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信网(六)——第四讲 信令网(论文文献综述)
余志祥[1](2017)在《面向打防通讯网络诈骗的运营商大数据分析》文中指出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通信技术、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通信技术和智能终端的爆发式发展,利用通讯和金融手段进行虚假信息诈骗犯罪行为在我国迅速发展蔓延。从通过运营商网络盗打高资费国际长途电话、海事卫星电话、声讯台,简单骗取国际结算费用,到转变成模拟号码等新手段,以某某领导等熟人方式一步步下套直到进行转账骗钱;从广撒网钓鱼的诈骗方式发展成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进行精确诈骗方式。在打防通讯网络诈骗工作中,运营商作为其中关键的一个通道环节,本文基于运营商大数据分析,通过对通讯行为关联分析,析出具体通讯行为并进行封堵,对遏制新型通讯网络诈骗发挥重要的作用,非常贴近民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分六部分通过对运营商大数据分析通讯网络诈骗,进而做到有效的打击和防范。首先,描述了当前通讯网络诈骗现状及形势;然后对通信网信令相关的概念进行阐述,针对几种主要的数据采集所涉及到的信令类型进行了介绍。介绍了通讯网络诈骗概念,研究了现阶段所面临的新型诈骗犯罪。从短信、电话、网络三方面对通讯网络诈骗特征进行阐述。随后引出运营商大数据分析相关的分析算法,采用随机森林分析模型,结合通讯网络诈骗特征进行大数据分析。接着,通过对短信、电话、网络等通讯网络行为从来源、内容、手段、对象等具体剖析,然后提出了多种大数据关联分析,给出运营商进行大数据分析的设计标准。最后联系实际生产工作当中,对于具体运营商针对打防通讯网络诈骗领域进行大数据挖掘和设计,并对短信、电话、网络及关联分析和操作维护等具体细节进行设计。展示了2016年运营商根据其中分析结果进行封堵、追查,罗列了取得的主要成效,得到了令各方满意的结果。并以具体诈骗案件用文中讲述的算法模型来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相应的结果。结合上述分析,要紧跟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能在新形势下快速应对新型通讯网络诈骗。
林小琴[2](2013)在《福建联通移动网七号信令优化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七号信令网是通信网络中的支撑网,叠加在通信网的交换网络之中,完成通信网的本地、长途和国际通信的自动、半自动电话接续,以及提供通信网的附加业务,如短信、智能网和其他增值业务等,并提供对通信设备网元的运行管理及维护信息的传递和采集,由于其在通信网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被业内公认为通信网的神经中枢网,其运行质量直接影响到通信网及其各种业务的运行稳定性和实际运营效益。在传统的管理维护手段下,运营商对七号信令网的维护主要通过网管信令消息或信令测试仪来完成。但由于网管信令消息种类有限,内容不够丰富,且实时性不强,很难对可能发生的故障做出及时的预测。因而很难满足对目前通信网络的监测维护要求。基于七号信令的监测系统通过高阻抗或交换机接口获取原始信令,对信令解码和分析就可以了解网络的运行状态,及时分析网络故障并定位,缩短故障的处理时间,提高系统的维护质量;及时的了解全网络从局部到全局的负荷情况,及对疏导网络,使网络达到最佳运行状态。除了能提供网络监测维护的功能以外,还能提供如网间计费、呼叫跟踪、超长或超短电话统计、接通率和呼损率分析,特定客户的通信行为习惯等,为信令网络和电信网络的规划和市场分析提供依据。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在介绍七号信令与传统网络监测维护的基础上,针对福建联通七号信令网结构、原理、机制,探讨应用基于七号信令集中采集监测维护的方法。首先比较详细的介绍了七号信令监测系统软件和硬件基础,然后重点研究了基于七号信令的集中采集集中监测方式的实现,探讨和解决了系统实现中的一些关键和难点问题,提出了三个不同的监测方案,即集中采集集中存储、分散采集集中存储、分散采集分布存储。并对各种方案的适用情况做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研究并实现基于七号信令的集中采集集中存储方式的监测系统,这是论文的重点部分。详细实现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合理的设计了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接口,提出了一些创造性设计和系统实现方法。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完整的模拟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有效论证了所设计系统的可行性。
