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人体工程课主题一体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陈艳陆颖盛春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摘要】通过对北航人体工程课主题一体化教学进行实验与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健康知识的丰富和完善对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起着重要作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强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对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重控制具有现实意义。为形成自学、自练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打下基础。
【关键词】人体工程课主题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62-02
【Abstract】ThehumanbodyworksBUAAtheintegrationofsubjectteachingclassestoconductexperimentsandresearch.Theresultsshowedthat:SporthealthknowledgetoenrichandimprovetheUniversityStudentsactivelytakepartinphysicalexerciseplaysanimportantrole.Respectforinpidualdifferencesinstudents,andstrengthentheintegrationofclassroomteachingtoenhancephysicalfitnessandweightcontrolcollegestudentswithpracticalsignificance.Fortheformationofself-learning,self-trainingtoestablishtheideaoflifelongPElaid.
【Keywords】HumanengineeringstudentsSubjectintegrationteachingPractice
早在1985年北航体育部就大胆地提出了田径课程的改革——即北航人体工程课的设想,并且确定了人体工程课的教学内容和大纲,基本上构建了以健身为走向的人体工程课的课程体系,即以体适能(PhysicalFitness)为主,涉及到身体形态、肌肉力量、心肺功能、身体成分与健康密切相关的身体素质教学。随着“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北航人体工程课也将不断调整体育教学,重新组成了基本身体素质、心肺功能和健力美(肌肉锻炼与体重控制)三大主题教学板块。
一、研究方法
1.实验对象
随机抽取2005级自主选择人体工程课的四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班67人,对照班65人。
2.试验方法
实验班教学按照基本身体素质、心肺功能和健力美(肌肉锻炼与体重控制)三大主题教学板块进行教学。对照组按照原有的人体工程课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3.测试项目
在实施两种方案前,分别测试3000米、1000米、50米、立定跳成绩作为对比记录,经过从2005年9月~2006年2月期间的16周的课堂教学后,重新测试这四个项目的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及讨论。
4.主题一体化教学措施
为了使主题一体化教学有更高的效果,在具体实施教学方案时,制定“一加二”及“一带一”的措施。关于“一加二”是指每周一次体育课配合每周至少二次课外锻炼。只靠体育课上的练习对于体质的改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课外锻炼来配合。关于“一带一”是指一个体育课带一个俱乐部。为了使教学效果得以持续和巩固,因而组织起人体工程俱乐部,从组织上保证方案的实施。这样就保证学生每周至少有5次的锻炼机会。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关于理论知识的构建
大学生们渴望从理论上认识体育,了解学校体育的概况,明确高等院校体育的目标和组织形式,学习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能够进行自我保健,从而为其树立现代体育价值观,构建在校期间的体育自主锻炼模式并为树立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为此,北航体育部和其他几所高校合作出版了《大学体育》弥补了普通高校体育理论知识没有教材的缺陷,把体育知识和体育文化融于体育课程中,以文化引领健康意识。
(1)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集中传授理论知识
理论课占总课时的30%,理论课多集中在学期的开始前两周和学期结束前的两周,由学校统一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由任课教师集中上体育理论课。主要讲《大学体育》中必讲的第三章“体育锻炼与健康”,第四章“体育锻炼的科学规律”和第五章“营养、保健与健康”的内容。所有的讲稿都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不仅适应现代大学生习惯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而且还有大量的社会现象和身边的例子不断充实进去,让健康的知识、健康的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并逐渐内化到学生的行动上,为学生终生享有健康奠定了基础。理论课的考试为开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5小时,考试有试题库,每年的考试试卷随机抽取,考完后教师要批改试卷并做试卷分析了解学生哪部分知识的掌握还存在问题,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调整。
(2)根据上课内容来传授理论知识
