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下交通层底层混凝土角板,底部为水平的水平板体,在其中一端设置竖直短连接板,另一端设置阶梯连接口,分为三个阶梯,底部向上依次为连接一级阶梯、中间连接二级阶梯和上部连接三级阶梯,三者高度相等。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大幅降低综合管廊修建成本,布局合理,既保证功能,又要保证受力,另外还兼顾构件的生产、运输与施工。使各部件的连接更加简单、安全、效率、耐久,且防水效果好、适用范围广、施工方便、施工速度快、经济效果好,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的复杂操作,能大幅降低造价。
主设计要求
1.地下交通层底层混凝土角板,包括水平板体(1)、竖直短连接板(2)、过渡外弧段(3)、顶端连接加强外伸肋(4)、顶端连接加强斜肋(5)、中间凹槽(6)、底角连接加强斜肋(7)、防撞墙连接加强肋(8)、防撞墙安装平台(9)、二次防撞加强保护斜坡(10)、三次保护警示波纹带(11)、顶部纵向剪力键(12)、底部连接一级阶梯(13)、一级阶梯平台(14)、中间连接二级阶梯(15)、二级阶梯平台(16)、上部连接三级阶梯(17)、连接螺孔(18)、水平连接安装口(19)和竖直连接安装口(20),其特征在于:地下交通层底层混凝土角板的底部为水平的水平板体(1),在水平板体(1)的其中一端设置竖直短连接板(2),水平板体(1)的另一端设置阶梯连接口,阶梯连接口分为三个阶梯,从下到上依次为底部连接一级阶梯(13)、中间连接二级阶梯(15)和上部连接三级阶梯(17),三者高度相等;底部连接一级阶梯(13)和中间连接二级阶梯(15)之间形成一级阶梯平台(14),一级阶梯平台(14)将底部连接一级阶梯(13)和中间连接二级阶梯(15)衔接,中间连接二级阶梯(15)和上部连接三级阶梯(17)之间形成二级阶梯平台(16),二级阶梯平台(16)将中间连接二级阶梯(15)和上部连接三级阶梯(17)衔接;一级阶梯平台(14)和二级阶梯平台(16)的宽度相等;沿着水平板体(1)和竖直短连接板(2)的连接内角,在水平板体(1)的端部设置一段三次保护警示波纹带(11);在三次保护警示波纹带(11)和竖直短连接板(2)之间,与三次保护警示波纹带(11)相邻的一段为二次防撞加强保护斜坡(10),二次防撞加强保护斜坡(10)从三次保护警示波纹带(11)向着竖直短连接板(2)的方向斜向上设置;二次防撞加强保护斜坡(10)的宽度为50~100mm,坡度为30~45°;在二次防撞加强保护斜坡(10)和竖直短连接板(2)之间,为一段水平的防撞墙安装平台(9),防撞墙安装平台(9)的宽度为200~300mm;竖直短连接板(2)的内侧从上至下分别为顶端连接加强外伸肋(4)、顶端连接加强斜肋(5)、中间凹槽(6)、底角连接加强斜肋(7)、防撞墙连接加强肋(8);顶端连接加强外伸肋(4)位于竖直短连接板(2)的上部;顶端连接加强外伸肋(4)的下部为向竖直短连接板(2)内部收进且向下的顶端连接加强斜肋(5),顶端连接加强斜肋(5)的下方为一段竖直的中间凹槽(6),在中间凹槽(6)的下方为向竖直短连接板(2)板外伸出且向下的底角连接加强斜肋(7);底角连接加强斜肋(7)的下方为一段竖直的防撞墙连接加强肋(8);顶端连接加强外伸肋(4)和防撞墙连接加强肋(8)在同一竖直平面;水平板体(1)和竖直短连接板(2)连接的外侧为圆弧形的过渡外弧段(3);在水平板体(1)顶面的两侧分别设置2~3个水平连接安装口(19),两侧的水平连接安装口(19)以水平板体(1)的竖直中线对称;水平连接安装口(19)靠近水平板体(1)的边缘,距离边缘为100~150mm,向下开设到水平板体(1)的水平中线以下30~50mm;并在水平板体(1)的水平中线处水平向侧端面开设连接螺孔(18);竖直短连接板(2)的顶部为水平,且在竖直短连接板(2)的顶部设置两个顶部纵向剪力键(12),在顶端连接加强斜肋(5)上开设两个竖直连接安装口(20),竖直连接安装口(20)向上开至顶端连接加强外伸肋(4)的底面,向内开设到中间凹槽(6)并继续向内30-50mm;在竖直连接安装口(20)的中间位置竖直向上开设连接螺孔(18)直至竖直短连接板(2)的顶部。
设计方案
