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核子散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核子,场论,截面,相对论,夸克,弹性,相移。
核子散射论文文献综述
孙进[1](2019)在《核子—核子散射协变手征有效场论的两圈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征有效理论在核力等的应用研究起始于Weinberg1990年提出的建议:先用手征有效场论在非相对论框架下按照手征幂次规则逐级构建核子-核子(NN)势能,之后利用薛定谔方程求解其振幅或者计算波函数。随后大量文献采用手征有效理论研究核力及相关问题,取得了相当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有一个问题一直没在场论框架下被满意解决:非微扰重整化问题。几年前本小组采用协变手征理论细致分析了 NN散射一圈图,发现在贡献最大的箱图中,有两种破坏手征幂次规则的贡献:一种是核子质量引起的定域项,一种是有限的非定域项。第一种可以由定域抵消项减除掉,第二种因非定域而不能减除,属“反常”贡献。显然后者须被求和或非微扰处理,但因其有限而不应再面临非微扰重整化困难。这样一来,手征理论的自洽性也得到保证。这是协变一圈图分析的结论。本文继续从协变形式的手征有效理论出发,计算NN散射的两圈图振幅。本文主要考虑以箱图为骨架,由核子和π介子的自能、核子和π介子相互作用顶角的修正等而得到一系列的NN散射两圈图振幅。在减除时,将采用两种减除方案,一是粒子物理尤其是QCD计算中普遍采用的(?)方案,另一种则是上面一圈图中采用的将核子质量引起的破坏幂次规则的定域贡献也减除掉的方案,此处称为扩展的(?)(extended (?),E(?)),该方案与单重子手征有效论的EOMS方案一脉相承。由前者((?))得到的振幅严重破坏手征微扰展开的幂次规则,后者(E(?))得到的振幅中仅余非定域“反常”贡献,剩下的均是满足手征幂次规则的贡献。结果显示,一圈图的结论依然正确,并且非定域“反常”贡献在两圈图水平上还有更多新内容。这意味着NN散射必须在协变框架下以合理的方式计入圈图的所有“反常”贡献。换言之,本文的研究显示,核力的手征有效场论应该采用协变或者相对论性形式并结合恰当的减除方案,其中的“反常”贡献则需要恰当而有效的求和或非微扰处理。这些结论将对最终建立一个满意的核力手征有效场论提供非常积极的意义和线索。(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7)
戴宏凯[2](2017)在《准弹性散射与核子间短程关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子核物理是近百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原子核内部的结构一直为人们所探寻。随着加速器能力的提高,高能电磁探针赋予我们新的方法探索原子核的结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进行质子与原子核遍举碰撞实验时发现末态观测到的大动量出射的质子和中子有着很强的方向关联,这种在准弹性散射区域发现的新现象称为核子间的短程关联。核子(中子和质子)在原子核内部束缚成很强的排斥核,核子的波函数相互迭加,使得它们之间形成很强的排斥势。在电子发射的虚光子干扰下,形成的排斥核被打破并伴随着击出两个方向关联的高动量粒子。斯坦福线形加速器中心在分析其单举实验数据时,发现在双核子击出区域散射截面的比值呈现出一个平台。物理学家们试图用以往的效应解释这个平台,但只有短程关联符合产生这个平台的原因,故这个平台成为了衡量短程关联强度的标度。短程关联证实了原子核内部存在短程相互作用,研究短程关联有利于原子核物理的发展。不幸的是,传统上求解原子核问题的平均场理论忽略了核子间的短程相互作用,这使得在平均场理论中无法得到短程关联效应。因此我们需要一套新的理论研究它的特性和起因。在本篇论文中,我们首先回顾了近年来短程关联实验和理论的发展。遍举碰撞和单举碰撞实验分别给出短程关联效应存在的依据。末态核子的“高动量”出射、末态两个核子的“强关联”和双核子击出散射截面比出现“平台”都是已有的原子核理论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为了从理论上研究核子间的短程关联。一方面,物理学家们对平均场理论进行修正:对动量谱函数引进关联修正谱函数和对平均场波函数进行关联修正,但是这些修正只能解释部分实验现象。另一方面,物理学家们寻找一个标度,例如核密度、质量数以及其他核效应(EMC效应),来衡量短程关联,使得在这个标度的产生原因中解释短程关联效应。其次,本文试图寻找一个标度衡量短程关联。短程关联是由原子核内核子间的短程相互作用引起的,而这些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原子核结合能。我们根据这一逻辑研究短程关联与原子核结合能的关系,但是结果并没有呈现出强的线性关联。这使得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原子核结合能的成分并去除对短程关联没有贡献的项。事实上,我们发现短程关联与配对能修正的结合能有很强的线性关联,而配对能是平均效应引起的结合能能量差效应。因此在本文中我们给出了一个新标度(配对能修正的平均结合能)在解释相关实验结果基础上来描述短程关联,并且给出了预言短程关联效应的经验公式。第叁,我们应用这个经验公式描述x>1.3和Q2>2 GeV2区域的电子原子核准弹性散射实验。由于氘核的结合能远小于质量,氘核内的核子可以认为是在壳的粒子,再根据平面波脉冲近似计算电子与氘核准弹性散射截面。