在宣布课堂教学内容时用2~3分钟时间把课堂内容结合健康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一点只在实验班实施。例如:课的主要内容是有氧耐力,教师会把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概念告诉学生,提高有氧耐力的锻炼方法有几种?练习有氧耐力的好处是什么?以及现代文明病和有氧耐力之间的关系,你把这些道理讲给学生听,3000米的有氧耐力跑将变得轻松而容易,课外的操场上,能看到他们三三两两的身影,参加课外锻炼的人多了起来。每学期有一份作业和一份总结。作业是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状况制定一份运动处方。总结是针对人体工程课的总结,主要是给教学提意见,只有得到了学生反馈的信息,不断去调整你的教学,你的课才能吸引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理论课考试实验班平均91分。对照班平均82分。
2.主题一体化教学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情况分析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班比对照班的各项成绩实验后都有显著性差异。尤其是3000米有氧耐力成绩的提高,我们分析主要是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的渗透,还有就是思想工作做的好,让学生知道,健康的可贵,健康的重要性,养成锻炼的习惯。同时加强新生间的交流,互相交流锻炼心得,相互鼓励,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这期间,教师要善于观察并及时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增加自信心。通过3000米有氧耐力的提高对大学生完成1000米的健康体质达标测验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更难得的是实验班的教学改变了许多大学生害怕长跑的心理,使他们热爱长跑,乐意长跑。有的学生在总结中写道:“我喜欢这种释放情怀的方式,它让我们热血热汗,更爽的是,长跑能让人始终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状态。一个人没有理由去拒绝这样一个恩惠:在塑造健壮体魄的同时,释放掉积压在心头的压力,和素不相识的人缔结深厚的友谊……”
表1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比较
项目50米(s)立定跳(cm)1000米(s)3000米(s)
班级实验前实验后实验前实验后实验前实验后实验前实验后
实验7.5±0.57.1±0.4220±23245±30255±31223±381018±30905±45
对照7.5±0.47.3±0.5221±25238±26254±21232±331025±26952±31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3.主题一体化教学对体重超标者体重下降情况分析
从实验组与对照组中提取男学生入学时的身高和体重,根据男性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检出超重者,实验组总人数为67人,对照组总人数为65人,总样本量相近,但实验组中体重超标人数多达12人,而对照组仅6人,即实验组超重人数接近18%,而对照组超重人数仅约9%。两组经不同教学法教学16周后体重下降情况统计见表2。
从表2可见试验组中体重超标12人,试验前平均体重为85.08kg,试验后平均体重74.42kg,平均下降了10.66kg。而对照组按照普通综合式教学方法,体重超标6人,平均体重为76kg,体重超标本来不多,经过教学后平均体重也有下降从73.5kg减少2.5kg,但没有显著性效果。我们认为“一加二”主题教学一体化是控制体重教学在时间上的保证;“1带1”是控制体重教学在组织上的保证;发挥学生主动性、参与性是身体素质提高在主体上的保证。这种主题一体化教学是让学生在不断接受体育健身知识的教育、学会自我诊断、学会制定运动处方、形成运动习惯和持之以恒的锻炼能力。组建人体工程俱乐部将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形成完整的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形式,对当今体重超标的大学生,快速减重,提高心肺耐力具有现实意义。
表2超重学生体重、3000米及1000米情况
项目体重3000米(s)1000米(s)
班级实验前实验后实验前实验后实验前实验后
实验组
(N=12)85±1874±241138±14991±21290±12241±23
对照组
(N=6)82±1179±181123±121031±26291±10260±18
P值>0.05<0.05>0.05<0.05>0.05<0.05
三、结论
1.体育理论课知识的丰富和完善对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文化引领健康意识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2.主题一体化教学是快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能有效提高心肺能力水平。课堂上重视自信心、拼搏精神的教育、团结协作和良好人际关系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主题一体化教学对当今体重超标的大学生,快速减重,提高心肺耐力具有现实意义。
4.学会制定运动处方,为形成自学、自练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鸿江.学校体能教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M],2003
2曹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体育科学[J],2004.24(3):67~69
3罗达勇、汪海燕.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2003.26(3):372~374
4张细谦、韩晓东、叶强华.中、日、美、英体育教学发展共同趋向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2003.26(3):358~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