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脆塑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塑性,脆性,磨削,断层,临界,超声,在线。
脆塑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敏,李文星[1](2018)在《超声ELID复合磨削陶瓷材料脆—塑性转变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超声电解在线砂轮修整(ELID)作用下复合磨削陶瓷材料脆—塑性转变的机理进行研究。以二氧化锆陶瓷材料为研究对象,基于材料去除机理,分析单颗磨粒引起的压痕应力场,计算陶瓷材料的临界压痕载荷下限值;结合实际加工工况,对单颗磨粒与工件之间在过渡表面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数值建模,得到陶瓷材料脆—塑性转变的临界条件,进而得出陶瓷材料的临界磨削深度。分析不同磨削参数和砂轮参数对临界磨削深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实际的磨粒顶圆锥半角下,临界磨削深度随着砂轮圆周速度、工件圆周速度、超声振动的振幅、超声振动的初始角位移的增大而减小;当磨粒顶圆锥半角、工件圆周速度、砂轮圆周速度同时为变量时,磨粒的顶圆锥半角对临界磨削深度的影响程度等级小于10~(-4) mm,可忽略不计。(本文来源于《工业技术创新》期刊2018年06期)
张昊天,周文,曹茜,徐浩,单钰铭[2](2018)在《基于应力—应变模型的脆塑性测井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页岩脆性的测井评价主要从岩石弹性参数特征和矿物含量特征2个方面进行。针对泥页岩高塑性的特征,提出在测井评价基础力学参数中引入峰值变形模量,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基于应力—应变模型的脆性参数和塑性参数进行解释,获得塑性应变和基于峰前可恢复应变与峰前总应变之比的脆性指数2个力学参数。在实例应用中,该方法计算得到的脆性指数、塑性应变不仅与矿物组分脆性指数吻合较好,与水力压裂微地震事件监测结果也具有较好的耦合性,因此,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岩石的脆性和塑性特征,为页岩气储层脆性评价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测井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戴文浩[3](2018)在《地震周期不同阶段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变形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从微观脆性变形到微观晶体塑性变形的转化称为脆塑性转化。脆塑性转化带被认为是确定大陆地壳地震深度下限的关键层位。脆塑性转化带的深度和变形机制除了受温度控制外,在地震周期不同变形阶段,因应变速率和流体压力的变化,脆塑性转化带的深度及其变形机制也会发生变化。通过断层带构造岩变形机制研究,可以揭示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在地震周期不同阶段的变形特征,有效了解多震层构造变形迭加现象。本论文对采集自红河断裂的构造岩样品开展显微结构观察与分析,构造岩样品包括糜棱岩、假玄岩、碎裂岩。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系统观测了样品中主要矿物的形态、微观变形特征、矿物组合、矿物水岩反应、压溶、出溶、裂隙充填与变形特征;利用能谱仪进行了矿物成分的定量分析,并对部分样品进行了元素面扫描及全分析;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实验数据对样品中主要矿物的组构进行研究与分析。基于这些分析,建立了间震期、同震、震后松弛阶段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变形模式。细粒糜棱岩样品主要以塑性变形为主,样品内主要造岩矿物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均被拉长定向,形成显着的拉伸线理。EBSD分析表明,石英以柱面<a>滑移为主,具有中高温变形特征。眼球状糜棱岩中,斑晶斜长石发生晶内破裂,边缘经历水岩反应生成了石英、云母等低强度矿物,石英发生了显着的动态重结晶,形成强烈变形的石英条带,与拉长的云母构成了剪切面理。EBSD分析表明,石英以底面<a>滑移为主,具有低温变形特征。2种糜棱岩样品的变形特征分别代表断层深部的塑性流动和脆塑性转化带在间震期的塑性变形。糜棱岩中发育的假玄武玻璃质脉体与糜棱岩界线清晰,糜棱岩中的石英经历了低温塑性变形,脉体由大量针柱状硬绿泥石以及玻璃体构成,代表了脆塑性转化带在同震破裂过程中形成的摩擦熔融。碎裂岩以脆性变形与塑性变形共同发展为特点,石英具有低温塑性变形特征,长石碎裂,裂隙被静态重结晶的石英或方解石脉所充填,方解石脉经历了塑性变形,代表了震后松弛阶段的变形。根据红河断裂构造岩变形机制分析,结合前人研究,将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在地震周期的变形机制演化过程概括为一个随时间的震荡模型。