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叉毛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阜康,因子,活性,过渡带,自由基,化学成分,结构。
叉毛蓬论文文献综述
王莹[1](2015)在《叉毛蓬乙酸乙酯段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菌、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叉毛蓬(Petrosimonia sibirica L.)属于藜科(Chenopodiaceae)叉毛蓬属(Petrosimonia)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气候干燥的新疆大部分盐碱地以及沙漠地区,是新疆地区非常典型的沙生植物。无论藜科植物的种类还是数量在新疆的分布都是最多的。叉毛蓬是新疆沙漠地区十分重要的防风固沙植物,能有效改良土壤盐碱性,而且具有很好的饲用价值。目前,国内外对叉毛蓬的研究仅体现了其在遗传学和生态学两个方面的价值,而缺乏对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本论文在课题已有的基础上利用活性追踪方法对叉毛蓬氯仿段和乙酸乙酯段的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并对分离纯化得到的酚类化合物和一个吡唑类化合物进行了抗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主要结果:1、通过薄层层析色谱、硅胶柱层析色谱、凝胶柱层析色谱等分离纯化技术,从叉毛蓬的氯仿段和乙酸乙酯段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结合1H-NMR、13C-NMR和MALDI-TOF-MS等波谱技术,化学结构得到确定的11个化合物分别为:3-(4-氯苯基)-1-苯基-1H-吡唑-4-甲醛(3-(4-chlorophenyl)-1-phenyl-1H-pyrazole-4-carbaldehyde)、对羟基苯甲酸甲酯(Methyl-4-hydroxybenzoate)、正二十九烷(Nonacosane)、4-羟基苯甲醛(4-hydroxybenzaldehyde)、4-羟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ic acid)、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甲酯(Methyl-3-hydroxy-4-methoxybenzoate)、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β-hydroxypropiovanillone)、α-菠甾醇(α-spinasterone)、2-羟基苯甲酸(2-hydroxybenzoic acid)、腺苷(adenosine)、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最后利用其物理化学性质如熔点进一步验证其结构的准确性,前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叉毛蓬中分离得到。2、以七株细菌和两株真菌为供试菌,通过对最低抑菌浓度(MIC)和半抑制浓度(IC50)值的测定来评估从叉毛蓬中分离得到的四个酚类化合物和一个吡唑类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3-(4-氯苯基)-1-苯基-1H–吡唑-4-甲醛(A),4-羟基苯甲酸(K)对所选择的9株菌的大多数菌有抑制作用。其中3-(4-氯苯基)-1-苯基-1H-吡唑-4-甲醛(A)对所选择的9株菌的多数菌有抑制作用,但抑菌效果较一般;4-羟基苯甲醛对土壤农杆菌和番茄早疫病菌表现出最强的抑制活性,MIC值分别为0.05,0.05 mg/m L,IC50值分别为0.0351,0.0166 mg/m L,其活性强于阳性对照硫酸链霉素,MIC值分别为〉1,0.2mg/m L,IC50值分别为0.0950,0.1631 mg/m L,并且这五种化合物对大肠杆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4-羟基苯甲酸对番茄疮痂病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表现出了有效的抑制作用,对这几种靶标菌的MIC值分别为0.2,0.05,0.05 mg/m L,IC50分别为0.1197,0.0449,0.0454 mg/m L均强于阳性对照硫酸链霉素的抑菌活性。这五种化合物中,4-羟基苯甲酸甲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最好的抑制活性,但是仍低于阳性对照硫酸链霉素对同种菌的抑制活性。3、采用DPPH法和FRAP法两种抗氧化作用的方法测定了从叉毛蓬氯仿段和乙酸乙酯段提取物中分离出的5个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选定的5种化合物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在DPPH法和FRAP法中均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IC50值为0.1948 mg/m L,强于阳性对照抗坏血酸和TBHQ,IC50值分别为0.2826,1.2692 mg/m L,FRAP值为3.728 mmol/g,但低于阳性对照,FRAP值为5.593,12.502 mmol/g.(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5-06-01)
王莹,孙文,张静晗,徐丽丽,杨红兵[2](2015)在《叉毛蓬化学成分的体外抗菌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叉毛蓬全株首次分离出4-羟基苯乙酮(1)、紫丁香酸(2)、金圣草黄素(3)、香草酸(4)、4-羟基-3-甲基苯乙醇(5)、N-[2-(3,4-二羟基苯基)-2-羟基乙基]-3-(4-甲氧基苯基)丙-2-稀酰胺(6)和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7)7个化合物。通过MTT法测定这7个化合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多数化合物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中化合物2对枯草芽孢杆菌,化合物5对大肠杆菌,化合物7对番茄疮痂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作用均强于阳性对照硫酸链霉素对同种菌的抑制。用DPPH和FRAP两种方法测定了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DPPH方法中化合物6的抗氧化活性最好,IC50值为0.2452 mg/m L,在FRAP方法中化合物5有最好的抗氧化活性,FRAP值为9.402 mmol/g,强于阳性对照抗坏血酸。(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5年02期)
