细胞中,使用Western Blot检测p-AKT和AKT的表达。2、选取18-22g雄性C57BL/6J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8只)、肝纤维化模型组(8只)、咪唑克生治疗组(8只)、哌立福辛干预组(8只)。将CC14和橄榄油以2:3体积比混合,通过腹腔注射各组小鼠,每周两次,每次0.8ml/kg,复制肝纤维化模型。咪唑克生注射剂量为3mg/kg,哌立福辛(PE)注射剂量为20mg/kg,每次与CC14同时注射。在注射8周后,处死所有小鼠,收集血清和肝脏标本。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改变,免疫组化观察肝脏α-SM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p-AKT、AKT、NRF2、HO-1、NQO-1、p-SMAD2、SMAD2、p-SMAD3和SMAD3的表达。3、将体外培养的LX2细胞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PBS)、TGF-β刺激组(5ng/ml TGF-β)、咪唑克生治疗组(100μM IDA+5ng/ml TGF-β)和哌立福辛干预组(5μM PE+100μM IDA+5ng/ml TGF-β)。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浆p-AKT、AKT、p-SMAD2、SMAD2、p-SMAD3、SMAD3、α-SMA和Col1的表达,以及细胞核NRF2、SMAD2和SMAD3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NRF2的细胞定位,EMSA检测NRF2与DNA的结合活力。结果:1、在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和TGF-β刺激的LX2细胞模型中,咪唑克生能显着促进AKT的磷酸化表达。2、在小鼠体内使用哌立福辛抑制AKT磷酸化表达后,天狼星红染色显示咪唑克生对纤维化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显示咪唑克生对NRF2、HO-1和NQO-1表达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对SMAD2/3的磷酸化和α-SMA表达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3、在LX2细胞中使用哌立福辛抑制AKT磷酸化表达后,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显示咪唑克生对NRF2的转录入核和DNA结合力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对SMAD2/3的磷酸化以及α-SMA和Col1的表达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结论:咪唑克生能够抑制CC1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纤维化进展,其作用机制与调控肝星状细胞AKT-NRF2-SMDA信号通路的传导有关。(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7-04-01)
姜蕾[5](2015)在《胍丁胺-I1咪唑啉受体系统对阿片成瘾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阿片成瘾,俗称“吸毒”。不仅严重损害成瘾者健康,而且引发一系列重大的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问题,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已成为世界性公害。因此,深入研究阿片成瘾神经生物学机制,寻找理想的防复吸靶标,研发自身不成瘾且具有防复吸作用的新药具有重大生物学意义。课题组前期经过系统的研究发现,胍丁胺本身不成瘾,能预防和治疗阿片躯体和精神依赖、缓解稽延症状、防复吸。在细胞水平和整体水平提示胍丁胺可能是通过激活I1咪唑啉受体(I1 imidazoline receptor,I1R)发挥上述抗阿片成瘾的作用,因此胍丁胺-I1R可能构成了一个新的阿片功能调节系统,为阿片成瘾的治疗提供了可能的新靶点和新机制。然而,胍丁胺本身并不是I1R的高特异性激动剂,同时还能与??