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松:亚里士多德“潜能”和“现实”的界限研究论文

靳松:亚里士多德“潜能”和“现实”的界限研究论文

[摘 要]潜能-现实理论是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潜能”和“现实”是构成潜能-现实理论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剖析潜能-现实理论的重点和难点,故而“潜能”和“现实”的界定成为重中之重。若想对二者进行概念界定,就需要回答“什么是‘潜能’”“什么是‘现实’”,但当概念细分为这两个具体问题之后,“潜能”和“现实”的界定便陷入了缺乏文本支撑的困境。因而对于“潜能”和“现实”的界定研究只能通过概念的阐释以及概念之间的相关性对比,归纳总结“潜能”和“现实”的特性来展开。

[关键词]潜能;现实;形式;质料;运动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其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其中“实体”是其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形而上学》以实体作为研究主线,同时引入范畴、质料-形式、潜能-现实、种属、公式、神等概念对实体加以说明。潜能-现实理论是推进实体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见证着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由四因说转为二因说,最后通向“纯形式”的发展路向,故而“潜能”和“现实”的界定问题成为剖析潜能-现实理论的首要问题。

“潜能”是亚里士多德潜能-现实理论的重要概念,其在《形而上学》中的相关定义是“潜能不仅是那种本性就是运动或被他物所运动的东西,……而且一般说来也是运动和静止的全部本原。”这是将潜能与运动相联系,潜能离不开运动。除此之外“潜能”还有几种重要的含义:首先,欧文斯(Joseph owens)指出,“在其他东西中变化或者它自身作为其他东西的变化的原则是潜能”[1]。实际上是强调了变化在潜能含义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汪子嵩对于潜能的说明:“从定义上说,从潜能的最初意义——即‘能’和‘能力’说,潜能就是有可能变为现实的”。[2]汪子嵩将潜能类比于“能”和“能力”,但是也在如此类比的同时强调了变化的重要性。再次,刘国峰认为“根据亚氏(亚里士多德)对潜能这一范畴的界定,它至少有三种含义:一是能或能力,二是可能,三是潜能。”[3]最后,李涛对潜能的归纳:“潜能的基本意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示含有某种能力,另一方面表示某种潜在性,是能力未进入运用的状态”。[4]由此可见,潜能是与运动和变化密切相关的,潜能不仅包含着潜在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一种变化的原则。潜能要承担双方面的可能,一个事物在潜能变为现实之前,它始终有着“能”和“不能”的两种动作方向,例如一个人可以“坐”也可以“站”,但是变为现实后便只能有一个动作或者“站”或者“坐”,这也是潜能所包含的重要含义。综合看来“潜能”含义的界定与“现实”是紧密相连的,“潜能”是“现实”的载体和前提,而“现实”是“潜能”的目标和指归。但“潜能”之所以为“潜能”,也需要满足诸多条件。

截至2018年8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76684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其中,一般债务109320亿元,专项债务67364亿元;政府债券174118亿元,非政府债券形式存量政府债务2566亿元。

潜能的含义中蕴含着潜能之为潜能的相关条件,在何种条件下才可以将A称为是潜在的B,何种条件下这种关系不能成立。潜能的条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第一,A必须是最接近B的质料。在现实生活中最简单的辨别质料方法是寻找“什么做的”里面的“什么”,例如这个箱子是木头做的,那么木头就是箱子的质料。所谓最接近的质料就是离箱子最近的质料,如果箱子是铁做的,而铁是石头做的,那么我们就不可以说铁箱子是石头做的,而只能取其最近的质料也就是铁。在这个例子中A是铁,B是铁箱子,A是最接近B的质料,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说A是潜在的B。这里需要澄清两个概念——“最初质料”和“最近质料”,从词义上就可看出这两者的对立关系,而“初”(远)和“近”指的距离实体的远近。亚里士多德通过语词学分析对二者进行界定,“如若存在着某种最初的东西,另外的东西不再说成是那个做的,这种东西就是最初质料”。[5]这是对“最初质料”的明确定义,而“最近质料”与其相反被表述为“那个”,所以构成“潜能”的条件不是“最初质料”而是“最近质料”。第二,A必须有内在成为B的“能”或“能力”。这个条件可以用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来解释——“一颗煮熟的种子”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是关于诚实的,但是放在这里却十分合适。这其实就是一个用种子种花然后选国王的故事,但是种子是熟的,是不可能种出来漂亮的花朵的,于是最后捧着空花盆的小男孩继承了王位。在这个例子中,种子是花朵的最近质料,满足前面讨论的第一个条件,但是种子在被煮熟时失去了内在成为花的“能”和“能力”,于是不论小男孩对种子如何殷勤培育都不能长出来花朵,是因为种子失去了成为花的潜能。这里A是种子,B是花朵,A失去了内在成为B的“能”或“能力”,于是A永远不能成为B,所以只有当A有内在成为B的“能”或“能力”的时候,才能说A是潜在的B。第三,A成为B不能有外部阻碍。第一和第二条件都是从内在部分来讲的,而第三个条件则是从外在部分来讲。不论A成为B如何符合内在条件,显然都是需要外部条件支持的。例如种子具有长成花朵的所有内部条件,但是正逢干旱酷暑,没有水来滋润便无法长成。这里A是种子,B是花朵,干旱酷暑的天气是外部条件,由于外部条件的阻碍,A无法成为B。故而,A成为B是不能有外部阻碍的。由此可见,A成为潜在的B是需要内外两个条件同时满足的,正如萨克斯(Joe Sachs)所言:“无论何时,只有内外条件同时满足,没有阻碍时才能称之为潜能。”[6]故而,如若A要成为潜在的B,必须在满足内外条件的同时没有阻碍才能实现。这是“潜能”实现的三个条件,条件阐述的过程也凸显出“潜能”和“现实”的紧密联系,故而在对“潜能”做了基本交代之后,需要对“现实”的含义及其意义进行梳理。

