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连云:数据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论文

易连云:数据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论文

·哲学与法律研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长期以来受到广泛重视,人们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不少人对马克思所提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与实现的现实条件存有疑问。这主要是人们基于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社会发展水平对马克思所描述的“人的智力与体力的自由与充分发展”,特别是“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轮流地从一个生产部门转换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的设想充满疑虑。最为关键的是对“最简单劳动工具”的理解,人们无法想像在旧生产方式之下“最简单劳动工具”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未来的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方式。然而,今天的数据化时代,使我们看到了马克思思想的深刻预见性。

[关键词]数据化时代;人工智能;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认识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作为一位哲学家,马克思其思想的触角深入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人类的各种处境与活动进行了深入而深刻的分析与批判。出于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长期关注与研究,马克思在其所著《1844年经济学手稿》[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7页。中,针对国民经济中工人劳动的“非现实化”,即“异化”与“外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马克思指出:这种“异化劳动,由于(1)使自然界同人相异化,(2)使人本身,使自已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因此,异化劳动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对人来说,异化劳动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第一,它使类生活和个人生活异化;第二,它把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和异化形式的类生活的目的。”[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2页。马克思利用分工作为例证也对这种异化现象进行了剖析,马克思认为“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已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注]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 25页。这主要是因为分工便使得人的生活被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范围,而且这个范围并非其自愿选择,实际上是一种外在于自己的力量。在分析工人异化劳动状态的基础之上,根据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特点与水平,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马克思认为,“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更确切地说,它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生活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页。他指出,传统的旧的生产方式将工人终身束缚在某一个生产环节,从而导致了工人的片面发展,成为了机器的奴隶。人自身也成了为了满足自身生存与生活而必须活下去的工具,人不再是目的。而“一个民族要想在精神方面更自由地发展,就不应该再当自己的肉体需要的奴隶,不应当再当自己肉体的奴仆。因此,他们首先必须有能够进行精神创造和精神享受的时间。”[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5页。这一点“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度,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注]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页。

马克思在他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原来,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注]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5页。

其次,我国应当继续保持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高压态势。在持续的高压打击下,当前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发展势头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研究表明,我国大陆过半数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存在时间都不长,一般是1-5年,但具有升级演变快、再生能力强的特点。近几年在一些地区,一年半载就能形成较成熟的黑恶势力,还存在一定区域或行业打掉一个组织不久就形成一个新的犯罪组织替代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割韭菜”现象明显。[18]因此,在打击黑恶犯罪时,一定要对其保持高压态势,坚持“打早打小、露头就打”的方针,防止其成型坐大,泛滥成灾。

二、基于技术基础的质疑:人的“全面发展”可能吗?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天才般的构想可以说是超出了人们的想像,这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在不少人眼里,马克思的这一设想如同一个乌托邦式的美好梦想。但这却是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的构想之一。马克思的一生为了“人”的解放而不懈奋斗,在他的教育价值观中,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成为了他的核心目标。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性表现为三个方面:

随着投建营一体化项目在国际工程市场上的逐渐兴起,海外中资建筑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势必要整合内外资源,联合优势资源,调动投融资、设计、建设、装备、运营等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才能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优势组合、联合出航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全产业链业务能力。

随着大数据的飞速发展与广泛运用,以此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我认为人类确实快要接近下一个临界点了。马克思曾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0页。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做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做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期161页。

第二、个人具有适应与改造社会的素质,能全面控制自己的所有社会关系,“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92页。

如果从理论上讲,自然界中万物,无论是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还是作为艺术研究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生活。”[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期161页。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这种人的对象化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的改变带来了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这种改变在今天是我们过去从未有想到过,说实话,也无法想到与预见。马克思曾经对这一点进行了颇有远见的预言,他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注]卡.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5-436页。换个角度来说,那就是指人类社会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时期,因生产工具的现代化与普遍化(在今天看来就是智能化),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的劳动也就摆脱了早期异化为手段的状态,劳动变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成了人们发展自身的必要的路径和手段,如此,人也就在劳动中回归到了自身,完成了个人与社会属性的高度融合与统一。

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是中国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重点话题,马克思所主张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可以说马克思的全面发展教育观早已经成为我国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论基础。然而,自一开始,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便受到不少人的质疑,人们怀疑马克思所主张的人的全面发展能否真正成为现实?这种质疑既来自于教育的外部,也来自于教育内部,而且涉及到多个角度。