李奋龙[3](2011)在《信令监测系统在通信网络管理优化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通信技术也朝着数字化和网络化方向飞速发展,同时也使得通信网络日趋复杂,对通信网管理和维护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信令是现代通信网络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信令网是提供多样化的应用业务的必要的条件,它使通信网新业务的不断发展,需求不断的增加。七号信令网用于转接通信网的各种控制信令,其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通信网的通信质量,通信网中的任何一种操作都会在七号信令网中得到体现,因此七号信令监测系统作为对七号信令网的监测和管理工具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七号信令网的监测来达到维护整个通信网的目的。正式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信令监测系统的解决方案,它通过对信令链路的采集,监测和分析信令网的运行情况,进行网络维护管理。本论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相关背景,然后描述了信令监测系统的概念,系统结构和功能。重点分析了信令监测系统在通信网管理中的作用。论文还论述了在3G时代面对通信网新的发展,完善信令监测系统新的构思,以此来提升信令监测系统对通信网络管理的支撑作用。
王宝武[4](2009)在《七号信令的负荷分担方式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GSM网络是一个复杂的通信系统,GSM网络的优化工作一直是移动网络运营商的主要工作之一;其中信令负荷分担的优化又是GSM网络交换子系统优化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移动智能业务和移动增值业务的日益增加,GSM信令网的负荷越来越大,信令链路组之间及同一链路之间负荷不均的情况日益突出,信令网络负荷的优化势在必行。本文首先介绍了GSM网络优化的基本概念,以及GSM信令网的原理,然后详细阐述了信令负荷分担的原理,并以西门子交换机为例叙述了GSM交换机信令负荷分担的实现,最后以中国联通的GSM网络为优化目标,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和信令监测结果,定位出联通GSM网络中存在负荷不均的网段,以NO.7信令负荷分担原理为依据,结合西门子交换机的实现方法,对网络信令负荷分担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在优化过程中基本上查出了现网存在的所有负荷分担不均的现象,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每一个优化方案都以实际提取的信令统计数据为依据,辅助以信令监测仪的监测结果,全面考虑网络组网及业务分布等情况,分析影响负荷均衡的原因,对负荷影响的程度,并在实施优化方案后,对网络运行情况进行观察和监测,对信令负荷情况进行比较,以验证优化方案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通过本文提出的优化方案,解决了联通网络现存的负荷不均的现象,使网络负荷趋于均衡,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消除了网络的不安全隐患,提高了网络的运行质量,确保了GSM信令网的安全。本文在最后还对影响信令负荷不均的因素进行了总结,可供维护人员在进行GSM网络信令优化时作为参考。
张春煊[5](2009)在《基于分层体系结构的移动通信核心网组网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人们对电信业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及大量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构建一个能够同时承载和疏通语音、数据、多媒体业务的全业务网络变得日益重要。在这一背景下,基于分组传送,采用分层、开放的体系结构,在统一的传送网上承载多业务的下一代网络(NGN)理念体系日渐成熟,并成为业界关注与研究的焦点。本文首先介绍了下一代网络的基本概念,重点分析了基于分层体系结构的下一代网络控制核心的软交换技术原理、系统结构及相关接口协议,探讨了移动软交换技术在移动通信网向3G演进过程中的应用。本文对某移动运营商交换网络现状及交换系统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根据话务模型对用户数与业务量进行了预测,进而分析了网络性能需求。针对部分交换局现网负荷较高的问题,从向3G网络演进的角度考虑,在现有2G网络上采用移动软交换技术,通过引入软交换设备扩容的方式进行解决。论文作者参与了基于分层体系结构的移动核心网组网方案的部分设计,为移动通信网的平滑演进积累了经验。
刘挺昕[6](2008)在《河南移动软交换关口局大本地网规划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本篇论文针对河南移动话务核心网络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以网络建设满足到2008年底的业务需求为目标进行合理的话务预测和需求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软交换设备的功能和特点,分别对在关口局大本地网条件下的话路网、信令网和IP承载网的网络组网和业务实现方式进行了详细设计和描述。根据设计的网络结构和相关业务指标,对软交换设备的处理能力、信令带宽和端口配置等数据进行了计算,确定了本次设计所包括的各地市关口局网元、各种类型接口的配置标准。在本篇论文的研究和测试阶段,利用河南移动现有的移动核心网IP承载网络和在建的华为软交换端局设备搭建了符合集团公司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的测试环境,根据制定的测试方案对IP承载网进行了各种条件下的测试并详细记录了测试结果,验证了IP承载网对软交换核心网业务的承载能力,验证了华为软交换及IP设备的可靠性,明确了SCTP多归属技术部署的必要性,以及VAD和语音编解码的采用标准,取得了一些结论性的结果。在本次设计中得到的相关数据和结果可以作为河南移动关口局满足到2008年底业务需求的网络建设的依据,同时在设计中使用的各种网络设计、数据计算的方法和相关测试的结论可以作为软交换核心网和IP承载网的设计建设的参考。