-肾上腺素受体(?2-adrenergic receptor,?2-AR)结合,且对NMDA受体、电压门控钙通道具有阻断作用,抑制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并且以上五个作用靶点均与阿片成瘾有密切关系。因此I1R在阿片成瘾中的作用尚不能完全确定。所以,本课题组构建了IRAS(imidazoline receptor antisera selected protein)基因敲除小鼠,经证实I1R候选蛋白IRAS具有天然I1R生物学特征,为研究I1R调节阿片成瘾的作用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模型和工具。本课题旨在采用IRAS(I1R)基因敲除小鼠系统研究I1R在阿片成瘾中的调节作用以及胍丁胺在小鼠中的抗阿片成瘾作用。本文的主要发现如下:(一)I1R在阿片精神依赖过程中的作用。(1)自身给药模型是动物操作性条件反射模型,最大程度地模拟了人类从用药到成瘾的主观能动性,反映了成瘾的形成、维持、戒断及复吸的动态过程,成为最具有测试效度的模型,为研究成瘾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有利于动态的分析I1R在阿片成瘾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固定比率1(fixed ratio 1,FR1)训练程序下,在单剂量海洛因(0.025 mg/kg/次注射,i.v.)诱导的小鼠自身给药实验中发现,I1R敲除小鼠自身用药行为显着高于野生型小鼠。在海洛因诱导自身给药的量效曲线研究中,I1R敲除小鼠的海洛因量效曲线较野生型小鼠向上移动,提示I1R敲除后对海洛因的药物效应的反应性是增强的(敏感性增加)。从上述海洛因量效曲线中可以观察到,I1R敲除小鼠自身用药行为(有效鼻触次数)和药物摄入量显着高于野生型小鼠。以上实验结果证明I1R敲除能显着上调海洛因的正性强化作用。首次发现I1R对海洛因成瘾可能具有负性调节作用。(2)在基础行为观察实验中I1R敲除后不影响小鼠的自发活动;单次急性给予吗啡(5、10 mg/kg,s.c.)后,I1R敲除小鼠运动距离低于野生型;在吗啡(5、10 mg/kg,s.c.)诱导的行为敏化实验中,野生型小鼠可以显着形成10mg/kg吗啡诱导的行为敏化行为,而敲除型小鼠不能。这与海洛因诱发自身给药实验结果并不一致,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结果表明,海洛因诱导小鼠自身给药模型中I1R敲除后增强了阿片成瘾的敏感性,这与前期胍丁胺激活I1R后具有抗阿片成瘾作用的结果相一致。(二)在获得I1R完全敲除模式动物后,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特异性,减少系统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我们又构建了神经元特异性I1R敲除小鼠模式动物。对首批获得的神经元特异性敲除小鼠我们首先进行了基础生理及与精神行为学相关的测试。(1)在蔗糖诱导自然奖赏实验中,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对5%蔗糖诱导的自身用药行为无显着性差异,提示干扰神经元表达的I1R不影响自然奖赏行为。(2)在基础痛阈的测定模型中,热板实验结果表明,I1R神经元特异性敲除小鼠的基础痛阈减弱,提示神经元中I1R可能参与疼痛的调节。而该发现与前期研究中胍丁胺激活I1R发挥弱的镇痛作用的结果相一致。(3)在阿片类物质吗啡诱导的高活动性实验中,单次给予吗啡(4、8、16mg/kg,s.c.),均能显着增高野生型和I1R神经元特异性敲除小鼠的活动度,且两者无显着性差异。以上结果提示,I1R神经元特异性敲除不影响生理性自然奖赏效应,同时神经元的I1R可能对疼痛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胍丁胺激活I1R发挥弱的镇痛作用,增强吗啡镇痛从而降低吗啡躯体依赖的形成,所以神经元的I1R也可能参与阿片类物质成瘾的调节。而神经元特异性敲除后对于中高剂量吗啡的反应性无显着性变化。(叁)基于本研究的I1R敲除动物为小鼠,而前期研究中胍丁胺具有抗阿片精神依赖的作用均是在大鼠上获得的,因此我们预先采用与敲除动物遗传背景相近的C57BL/6J小鼠进行研究,观察胍丁胺对吗啡诱导的行为敏化所致的精神依赖的药理学作用。(1)胍丁胺(1-80 mg/kg,s.c.)不影响小鼠自发活动和急性吗啡(10 mg/kg,s.c.)诱导的小鼠高活动性;对吗啡诱导行为敏化有减弱的趋势,并无显着性差异。(2)胍丁胺具有多个作用靶点,如I1R、?2-AR、NMDA受体等。