从上世纪80年代教育界提出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开始,我国践行素质教育已经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了。在这三十多年的摸索中,我们在坚持马克思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些专家指出,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真正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并没有真正得到均衡发展。所以,马克思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更像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我们还没有将它实现的能力。当然,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的,他认为,当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时,人们将不再为生存所累,生产资料也极为丰富,人们只需要掌握基本的生产工具,就能从事任何的职业,就像前文提到的那样,过着“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的生活。虽然目前看来,我们的社会还并未达到马克思所描述的样子,我们的生产资料也并没有丰富到没有匮乏程度。但是,当历史的时钟来到公元2017年,马克思笔下的“基本生产工具”仿佛出现了,那就是以网络为平台的数据化时代的到来,也包括即将成为人类新的生产与生活工具和帮手的“人工智能”。

三、数据化时代:数据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资料,“人工智能”则将成为“最简单的劳动工具”

第一、个人具有适应和改变自然的素质,人们能“把他自己的历史作为过程来理解,把对自然界的认识当作对他自己的现实体的认识”[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6页。

第三、个人是一个全面占有自己本质的完整的人。所以马克思同时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标志,如“掌握最基本的劳动工具”以及社会与历史发展的条件,如“生产力高度发达,产品极大丰富;三大差别消失;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

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它将在未来的教育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能够教给学生成体系知识的不仅仅只有教师了。人工智能将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学生的“智育”过程中。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在“智育”上也不会体现得特别明显。而“德育”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未来的教育里,这一点也不会改变,“德育”依然会是我国教育的根本。而目前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体育”和“美育”应该在未来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如同前文所述,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人的自然寿命得到延长,加之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的闲暇时间增多,那么一个问题就会凸显:我们应该如何的度过不那么忙碌的一生?

马克思指出“要消灭关系对个人的独立化、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归根到底都取决于分工的消灭。我们也曾指出,分工的消灭取决于交往和生产力的发展达到这样普遍的程度,以致私有制和分工变成了它们发展的桎梏。我们还曾指出,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和现存的生产力是全面的,而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把它们变成这些个人生活的自由活动。我们也曾指出,现代的个人必须消灭私有制,因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已经发展到这样的程度,以致它们在私有制的统治下竟成了破坏力量,还因为阶级对立已登峰造极。最后,我们曾指出,私有制和分工的消灭同时也就是个人在现代生产力和世界交往所建立的基础上的联合。”[注]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6页。从上述论述不难看出,马克思并没有专门系统地论述教育中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他的思想重点是针对旧的生产方式,特别是旧的分工对人所产生的片面发展与束缚而展开的,所以,马克思在其思想中特别强调的是人的“体力与智力”自由与充分的发展,而不是我们在教育中常常所理解的“所有学科或者是所有课程的全部发展”,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片面与狭隘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的理解,而且这种理解也给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实践带来了很大的认识上困难并造成了实践中的种种误区。因此,应该认真反思我们曾经所主张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要将教育发展的重点转向学生的智力与体力,具体地讲就是学生的思想与精神的健康发展,身体与技能的和谐发展。同时也要认识,这种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更深层次的是,这种发展是通过将学生从“繁重与异化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而实现的。

四、现代教育的未来构想:教育将如何应对人的“全面发展”

基于上面的分析与论述,我们认为,我们不得不佩服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科学,也可以说是天才般的预见。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使我们不再怀疑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这也使得“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注]习近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6页。不但成为可能而且十分必要,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习近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66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关于这一点,正如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注]习近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66页。作为教育从业者,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对未来教育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传统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二十几年的教育,培养其“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素质,然后学生走出校门,凭借着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技能立足于社会,在国家的机器里做一枚合格的螺丝钉,幸福地生活一辈子,这或许是当前教育的目的。但是,除了其超前性之外,教育同时也具有“滞后”的特点,这种“滞后性”是因为教育的本质实际上是现代的人在试图培养未来的人。在传统工业社会中,每一代人之间也会有一定的代沟出现,但这些代沟还显得没那么大,上一辈人的知识体系、社会经验依然可以满足教育下一代人的需求。而当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时代袭来之时,生产资料与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代沟或许就会变为真正的鸿沟,世界变化的速度会呈指数级加快,如果教育体制不随之进步,那么教育的问题就会体现得愈加明显。