1.地下交通层底层混凝土角板,包括水平板体(1)、竖直短连接板(2)、过渡外弧段(3)、顶端连接加强外伸肋(4)、顶端连接加强斜肋(5)、中间凹槽(6)、底角连接加强斜肋(7)、防撞墙连接加强肋(8)、防撞墙安装平台(9)、二次防撞加强保护斜坡(10)、三次保护警示波纹带(11)、顶部纵向剪力键(12)、底部连接一级阶梯(13)、一级阶梯平台(14)、中间连接二级阶梯(15)、二级阶梯平台(16)、上部连接三级阶梯(17)、连接螺孔(18)、水平连接安装口(19)和竖直连接安装口(20),其特征在于:
地下交通层底层混凝土角板的底部为水平的水平板体(1),在水平板体(1)的其中一端设置竖直短连接板(2),水平板体(1)的另一端设置阶梯连接口,阶梯连接口分为三个阶梯,从下到上依次为底部连接一级阶梯(13)、中间连接二级阶梯(15)和上部连接三级阶梯(17),三者高度相等;底部连接一级阶梯(13)和中间连接二级阶梯(15)之间形成一级阶梯平台(14),一级阶梯平台(14)将底部连接一级阶梯(13)和中间连接二级阶梯(15)衔接,中间连接二级阶梯(15)和上部连接三级阶梯(17)之间形成二级阶梯平台(16),二级阶梯平台(16)将中间连接二级阶梯(15)和上部连接三级阶梯(17)衔接;一级阶梯平台(14)和二级阶梯平台(16)的宽度相等;
沿着水平板体(1)和竖直短连接板(2)的连接内角,在水平板体(1)的端部设置一段三次保护警示波纹带(11);
在三次保护警示波纹带(11)和竖直短连接板(2)之间,与三次保护警示波纹带(11)相邻的一段为二次防撞加强保护斜坡(10),二次防撞加强保护斜坡(10)从三次保护警示波纹带(11)向着竖直短连接板(2)的方向斜向上设置;二次防撞加强保护斜坡(10)的宽度为50~100mm,坡度为30~45°;
在二次防撞加强保护斜坡(10)和竖直短连接板(2)之间,为一段水平的防撞墙安装平台(9),防撞墙安装平台(9)的宽度为200~300mm;
竖直短连接板(2)的内侧从上至下分别为顶端连接加强外伸肋(4)、顶端连接加强斜肋(5)、中间凹槽(6)、底角连接加强斜肋(7)、防撞墙连接加强肋(8);顶端连接加强外伸肋(4)位于竖直短连接板(2)的上部;顶端连接加强外伸肋(4)的下部为向竖直短连接板(2)内部收进且向下的顶端连接加强斜肋(5),顶端连接加强斜肋(5)的下方为一段竖直的中间凹槽(6),在中间凹槽(6)的下方为向竖直短连接板(2)板外伸出且向下的底角连接加强斜肋(7);底角连接加强斜肋(7)的下方为一段竖直的防撞墙连接加强肋(8);顶端连接加强外伸肋(4)和防撞墙连接加强肋(8)在同一竖直平面;
水平板体(1)和竖直短连接板(2)连接的外侧为圆弧形的过渡外弧段(3);
在水平板体(1)顶面的两侧分别设置2~3个水平连接安装口(19),两侧的水平连接安装口(19)以水平板体(1)的竖直中线对称;水平连接安装口(19)靠近水平板体(1)的边缘,距离边缘为100~150mm,向下开设到水平板体(1)的水平中线以下30~50mm;并在水平板体(1)的水平中线处水平向侧端面开设连接螺孔(18);
竖直短连接板(2)的顶部为水平,且在竖直短连接板(2)的顶部设置两个顶部纵向剪力键(12),在顶端连接加强斜肋(5)上开设两个竖直连接安装口(20),竖直连接安装口(20)向上开至顶端连接加强外伸肋(4)的底面,向内开设到中间凹槽(6)并继续向内30-50mm;在竖直连接安装口(20)的中间位置竖直向上开设连接螺孔(18)直至竖直短连接板(2)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交通层底层混凝土角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次保护警示波纹带(11)为沿着水平板体(1)和竖直短连接板(2)的连接内角设置的宽为100~150mm的波浪路面。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交通层底层混凝土角板。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交通建设如火如荼,随着国家进一步推进综合管廊战略,我国大中城市必将掀起地下工程建设的新一轮高潮,由于地下空间的稀缺性,对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地下快速公路”的城市地下综合体的需求巨大。通过一次开完解决城市交通和综合管廊双重重大问题,尤其是其产业化技术更值得进一步开发。
