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公平化论文_张莹,杨雪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性别公平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别,社会,公平,生殖健康,扶沟,优质服务,计划生育。

社会性别公平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莹,杨雪燕[1](2014)在《社会性别公平影响机制:概念模型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依据跨学科的理论分析,设计并实施质性调查研究,在叁个项目县的调查中组织典型组访谈18场次,涉及人员达127人;个人的深入访谈35人次,获取大量口述资料和场景数据,构建了中国农村居民生殖健康行为社会性别公平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但该概念模型仍然存在进一步改进的余地和统计模型的验证。(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罗利群,吴洪亮[2](2013)在《对社会性别公平理念教育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男女生理差异基础上,社会与文化以特定的、先验的方式对其性别意义进行了重新表达,使性别超出了生物学领域而进入社会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范畴,并由此确立了一整套确定两性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社会性别体制,把男女两性的发展置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简化了人们的社会知觉。教育要颠覆的正是现有社会中这种由性别转化为社会性别的文化和权力建构中的不对称、不平等的关系,建构一种社会性别公平理念上的教育——既强调性别差异,又基于性别差异来超越性别差异,追求一种对称、平等与和谐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束佳[3](2011)在《高等教育社会性别公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等教育中,女性性别教育的不公平问题明显存在,主要表现在教育过程中与教育结果中。通过建立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完善法律法规和改善高等教育内部系统才能促进男女生性别教育公平,实现男女平等。(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12期)

杨雪燕,张莹,张群林[4](2010)在《社会性别公平评价体系在生殖健康领域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生殖健康领域的社会性别公平这一概念界定,采用了文献研究、课题组讨论、方案设计、专家评议方法,发展出生殖健康领域的社会性别公平性评价体系,并应用于中国中部某县区,分析结果不仅揭示了此县区生殖健康领域的社会性别公平状况,而且表明该评价体系是有效和可靠的,但仍然存在改进的余地。本研究为生殖健康及其他公共卫生领域的社会性别公平性评价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人口与经济》期刊2010年03期)

杨雪燕,李树茁[5](2009)在《基于社会性别公平理念的“态度→行为模型”之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究基于"中国县区级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社会性别分析与促进"项目中发展出来的8个社会性别量表以及相关数据,对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行为"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在社会性别领域是成立的。文章还进一步对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后续的研究建议。(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09年11期)

李亮,杨雪燕,张群林[6](2008)在《社会性别公平促进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在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领域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开发的社会性别公平促进工具箱为基础,设计并初步实现了适用于中国县区级的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领域的社会性别公平促进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针对中国县区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需求,将社会性别理念定量化、操作化、模型化、信息化,为县区级政府开展社会性别公平促进提供可供选择的决策咨询,促进决策科学化。(本文来源于《妇女研究论丛》期刊2008年04期)

万留德[7](2007)在《依靠科学提高服务水平》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以来,河南省扶沟县利用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社会性别公平促进工具箱,科学地测评出全县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领域中存在的社会性别公平问题,并制定出了可行性行动计划,在促进社会性别公平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报》期刊2007-09-14)

张莹,李树茁[8](2007)在《育龄妇女身份的探索研究——基于社会性别公平视角对DQ县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中国育龄妇女在计划生育中的身份地位,本文通过DQ县的田野调查,访问了女性64人,男性19人,从社会性别公平的理念出发,阐述了在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过程中,中国育龄妇女在生育和节育方面的身份地位状况,分析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对育龄妇女身份地位的影响,发现了育龄妇女虽仍处于计划生育"客体"的地位,但其主体性意识已经开始觉醒;最后,为确立育龄妇女的主体身份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文来源于《妇女研究论丛》期刊2007年04期)

张莹,杨雪燕,刘慧君[9](2007)在《和谐视野下社会性别公平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县区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文章针对社会性别公平的概念,运用文献研究、专家咨询和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讨论了社会性别公平测量的结构维度,确立了其测量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叁级四维16项指标体系,作为中国县区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社会性别公平测量指标体系。(本文来源于《生产力研究》期刊2007年12期)

孙雨霞[10](2007)在《女性主义视角下教育与社会性别公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出发分析了教育性别公平化问题。教育作为对人的生产潜力开发的手段,作为新知识、新生产力产生的工具,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是广大女性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文首先对西方女性主义思想精髓和教育理论进行的简要的梳理,主要介绍了西方女性主义流派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四个流派: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西方女性主义在教育性别公平化构建上做出的实践,包括构建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敦促教育政策的性别公平化变革以及在学校教育中进行的性别公平化实践。在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论述的基础上,对我国教育性别公平化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我国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公平化问题的历史渊源、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性别歧视类型,包括显性性别歧视、隐性性别歧视和反向性别歧视。最后对我国教育性别公平化的构建进行本土化研究,分析了我国目前实现教育性别公平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从理论、策略和制度层面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进行本土化的适应性借鉴;提出了如何从经济、法律和文化氛围方面促进教育性别公平化的实现;并对如何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中落实教育性别公平化进行了阐述。(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7-01-01)

社会性别公平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男女生理差异基础上,社会与文化以特定的、先验的方式对其性别意义进行了重新表达,使性别超出了生物学领域而进入社会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范畴,并由此确立了一整套确定两性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社会性别体制,把男女两性的发展置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简化了人们的社会知觉。教育要颠覆的正是现有社会中这种由性别转化为社会性别的文化和权力建构中的不对称、不平等的关系,建构一种社会性别公平理念上的教育——既强调性别差异,又基于性别差异来超越性别差异,追求一种对称、平等与和谐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性别公平化论文参考文献

[1].张莹,杨雪燕.社会性别公平影响机制:概念模型的构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2].罗利群,吴洪亮.对社会性别公平理念教育的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13

[3].束佳.高等教育社会性别公平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4].杨雪燕,张莹,张群林.社会性别公平评价体系在生殖健康领域的应用[J].人口与经济.2010

[5].杨雪燕,李树茁.基于社会性别公平理念的“态度→行为模型”之验证[J].统计与决策.2009

[6].李亮,杨雪燕,张群林.社会性别公平促进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在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领域的探索[J].妇女研究论丛.2008

[7].万留德.依靠科学提高服务水平[N].中国人口报.2007

[8].张莹,李树茁.育龄妇女身份的探索研究——基于社会性别公平视角对DQ县的调查[J].妇女研究论丛.2007

[9].张莹,杨雪燕,刘慧君.和谐视野下社会性别公平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县区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调查[J].生产力研究.2007

[10].孙雨霞.女性主义视角下教育与社会性别公平[D].天津大学.2007

论文知识图

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校内基金项目(1)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校内基金项目(2)

标签:;  ;  ;  ;  ;  ;  ;  

社会性别公平化论文_张莹,杨雪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