孙文,王莹,孙叶帅,朱林,马瑶[3](2014)在《叉毛蓬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植物中探寻能够清除自由基的天然抗氧化剂是目前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研究了新疆藜科植物叉毛蓬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本研究采用乙醇加热回流法提取叉毛蓬中的有效成分,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再分别以DPPH、邻苯叁酚自氧化和FRAP叁种抗氧化活性分析方法对乙醇粗提物及各段提取物进行抗氧化评价,且与阳性对照抗坏血酸(AA)和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叉毛蓬不同溶剂提取物均有清除DPPH自由基、O2-·自由基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还原能力,但均弱于阳性对照AA和TBHQ。(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孙文[4](2013)在《叉毛蓬氯仿段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菌、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叉毛蓬(Petrosimonia sibirica L.)是藜科(Chenopodiaceae)叉毛蓬属(Petrosimonia)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新疆,是新疆的特色植物。叉毛蓬具有很好的饲用价值,是荒漠草场中良好的牧草之一。目前,国内外对叉毛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传学和生态学方面,有关其化学成分和活性研究的报道较少。本文对叉毛蓬不同溶剂提取物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筛选,采用活性追踪的分离方法对叉毛蓬的氯仿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又进行了抗菌、抗氧化活性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叉毛蓬的石油醚提取物、氯仿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进行总酚、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并且采用叁种不同的抗氧化性评价方法对叉毛蓬的各段提取物进行研究,它们分别是DPPH自由基、O2-自由基清除力的测定及铁离子还原能力的测定。结果发现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总酚、总黄酮含量最高,其次是氯仿提取物,同时乙酸乙酯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也最好。由此可推测,叉毛蓬的氯仿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可能含有丰富的生物碱、黄酮、有机酸等活性成分。2、通过薄层层析、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等分离纯化技术,从叉毛蓬的氯仿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并运用1H-NMR、13C-NMR和MS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正十六碳醇(n-hexadecanol,CMP-1)、十四烷酸-4-羟基苯乙酯(4-hydroxyphenethyl tetradecanoate, CMP-2)、4-羟基苯乙酮(4-hydroxyacetophenone,CMP-3)、黑麦草内酯(loliolide,CMP-4)、紫丁香酸(syringicacid,CMP-7)、金圣草黄素(chrysoeriol,CMP-8)、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CMP-10)、香草酸(vanillic acid,CMP-11)、4-羟基-3-甲氧基苯乙醇(4-hydroxy-3-methoxybenzene ethanol,CMP-12)、N-[2-(3,4-二羟基苯基)-2-羟基乙基]-3-(4-甲氧基苯基)丙-2-烯酰胺(N-[2-(3,4-dihydroxyphenyl)-2-hydroxyethyl]-3-(4-methoxyphenyl)prop-2-enamide,CMP-13)、骆驼蓬碱(harmine,CMP-14)、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isorhamnetin-3-O-rutinoside,CMP-15)和2,5-二甲氧基苯醌(2,5-dimethoxy-benzoquinone,CMP-16)。这13个化合物都是首次从叉毛蓬中分离得到。3、以7株细菌和2株真菌为供试菌,通过最低抑制浓度和抑制中浓度两值的测定来评价从叉毛蓬中分离出的7个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CMP-7和CMP-15的抗菌活性较好,其中CMP-7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其MIC值为0.05mg/mL,抑制中浓度为0.0220mg/mL;CMP-15对番茄斑点病菌、番茄疮痂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MIC值分别为0.2mg/mL、0.2mg/mL和0.1mg/mL,IC50值分别为0.1331mg/mL、0.1056mg/mL和0.0549mg/mL。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活性最强的是CMP-12,其MIC值为0.05mg/mL,抑制中浓度IC50值为0.0349mg/mL。对表皮球菌的抑制效果最强的是CMP-13,MIC值和IC50值分别为0.1mg/mL和0.0426mg/mL。4、采用DPPH法和FRAP法检测了叉毛蓬中7个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CMP-13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其IC50值为0.2452mg/mL。CMP-12的还原能力最强,其FRAP值为9.402mmol/g,比阳性对照AA的还原能力还强。(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3-11-01)