其中对?2-AR的亲和力仅次于I1R,另有研究表明I1R和?2-AR存在功能上的交互作用。因此我们联合给予?2-AR选择性拮抗剂育亨宾观察胍丁胺对阿片成瘾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如下:育亨宾(2 mg/kg,i.p.)单独给药不影响实验动物自发活动和急性吗啡致高活动性。当育亨宾(2 mg/kg,i.p.)与胍丁胺(80 mg/kg,s.c.)共同给药时显着降低小鼠急性吗啡致高活动性和行为敏化的形成。提示育亨宾阻断?2-AR的同时胍丁胺激活I1R具有拮抗吗啡正性强化作用及精神依赖的作用。以上结果提示,胍丁胺在小鼠的阿片精神依赖模型中具有一定的抗阿片成瘾效应,但不完全与大鼠的结果(胍丁胺抑制吗啡诱发大鼠行为敏化的形成)相一致,并且其是否通过I1R发挥作用,需在敲除小鼠中进行深入研究。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特异性敲除I1R增强了阿片成瘾的敏感性,与胍丁胺激活I1R抗成瘾的作用相呼应;而神经元特异性敲除小鼠不影响自然奖赏效应,其基础痛阈减弱与胍丁胺激活I1R发挥弱的镇痛效应相一致;并且胍丁胺联合育亨宾用药在野生型小鼠中具有一定的抗阿片成瘾的作用。提示胍丁胺-I1咪唑啉受体可能构成了一个新的阿片功能调节系统,成为理想的抗阿片成瘾的药物靶标。(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期刊2015-06-09)
潘伟男,邓水秀[6](2015)在《咪唑啉受体及其激动剂和拮抗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咪唑啉受体不仅与血压调节、胰岛素分泌、神经元保护、肾脏排钠利尿、促进细胞增殖等重要生理功能相关,还参与了抑郁症、帕金森病、海洛因成瘾、亨廷顿舞蹈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精神神经疾病的发生过程。本文就咪唑啉受体的生物学特征及其激动剂和拮抗剂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实用药物与临床》期刊2015年05期)
邱艳艳[7](2014)在《咪唑啉Ⅰ_2受体相关配体的辨别刺激效应研究及其镇痛机制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咪唑啉受体(Imidazoline receptors)广泛分布于人体,目前发现的咪唑啉受体有叁个亚型Ⅰ1、Ⅰ2和Ⅰ3。其中Ⅰ2受体主要分布于大脑的最后区、弓状核、脚间区、松果体和室管膜等。Ⅰ2受体已被证实具有镇痛、抗抑郁和神经保护等作用,因此被认为是治疗部分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在靶点。体外配体结合实验已发现了一些高选择性的Ⅰ2受体配体,而目前在体内水平系统全面的比较和探讨Ⅰ2受体配体的药理学作用机制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本课题第一部分采用药物辨别实验研究Ⅰ2受体配体的大鼠辨别刺激效应(特定剂量的某种药物控制着动物的操作行为),比较不同Ⅰ2受体配体的异同点,探讨Ⅰ2受体的药理学机制,为更好地研究Ⅰ2受体药理学功能奠定基础。Ⅰ2受体配体CR4056具有一定的镇痛效应,但是Ⅰ2受体其它配体是否能减弱炎性疼痛和神经性疼痛,目前尚无研究报道,因此在本课题第二部分第一章我们首次验证并比较不同Ⅰ2受体配体在炎性疼痛和神经性疼痛模型中的镇痛效应,研究发现反复使用Ⅰ2受体配体并不产生耐受和交叉耐受效应,而且Ⅰ2受体配体可明显减弱大鼠的情绪性疼痛,这些研究结果表明Ⅰ2受体配体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为了比较Ⅰ2受体配体与其他常用镇痛药的药理学作用的异同,在本课题第二部分第二章我们采用研究冲动行为的延迟折扣模型比较了叁种具有镇痛效应且来自不同神经递质系统的药物,I2受体配体cR4056、阿片类镇痛药吗啡(Morphine)和肾上腺素α2受体激动剂镇痛药可乐定(Clonidine)。Ⅰ2受体的分子结构以及下游信号通路目前尚不清楚。由于Ⅰ2受体可能与μ阿片受体具有一定的重合效应,研究发现PKCε/ERK通路在Morphine的镇痛效应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在本课题的第叁部分运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探讨PKCε/ERK通路是否参与介导Ⅰ2受体产生镇痛效应的分子机制。目的:(1)研究Ⅰ2受体配体的辨别刺激效应,比较不同I2受体配体的异同点,探讨Ⅰ2受体的药理学机制。