张挺[7](2008)在《遗传算法在旅行商及网络优化问题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自然界的生物进化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生物群体也就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可见,生物进化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优化过程,在计算科学上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人们模仿生物的遗传和进化机制,提出了遗传算法。由于遗传算法的普适性和鲁棒性,遗传算法在机器人路径规划,公路路径设计等许多工程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TSP(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与众多网络优化问题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研究遗传算法在TSP问题中的应用对后续问题的展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随着程控交换机的大量运用,中国七号信令网在我国的应用已经全面铺开。因此NO.7信令网的规划就显的日益重要。其中,A/B平面划分是一个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NPC(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 complete)问题,它和图的划分问题有类似的地方,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建立了TSP问题的数学模型,在介绍传统遗传算法和贪婪算法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了用传统的遗传算法和贪婪算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国际通行的TSPLIB中两个不同规模的问题进行了仿真。2.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遗传变异算子,该算子针对遗传算法在求解TSP问题后期遇到收敛瓶颈的缺点,有目地的加大了种群的搜索空间,使得种群最优值能够迅速的向函数最优值靠拢。仿真试验表明,改进后的遗传算法在性能上有了显着的改进。3.比较传统遗传算法、贪婪算法,改进遗传算法在解决TSP问题时的性能,指出了三种算法在寻优性能上的差距,解释了改进后算法性能改变的原因。4.建立了七号信令网A/B平面划分的数学模型,并且用传统的遗传算法和本文提出的遗传算法对数学模型进行仿真,比较了两种算法在网络优化问题上的性能差异。最后就新旧算法耗时和网络的规模关系进行了仿真。
潘永新[8](2008)在《基于SS7业务平台的研究和应用》文中认为七号信令是现代电信网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七号信令协议承载着电信业务网络运行的所有信息,可以说七号信令网是电信网的神经系统。电信网以七号信令方式接入各种业务平台。七号信令网是提供多样化的应用业务的必要的条件,使得电信网新业务的不断发展,需求不断的增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七号信令业务系统的解决方案,它主要由信令采集卡部分和信令处理平台部分组成,它不仅可以用来采集链路信令,用于监测和分析信令网的运行情况,进行网络维护;还可以在此平台之上开发新的应用业务,能使得新业务的建立只须着重考虑业务本身的逻辑,而不必关注较底层的有关协议,从而简化新业务的开发工作,加快提供新业务的速度。本论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相关背景,描述了七号信令技术的分类,特点,功能结构和相关应用。接着说明了信令业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组成结构,设计并实现信令业务系统的信令采集部分—信令采集卡,包括信令采集卡的硬件组成和驱动程序的开发。之后详细介绍了上层的系统业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上层的系统业务平台根据功能可分为信令解码、信令合成、信令分析三大模块,它们共同完成对信令消息的分析处理,将解析出的信令消息用于上层业务。并且以MAP信令为例说明了其在该平台上的解码,处理的过程。该系统平台还可以应用于小区短信,终端设备配置等业务中。最后给出了论文的总结和后续工作的展望。