王祎玲,毕润成,闫桂琴,赵桂仿[5](2006)在《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叉毛蓬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环境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RAPD分子标记分析了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叉毛蓬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运用ORIGIN软件,对叉毛蓬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土壤因子进行了回归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叉毛蓬种群具有高的遗传多样性(P=98.7%)。亚种群的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与土壤中的钠离子、氯离子含量显着负相关(P=0.042、P=0.0408);遗传多样性指数与土壤中的电导率、含水量无显着相关关系;多态位点比率(P)与土壤中的全钾含量显着相关(P=0.011),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Nei基因指数与有机质呈极显着负相关(P=0.0030、P=0.0015),与全磷、全氮负相关,但没有达到显着水平。叉毛蓬为旱生植物,利用有限的水分就可以完成生活史,水分没有成为一种限制性因子;土壤中的氯盐在维持叉毛蓬亚种群遗传多样性方面可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与遗传多样性显着相关的限制性因子,对叉毛蓬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具有一定的选择压力;同时处于贫瘠土壤上的叉毛蓬机体能够更加完全地利用土壤中的限制性养分,与土壤养分表现出负相关关系。另外,用随机引物检测到的叉毛蓬种群77个位点中有11个位点的基因频率与过渡带土壤因子存在着显着相关,表明这些位点对土壤因子具有特殊的敏感性。新疆阜康地区绿洲荒漠过渡带中叉毛蓬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特性可能是亚种群对所处微生境长期适应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王祎玲[6](2003)在《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叉毛蓬居群的遗传结构及其与生态因子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叉毛蓬(Petrosimonia sibirica)属于藜科叉毛蓬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仅分布在我国新疆地区的北部。叉毛蓬植物是叉毛蓬属中较为进化的一类。目前对叉毛蓬的研究很少,本文试图运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叉毛蓬居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并且探讨其与生境的相关性,为探明荒漠植物的遗传背景、系统演化及制定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用2×CTAB法提取叉毛蓬居群的总DNA,效果良好,提取物可用于随后的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优化的RAPD反应体系可以得到清晰、稳定可重复性高的扩增带。用RAPD分子标记对叉毛蓬5个亚居群共98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14个10碱基寡聚核甘酸引物共检测到77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76个,多态位点比率为98.7%。亚居群2的多态位点比率最大,亚居群5的多态位点比率最小。按所检测的多态位点比率排列各亚居群的顺序为:亚居群2>亚居群1>亚居群4>亚居群3>亚居群5。多态位点比率结果表明叉毛蓬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 利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估计5个亚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叉毛蓬亚居群内和亚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9.33%和30.67%,遗传变异大部分存在于亚居群之内。又利用Neis指数估计叉毛蓬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也表明大部分的分子变异存在于亚居群之内(69.48%)。但叉毛蓬亚居群的遗传分化系数(G_(ST))为0.3052,说明亚居群间已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发生。5个亚居群间的遗传距离的矩阵显示亚居群2与亚居群4的遗传距离最大,亚居群1与亚居群2的遗传距离最小,分别为0.2445和0.1258,亚居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664,也说明5个亚居群之间产生了遗传分化。 叉毛蓬亚居群的基因流N_m=1.138,低于一般广布种的基因流水平(N_m=1.881),且远低于毛乌素沙地柠条的基因流(N_m=5.9529),相对有限的基因流可能在叉毛蓬居群遗传分化的维持中起着作用。 根据RAPD数据对叉毛蓬98个个体进行Ward聚类分析,结果可将98个个体都能区分开,5个亚居群都有明显以彼此为中心聚集的趋势,说明各亚居群间已有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亚居群4、5最先聚合,表明亚居群个体间的一致度较高,异质性较低。这可能是由于亚居群4、5所处环境的相对一致性;亚居群1、2也是由于所处环境的相对一致性,之后聚为一支。最后,亚居群3与其他居群聚为一类,表明个体间的差异较大,这可能是由于各个个体所处的微生境各不相同所致。 用PCA法分析了叉毛蓬的遗传变异与生境的关系。结果表明:98个个体在前叁个主分量中占总信息量的62.9既。第一主分量包含的信息量为28.53%,第二主分量包含的信息量为21.32%,第叁主分量包含的信息量为13.05%。X轴为第一主分量,98个个体的投射点分别集中在四个区间在一2~一1区间以亚居群1为主,一1~0区间以亚居群2为主,O一1区间以亚居群3、4为主,1~3区间以亚居群5为主。从个体在x轴的梯度变化规律来看,基本上反映了水分、养分的关系。Y轴为第二主分量,从Y轴上个体的投射点的分布梯度来看,基本上反映了经度变化的趋势。Z轴为第叁主分量,从个体的投射点看,5个亚居群集中在两个区间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中易溶性盐分变化的规律。