(2)研究Ⅰ2受体配体在炎性疼痛和神经性疼痛模型中的镇痛效应,探讨反复使用Ⅰ2受体配体是否可以产生耐受和交叉耐受效应。(3)比较Ⅰ2受体配体CR4056与其他药理学机制的镇痛药对大鼠冲动行为的影响是否有差异。(4)首次探讨Ⅰ2受体配体产生镇痛效应的分子机制。方法:(1)药物辨别实验:每组8只SD(Sprague-Dawley)大鼠,共5组(2-BFI、CR4056、 BU224、Phenyzoline和Tracizoline组)。在以食物颗粒为奖赏的两杆操作箱中,训练大鼠分别辨别5.6mg/kg的2-BFI和生理盐水、10mg/kg的CR4056和生理盐水、5.6mg/k的BU224和生理盐水、32mg/kg的Phenyzoline和生理盐水,10mg/kg的Tracizoline和生理盐水。在分别能辨别出2-BFI、CR4056、BU224、 Phenyzoline和Tracizoline的各组大鼠中,进行Ⅰ2受体配体(2-BFI、CR4056、 BU224、Phenyzoline、Tracizoline、Idazoxan和RS45041)的相互替代测试、其它神经递质系统配体(μ阿片受体激动剂Morphine和Methadone、NMDA受体拮抗剂Ketamine、单胺氧化酶抑制剂Harmane、α2受体激动剂Clonidine和多巴胺受体间接激动剂Methamphetamine)的替代测试、训练药物(2-BFI、CR4056、BU224和Phenyzoline)与Ⅰ2受体其它配体的组合测试以和训练药物与其它神经递质系统拮抗剂(a2受体拮抗剂Yohimbine、μ阿片受体拮抗剂Naltrexone、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Haloperidol和5-HT2A受体拮抗剂MDL100907)的组合测试。根据替代测试结果(完全替代、部分替代或者不能替代训练药物的辨别刺激效应)以及组合测试结果(增强、减弱或者不影响训练药物的辨别刺激效应)比较不同配体的异同,研究Ⅰ2受体的体内受体药理学机制。(2)疼痛模型的建立和疼痛测量的方法:大鼠接受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手术(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或脚掌被注射0.1ml的弗氏完全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CFA),建立神经性疼痛和炎性疼痛模型;在两种疼痛模型中,分别急性和慢性注射不同的Ⅰ2受体配体,运用范式弗莱毛方法(von Frey filiament)测试大鼠的机械性疼痛阈值(pain withdrawal threshold, PWT),运用发热光源刺激大鼠的足底,测试大鼠的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 PWL)和运用条件性逃避/回避(a place escape/avoidance paradigm)实验方法测试大鼠的情绪性疼痛。(3)延迟折扣实验:训练两组大鼠选择立即得到的较小的食物奖赏或延迟的较多的食物奖赏,建立延迟折扣模型,分别注射I2受体配体CR4056、μ阿片受体激动剂Morphine和α2受体激动剂Clonidine后,测试正常状态下叁种镇痛剂对大鼠的冲动行为的影响;药物测试完成后其中一组大鼠接受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手术,另一组大鼠仅暴露坐骨神经(假手术),再次分别注射CR4056、Morphine和Clonidine,测试在疼痛状态下叁种镇痛剂对大鼠的冲动行为的影响。(4) Western blot实验:四组SD大鼠,分别为SS(脚掌注射盐水+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组、CS(脚掌注射CFA+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组、CB(脚掌注射CFA+腹腔注射10mg/kg2-BFI)组和SB(脚掌注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10mg/kg2-BFI)组,脚掌注射生理盐水或者CFA24h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10mg/kg的2-BFI,30min后断头处死大鼠。分别取四组大鼠的海马和脊髓,运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Western blot检测p-PKC、PKC、p-ERKERK在海马和脊髓中的变化。