张为[9](2006)在《电信增值业务中七号信令分析的应用与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通信技术也朝着数字化和网络化方向飞速发展。七号信令自开发以来,便得到广泛的应用,迄今已成为现代通信的三大主网(数字同步网、七号信令网、电信管理网)之一。七号信令系统是国际化、标准化的通用公共信道信令系统,具有信道利用率高、信令容量大和传送速度快等优点。七号信令系统不仅可以用于PSTN/ISDN中电路接续所需的局间信令,还可传送移动网、智能网和BISDN以及其他各种操作、管理和维护中心的控制信号和数据。七号信令采用与话路分离的公共信道形式,透明地传送各种用户(交换局)所需的业务信令和其它形式的信息,满足特种业务网和多种业务网的需要。论文介绍了七号信令的产生和发展历史,阐述了七号信令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分析了对七号信令的分析工作在当前环境和今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论文还通过我国电信增值业务的发展情况,以此为基础论述了电信增值业务的广阔发展空间。论文研究了七号信令系统的整体结构,重点研究了七号信令单元格式,还以信令网管理消息和TUP消息为例,具体分析了信令单元的格式,并对一个实际的正常通话流程进行了分析。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研究并给出了一个电信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实验室条件下的设计方案,包括硬件和软件部分。设计完成包括信令分析监控、语音及彩铃服务及信令网信息记录等功能。作为电信综合业务服务平台设计方案中核心部分的信令分析模块,论文给出了具体的论述和实现研究。论文分析介绍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的基本概念及优点,论述了运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信令分析程序设计的必要性,对信令分析模块的主要功能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对一个具体的信令网管理消息的分析,给出了信令分析的主要流程,重要功能块代码和最后分析结果输出。
陈张泵[10](2006)在《SDH专网中七号信令数字中继接口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专用通信网是指在某一行业、部门或单位内部,为满足其内部进行生产、组织管理、调度指挥的需要所建设的通信网络。专用通信网规模较小,用户数量也较少。如果专网没有和PSTN网互联,那么专网的网络价值就很有限。实现与PSTN网互联,是迅速提高专网价值的最有效方法。在这个大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一种SDH综合业务专网与PSTN网互联解决方案。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Melit系统互联解决方案存在的问题,接着提出了V5与SS7两种新的解决方案,并进行了比较。然后从硬件和软件角度详细阐述了Melit 2.5G SDH综合业务专网中七号信令数字中继接口的设计与实现。在硬件实现方面,本文详述了SS7-DTU盘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首先简单介绍了SDH专网窄带语音业务平台的组成和基本呼叫流程,接着阐述了需求分析及总体方案设计、然后详细叙述了硬件结构原理图及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和芯片选择。软件实现方面,本文首先阐述了总体方案设计,包括模块划分,任务划分,任务间通信,各协议层模块实现方法,而后分别对SCC通信端口数据收发原理、初始化,公共功能模块和协议层模块的设计及关键技术问题作了详细阐述。在实现方案之后,文章从测试类型、测试环境、测试内容方面对七号信令软件测试方案作了说明,对测试结果作了分析总结。本文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对本方案的不足之处做了客观分析,提出了改进方向。实践表明,本课题设计实现的七号信令数字中继(SS7-DTU)接口有效的解决了Melit 2.5G SDH综合业务专网与PSTN网互联问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功能模块,稍加改动便可用于其它类型专网与PSTN网互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通信网(六)——第四讲 信令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信网(六)——第四讲 信令网(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打防通讯网络诈骗的运营商大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通信网信令概述 |
2.1 通信网简述 |
2.1.1 通信网信令定义 |
2.1.2 通信网信令的主要特点 |
2.1.3 通信网信令拓扑结构 |
2.2 ISUP信令 |
2.2.1 ISUP信令定义 |
2.2.2 ISUP信令特点 |
2.3 BICC信令 |
2.3.1 BICC信令定义 |
2.3.2 BICC信令特点 |
2.4 SIP信令 |
2.4.1 SIP信令定义 |
2.4.2 SIP信令特点 |
2.5 MAP信令 |
2.5.1 MAP信令定义 |
2.5.2 MAP信令特点 |
2.6 通信网话单 |
2.6.1 话单定义 |
2.6.2 话单特点 |
第三章 面向打防通讯网络诈骗的运营商大数据分析模型 |
3.1 通讯网络诈骗简述 |
3.1.1 通讯网络诈骗定义 |
3.1.2 通讯网络诈骗分类 |
3.1.3 通讯网络诈骗主要手法 |
3.2 通讯网络诈骗特征 |
3.2.1 短信诈骗主要特征 |
3.2.2 电话诈骗主要特征 |
3.2.3 网络诈骗主要特征 |
3.3 运营商大数据分析模型 |
3.3.1 大数据分析简述 |
3.3.2 分析算法 |
3.3.3 运营商大数据分析 |
3.3.4 分析模型 |
第四章 面向打防通讯网络诈骗的运营商大数据分析 |
4.1 基于短信大数据分析 |
4.1.1 短信诈骗来源分析 |
4.1.2 短信诈骗内容分析 |
4.1.3 短信诈骗手段分析 |
4.1.4 短信诈骗对象分析 |