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叉毛蓬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标与土壤中的易溶性盐分呈显着负相关(尸<0.05),表明易溶性盐分在维持叉毛蓬亚居群遗传多样性方面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与土壤中的水分呈不相关关系(尸>0.05),但遗传距离却与水分呈显着相关(尸<0.05),说明水分在叉毛蓬植物的分布上可能起着作用,但在长期的适应干早环境过程中,叉毛蓬植物可以利用土壤中有限的水分,完成它的生活史。同时,环境因子与叉毛蓬居群中的某些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关性显着(尸<0.05),说明这些位点对环境因子比较敏感。环境因子的变化引起了基因频率的变化,表明环境因子差异在叉毛蓬居群的遗传分化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即环境因子差异导致的选择差异可能在遗传分化中起着作用。另外,研究表明叉毛蓬5个亚居群的遗传距离与空间距离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表明空间距离在叉毛蓬居群的遗传分化贡献中不起作用。 综合上述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①叉毛蓬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压力。②叉毛蓬居群间产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和分子变异,遗传分化的产生可能由于亚居群间相对有限的基因流和亚居群所处的微环境不同所致。③叉毛蓬亚居群已经表现出对局部微生境的适应,成为过渡带上稳定发展的亚居群。(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3-06-06)
王祎玲,闫桂琴,徐莉,李珊,张林静[7](2003)在《新疆阜康荒漠地区叉毛蓬居群的遗传结构和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RAPD技术,对新疆阜康荒漠地区叉毛蓬进行了居群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用14个随机引物对5个叉毛蓬亚居群的98个个体进行了RAPD扩增,共检出3919条扩增片段,多态带3868条,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8.7%;2Shannon多样性指数 HPOP/HSP=0.6933 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 HS/HT=0.6948 显示出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叉毛蓬亚居群内,遗传分化系数 GST=0.3052 表明亚居群间的分子变异占居群总遗传变异的30%以上;35个叉毛蓬亚居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817,变异范围从0.1258到0.2445,与同一物种亚种间遗传距离的变幅较一致 0.02~0.20 ,表明5个亚居群间产生了遗传分化;4叉毛蓬亚居群的基因流Nm=1.138,低于一般广布种的基因流水平 Nm=1.881 ,且远低于毛乌素沙地柠条的基因流 Nm=5.9529 ,相对有限的基因流可能在叉毛蓬居群遗传分化的维持中起着作用.以上分析表明,尽管大部分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于叉毛蓬亚居群内,但5个亚居群间已有明显遗传分化的趋势.(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3年05期)
叉毛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叉毛蓬全株首次分离出4-羟基苯乙酮(1)、紫丁香酸(2)、金圣草黄素(3)、香草酸(4)、4-羟基-3-甲基苯乙醇(5)、N-[2-(3,4-二羟基苯基)-2-羟基乙基]-3-(4-甲氧基苯基)丙-2-稀酰胺(6)和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7)7个化合物。通过MTT法测定这7个化合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多数化合物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中化合物2对枯草芽孢杆菌,化合物5对大肠杆菌,化合物7对番茄疮痂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作用均强于阳性对照硫酸链霉素对同种菌的抑制。用DPPH和FRAP两种方法测定了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DPPH方法中化合物6的抗氧化活性最好,IC50值为0.2452 mg/m L,在FRAP方法中化合物5有最好的抗氧化活性,FRAP值为9.402 mmol/g,强于阳性对照抗坏血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叉毛蓬论文参考文献
[1].王莹.叉毛蓬乙酸乙酯段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菌、抗氧化活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
[2].王莹,孙文,张静晗,徐丽丽,杨红兵.叉毛蓬化学成分的体外抗菌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英文)[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5
[3].孙文,王莹,孙叶帅,朱林,马瑶.叉毛蓬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4].孙文.叉毛蓬氯仿段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菌、抗氧化活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
[5].王祎玲,毕润成,闫桂琴,赵桂仿.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叉毛蓬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环境适应性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6
[6].王祎玲.新疆阜康绿洲沙漠过渡带叉毛蓬居群的遗传结构及其与生态因子的相关研究[D].西北大学.2003
[7].王祎玲,闫桂琴,徐莉,李珊,张林静.新疆阜康荒漠地区叉毛蓬居群的遗传结构和分化[J].西北植物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