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补偿论文_何少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补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社会,内疚,少子,儿童,法身,表征,计生。

社会补偿论文文献综述

何少云[1](2019)在《不同人际情境下内疚对初中生亲社会补偿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疚理解能力是对内疚加工过程进行认识和了解的能力,属于情绪理解能力的一种。目前尚不清楚初中生的内疚理解能力的具体发展情况,青少年的内疚理解能力随年龄得到发展,但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11岁青少年还不能理解内疚的第二、第叁层次。因此,对初中生展开内疚研究前需要探讨初中生的内疚理解能力发展情况。内疚是个体违背其内在的行为规范而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具有亲社会功能。内疚进入具体的社会人际互动情境时,亲社会功能呈现出复杂性,特别是在叁人情境下,内疚的亲社会功能遭到人们的质疑。二人情境,内疚者对受害者的补偿行为必然通过牺牲自己利益实现,但情境扩展至叁人时,内疚会造成什么影响?内疚者对受害者的补偿行为是否伴随对社会中其他人的消极影响?学者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尚未达成一致结论。另外,关于内疚的性别差异问题还众说纷纭。因此本研究探讨不同人际情境下内疚对亲社会补偿行为的影响,并关注性别是否有显着差异。本研究包含3个实验,实验1目的在于了解初中生内疚理解能力的发展情况,实验2、实验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内疚对亲社会补偿行为的影响。实验1招募初中生被试42名,考察初中生的内疚理解能力,依据经典研究范式把内疚理解能力分为叁个层次,通过呈现内疚情境故事及问题,分析被试的回答,从而确定初中生内疚理解能力发展层次。实验2为二人情境,招募被试92名,采用2(情绪状态:内疚组,控制组)×2(性别:男,女)的被试间实验设计,因变量为被试补偿给受害者朋友小A的巧克力数量,研究二人情境下情绪状态、性别对亲社会补偿行为的影响。实验3为叁人情境,招募被试72名,采用2(情绪状态:内疚组,控制组)×2(性别:男,女)的被试间实验设计,因变量为被试补偿给受害者、第叁人以及留给自己的巧克力数量,研究叁人情境下,情绪状态、性别对亲社会补偿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初中生对内疚第一层次的理解好于第二和第叁层次,且不存在性别差异。(2)二人情境中,内疚对受害者做出的补偿显着多于控制组。(3)二人情境中,情绪状态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着,情绪状态对男生组的亲社会补偿行为影响显着,男生组被试在内疚条件下的亲社会补偿行为显着多于控制组条件。(4)叁人情境中,内疚促进了亲社会补偿行为。内疚组表现出牺牲自己的利益补偿受害者。(5)叁人情境中,性别差异显着。男生组分享给朋友小A、朋友小B的巧克力数量显着多于女生组,留给自己的巧克力数量显着低于女生组。研究结论:(1)二人情境下和叁人情境下,内疚均会促进初中生的亲社会补偿行为。(2)叁人情境下,初中生会牺牲自己的利益补偿受害者。(3)初中生内疚的亲社会补偿行为存在性别差异。(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陈静,王名[2](2018)在《入乡随俗的“社会补偿”:社区营造与留守儿童社会保护网络构建——以D县T村的公益创新实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困境是城市化进程的社会成本和城乡福利资源醒置不均导致的社会损害。文章以湖北省T村的公益社会创新实验为例,讨论社区营造与留守儿童社会保护机制构建之间的内在联系。现究发现,公益慈善创新试验提供的留守家庭补偿教育服务以殊异于国家与市场的柔性力量通过家庭协力机制建设、扎根乡土的共同体意识塑造和社区社会记忆保护优化乡村生活环境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重视村民参与和村庄内生力量提升的乡村社区营造是让村落成为承载乡土记忆与情感,蕴涵地方社会福利体系和自治能力的重要尝试,应通过儿童环境友好型社区建设构筑扎根乡土的留守儿童社会保护网络。文章为从"家庭—国家"转向"家庭—社区"视角来创新留守儿童社会保护机制构建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8年06期)