4.1.5 模型分析 |
4.1.6 短信诈骗封堵手段 |
4.2 基于电话大数据分析 |
4.2.1 电话诈骗来源分析 |
4.2.2 电话诈骗语音分析 |
4.2.3 电话诈骗手段分析 |
4.2.4 电话诈骗对象分析 |
4.2.5 电话诈骗虚假号码分析 |
4.2.6 模型分析 |
4.2.7 电话诈骗封堵手段 |
4.3 基于网络大数据分析 |
4.3.1 网络诈骗来源分析 |
4.3.2 网络诈骗内容分析 |
4.3.3 网络诈骗手段分析 |
4.3.4 网络诈骗对象分析 |
4.3.5 模型分析 |
4.3.6 网络诈骗封堵手段 |
4.4 基于运营商大数据关联分析 |
4.4.1 收端维度关联分析 |
4.4.2 发端维度关联分析 |
4.4.3 全关联分析 |
4.4.4 模型分析 |
4.4.5 封堵手段 |
4.5 设计基本标准 |
第五章 面向打防通讯网络诈骗的浙江运营商大数据分析设计 |
5.1 总体概述 |
5.2 组网结构 |
5.3 设计细则 |
5.3.1 短信诈骗分析设计细则 |
5.3.2 电话诈骗分析设计细则 |
5.3.3 网络诈骗分析设计细则 |
5.3.4 通讯网络关联分析设计细则 |
5.3.5 操作维护设计细则 |
5.4 其他举措 |
5.5 现有系统 |
5.6 主要成效 |
第六章 工程案例分析 |
6.1 短信诈骗案例分析 |
6.2 电话诈骗案例分析 |
6.3 网络诈骗案例分析 |
6.4 关联诈骗案例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后续思路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缩略语 |
附录二 通讯网络名词解释 |
附录三 常见通讯网络诈骗手段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2)福建联通移动网七号信令优化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NO.7 信令系统与信令监测系统分析 |
2.1 七号信令系统简介 |
2.1.1 NO.7 信令系统的基本原理 |
2.1.2 我国的 NO.7 信令网组成结构 |
2.2 NO.7 信令监测系统简介 |
2.2.1 信令监测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
2.2.2 基于七号信令监测系统的基本原理 |
2.2.3 信令监测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
2.2.3.1 信令监测系统基本组成 |
2.2.3.2 信令监测系统硬、软件平台 |
2.3 系统开发设计技术综述 |
2.3.1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
2.3.2 数据库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集中采集集中存储监测方式的设计与实现 |
3.1 集中采集集中存储方式的总体设计 |
3.2 各模块的设计实现 |
3.2.1 信令采集模块的设计实现 |
3.2.2 消息过滤模块的设计实现 |
3.2.3 网络通信模块的设计实现 |
3.2.4 消息排序模块的设计实现 |
3.2.5 解码模块的设计实现 |
3.2.5.1 信令协议解码的详细流程 |
3.2.5.2 TUP 信令解码的设计实现 |
3.2.5.3 SEEP 解码的设计实现 |
3.2.5.4 TCAP 及 MAP 的信令解码过程 |
3.2.6 消息预处理模块的设计实现 |
3.2.6.1 TUP 信令消息的合成 |
3.2.6.2 A 接口信令消息的合成 |
3.2.6.3 MAP 信令消息的合成 |
3.2.7 数据记录的提交和管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集中采集集中存储监测方式的改进 |
4.1 对集中采集集中存储监测方式改进的必要性 |
4.2 分散采集集中存储监测方式的设计和实现 |
4.3 分散采集分散存储监测方式的设计和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性能分析 |
5.1 集中方式的系统测试和性能分析 |
5.1.1 建立理论模型进行分析 |
5.1.2 集中方式的测试环境和方法 |
5.1.2.1 测试环境分析 |
5.1.2.2 测试方法和数据 |
5.1.3 测试结果分析及改进方法讨论 |
5.2 分散采集集中存储监测方式的性能分析 |
5.3 分散采集分散存储监测方式的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论文总结 |
6.1 论文总结 |
6.2 存在问题与讨论 |
6.3 未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信令监测系统在通信网络管理优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4 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
二、信令监测系统及其体系结构分析 |
2.1 信令监测系统概述 |
2.2 信令监测系统体系结构 |
2.2.2 系统硬件体系结构 |
2.2.3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
2.3 信令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 |
2.4 信令监测系统面临的问题 |
三、信令监测系统在通信网管理中的作用 |
3.1 信令监测系统在运营商网间业务监管的应用 |
3.2 信令监测系统在无线网络监测和优化中的应用 |
3.3 信令监测系统在网络维护与处理客户投诉的应用 |
3.4 信令监测系统对骚扰电话的防范的应用 |