有关“现实”的定义,布鲁塔诺认为:“亚里士多德并未给予我们任何关于它(现实)的定义,并且明确宣称在此根本无须要求任何定义,因为‘现实’这一概念是如此源始的、简单的概念以至于它不容许任何的定义”。[7]通观《形而上学》全书,其中并未明确涉及“潜能”和“现实”的相关定义,故而只能对亚里士多德现实理论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描述,力求在不进行任何定义描述的基础之上,了解亚里士多德的“现实”理论。第一,现实是一种不同于潜能的存在方式。正如里夫(C.D.C.Reeve)所言:“认为现实是不同于我们所讲的潜能的一种存在方式。”[8]里夫将我们所说的“现实”写作“Activity”(活动)。第二,现实是潜能实现的途径。布鲁尔(Christopher Bruell)对现实的描述也是与潜能相联系的,“‘现实’是与潜能相联系的,潜能是预先假设,即使潜能应该被了解,也只能通过现实的方式。”[9]布鲁尔认为现实是潜能实现的途径。第三,现实连同完全实现。“现实这个词连同完全实现,最主要来自运动,并进一步延伸到其他事物,不过人们认为现实能力更主要的是运动。”[5]这实际上就是将现实同运动和实现联系在一起。但是现实如何能与完全实现连同,还主要从现实和完全实现的希腊文来解释。“我们将‘埃奴季亚’<实现>一字,联系到‘隐得来希’<完全实现>,主要是将动变延伸向其他事物;因为实现的严格解释限于‘动作’”。[10]由此可见,“现实”是一种不同于“潜能”的存在方式,“现实”与“潜能”相联系,并且和运动有关意味着完全实现,现实是潜能的实现途径,是潜能的目的。现实的性质主要表现在现实和运动的关系中,“运动”一词主要出现在《物理学》中,其在分析“潜能—现实”理论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故而在此对“运动”的分析也是围绕着《形而上学》一书。亚里士多德将“运动”和“现实活动”当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加以区分,“运动”是连接潜能和现实的重要媒介,潜能通过运动变为现实,但是并不是只要运动了的潜能就都会变成现实,这里就存在着“运动”和“现实活动”之间的区分。“运动”是指“那些有界限的实践没有一个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5]例如,学习和减肥,学习并不意味着已经学到了,减肥也不意味着已经变瘦了,学习和减肥只是为了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而已,由此看来学习和减肥,以及类似的许多活动都只能称之为“运动”,而不是亚里士多德所讲的“现实活动”。可是有限事物都有个终点,一旦运动达到了终点便可以称之为“现实活动”,这其实就是“运动”和“已经运动了”的区别。从字面上看“运动”是正在进行时,而“已经运动了”就是现在完成时,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完成的动作,例如“学习”和“已经学习了”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后者是前者的完成时态,也就是后者比前者多了个运动的结果,正是这个结果使前者不完满的运动趋向完满。

“现实活动”与“运动”不同,“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内的活动;例如:在同时,我们看着也见到了,求知也懂得了,思索也想到了。”[10]这里的实践就是后来亚里士多德所言的“现实活动”,这句话直接指出“现实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性质,就是目的寓于自身的活动之中。例如:观看和思想,观看的同时意味着已经看到了,思想的同时也意味着已经在思想了,进一步来讲,观看的目的是为了观看,思想的东西是为了思想,不论是观看和思想,还是类似的其他事情,究其本身都是其运动的目的,故而这种活动被称为是“现实活动”。现实的性质就蕴含在“运动”和“现实活动”的关系之中,现实是已经完成了的运动,是以其本身为目的的活动。