在间震期,断层深部岩石发生塑性剪切变形,形成以细粒糜棱岩和眼球状糜棱岩为代表的构造岩;随着应力不断积累,当应力达到断层强度,岩石发生同震脆性破裂,假玄武玻璃就是同震变形的产物;在之后的松弛阶段,高应力和高应变速率导致岩石中长石等高强度的矿物继续发生脆性碎裂,石英、云母等低强度的矿物发生塑性变形,在流体作用下,裂隙通过石英或方解石充填而本愈合,随着应力逐渐积累,裂隙中石英和方解石等矿物由静态重结晶向动态重结晶转化。随着裂隙愈合和应力积累,断层强度逐渐增加,为下一次地震孕育积累能量,断层变形与地震发生形成周期性循环。(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廉晓庆,蒋明学,隆万坤,徐菊花,贾瑞强[4](2018)在《硅莫砖的脆塑性变形特征与高角气固冲蚀机制的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硅莫砖为靶材,在25~1 200℃温度范围内进行弯曲应力–应变曲线测试和垂直气固冲蚀磨损试验,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靶材冲蚀后形貌,研究其脆塑性变形特征与高角冲蚀下的常温/高温气固冲蚀机制,并阐明两者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硅莫砖冲蚀磨损率随冲蚀温度的增加而减小,1 200℃出现最小值0.95 mm~3/g;开始的塑性变形温度为800℃;在弹性变形阶段(25~800℃),冲蚀磨损率与抗折强度成反比,主要冲蚀机制是冲击应力下骨料与基质的脆性断裂;在塑性变形阶段(800~1 200℃),冲蚀磨损率与塑性应变量成反比,与弹性模量成正比,塑性变形逐渐成为主要冲蚀机制,是否伴随脆性断裂,由骨料和基质的临界断裂应力决定;本实验条件下800℃时主要冲蚀机制为微切削和基质断裂,1 200℃时仅为微切削。(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磊,贾奇锋[5](2017)在《基于声发射计数的煤样脆塑性特征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掌握煤样脆塑性预测方法,对煤样破坏的准确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区采集煤样,利用RMT-150B型岩石力学实验系统以及CDAE-1全数字化声发射检测与分析系统,对煤样加载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声发射特征进行测试与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脆性煤样和塑性煤样的声发射计数变化特征具有明显差别;与脆性煤样相比,塑性煤样声发射产生较早,峰值时声发射的突变性不明显,峰值后声发射缓慢降低。利用声发射计数的该变化特征差异,可以对煤样的脆塑性进行预测,这种预测方法使声发射计数在煤矿灾害预测中的应用举足轻重。(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期刊2017年10期)
赵培轶[6](2017)在《BK7光学玻璃超声振动磨削脆塑性转变及加工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学玻璃材料凭借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在光学仪器、新能源、生物医疗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加工表面和亚表面质量将直接影响光学零件的透光性和折射率等性能。由于光学玻璃材料自身所具有的高脆性和低断裂韧性等特点,在磨削加工过程中极易引入裂纹甚至产生脆性断裂等缺陷。为保证实际应用对光学玻璃零件的高质量、低损伤的技术要求,光学玻璃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一般包括精密磨削、超精密研磨和抛光等。提高磨削加工质量、减小已加工表面粗糙度和亚表面损伤程度,有助于减少后续超精密研磨和抛光工序的加工时间、提高整个制造工艺链的效率。超声振动辅助磨削加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加工过程中磨具的运动学特性,在改善加工质量方面具有潜在的技术优势,但目前关于光学玻璃材料超声振动辅助磨削加工中材料去除及表面和亚表面质量方面的研究还不完善。开展超声振动作用对光学玻璃超声振动辅助磨削材料去除过程及加工质量影响的研究,对实现光学玻璃低损伤超声振动精密磨削加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材料的去除模式直接影响光学玻璃的加工质量。由于高频振动的引入,使得超声振动辅助磨削加工的材料去除机制有别于普通磨削加工。为研究超声振动效应对光学玻璃磨削加工中材料去除和加工质量的影响,本文进行了BK7光学玻璃单颗磨粒金刚石变切深刻划实验,分析了超声振动对光学玻璃材料裂纹扩展及粉末化去除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超声振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裂纹扩展程度及粉末化去除现象;不同加工方式下临界切削深度的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振动有助于减小切削力进而提高临界切削深度。在此基础上,通过维氏压痕实验,计算获得了BK7光学玻璃的断裂韧性。