四、3G时代信令监测系统对通信网管理维护新的构思 |
4.1 3G通信的特点 |
4.2 3G网络运营管理面临困难 |
4.3 完善信令监测系统,提升其对通信网管理支撑作用 |
五、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七号信令的负荷分担方式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技术背景和发展现状 |
1.3 论文期间所做的工作 |
第2章 GSM移动通信系统及优化概述 |
2.1 GSM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
2.2 GSM移动通信系统 |
2.2.1 GSM系统的基本特点 |
2.2.2 GSM系统的组成 |
2.2.3 GSM系统的接口和协议 |
2.3 GSM系统网络优化 |
2.3.1 网络优化的必要性 |
2.3.2 网络优化的概念 |
2.3.3 网络优化的措施及流程 |
第3章 GSM网信令的负荷分担 |
3.1 No.7信令系统 |
3.1.1 No.7信令系统的发展及特点 |
3.1.2 No.7信令方式的OSI参考模型 |
3.1.3 No.7信令系统结构与OSl分层结构的比较 |
3.2 No.7信令网的应用与组成 |
3.2.1 No.7信令网的应用 |
3.2.2 No.7信令网的组成 |
3.2.3 信令网的分类与结构 |
3.3 No.7信令系统工作方式 |
3.4 信令系统的功能级 |
3.4.1 信令数据链路功能级 |
3.4.2 信令链路功能级 |
3.4.3 信令网功能级 |
3.4.4 用户部分功能级 |
3.5 GSM网NO.7信令系统 |
3.5.1 GSM信令网结构 |
3.5.2 GSM信令网的信令点编码方案 |
3.5.3 GSM信令网寻址方式 |
3.6 GSM网信令的负荷分担 |
3.6.1 信令负荷分担原理 |
3.6.2 信令负荷分担的分类 |
3.6.3 信令网络组织原则 |
3.6.4 信令路由的分类 |
3.6.5 信令路由的选择原则 |
3.6.6 信令链路负荷能力分析 |
第4章 西门子交换机信令负荷分担实现 |
4.1 硬件实现 |
4.1.1 信令系统模块结构 |
4.1.2 信令系统模块功能 |
4.2 指令与功能实现 |
4.2.1 MTP层指令实现 |
4.2.2 SCCP层指令实现 |
第5章 信令负荷分担的优化 |
5.1 信令负荷分担的必要性 |
5.2 中国联通GSM信令网现状 |
5.3 信令优化采用的常用工具 |
5.4 数据采集与测量统计 |
5.5 数据分析及负荷优化 |
5.5.1 MSC—MSC间链路负荷优化 |
5.5.2 MSC—GMSC间链路负荷优化 |
5.5.3 MSC—HSTP间链路负荷优化 |
5.6 优化结果的验证 |
5.6.1 测量统计结果验证 |
5.6.2 信令监测结果验证 |
5.7 对联通网络未来发展的建议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5)基于分层体系结构的移动通信核心网组网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下一代网络(NGN)简介 |
1.2.1 NGN 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1.2.2 NGN 的体系结构 |
1.3 软交换技术 |
1.3.1 软交换产生的背景及概念 |
1.3.2 软交换技术特点 |
1.3.3 软交换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安排 |
第2章 软交换的基本原理 |
2.1 分层体系结构的软交换技术 |
2.2 软交换系统中的主要设备 |
2.3 移动软交换系统网络构成 |
2.3.1 系统总体框架 |
2.3.2 软交换网络和传统交换网的区别 |
2.3.3 移动交换服务器的应用 |
2.3.4 媒体网关的应用 |
2.3.5 逻辑接口 |
2.4 移动软交换系统功能 |
2.4.1 移动交换服务器功能 |
2.4.2 媒体网关设备功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分层结构移动软交换网络组网的探讨及演进 |
3.1 移动软交换设备应用分析 |
3.2 与现有网络的互通 |
3.3 移动软交换网络可靠性保证 |
3.4 IP 信令网的组网分析 |
3.4.1 信令网对IP 承载的需求 |
3.4.2 IP 信令网的概念 |
3.4.3 IP 信令网协议概述 |
3.4.4 IP 信令网的研究 |
3.5 移动通信网的演进 |
3.5.1 3GPP 标准进展 |
3.5.2 软交换技术在移动网络演进中的应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移动通信网网络运营状况分析 |
4.1 交换网络现状分析 |
4.1.1 话路网组织现状 |
4.1.2 信令网组织相状 |
4.2 交换网络存在问题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分层体系结构的移动核心网组网设计 |
5.1 交换网络建设总体原则 |
5.2 业务预测及系统能力需求 |
5.2.1 每用户话务模型参数设计 |
5.2.2 A 接口话务量预测 |
5.2.3 MCS 处理能力的需求 |
5.2.4 VLR 容量需求 |
5.3 建设方案 |
5.3.1 方案设计 |
5.3.2 话路网网络结构设计 |
5.3.3 承载方式 |
5.3.4 信令网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6)河南移动软交换关口局大本地网规划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软交换基本原理 |
1.1 软交换系统结构及标准 |
1.1.1 软交换的体系结构 |
1.1.2 相关标准和协议 |