李海宇[3](201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理论与社会补偿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国家性质的应有之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愈发的复杂多样,社会矛盾加剧,社会不公平现象开始显现。十八大以来,社会各界对于社会公平更加的强调。中央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将公正作为社会层面的基本要素。但是现实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价值内涵仍然模糊,对于社会公平的保障缺少可用于实践的制度支撑。故而深入研究以确定当下中国社会公平基本内涵,并提出有效的实践手段势在必行。本文运用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首先,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的基本思想、考察梳理了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公平的有益实践、批判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有利的社会公平思想,最终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平价值内涵的两个基本维度——正向维度上的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逆向维度上的结果公平、实质公平。其次,具体分析当下中国的社会不公平现象,通过考察得出社会不公平现象实质是社会利益的失衡,而对于利益失衡的矫正方式是利益补偿,社会补偿是社会公平的实践基础。最后,对社会补偿机制内容作初步的建构。社会公平是社会改革的重点,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促进我国社会公平的实现,增强我国人民特别是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福祉。(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唐坤[4](2016)在《失独家庭社会补偿法律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独生子女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在我国出现两个较为特殊的社会现象,即独生子女家庭和失独家庭。失独家庭,是指因遵守国家独生子女政策而产生的独生子女家庭,由于社会或自然风险导致失去家中唯一子女,且女方年满49周岁后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无子女家庭。失独家庭面临的特殊困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点。国家实行二孩政策后,政策性失独家庭将成为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失独家庭越发觉得社会对他们不公平。在此背景下,失独家庭的补偿问题逐步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因此出台了各种扶助政策补偿失独家庭。社会补偿,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相关利益者因自然性、社会性或政策性等不可抗拒的风险以及社会歧视行为造成的利益损失,或必要的社会扶助而进行的修复与补偿,它是社会法的一种利益调整方法,目的在于不幸损害在全社会的合理分担。失独家庭社会补偿是社会补偿法律制度在失独家庭这一补偿对象上的具体运用。失独家庭社会补偿在我国还属于一个比较陌生的法律概念。虽然我国学界和实务界对失独家庭的养老保障、社会救助及相关扶助制度都有所研究,但关于社会补偿及失独家庭社会补偿的研究甚少。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失独家庭社会补偿相关概念的界定,首先对失独家庭的法律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对社会法及社会补偿的概念进行简要分析,进而对失独家庭社会补偿法律制度进行阐释。此部分是为后面关于失独家庭社会补偿的具体问题分析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建立失独家庭社会补偿法律制度的正当性,包括了理论基础、法律基础、社会基础和伦理基础等四方面。理论基础包括公共负担平等说、特别牺牲说和行政给付理论,法律基础包括了社会保障权、独生子女生育政策,社会基础主要从社会养老制度不完善和失独老人精神困境两方面分析,伦理基础主要从我国“养儿防老”传统家庭观念的角度分析。第叁部分主要分析了失独家庭社会补偿的立法现状与现实困境。立法现状包括了《宪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地方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以及有关政策规范性文件等,特别是2007年出台的《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方案》和2013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现实困境方面主要体现在思想认识不清、理论研究不足、立法缺位滞后以及具体制度设计不完善等四方面。第四部分则是关于完善我国失独家庭社会补偿法律制度的对策建议,分别从实施机关、给付程序、补偿体系、给付内容和给付标准等五方面进行分析。失独家庭社会补偿的实施机关应主要由当前的计划生育管理部门调整为民政部门。失独家庭社会补偿给付程序的重点在于给付对象的确认程序,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社会法理念。失独家庭社会补偿的补偿体系主要体现在给付项目上,包括养老给付、医疗给付、照护给付以及入住养老院等给付项目上。失独家庭社会补偿的给付方式与其给付内容紧密相关,包括现金给付与实物给付。失独家庭社会补偿的给付标准,需要从财政负担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制度协调原则、保障需求原则综合确定。(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25)

王永[5](2015)在《鼓励生二孩 建立社会补偿机制是关键》一文中研究指出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对于几十年未见松动迹象的计生政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调整和改变。对于 “计划”生育的国人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观念和生活的改变。从 “只生一个好”到可以生两个,可以说计生政策的调整带给人们生活的改变和对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劳动保障报》期刊2015-11-11)

秋实[6](2015)在《公共灾难呼唤社会补偿体系的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上海"12·31"外滩拥挤踩踏事件淡出公众视线之际,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再次震惊国人。相较于36人死亡49人受伤的踩踏事件后果,截至8月23日,瑞海爆炸案已导致123人遇难,失联50人,受伤者更众。面对这样重大的公共灾难事件,祈福是远远不够的。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均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严查事故原因并追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面对这种重大的公共灾难事件,善后处置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是实施积极有效的社会补偿,包括医疗的供给、基本(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保障》期刊2015年09期)