基于塑性去除模式和脆性去除模式的切削比能随切削深度变化的计算分析,建立了BK7光学玻璃脆-塑性转变临界切削深度的预测模型,并进行了相关实验验证,为后续加工表面质量及亚表面裂纹损伤的研究与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因素及影响规律的研究是实现高表面质量加工的基础。本文进行了BK7光学玻璃材料超声振动磨削加工实验,研究了超声振动磨削已加工表面典型形貌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分析了工艺参数对BK7光学玻璃超声振动磨削表面形貌特征构成的影响程度。基于工艺参数对加工表面形貌特征的影响分析,确定了表面粗糙度的预测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磨削实验获得了表面粗糙度预测建模所需的基础实验数据,采用高斯过程回归方法建立了加工表面粗糙度的预测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预测模型的有效性,为后续工艺参数的优选提供了基础。加工过程中引入的亚表面裂纹损伤直接影响光学玻璃零件的使用性能。本文进行了BK7光学玻璃超声振动磨削加工亚表面损伤实验,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光学玻璃加工亚表面裂纹微观形貌进行了检测,分析了磨粒形状和尺寸的随机性与中位裂纹扩展方向的不确定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弧线形亚表面裂纹的形成和亚表面裂纹发生折线偏转的原因。通过超声振动磨削亚表面裂纹损伤实验,研究了超声振动参数和加工参数对亚表面裂纹损伤最大深度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亚表面裂纹损伤最大深度的预测模型,并通过亚表面裂纹损伤最大深度的实测结果与预测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所建立的亚表面裂纹损伤最大深度预测模型的有效性,为探索减免亚表面损伤的技术措施及后续的工艺参数优选提供了依据。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计算获得了不同砂轮参数和工艺参数对光学玻璃超声振动精密磨削加工材料去除率的影响规律。以表面粗糙度和亚表面裂纹损伤最大深度为约束条件、材料去除率为优化目标,以加工工艺参数作为决策变量,采用多目标非支配遗传算法进行了工艺参数优化,获得了BK7光学玻璃超声振动精密磨削加工时优化的砂轮参数和加工参数,并通过磨削实验验证了工艺参数优化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为实现光学玻璃材料的高效低损伤超声振动精密磨削加工工艺参数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丁子成,李淑娟,李梓,崔丹[7](2016)在《SiC单晶刻划过程的脆塑性转变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SiC单晶化学性能稳定、导热系数高、热膨胀系数小、耐磨性能好,广泛用于大功率器件产业。但由于其材料的硬度很大,加工非常困难。脆性材料塑性域加工为提高该类材料的表面质量,降低加工时间和成本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采用不同刀具角度和刀尖圆弧半径的单点金刚石刀具对4H-SiC单晶进行刻划实验,利用声发射、摩擦力传感器来监测刻划过程中声发射信号强度以及摩擦力的变化,并通过LeicaDCM3D以及SEM观察划痕沟槽表面形貌、切屑状态,综合分析以获得4H-SiC单晶在不同角度、刀尖圆弧半径下塑脆转变的临界切削深度。结果表明,增大刀具角度有利于塑性域加工;在相同条件下,刀尖圆弧半径越大,临界切削深度越大。(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张国杰,王卫军[8](2016)在《深部高应力巷道锚杆脆塑性破断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各种高应力巷道锚杆破断导致的支护失效难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现场试验等手段,分析了巷道围岩变形的组成与锚杆破断形态,研究了不连续变形的垫衬效应及其与锚杆脆塑性破断过程的内在联系。认为垫衬效应是导致锚杆脆性断裂的根本原因,提高锚杆预紧力是消减垫衬效应的有效手段,普通锚杆强度、延伸率与连续变形的不协调性是锚杆塑性破断的根本原因,提高锚杆强度与伸缩率是强力协调围岩变形稳定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州煤炭》期刊2016年08期)