第二章 河南移动网络现状 |
2.1 河南移动网络现状 |
2.2 河南移动GSM话路网现状 |
2.3 河南移动GSM信令网现状 |
第三章 关口局扩容建设的必要性 |
3.1 工程建设必要性 |
第四章 河南移动关口局业务预测和需求分析 |
4.1 业务预测和需求分析 |
4.1.1 河南移动系统忙时话务量的预测 |
4.1.2 河南移动关口局话务量预测 |
第五章 软交换关口局大本地网组网方案分析和选择 |
5.1 组网原则 |
5.2 本期工程关口局的设局方案 |
5.3 软交换机 |
5.4 中继媒体网关(TMG)和信令网关(SG) |
第六章 话路、信令、IP承载的网络结构设计和计算 |
6.1 话路网组网方案 |
6.1.1 长途交换网 |
6.1.2 本地网 |
6.2 信令网组网方案 |
6.2.1 传统关口局设备信令网组网网络组织 |
6.2.2 软交换大本地网关口局信令网络组织 |
6.2.3 寻址方式 |
6.2.4 软交换独立关口局涉及到的相关信令协议 |
6.2.5 结合河南移动信令网现状,本期工程信令网组网方案 |
6.3 编号方案 |
6.3.1 信令点编码 |
6.3.2 设备识别码 |
6.4 软交换机与中继媒体兼信令网关间信令带宽的计算 |
6.5 IP组网方案 |
6.5.1 IP承载网技术要求 |
6.5.2 河南移动IP承载网网络组织结构 |
6.5.3 现有软交换关口局IP接入方式 |
6.5.4 本期软交换关口局IP接入方式 |
6.6 网络安全方案 |
6.7 本期工程郑州关口局建设方案 |
6.7.1 郑州本地网现状 |
6.7.2 本期工程郑州关口局建设规模 |
6.7.3 郑州本地网网络组织 |
6.7.4 本期工程中继及信令链路计算 |
6.7.5 路由计划 |
6.8 本期工程关口局的业务及功能 |
6.8.1 本期工程关口局提供的业务 |
6.8.2 本期工程关口局具有的功能 |
6.9 计费 |
6.10 网管 |
6.11 同步方式 |
第七章 IP承载网性能测试 |
7.1 组网方案 |
7.1.1 IP承载网性能指标要求 |
7.1.2 组网方案 |
7.2 IP网络性能测试环境搭建 |
7.3 测试项目 |
7.3.1 站点接入链路故障对软交换业务的影响测试 |
7.3.2 站点内故障对软交换业务的影响测试 |
7.3.3 IP接口网络损伤测试 |
7.3.4 语音质量测试 |
第八章 对VOIP应用的讨论 |
第九章 对选择设备的硬件功能描述 |
9.1 软交换机 |
9.2 中继媒体网关/信令网关设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遗传算法在旅行商及网络优化问题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通信网的现状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遗传算法解决优化问题的可行性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遗传算法的基本理论 |
2.1 概述 |
2.2 遗传算法和生物演化的关系 |
2.3 遗传算法的基本术语 |
2.4 遗传算法的原理和设计 |
2.4.1 遗传编码(Encoding) |
2.4.2 适应度函数(Fitness Function) |
2.4.3 选择算子(Selection) |
2.4.4 交叉算子(Crossover) |
2.4.5 变异算子(Mutation) |
2.4.6 算法终止条件 |
2.5 遗传算法的理论基础——模式定理、积木块假设 |
2.5.1 模式定理 |
2.5.2 积木块假设 |
2.6 算法的收敛性分析及未成熟收敛问题的对策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遗传算法在TSP问题中应用 |
3.1 TSP问题简介 |
3.2 两点交叉遗传算法解决TSP问题 |
3.2.1 算法原理 |
3.2.2 算法的仿真结果 |
3.3 贪婪交叉和贪婪变异遗传算法解决TSP问题 |
3.3.1 算法原理 |
3.3.2 算法的仿真结果 |
3.4 改进的遗传变异算子解决TSP问题 |
3.4.1 算法原理 |
3.4.2 算法的仿真结果 |
3.5 三种算法的性能比较 |
3.6 小结 |
第四章 遗传算法在NO.7信令网优化问题中的实现 |
4.1 概述 |
4.2 NO.7信令网的功能结构 |
4.3 NO.7信令方式的OSI分层结构 |
4.4 NO.7信令网的组成 |
4.5 我国NO.7信令网的组成结构 |
4.5.1 信令网的等级结构 |
4.5.2 各信令点的职能 |
4.5.3 信令网的网络组织结构 |
4.6 信令点编码 |
4.7 改进遗传算法解决NO.7信令网HSTP的A/B平面划分问题 |
4.7.1 问题背景介绍 |
4.7.2 遗传算法解决A/B平面划分问题的流程 |
4.7.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7.4 仿真中的一些参数的讨论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1 |
(8)基于SS7业务平台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电信网业务的发展情况 |
1.1.2 电信网业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1.2 课题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七号信令技术 |
2.1 七号信令技术简介 |
2.1.1 信令的基本概念 |
2.1.2 信令的分类 |
2.2 七号信令的总体结构 |
2.2.1 信令基本目标和特点 |
2.2.2 信令系统的功能结构 |
2.3 消息传递部分(MTP) |
2.4 用户部分 |