结果:(1)大鼠可以学习辨别出5.6mg/kg的2-BFI,10mg/kg的CR4056,5.6mg/kg的BU224和32mg/kg的Phenyzoline,大鼠经过100天训练仍无法辨别出Tracizoline和生理盐水。(2)在能辨别出2-BFI的大鼠中进行替代测试和组合测试,结果显示:I2受体其它配体CR4056、BU224、Tracizoline、RS45041和Idazoxan能完全替代2-BFI的辨别刺激效应;而仅Phenyzoline不能替代2-BFI的辨别刺激效应。Morphine和Methadone部分替代2-BFI的辨别刺激效应。在组合测试中,Tracizoline和Phenyzoline不影响2-BFI的辨别刺激效应,Idazoxan增强2-BFI的辨别刺激效应;Naltrexone、 Haloperidol和MDL100907均不影响2-BFI的辨别刺激效应。(3)在能辨别出CR4056的大鼠中进行替代测试和组合测试,结果显示:I2受体其它配体Tracizoline、Phenyzoline、RS45041和Idazoxan能完全替代CR4056的辨别刺激效应;而BU224不能替代CR4056的辨别刺激效应;2-BFI部分替代CR4056的辨别刺激效应。Morphine部分替代CR4056的辨别刺激效应;其它神经递质系统配体Ketamine、Clonidine、Harmane和Methamphetamine不能替代CR4056的辨别刺激效应。在组合测试中,Idazoxan、Tracizoline和BU224增强CR4056的辨别刺激效应,使CR4056的辨别刺激效应曲线向左移动。Yohimbine、 Naltrexone、Haloperidol和MDL100907均不能替代CR4056的辨别刺激效应,且不影响CR4056的辨别刺激效应。(4)在能辨别出BU224的大鼠中进行替代测试和组合测试,结果显示:I2受体其它配体2-BFI、CR4056、Tracizoline、Phenyzoline、RS45041和Idazoxan能完全替代BU224的辨别刺激效应。其它神经递质系统配体Morphine、Ketamine和Clonidine部分替代BU224的辨别刺激效应;Methamphetamine不能替代BU224的辨别刺激效应;与CR4056和2-BFI组大鼠不同的是,Harmane和Yohimbine可剂量依赖替代BU224的辨别刺激效应。在组合测试中,Idazoxan并不影响BU224的辨别刺激效应,而Tracizoline能增强BU224的辨别刺激效应。Naltrexone、 Haloperidol和MDL100907均不能替代BU224的辨别刺激效应,且不影响BU224的辨别刺激效应。(5)在能辨别出Phenyzoline的大鼠中进行替代测试和组合测试,结果显示:I2受体其它配体2-BFI、BU224、CR4056、Tracizoline、RS45041和Idazoxan能完全替代Phenyzoline的辨别刺激效应。其它神经递质系统配体Morphine、Ketamine和Clonidine部分替代Phenyzoline的辨别刺激效应;Methamphetamine不能替代Phenyzoline的辨别刺激效应;与BU224组大鼠相似,Harmane和Yohimbine可剂量依赖替代Phenyzoline的辨别刺激效应。在组合测试中Naltrexone、Haloperidol和MDL100907均不影响Phenyzoline的辨别刺激效应。(6)I2受体配体(2-BFI、BU224和Tracizoline)剂量依赖减弱CFA诱导的炎性疼痛。I2/α2受体拮抗剂Idazoxan减弱2-BFI在CFA炎性疼痛模型和CCI神经性疼痛模型中的镇痛效应。2-BFI可以增强Morphine的镇痛效应,表现出相加的效应。在CFA炎性疼痛模型和CCI神经性疼痛模型中,2-BFI和CR4056反复给药7-9d后不产生药物耐受和交叉耐受。在CFA炎性疼痛模型和CCI神经性疼痛模型中,I2受体配体(2-BFI、BU224和CR4056)能减弱大鼠的情感性疼痛。(7)成功建立延迟折扣模型,大鼠在没有延迟折扣的情况下,整个训练过程大鼠都选择较多的食物奖赏,在有延迟折扣的情况下,随着得到食物奖赏延迟时间的延长,大鼠逐渐从选择延迟的较多食物奖赏转向选择立即的较少的食物奖赏。I2受体配体CR4056不影响正常大鼠的冲动行为,μ阿片受体激动剂Morphine和α2受体激动剂Clonidine明显增强大鼠的冲动行为;在疼痛状态下,CR4056、Morphine和Clonidine对大鼠冲动行为的影响与正常状态下对大鼠冲动行为的影响一致;疼痛本身并不影响大鼠的冲动行为。(8)各组大鼠海马区或者脊髓L4-L6节段的p-PKCε和PKCs无显着性差异;海马区的p-ERK1/2和ERK1/2亦无显着性差异,但是CS组ERK1/2磷酸化有一定增强的趋势。