吴桐[9](2016)在《库车坳陷膏盐岩脆塑性变形特征及封闭能力定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膏盐岩盖层作为全球许多含油气盆地最重要的盖层之一,排替压力高、物性封闭能力强,与其下的烃源岩和储集层可以构成优质的生储盖组合。研究区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发育库姆格列木组和吉迪克组2套膏盐岩盖层,野外观察和叁轴试验证实随埋深的增加膏盐岩存在明显的脆塑性转化过程。为了明确其在不同脆塑性阶段的变形特征和封闭能力,本文以野外露头观测、叁轴压缩试验和镜下观察为基础,从变形机制、破裂模式、力学行为和声发射等多方面系统总结了不同脆塑性阶段膏盐岩的变形特征,分析了影响膏盐岩脆塑性变形的因素。应用Mohr-Coulomb准则、Byerlee摩擦定律和Goetze准则法厘定了膏盐岩脆塑性转化的围压和深度。研究结果表明:(1)针对脆性膏盐岩盖层,首先应用保持力定量评价水力破裂风险性,保持力越小,盖层发生水力破裂的风险就越大。同时利用断接厚度定量表征脆性盖层内断层垂向封闭性;(2)应用SSF值定量评价脆-塑性膏盐岩盖层中涂抹型断裂的垂向封闭性,野外断层解剖确定出膏岩涂抹连续的临界SSF值为3.5-4;(3)塑性膏盐岩盖层具有流动特征,伴随断层逆冲滑动,膏盐岩沿断面流动,此阶段断层垂向是封闭的,但在差异压实作用下,盐岩流动形成缺失区—“盐窗”可以为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提供通道。此外,库车坳陷天然气藏的保存还取决于断层的侧向封闭能力,利用圈闭范围内最小对接幅度确定天然气的聚集程度。综合膏盐岩盖层脆塑性转化深度、临界断接厚度、临界SSF值和最小对接幅度4个因素建立了库车坳陷天然气藏保存条件定量评价图版,并进行了有利圈闭预测。(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6-05-04)
吴桐,付晓飞,王海学,丁宇佳[10](2016)在《膏盐岩脆塑性变形特征及封闭能力定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膏盐岩盖层作为全球许多含油气盆地最重要的盖层之一,本身物性封闭能力毋庸置疑,野外观察和叁轴试验证实随埋深的增加膏盐岩存在脆塑性转化的过程。为了明确其在不同脆塑性域的变形特征和封闭能力定量评价方法,本文以野外露头观测、叁轴压缩试验和镜下观察为基础,从变形机制、破裂模式、力学行为和声发射等方面系统总结了不同脆塑性阶段膏盐岩的变形特征。应用莫尔—库伦准则、拜尔利摩擦定律和应力降规律厘定了膏盐岩脆塑性转化的围压和深度。研究结果表明:1针对脆性膏盐岩盖层,首先应用保持力定量评价水力破裂风险性,保持力越小,盖层发生水力破裂的风险就越大。同时利用断接厚度定量表征脆性盖层内断层垂向封闭性;2应用SSF定量评价脆—塑性膏盐岩盖层中涂抹型断裂的垂向封闭性,野外断层解剖确定出膏岩涂抹连续的临界SSF值为3.5~4;3塑性膏盐岩盖层具有流动特征,伴随断层逆冲滑动,膏盐岩沿断面流动,此阶段断层垂向是封闭的,但在差异压实作用下,盐岩流动形成缺失区——"盐窗"可以为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提供通道。因此,膏盐岩盖层封闭性分析要综合考虑盖层脆塑性、不同脆塑性盖层内断裂变形机制及断裂带内部结构,从而完善盖层垂向封闭性评价体系。(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6年01期)
脆塑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页岩脆性的测井评价主要从岩石弹性参数特征和矿物含量特征2个方面进行。针对泥页岩高塑性的特征,提出在测井评价基础力学参数中引入峰值变形模量,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基于应力—应变模型的脆性参数和塑性参数进行解释,获得塑性应变和基于峰前可恢复应变与峰前总应变之比的脆性指数2个力学参数。在实例应用中,该方法计算得到的脆性指数、塑性应变不仅与矿物组分脆性指数吻合较好,与水力压裂微地震事件监测结果也具有较好的耦合性,因此,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岩石的脆性和塑性特征,为页岩气储层脆性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脆塑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亚敏,李文星.超声ELID复合磨削陶瓷材料脆—塑性转变机理研究[J].工业技术创新.2018
[2].张昊天,周文,曹茜,徐浩,单钰铭.基于应力—应变模型的脆塑性测井评价[J].测井技术.2018
[3].戴文浩.地震周期不同阶段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变形机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8
[4].廉晓庆,蒋明学,隆万坤,徐菊花,贾瑞强.硅莫砖的脆塑性变形特征与高角气固冲蚀机制的关联[J].硅酸盐学报.2018
[5].张磊,贾奇锋.基于声发射计数的煤样脆塑性特征预测研究[J].中国煤炭.2017
[6].赵培轶.BK7光学玻璃超声振动磨削脆塑性转变及加工质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7].丁子成,李淑娟,李梓,崔丹.SiC单晶刻划过程的脆塑性转变特征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16
[8].张国杰,王卫军.深部高应力巷道锚杆脆塑性破断机理研究[J].中州煤炭.2016
[9].吴桐.库车坳陷膏盐岩脆塑性变形特征及封闭能力定量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6
[10].吴桐,付晓飞,王海学,丁宇佳.膏盐岩脆塑性变形特征及封闭能力定量评价[J].地质论评.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