为了得到电子与原子核的散射截面,我们可以将原子核看成由类氘核的p-n对组成,再通过短程关联强度对原子核中的关联对进行修正,从而得到考虑短程关联效应的电子和原子核散射截面,这与现有的实验结果符合的很好。最后,对本文工作进行简短总结并对短程关联效应的研究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李帆,杨继锋[3](2016)在《核子-核子散射一圈图的手征有效场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相对论性框架下的手征有效场论,对核子-核子散射的π交换一圈图过程重要圈图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即叁角图(triangle diagrams)和平面箱图(planar box diagram,简写为pb),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讨论了核子-核子散射手征有效场论的结构特点,为最终建立一个满意的核力有效场论框架做新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李帆[4](2015)在《核子与核子散射的手征有效场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效场论是在适当的能量范围内根据基本理论的对称性建立的有效自由度的“简化”量子场论。在量子色动力学(QCD)的低能手征有效场论中,夸克和胶子的束缚态一核子与介子作为“基本”自由度出现,以手征对称自发破缺的能标为其适用上限。该理论受QCD的整体手征对称性约束,并在π介子散射等中低能强子物理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从上世纪90年代的Weinberg开创性建议开始,手征有效理论被用来系统推导和计算核力,从而开始了核物理的有效场论研究,并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但是,核子系统的大散射长度的存在使得有关计算分析必须在非微扰框架下进行,从而带来了新的问题或挑战。实际上,采用手征有效理论计算含重子外线的过程时,由于重子质量标度以额外的大标度出现,总是存在手征幂次规则与正确的相对论性解析行为之间的协调性困难。本人所在的研究小组最近从含π与无π理论对应的角度做了初步分析,揭示了手征有效理论中核子核子散射箱图中的一些微妙结构,为解决核力有效理论中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本论文就是在这些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相对论性框架下的手征有效理论来系统完整地分析计算核子与核子散射的π交换一圈图过程,即:足球图(football diagram),叁角图(triangle diagram),箱图(box diangram)和交叉箱图(crossed box diagram)。以此为基础来进一步分析讨论手征有效理论的结构特点,为最终建立一个满意的核力有效场论框架进行新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6)
孙伟力,李瑞,E.Sh.Soukhovitskii,J.M.Quesada,R.Capote[5](2013)在《一个核子散射的色散耦合道光学模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个近似与Lane方程自洽的色散耦合到光学模型势用于描述铁同位素。软旋转子模型用于描述~(54,56,58)Fe的能级结构,哈密顿量参数通过再现低激发能级调整得到。低激发态能级之间的E_2和E_3跃迁概率也得到很好再现。直到200MeV的中子和质子散射实验数用于光学势参数拟合。导出的光学势不仅能很好描述散射实验数据,而且能够描述激发到同位旋相似态的(p,n)准弹性散射,以及弹性和非弹性散射分析本领,这证实了该光学势与Lane方程的近似自洽性以及自旋轨道势的可靠性。该势也可应用于临近核素Ni和Cr同位素的数据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叁卷)——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6册(核物理分卷、计算物理分卷、粒子加速器分卷)》期刊2013-09-11)
王盼盼[6](2013)在《核子—核子低能散射的有效场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0年Weinberg提出用手征微扰论逐级构造核子相互作用势能,在此基础上采用非相对论有效场论框架(Lippmann-Schwinger方程(LSE)等)来研究计算核力及核子系统物理性质的重要建议。随后的二十几年里人们见证了有效场论方法在核力及核物理领域的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非相对论框架下的LSE方程含有非微扰的发散,其重整化处理非常困难,尤其是非微扰框架下发散的处理同有效场论的幂律规则之间有相当复杂的纠缠和冲突。国际学术界在此问题上产生了分析和争论,并提出了各种尝试,至今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鉴于其对有效场论的重要性,对该问题进一步研究是十分有价值的。本论文中,我们将主要通过研究较低能标下的接触型核子相互作用的严格解来分析非微扰框架下重整化的处理及相关问题,为核子有效场论的非微扰重整化等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认识。