在脊髓L4-L6节段,CFA诱导的疼痛和Ⅰ2受体配体2-BFI都能增强ERK1/2的磷酸化,而且2-BFI能减少ERK1/2的表达。结论:(1)大鼠可以辨别出大部分Ⅰ2受体相关配体(2-BFI、CR56、BU224和Phenyzoline),其辨别刺激效应由Ⅰ2受体特异性介导,而与μ阿片受体、α2受体、5-HT2受体、NMDA受体以及多巴胺D2受体等无关。这些结果表明Ⅰ2受体配体具有显着的精神活性,能够产生特异性的主观效应。(2)Ⅰ2受体相关配体具有类似的药理学机制,但并不完全一致,提示可能存在Ⅰ2受体亚型,而各配体对Ⅰ2受体亚型具有不同的亲和性。与现有文献报道结果不同的是,Idazoxan不具有Ⅰ2受体拮抗剂特征,而与BU224类似,表现出Ⅰ2受体的部分激动剂特征。(3)不同的Ⅰ2受体配体均可明显减弱大鼠的神经性和炎性疼痛,长期使用不产生耐受和交叉耐受效应,且其对大鼠冲动行为的影响与其他镇痛药不同。这提示Ⅰ2受体配体有可能开发成为一类全新作用机制的镇痛药。(4) PKCε/ERK通路可能不参与调控12受体产生镇痛效应的分子机制,其具体镇痛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4-10-10)
童巧文,朱英标,郑荣远[8](2013)在《咪唑啉2受体配体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行为学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咪唑啉2受体配体(2BFI)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的行为、病理和脑脊髓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免疫C57BL/6小鼠制作EAE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药物干预组(EAE+2BFI 5 mg·kg~(-1)组、EAE+2BFI 10 mg·kg~(-1)组、EAE+2BFI 20 mg·kg~(-1)组)、阳性对照组(EAE+NS组)、正常对照组(完全福氏佐剂+NS组),观察比较各组行为学和病理组织学的变化,通过RT-PCR技术测定大脑和脊髓MMP-9 mRNA水平,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测2BFI对大脑组织MMP-9阳性表达的影响。结果与EAE+NS组比,2BFI 10、20 mg·kg~(-1)药物干预组的最高行为学评分和病理变化均有减轻;而且叁种不同剂量2BFI干预组大脑和脊髓组织MMP-9mRNA水平和大脑组织中MMP-9阳性表达均较EAE+NS组明显降低。结论 2BFI对EAE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调节抑制MMP-9,保护血脑屏障,减少炎症细胞通过血脑屏障有关。(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3年06期)
邱艳艳,李俊旭,何小华[9](2013)在《咪唑啉I_2受体神经药理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咪唑啉I2受体是一种非G蛋白偶联受体,其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近年大量研究表明I2受体通过相关配体介导多种行为学效应。激活咪唑啉I2受体可能产生镇痛、抗抑郁、调节阿片受体功能、神经元保护等多种药理学作用。该文着重介绍了I2受体的分布、细胞定位、分子结构、信号转导、内源性配体和选择性配体及其相关神经药理学效应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神经药理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李佳,郑荣远,夏念格,殷为勇,韩钊[10](2012)在《左旋咪唑与咪唑啉2受体的放射性受体配基实验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左旋咪唑(LMS)在体外实验中能否与正常大鼠脑组织咪唑啉2受体(I_2R)结合;LMS在体内长期处理能否引起大鼠脑内I_2R的变化。方法:通过正常大鼠脑组织I_2R与放射性配基的竞争结合实验,测定其平衡解离常数(K_i)及50%的放射性配基结合被取代所需的竞争剂浓度(IC_(50)),观察LMS与I_2R在体外的结合能力。