目前,地下工程的修建费用仍居高不下,尤其多层地下交通与综合管廊结构的整体空间布局较难做到合理,既保证功能,又要保证受力,另外还有兼顾构件的生产、运输与施工,在现场连接十分困难。并且干式连接的各层剪力问题比较严重,较难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地下交通层底层混凝土角板,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的复杂操作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地下交通层底层混凝土角板,包括水平板体、竖直短连接板、过渡外弧段、顶端连接加强外伸肋、顶端连接加强斜肋、中间凹槽、底角连接加强斜肋、防撞墙连接加强肋、防撞墙安装平台、二次防撞加强保护斜坡、三次保护警示波纹带、顶部纵向剪力键、底部连接一级阶梯、一级阶梯平台、中间连接二级阶梯、二级阶梯平台、上部连接三级阶梯、连接螺孔、水平连接安装口和竖直连接安装口,地下交通层底层混凝土角板的底部为水平的水平板体,在水平板体的其中一端设置竖直短连接板,水平板体的另一端设置阶梯连接口,阶梯连接口分为三个阶梯,从下到上依次为底部连接一级阶梯、中间连接二级阶梯和上部连接三级阶梯,三者高度相等;底部连接一级阶梯和中间连接二级阶梯之间形成一级阶梯平台,一级阶梯平台将底部连接一级阶梯和中间连接二级阶梯衔接,中间连接二级阶梯和上部连接三级阶梯之间形成二级阶梯平台,二级阶梯平台将中间连接二级阶梯和上部连接三级阶梯衔接;一级阶梯平台和二级阶梯平台的宽度相等;
沿着水平板体和竖直短连接板的连接内角,在水平板体的端部设置一段三次保护警示波纹带;在三次保护警示波纹带和竖直短连接板之间,与三次保护警示波纹带相邻的一段为二次防撞加强保护斜坡,二次防撞加强保护斜坡从三次保护警示波纹带向着竖直短连接板的方向斜向上设置;二次防撞加强保护斜坡的宽度为50~100mm,坡度为30~45°;在二次防撞加强保护斜坡和竖直短连接板之间,为一段水平的防撞墙安装平台,防撞墙安装平台的宽度为200~300mm;
竖直短连接板的内侧从上至下分别为顶端连接加强外伸肋、顶端连接加强斜肋、中间凹槽、底角连接加强斜肋、防撞墙连接加强肋;顶端连接加强外伸肋位于竖直短连接板的上部;顶端连接加强外伸肋的下部为向竖直短连接板内部收进且向下的顶端连接加强斜肋,顶端连接加强斜肋的下方为一段竖直的中间凹槽,在中间凹槽的下方为向竖直短连接板板外伸出且向下的底角连接加强斜肋;底角连接加强斜肋的下方为一段竖直的防撞墙连接加强肋;端连接加强外伸肋和防撞墙连接加强肋在同一竖直平面;
水平板体和竖直短连接板连接的外侧为圆弧形的过渡外弧段;
在水平板体顶面的两侧分别设置2~3个水平连接安装口,两侧的水平连接安装口以水平板体的竖直中线对称;水平连接安装口靠近水平板体的边缘,距离边缘为100~150mm,向下开设到水平板体的水平中线以下30~50mm;并在水平板体的水平中线处水平向侧端面开设连接螺孔;
竖直短连接板的顶部为水平,且在竖直短连接板的顶部设置两个顶部纵向剪力键,在顶端连接加强斜肋上开设两个竖直连接安装口,竖直连接安装口向上开至顶端连接加强外伸肋的底面,向内开设到中间凹槽并继续向内30-50mm;在竖直连接安装口的中间位置竖直向上开设连接螺孔直至竖直短连接板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三次保护警示波纹带为沿着水平板体和竖直短连接板的连接内角设置的宽为100~150mm的波浪路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能够大幅降低综合管廊修建成本,布局合理,既保证功能,又要保证受力,另外还兼顾构件的生产、运输与施工。使各部件的连接更加简单、安全、效率、耐久,且防水效果好、适用范围广、施工方便、施工速度快、经济效果好,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的复杂操作,能大幅降低造价。
附图说明
图1为地下交通层底层混凝土角板正视示意图。
图2为地下交通层底层混凝土角板俯视示意图。
图3为地下交通层底层混凝土角板侧视示意图。