马克思主义思想一直是引领我国进步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而马克思的全面发展教育观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在新的时期里,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的哲学意义或许将被重新思考和定义。在教育事业中,如何使用好人工智能,真正去实现马克思的全面发展教育观将是我国未来教育中的重点。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目前的人类(也就是智人)并不是人类进化的终点,按照他的理论,人类可能在未来会出现一个进化过程,也就是向“超人”进化。这一观点在之前可谓痴人说梦,但当未来迈着从未有过的急促脚步,裹挟着人工智能这一飞速发展的科技成果向我们扑面而来之时,我们却不得不重新思考尼采的这一番话了。当AlphaGO打败李世石的那一刻起,我们或许可以预见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未来的世界里,人类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很难再超越人工智能了。或者换个角度来说,人类从事生产与生活的资料与工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似的。所以,我们将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现实社会与技术基础,在一个新的社会发展水平上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学说。具体地讲,数据化时代以及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相关理论将成为我们今天理解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观理论的现实基石,也将成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生产手段的现实平台。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是:当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并能熟练运用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最简单劳动工具”时,我们或许可以真正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那一时刻,人们也许就会不再盲崇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等西方其他思想家思想的深刻性,盲目否定与排斥马克思主义,重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意义与在当代社会所具有的伟大思想价值。

而我们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呢?

(一)“全面发展”不等于“全部发展”: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思想

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尽量减少符号的使用,避免冗余信息对学生视觉的干扰,减少进入工作记忆的信息组块数量.体现了认知负荷理论的冗余原则.[16]例如在勾股定理课件制作中,先画一个直角三角形,标出它的每条边分别为a、b、c.在画赵爽弦图证明方法以及毕达哥拉斯证明方法时,可以不用把每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各边长都标示出来,这样可以使画面更加干净,整洁.避免冗余信息对学生视觉的干扰.

4月19日,水利抢险救灾工作按照既定方案深入展开,结古镇地震灾区应急供水抢修取得新成果。截至15时,结古镇文化广场、体育场两个安置点通过水利工作者的全力抢修已经恢复通水。为了确保灾区群众的饮水安全,经过积极协调,一辆日处理300t干净水的水质净化处理车已经到达、30名武警战士进驻自来水厂看护水源工程。

(二)坚持“立德树人”“育德为先”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各种问题不断地暴露出来,有些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共同问题。突出的问题就是:技术上的进步并没有带来思想与精神上的同步,两者的差距正在不断地拉大,各种社会矛盾甚至危机出现,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安全。为此,强调人类道德的引领作用,以先进的道德指导技术的运用便成为我们今天学校的重要任务。在新的中国的治国方略中,“立德树人,育人为先”作为一个口号被提了出来。然而,要把这一口号落到实处,需要深刻理解其历史意义与现实需求。道德为先历年来均为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教育强化道德也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立德,即树立德业,《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将立德放在首位。树人,即培养人才,《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指培养人才乃长久之计。立德树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立身之本,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必须一分为二的来看待它,从好的方面看,人工智能是非常好的生产工具,用好它,将给我们人类带来持续的帮助;而从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的使用门槛并不高,几乎人人都可以使用,而如果使用者将它用在了危害社会的地方,那么它造成的伤害也会更大。所以,在新时期的教育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具本身并无善恶,但是人有善恶,只有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铸就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为他们的一生成长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为学生成长营造好气候、好生态。马克思认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至于个人的真正的精神财富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财富,”[注]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页,第96页。数字化平台使得单个人能够“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注]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页。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已发生变迁,不再是局限于某一地点或族群的、以家庭为主要场所的传统生活,而是公共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生活,每个人更多是通过在公共领域中同其他人打交道而度过一生。”[注]安启念: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页。进一步地预见,“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惟一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部分地表现在经济前提中,部分地表现在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中,最后表现在以当时的生产力为基础的个人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中。”[注]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7页。

(三)立足良好“政治素养”与“道德品质”基础之上的“均衡发展”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在我们的教育事业中,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体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对于学生的德育以及智育非常的强调,而对于学生的体育和美育方面则并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当然这也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人类更加需要的是智力上的提升和工作技能上的完善。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优先发展德育和智育方面,因为德育会让我们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智育会让学生学到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能获得工作的机会,更好的融入社会。