通过LMS长期体内处理大鼠脑组织I_2R饱和结合实验,测定LMS长期处理大鼠和对照组大鼠脑组织I_2R密度和亲和力的变化。结果:体外实验发现,LMS能与[~3H]-2BFI竞争结合大鼠脑组织的I_2R,且具有浓度依赖性。IC_(50)值为1.292×10~(-5)mol·L~(-1),K_i值为9.796×10~(-6)mol·L~(-1)。大鼠体内长期LMS处理,其脑组织I_2R密度明显上调(P<0.05),而亲和力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左旋咪唑在体外能与脑组织I_2R直接结合,可能是I_2R的配基。左旋咪唑长期作用于体内能引起脑组织I_2R密度的上调。(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2年12期)
咪唑啉受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咪唑啉受体(Imidazoline receptors,IRs)是80年代中期Bousquet等人在研究中枢降压药可乐定的作用机制时发现的一种新型受体,被分为I_1R、I_2R、I_3R叁种亚型,其中I_1R与抑制药物成瘾、降压、抗抑郁、抗焦虑、促认知等多种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相关。I_1R与α_2肾上腺素受体(alpha 2 adrenergic receptor,α_2AR)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由于I_1R缺乏特异性工具药物,作用于I_1R的化合物也基本都能与α_2AR结合,且二者的组织与细胞分布基本一致,因此二者确切的关系一直不清楚,限制了I_1R和α_2AR功能的深入研究。α_2AR是一类重要的G蛋白偶联受体,被分为α_(2A)AR、α_(2B)AR和α_(2C)AR等不同亚型。虽然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对α_2AR的激动作用,育亨宾(Yohimbine,YOH)对α_2AR的阻断作用均没有α_2AR亚型选择性,但由于已用α_(2A)AR敲除小鼠证实与α_2AR相关的镇痛和麻醉作用是由α_(2A)AR介导的,因此,DEX和YOH是一个较好的研究α_(2A)AR镇痛和麻醉作用的工具药。本研究利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I_1R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在整体动物水平采用小鼠56℃热板、热辐射甩尾、福尔马林炎性痛及翻正反射等动物模型,以DEX为工具,研究了I_1R对α_(2A)AR的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此外,在成功建立CHO细胞分别稳定表达小鼠I_1R或小鼠α_(2A)AR,以及稳定共表达小鼠I_1R和小鼠α_(2A)AR的细胞研究模型基础上,在离体水平对I_1R调节α_(2A)AR生物功能的分子机制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在56℃热板实验中,给予DEX(40μg/kg,i.m.)30 min后,野生型小鼠舔足潜伏期为46.15±4.66 s,可能最大镇痛百分率为66.57±11.60%;而I_1R敲除小鼠舔足潜伏期为25.94±5.28 s,最大镇痛百分率为19.88±14.31%。和野生型小鼠相比,I_1R敲除小鼠舔足潜伏期和可能最大镇痛百分率显着缩短(P<0.001,n=9-11)和减低(P<0.01,n=9-11);在热辐射甩尾实验中,给予DEX(40μg/kg,i.m.)30 min后,小鼠甩尾潜伏期从60 s(野生型)显着缩短为11.64±0.77s(敲除型)(P<0.001,n=12),最大镇痛百分率从100%(野生型)显着降低为0.77±1.86%(敲除型)(P<0.001,n=12);在小鼠福尔马林致痛实验模型中,给予DEX(40μg/kg,i.m.)30 min后,实验小鼠I相痛舔足持续时间从13.50±8.77 s(野生型)显着延长到94.38±14.87 s(敲除型)(P<0.05,n=7-8),以上结果提示I_1R敲除显着下调了DEX的镇痛作用;(2)在小鼠热板实验中,在给予DEX前给予不同剂量高选择性α_2AR阻断剂育亨宾(1.5或3.0 mg/kg,i.m.)均能完全阻断DEX的镇痛作用,提示DEX上述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α_(2A)AR实现的(理由如前所述),而I_1R本身不介导DEX的镇痛作用;(3)在小鼠翻正反射模型上,DEX(800μg/kg,i.m.)