白小平[7](2015)在《社会补偿的社会法证成——以灾后房屋修复重建社会补偿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补偿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相关利益者因自然性、社会性或政策性等不可抗拒风险以及社会歧视行为造成的利益损失,或必要的社会扶助而进行的修复与补偿,它是社会法的一种利益调整方法,目的在于不幸损害在全社会的合理分担。社会补偿的实施并不需要以确认具体的责任归属为逻辑起点,这使得对受损者利益补偿义务社会化,产生了与传统的损害赔偿救济分野效果。我国灾后房屋重建社会补偿已相对完善,虽然与众多的社会补偿一样,欠缺一定的合法性说明,但并不妨碍其作为构建我国社会安全体系的一个典型。(本文来源于《前沿》期刊2015年08期)

余艳青[8](2014)在《电视传播的实质:身体叙述与社会补偿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身体是人使用的一个叙述符号,身体叙述可看作人的日常生活。电视技术是以图像和声音为语言的带有强制性的人工解蔽方式。电视工作者通过身体选择和影像组合完成身体叙述,身体影像必然偏离身体原型,成为现代社会补偿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12期)

白小平,李海宇[9](2014)在《农村土地权益流转的预期收益目标与社会补偿机制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强农村土地权益流转的目的是要提高农民土地产权收益、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虽然当下的农村土地权益流转要具有"实现社会保障"与"满足经济效益"双重预期收益目标,但是因土地权益流转分类的性质不同,预期收益目标各有侧重。我们要确保农村土地权益流转的相关预期收益目标的满足,除了让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外,还必须全面构建由政府主导的农村土地流转社会补偿机制。通过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以法治方式确保农村土地权益的充分流转和相关主体的利益维护。(本文来源于《改革与战略》期刊2014年11期)

李英[10](2014)在《公共图书馆开展留守儿童社会补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重庆图书馆蒲公英梦想书屋项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庆图书馆蒲公英梦想书屋项目为例,通过公共图书馆开展留守儿童社会补偿教育的实践,提出了与各级图书馆、学校、政府机构及社会组织联合开展留守儿童社会补偿教育的思考,以便为公共图书馆开展留守儿童社会补偿教育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图苑》期刊2014年03期)

社会补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困境是城市化进程的社会成本和城乡福利资源醒置不均导致的社会损害。文章以湖北省T村的公益社会创新实验为例,讨论社区营造与留守儿童社会保护机制构建之间的内在联系。现究发现,公益慈善创新试验提供的留守家庭补偿教育服务以殊异于国家与市场的柔性力量通过家庭协力机制建设、扎根乡土的共同体意识塑造和社区社会记忆保护优化乡村生活环境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重视村民参与和村庄内生力量提升的乡村社区营造是让村落成为承载乡土记忆与情感,蕴涵地方社会福利体系和自治能力的重要尝试,应通过儿童环境友好型社区建设构筑扎根乡土的留守儿童社会保护网络。文章为从"家庭—国家"转向"家庭—社区"视角来创新留守儿童社会保护机制构建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补偿论文参考文献

[1].何少云.不同人际情境下内疚对初中生亲社会补偿行为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9

[2].陈静,王名.入乡随俗的“社会补偿”:社区营造与留守儿童社会保护网络构建——以D县T村的公益创新实验为例[J].兰州学刊.2018

[3].李海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理论与社会补偿机制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6

[4].唐坤.失独家庭社会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6

[5].王永.鼓励生二孩建立社会补偿机制是关键[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5

[6].秋实.公共灾难呼唤社会补偿体系的完善[J].中国社会保障.2015

[7].白小平.社会补偿的社会法证成——以灾后房屋修复重建社会补偿为视角[J].前沿.2015

[8].余艳青.电视传播的实质:身体叙述与社会补偿机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9].白小平,李海宇.农村土地权益流转的预期收益目标与社会补偿机制建设[J].改革与战略.2014

[10].李英.公共图书馆开展留守儿童社会补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重庆图书馆蒲公英梦想书屋项目为例[J].河北科技图苑.2014

论文知识图

正外部性的成因及其对效率的影响社会权势对维吾尔族英语学习者...—2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保险待遇示意图社会距离对汉族英语学习者请求...政府-社会补偿协同关系社会补偿制原理

标签:;  ;  ;  ;  ;  ;  ;  

社会补偿论文_何少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