2.5 七号信令的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令业务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设计目标 |
3.2 系统平台结构 |
3.3 系统的工作原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令采集卡的设计与实现 |
4.1 采集卡的硬件组成 |
4.2 采集卡的驱动设计 |
4.2.1 Linux系统的特色 |
4.2.2 信令采集卡的驱动类型 |
4.3 软件驱动设计 |
4.4 核心模块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平台的设计目标 |
5.2 系统平台的结构 |
5.3 系统中的信令数据 |
5.3.1 信令单元的定义 |
5.3.2 信令单元的字段含义 |
5.4 系统平台的功能设计 |
5.4.1 信令解码模块 |
5.4.2 解码流程 |
5.4.3 信令合成模块 |
5.5 信令分析部分设计 |
5.5.1 信令事件分析的目标 |
5.5.2 数据挖掘技术的选择 |
5.5.3 采用的挖掘算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术语 |
6.1 论文总结 |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附录:缩略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目录 |
(9)电信增值业务中七号信令分析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七号信令的发展与应用 |
1.2 七号信令的基础知识 |
1.3 电信增值业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七号信令分析 |
2.1 七号信令系统功能级结构 |
2.2 消息传递部分(MTP) |
2.3 用户部分(UP) |
2.4 信令单元格式分析 |
2.5 一个正常呼叫流程实例 |
3 电信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实验系统架构 |
3.1 硬件部分 |
3.2 软件部分 |
4 信令分析模块的设计应用 |
4.1 在信令协议栈分析中运用面向对象方法 |
4.2 信令分析模块设计应用 |
5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SDH专网中七号信令数字中继接口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SDH 通信专网 |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目的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构 |
2 NO.7 信令系统概述 |
2.1 NO.7 信令系统的功能结构 |
2.2 NO.7 信令信号单元格式 |
2.3 NO.7 信令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3 SDH 专网中七号信令数字中继接口的硬件设计 |
3.1 SDH 专网窄带语音业务平台 |
3.2 七号信令数字中继接口盘(DTU)硬件设计方案 |
3.3 单板芯片选型 |
4 七号信令数字中继接口的软件设计 |
4.1 NUCLEUS PLUS 实时操作系统 |
4.2 总体设计 |
4.3 SCC 通信端口初始化和数据收发 |
4.4 微码部分 |
4.5 公共功能模块 |
4.6 协议层模块 |
5 七号信令系统的测试 |
5.1 测试类型 |
5.2 测试环境 |
5.3 测试内容 |
5.4 系统性能分析和测试结果 |
6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通信网(六)——第四讲 信令网(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打防通讯网络诈骗的运营商大数据分析[D]. 余志祥.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1)
- [2]福建联通移动网七号信令优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 林小琴.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3]信令监测系统在通信网络管理优化中的应用[D]. 李奋龙. 内蒙古大学, 2011(05)
- [4]七号信令的负荷分担方式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D]. 王宝武. 大连海事大学, 2009(S1)
- [5]基于分层体系结构的移动通信核心网组网设计与实现[D]. 张春煊. 吉林大学, 2009(09)
- [6]河南移动软交换关口局大本地网规划设计与研究[D]. 刘挺昕.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
- [7]遗传算法在旅行商及网络优化问题中的研究与应用[D]. 张挺. 太原理工大学, 2008(10)
- [8]基于SS7业务平台的研究和应用[D]. 潘永新.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0)
- [9]电信增值业务中七号信令分析的应用与研究[D]. 张为.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10]SDH专网中七号信令数字中继接口的设计与实现[D]. 陈张泵.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