如果说农业的出现让人类基本告别了靠狩猎、采集的生活;工业的发展让人类过上了富足的日子,人工智能或许将是下一个彻底颠覆人类生活的工具。在《未来简史》一书中,作者在末尾抛出的一个问题: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人工智能)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会有什么变化?首先我能预料到的是两点:人类的平均寿命会有一定程度的延长;人类的闲暇时间会越来越多。对于生命长度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的进步肯定会体现在医疗用途中,所以在可以预期的未来里,人类的自然寿命会得到一定的延长,或许是120岁甚至150岁;在这样长度的时间与空间流变之中,人类之潜力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同样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科技和人工智能的进步,它们会代替越来越多人类的工作,在人类生活越来越富足,不用担心温饱的情况下,普通人的闲暇时间也会变得越来越多。人们将完全从烦重的体力劳动之中,甚至也可以从许多人们不愿意从事的劳动之中解放出来,人类在享受充分闲暇的同时,实现着自身的本质。而且,智能化时代标志着人类社会数字化所带来的巨大进步,以数字化为平台的先进数字化网络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地域与时间限制,使人们的普遍交往成为可能,而“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的普遍的个人被代替。”[注]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6页。由此,有形的地域限制被打破,个人的智力与体力便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发展,而在这一切并不需要高深的学习与精细的劳动,“智能化产品”[注]我们在今天所看到的各种计算机、手机与其他电子智能产品便是帮助人们实现全面发展的智能工具,我们可以相信,在未来不远的发展过程中,将会有更多更先进的智能产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产品将彻底改变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就能解决这一切。

对于地面直达波所探测的土壤层深度,目前还没有统一定论,一般认为在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其有效测深在10~25 cm范围内变化。

“体育”和“美育”却是真正能够提升人类幸福感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方式。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人类更加需要的是智力上的提升和工作技能上的完善。在未来社会里,人工智能将极大程度的取代人类的这方面功能,而其暂时无法取代的,便是人类在人文艺术、审美鉴赏方面的能力。而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较为缺失的部分正是未来或许是人类最为需要的“体育”和“美育”教育。马克思也认为,“这种全面的发展,即不以旧有尺度来衡量的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的本身。在这里,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年,第487页。身心协调发展和审美能力提高才能使我们坦然的面对即将到来的未来世界,真正实现人的均衡发展,避免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困惑与彷徨,重新发现作为人类的美好与幸福。所以,真正重视“体育”和“美育”,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才是未来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应当去努力把握的。

结语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第20-21页。按此理解,人工智能也并非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发展的最高与并后的阶段,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基础,它确能够使我们更冷静与理智地认识先哲曾有超前的思想,这将使我们对那些提出高尚思想的前辈们心怀无比的崇敬,这种敬畏之心将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该地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潜力。现阶段,云、贵、川三省正处于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的发展关键期。纵观2012—2017年三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是当前三省的主要趋势。由此可见,云、贵、川三省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也为大型体育赛事的运作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习近平强调,“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注]习近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6页。

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它没有终结,我们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在向人的发展迈进,至于是否达到了全面发展的水平很难有个精确的量化。本篇论文想表达的主要思想只是希望人们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摆脱那种盲目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意义的思想境地,这是因为这种态度既非政治的,也非学术的,皆不可取。

TheDigitalEra:RealisticFoundationforMarxistTheory“Human’sAll-roundDevelopment”

YI Lianyun, YI Ran

(Elementary Education College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Hainan)

Abstract:Marxism has been widely valued for a long time, and people have conducted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research on it. However, based on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reasons, many people have doubts about the connotation of Marxism’s thought on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realistic conditions for its realization. This is mainly due to people’s doubts,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mode of production and the level of social development, about what Marx described as “the liberal and full range development of human intelligence and physical strength”, especially the assumption that “people can change from one production department to another in turn according to their own interests”.What matters most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implest means of Labour”. One cannot imagin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simplest means of Labour” under the old mode of production can be adapted to the future mode of modern large-scale industrial production. However, in today’s digital age, we see the profound foresight of Marx’s thought.

Keywords: digital era;AI;Marxism;all-rou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A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63(2019)04-0016-07

DOI:10.13773/j.cnki.51-1637/z.2019.04.004

收稿日期:2019-04-10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学德育模式构建研究”(FEB180515)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易连云(1963—),男,重庆奉节人,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高校德育;易然(1986—),男,重庆奉节人,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哲学。

[责任编辑:李仲先]

标签:;  ;  ;  ;  ;  ;  ;  ;  ;  ;  ;  ;  ;  

易连云:数据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