我们的方法是利用发散的一般参数化和因子化方法,获得接触型势能Lippmann-Schwinger方程的严格解,进而通过分析这些严格解以获得对非微扰重整化的新内涵及其理论或物理性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低能端核子散射的分波相移数据的拟合,用数值方法分析计算核子散射相移等物理量对非微扰重整化方案的依赖关系,计算耦合常数的具体数值及其隐含的能量或者质量标度,进而在接触型势能即无π核子有效场论框架下更好地描述核子散射等物理行为。我们将通过具体物理参数以及相移图的计算显示,核子低能散射主要是由π介子质量标度决定的,就是说核子低能散射仍是π交换等动力学决定的,而不是像某些理论方案主张的那样由更低的能标(这意味着未知的动力学)决定。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探索更复杂的含π核子有效场论的非微扰处理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视角和思路。(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雍高产[7](2011)在《利用光子探针研究介质核子-核子散射截面(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Nowadays the in-medium nucleon-nucleon scattering cross section is still an open question although the free nucleon-nucleon scattering cross section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a deterministic quantity. Almost all the probes of nucleon-nucleon scattering cross section are hadronic probes. These probes inevitably suffer from distortions due to the strong interactions in the final state. Photons interact with nucleons only electromagnetically, once produced they escape almost freely from the nuclear environment of nuclear reactions.(本文来源于《IMP & HIRFL Annual Report》期刊2011年00期)
梁栋,左维,董建敏[8](2012)在《对称核物质中核子-核子散射截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扩展的Brueckner-Hartree-Fock(BHF)理论框架下,采用Argonne V14两体相互作用势研究了对称核物质中核子-核子散射的总截面和微分截面,分别讨论了叁体核力(TBF)重排效应和基态关联效应对全同和非全同核子散射截面的影响。计算表明:低动量区域的基态关联效应会导致介质中核子-核子散射截面的增大;而随着密度的增加,TBF重排效应的逐渐加强会减小介质中的核子-核子散射截面。(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12年02期)
黄虹霞,平加伦[9](2011)在《组分夸克模型下研究高次分波的核子-核子散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手征夸克模型和夸克蜕定域色屏蔽模型框架下,利用共振群方法研究高次分波的核子-核子散射相移,两个模型结果基本一致,且与实验相符.在3F2、3F3、3F4和3H4分波中,两个模型都没有找到任何共振态.(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雍高产[10](2010)在《π~-/π~+的核子核子散射截面效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Recently,pion production in heavy-ion collisions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nuclear physics community.One important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pion production is connected with the high-density behavior of nuclear symmetry energy.The latter 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many interesting issues in both nuclear physics and astrophysics.The high-density behavior of nuclear symmetry energy,however,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most uncertain property of dense neutron-rich nuclear matter.Currently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on the symmetry energy at supra-saturation densities are extremely diverse(本文来源于《IMP & HIRFL Annual Report》期刊2010年00期)