3.最后,在新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新科技普遍应用的背景下,很多企业仍然存在发展程度不一致的现象,特别是一些传统企业,还处于知识经济影响下的“盲区”。事实上,任何一家企业都需要根据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相关变化,对自己的经营发展做出一些调整,如果自己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就需要聘请专业的企业来帮助自己完成改造。时代在变化,大众的消费行为也在变化,连“星巴克”都与“天猫”进行合作,在网上卖咖啡了。这就说明只有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各种要求,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运动”是亚里士多德重要的哲学概念,而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同“现实活动”的联结,同时在于对“潜能”的阐述和说明。“运动”大多数都被理解为在时间和空间之下的位移运动,将“运动”和“静止”相对立,其中也包括由参照物而来的“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而所有这些都是将“运动”看成是位移运动。不可置否“运动”的含义中包含着位移运动,但在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范围之中,“运动”绝不仅仅只是位移运动,而更多地带有形而上学的色彩,这也是“运动”能联结“潜能”和“现实”的重要原因。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三卷对“运动”进行了定义:“潜能的事物(作为潜能者)的实现即是运动。”[11]这不仅仅是“运动”的定义,更表明了“运动”同“潜能”和“现实”的重要联系。而这就是将“运动”视为一个过程,一个由“潜能”到“现实”的实现过程。而“潜能”和“现实”的转化离不开“质料”和“形式”的辩证作用,“潜能”的实现过程可以视为是“质料”到“形式”的辩证运动发展过程。“质料是还没有实现的潜能,形式是已经实现的现实。质料要实现自己,要向现实发展,最后获得形式。所以,从质料到形式是一个辩证的运动发展过程。”潜能-现实理论是与质料-形式理论紧密结合的,“潜能”的实现过程就是质料到形式辩证发展的过程,“形式”的完全实现就是潜能-现实理论过程的尽头。而“运动”推动整个“潜能”实现过程之中的主导者是形式,“形式不仅是生成的起点,而且是生成的终点,同时,它在整个生成过程中都居于支配地位,主导着整个生成。”形式之所以是主导的,主要在于其是生成的起点和终点,作为起点是因为其内在的目的性,而作为终点是因为形式的实现标志着现实的完成和整个过程的完整。所以,形式在潜能-现实理论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潜能”的实现源于质料对形式的渴望,这主要涉及潜能-现实理论过程中的动力问题,“潜能”为何可以通过形式的实现达到现实,主要是在质料之中拥有对形式的渴望。李猛指出:“任何自然物中自身内部存在成为另一个东西的倾向和可能性。这样一种倾向和可能性,以及二者之间存在关系的构成,就是运动的本质特征”。[12]这实际上就是将潜能-现实理论中的推动力直接归于“形式”,这也间接澄清了亚里士多德“运动”的形而上学内涵。

充分地内部调研和外部调研,最终目的是为系统 《需求方案》的合理性、充分性和完整性负责,这个过程是允许循环迭代的,充分地前期调研论证是为保证后期项目有序推进的重要基础;立项、招标过程是将《需求方案》转化为《需求实现方案》的重要手段,务必要谨慎、字斟句酌,确保最终的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方案能够将需求转化为现实;以此来保证系统最终的成功运行和顺利验收。

以上便是对“潜能”和“现实”的初步界定,但是由于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的文本中并未明确提及其内涵,故而其二者的边界问题也是众多学者颇有争议的地方。但不论是否能明确界定二者的边界,其大致的内涵还是有迹可循的,重点是借助“运动”对二者内涵的澄清是“潜能”和“现实”理论研究的重要路径,而潜能-现实理论是亚里士多德“实体”研究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故而“潜能”和“现实”内涵研究对亚里士多德“实体”研究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Joseph Owens.The Doctrine of Being in the Aristotelian Metaphysics[M].Canada:Hunter Rose Company,1978:403.

[2]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77-187.

[3]刘国峰.亚里士多德的对立统一思想——以潜能与现实的关系为视角[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4]李涛.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成全学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

[5]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79-185.

[6]Joe Sachs.Aristotle’s Metaphysics[M].Mexico:Green Lion Press,1999:175.

[7]弗朗茨·布鲁塔诺.根据亚里士多德论“是者”的多重含义[M].溥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72.

[8]C.D.C.Reeve.Aristotle Metaphysics[M].Britain: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1984:149.

[9]Christopher Bruel.Aristotle As Teacher[M].America: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2014:197.

[10]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93-200.

[11]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9.

[12]李猛.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定义:一个存在的解释[J].世界哲学,2011,(2):179.

[基金项目]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科2019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ZMYYJS2019006)。

[作者简介]靳松(1974-),男,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古希腊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9)08-0082-03

[收稿日期]2019-05-15

[责任编辑:李瑞]

标签:;  ;  ;  ;  ;  ;  ;  ;  ;  ;  ;  ;  

靳松:亚里士多德“潜能”和“现实”的界限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