图中,1为水平板体;2为竖直短连接板;3为过渡外弧段;4为顶端连接加强外伸肋;5为顶端连接加强斜肋;6为中间凹槽;7为底角连接加强斜肋;8为防撞墙连接加强肋;9为防撞墙安装平台;10为二次防撞加强保护斜坡;11为三次保护警示波纹带;12为顶部纵向剪力键;13为底部连接一级阶梯;14为一级阶梯平台;15为中间连接二级阶梯;16为二级阶梯平台;17为上部连接三级阶梯;18为连接螺孔;19为水平连接安装口;20为竖直连接安装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地下交通层底层混凝土角板,包括水平板体1、竖直短连接板2、过渡外弧段3、顶端连接加强外伸肋4、顶端连接加强斜肋5、中间凹槽6、底角连接加强斜肋7、防撞墙连接加强肋8、防撞墙安装平台9、二次防撞加强保护斜坡10、三次保护警示波纹带11、顶部纵向剪力键12、底部连接一级阶梯13、一级阶梯平台14、中间连接二级阶梯15、二级阶梯平台16、上部连接三级阶梯17、连接螺孔18、水平连接安装口19和竖直连接安装口20;
地下交通层底层混凝土角板的底部为水平的水平板体1,在水平板体1的其中一端设置竖直短连接板2,另一端设置阶梯连接口,分为三个阶梯,底部向上依次为底部连接一级阶梯13、中间连接二级阶梯15和上部连接三级阶梯17,三者高度相等;在底部连接一级阶梯13、中间连接二级阶梯15和上部连接三级阶梯17之间分别形成一级阶梯平台14和二级阶梯平台16将三者衔接;一级阶梯平台14和二级阶梯平台16的宽度相等;
沿着水平板体1和竖直短连接板2的连接内角,水平板体1的端部设置一段三次保护警示波纹带11;
三次保护警示波纹带11和竖直短连接板2之间,与三次保护警示波纹带11相邻的一段为二次防撞加强保护斜坡10,从三次保护警示波纹带11向着竖直短连接板2方向斜向上;二次防撞加强保护斜坡10的高度为50~100mm宽,坡度为30~45°;
二次防撞加强保护斜坡10和竖直短连接板2之间,为一段水平的防撞墙安装平台9,防撞墙安装平台9宽度为200~300mm;
竖直短连接板2的内侧从上至下分别为顶端连接加强外伸肋4、顶端连接加强斜肋5、中间凹槽6、底角连接加强斜肋7、防撞墙连接加强肋8;顶端连接加强外伸肋4位于竖直短连接板2的顶部,水平向内伸出;顶端连接加强外伸肋4的下部为向竖直短连接板2内部收进且向下的顶端连接加强斜肋5,顶端连接加强斜肋5的下方为一段竖直的中间凹槽6,在中间凹槽6的下方为向下向竖直短连接板2板外伸出的底角连接加强斜肋7;底角连接加强斜肋7的下方为一段竖直的防撞墙连接加强肋8;端连接加强外伸肋4和防撞墙连接加强肋8在同一竖直平面;
水平板体1和竖直短连接板2连接的外侧为圆弧形的过渡外弧段3;
在水平板体1顶面的两侧均分别设置2~3个水平连接安装口19,两侧的水平板体1以板平均划分的中线对称;水平连接安装口19靠近水平板体1的边缘,距离边缘为100~150mm,向下开设到水平板体1的水平中线以下30~50mm;并在水平中线水平向侧端面开设连接螺孔18;
将整个地下交通层底层混凝土角板划分为相等的两个部分,使水平板体1、竖直短连接板2均称为对称的两个部分;竖直短连接板2的顶部为水平,且在竖直短连接板2对称的两个部分中间均分别设置顶部纵向剪力键12,顶部纵向剪力键12在两个相等部分中间,使顶部纵向剪力键12分布在两个相等部分的相同位置;在顶端连接加强斜肋5的两个相等部分的中间分别开设竖直连接安装口20,使竖直连接安装口20在两个相等部分的相同位置,竖直连接安装口20向上开至顶端连接加强外伸肋4的底面,向内开设到中间凹槽6并继续向内30-50mm;在竖直连接安装口20的中间及中间凹槽6表面的位置竖直向上开设连接螺孔18直至竖直短连接板2的顶部;
所述三次保护警示波纹带11为沿着水平板体1和竖直短连接板2的连接内角设置的宽为100~150mm的波浪路面。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1838.9
申请日:2019-01-0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9(沈阳)
授权编号:CN209555975U
授权时间:20191029
主分类号:E02D 29/045
专利分类号:E02D29/045
范畴分类:36C;
申请人:沈阳建筑大学
第一申请人:沈阳建筑大学
申请人地址:110168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浑南东路9号
发明人:张延年;孙海义;王雪莹;王斯文
第一发明人:张延年
当前权利人:沈阳建筑大学
代理人:程晓旭
代理机构:21218
代理机构编号:沈阳之华益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水平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