核子散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原子核物理是近百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原子核内部的结构一直为人们所探寻。随着加速器能力的提高,高能电磁探针赋予我们新的方法探索原子核的结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进行质子与原子核遍举碰撞实验时发现末态观测到的大动量出射的质子和中子有着很强的方向关联,这种在准弹性散射区域发现的新现象称为核子间的短程关联。核子(中子和质子)在原子核内部束缚成很强的排斥核,核子的波函数相互迭加,使得它们之间形成很强的排斥势。在电子发射的虚光子干扰下,形成的排斥核被打破并伴随着击出两个方向关联的高动量粒子。斯坦福线形加速器中心在分析其单举实验数据时,发现在双核子击出区域散射截面的比值呈现出一个平台。物理学家们试图用以往的效应解释这个平台,但只有短程关联符合产生这个平台的原因,故这个平台成为了衡量短程关联强度的标度。短程关联证实了原子核内部存在短程相互作用,研究短程关联有利于原子核物理的发展。不幸的是,传统上求解原子核问题的平均场理论忽略了核子间的短程相互作用,这使得在平均场理论中无法得到短程关联效应。因此我们需要一套新的理论研究它的特性和起因。在本篇论文中,我们首先回顾了近年来短程关联实验和理论的发展。遍举碰撞和单举碰撞实验分别给出短程关联效应存在的依据。末态核子的“高动量”出射、末态两个核子的“强关联”和双核子击出散射截面比出现“平台”都是已有的原子核理论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为了从理论上研究核子间的短程关联。一方面,物理学家们对平均场理论进行修正:对动量谱函数引进关联修正谱函数和对平均场波函数进行关联修正,但是这些修正只能解释部分实验现象。另一方面,物理学家们寻找一个标度,例如核密度、质量数以及其他核效应(EMC效应),来衡量短程关联,使得在这个标度的产生原因中解释短程关联效应。其次,本文试图寻找一个标度衡量短程关联。短程关联是由原子核内核子间的短程相互作用引起的,而这些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原子核结合能。我们根据这一逻辑研究短程关联与原子核结合能的关系,但是结果并没有呈现出强的线性关联。这使得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原子核结合能的成分并去除对短程关联没有贡献的项。事实上,我们发现短程关联与配对能修正的结合能有很强的线性关联,而配对能是平均效应引起的结合能能量差效应。因此在本文中我们给出了一个新标度(配对能修正的平均结合能)在解释相关实验结果基础上来描述短程关联,并且给出了预言短程关联效应的经验公式。第叁,我们应用这个经验公式描述x>1.3和Q2>2 GeV2区域的电子原子核准弹性散射实验。由于氘核的结合能远小于质量,氘核内的核子可以认为是在壳的粒子,再根据平面波脉冲近似计算电子与氘核准弹性散射截面。为了得到电子与原子核的散射截面,我们可以将原子核看成由类氘核的p-n对组成,再通过短程关联强度对原子核中的关联对进行修正,从而得到考虑短程关联效应的电子和原子核散射截面,这与现有的实验结果符合的很好。最后,对本文工作进行简短总结并对短程关联效应的研究进行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子散射论文参考文献
[1].孙进.核子—核子散射协变手征有效场论的两圈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戴宏凯.准弹性散射与核子间短程关联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3].李帆,杨继锋.核子-核子散射一圈图的手征有效场论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李帆.核子与核子散射的手征有效场论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5
[5].孙伟力,李瑞,E.Sh.Soukhovitskii,J.M.Quesada,R.Capote.一个核子散射的色散耦合道光学模型势[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叁卷)——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6册(核物理分卷、计算物理分卷、粒子加速器分卷).2013
[6].王盼盼.核子—核子低能散射的有效场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7].雍高产.利用光子探针研究介质核子-核子散射截面(英文)[J].IMP&HIRFLAnnualReport.2011
[8].梁栋,左维,董建敏.对称核物质中核子-核子散射截面的研究[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2
[9].黄虹霞,平加伦.组分夸克模型下研究高次分波的核子-核子散射[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10].雍高产.π~-/π~+的核子核子散射截面效应(英文)[J].IMP&HIRFLAnnualReport.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