能使翻正反射消失诱导时间从0.73±0.21 h(野生型)显着延长为2.63±0.40 h(敲除型)(P<0.001,n=8-9),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从10.77±0.74 h(野生型)显着缩短为7.42±0.95 h(敲除型)(P<0.01,n=8-9),给DEX后1小时内翻正反射消失率从77.8%(野生型)显着降低到0%(敲除型)(P<0.01,n=8-9),这些实验结果提示I_1R敲除显着下调DEX致小鼠翻正反射消失作用;(4)在上述整体行为水平研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研究I_1R增强α_(2A)AR激动剂DEX生物学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本实验分别建立了CHO细胞稳定单表达小鼠I_1R(CHO-I_1R)和小鼠α_(2A)AR(CHO-α_(2A)AR)的细胞系、以及稳定共表达小鼠I_1R和小鼠α_(2A)AR的细胞系(CHO-I_1R/α_(2A)AR)。在放射配体饱和实验中研究发现~3H-RX821002对CHO-α_(2A)AR细胞膜制备中的α_(2A)AR蛋白的K_d值为0.96±0.24 nmol/L,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B_(max)为0.29±0.03 pmol/mg蛋白(n=3);α_(2A)AR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I_1R在CHO细胞中有170kD和60kD两种剪接形式体存在,并且在胞膜和胞质中均有分布;(5)利用上述成功建立的稳定表达细胞模型研究发现,I_1R的表达显着升高了α_(2A)AR在细胞中的表达量(P<0.01,n=3),并显着上调DEX通过激活α_(2A)AR引起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磷酸化水平(P<0.01,n=3)。提示I_1R上调DEX对α_(2A)AR激活作用可能与I_1R增加α_(2A)AR表达和/或易化其信号转导过程相关。研究结论:1、I_1R对α_(2A)AR的功能(镇痛和致翻正反射消失)具有显着增强作用;2、I_1R上调α_(2A)AR功能可能与I_1R增加α_(2A)AR表达和/或易化其信号转导过程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咪唑啉受体论文参考文献
[1].朱娅娜,席宏杰,薛辛辛,张茹茹.咪唑啉I2受体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J].现代医学.2019
[2].杨志芳.I_1咪唑啉受体对α_(2A)肾上腺素受体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8
[3].杨志芳,赵太云,吴宁,李锦.I_1咪唑啉受体对α_(2A)肾上腺素能受体表达和功能的影响[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8
[4].李炫飞.咪唑啉I_2受体拮抗剂咪唑克生通过AKT-NRF2-SMAD2/3信号通路抑制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7
[5].姜蕾.胍丁胺-I1咪唑啉受体系统对阿片成瘾的调节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
[6].潘伟男,邓水秀.咪唑啉受体及其激动剂和拮抗剂的研究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
[7].邱艳艳.咪唑啉Ⅰ_2受体相关配体的辨别刺激效应研究及其镇痛机制的初步探讨[D].武汉大学.2014
[8].童巧文,朱英标,郑荣远.咪唑啉2受体配体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行为学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J].浙江医学.2013
[9].邱艳艳,李俊旭,何小华.咪唑啉I_2受体神经药理学研究进展[J].神经药理学报.2013
[10].李佳,郑荣远,夏念格,殷为勇,韩钊.左旋咪唑与咪唑啉2受体的放射性受体配基实验观察[J].中国药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