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错理论模型论文_李云飞,曾祥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位错理论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理论,傅立叶,地球,南澳,长乐,格林。

位错理论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云飞,曾祥国[1](2019)在《基于位错理论的TC4钛合金的动态本构模型与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描述Ti-6Al-4V(TC4)两相钛合金在高应变率、高温载荷条件下的复杂力学行为,基于细观塑性变形机理和位错动力学理论,从细观尺度构建一种两相钛合金粘塑性本构模型,并阐释各本构参数与微结构特征量之间的关联及其表征的物理意义。为确定本构参数并提高参数的识别效率与精度,提出一种基于拉丁超立方抽样、Spearman秩相关分析的参数敏感度整体分析方法,并在参数敏感度分析结果和基本遗传算法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改进小生境算法、可疑峰值点判断策略和局域精确搜索技术的改进遗传算法,得到了TC4两相钛合金的本构参数。采用应力补偿更新算法,通过显式用户子程序接口VUMAT将两相钛合金本构模型嵌入ABAQUS有限元软件中,实现了钛合金在高应变率、高温条件下动态本构行为的数值模拟。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发现,所构建的本构模型描述材料高应变率条件下力学行为的准确性优于Johnson-Cook模型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琼,施坤,王凡,张鹏[2](2016)在《大地震同震影响的位错理论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位错理论对于应用大地测量以及地球物理信息研究震源机制,进行地震预报、断层反演以及火山活动等研究都有一定的重要性。针对地震对框架的影响,该文通过使用OKADA模型对3个等级的地震断层破裂面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在理想数据下地震对框架的影响范围,这样有助于地震后各方面的应急恢复;同时运用OKADA模型对2011年日本宫城Mw9.0级地震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我国距离日本较近的东北地区的框架点受到一些影响,但不会对区域的地震活动产生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测绘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王启欣,江在森,武艳强,熊小慧[3](2015)在《不同模型下地震位错理论的对比及其应用进展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半空间和球位错理论在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讨论了地震位错理论在海啸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和位错理论与粒子群算法结合在断层反演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不同位错模型的优缺点,总结了位错模型在应用中的影响因素.本文认为不同位错理论的应用受地球分层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重力、曲率的影响,而受地形、震源深度及断层倾角等因素的影响则较小,在实际应用中应予以综合考虑.(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田平[4](2015)在《不同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在地壳形变研究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断层面上质点的运动与地表观测到的地面变形的关系可以通过位错理论来描述,断层面上质点的平移与地面形变场、应变场和应变梯度间存在数学对应关系,借助于位错理论模型,利用地震破裂模型可以对地震进行数学模拟,正演计算地震在地表产生的位移、应变等物理量;同时,也可以通过大地测量观测资料(GPS、InSAR等)对地震破裂面上的滑动分布进行反演计算,进而了解和认识地球内部断层活动的动力学过程,为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预测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自从位错理论被引入到地震学之后,有关的位错理论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很多学者基于不同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研究了同震形变问题。Okada(1985)总结并整理了前人的工作,给出了一套完整简洁的半无限空间均匀介质地球模型的同震变形计算公式,但由于这种模型过于简单,半无限空间地球模型给出的结果往往存在较大误差。在Okada(1985)研究结果基础上,Wang et al.(2003)给出了基于水平层状地球模型的位移格林函数表达式。随后考虑地球的曲率和层状构造,Sun(1992)、Sun和Okubo(1993)基于层状球对称模型发展了新的层状球体位错理论。相对于其他几种模型,层状球形地球模型是较接近真实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模型,由于其同时考虑了地球的曲率和径向的层状构造,使得计算结果的精度得到了提高,为更准确地解析大地形变观测数据提供理论支持。为了较全面的研究现有的四种不同的位错理论模型之间的差异,本论文中分别从正演和反演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以现有的位错理论模型(均匀半无限、水平层状、均质球形及层状球形地球模型)为基础,计算不同情况(深度、震级、断层类型等)的点震源产生的同震形变,定量分析地球曲率以及地球层状构造对同震形变产生的影响;然后,利用已有的地震破裂模型(2013 Mw 6.6芦山地震),计算该地震在这几种不同的地球模型下在地表产生的同震形变场,讨论不同的地震位错理论在正演计算中的差异及适用性。2.地震形变分布特征主要取决于地震断层破裂模型,不同震级的地震引起形变响应特征(区域范围和大小)存在差异,地震形变分布、形变量和震级之间是非线性相关的。本文也基于球体位错理论,定量分析了不同类型不同震级的地震的形变响应特性,研究地震在垂直断层走向方向上的形变响应范围和震级之间的关系。3.通过模拟反演计算,分析在不同观测数据密度的情况下,地球的层状构造对走滑断层和逆冲断层反演结果的影响;然后,以2001年Ms 8.1昆仑山地震为例,利用GPS观测资料,分别基于均匀半无限模型和水平层状模型位错理论下,对本次地震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进行反演计算,分析地球的层状构造在实际走滑地震破裂模型反演计算中的差异及适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期刊2015-06-04)

吴啸龙,杨志强,武继峰,李萌,胡洋[5](2013)在《位错理论模型在福建省沿海交通干线地面沉降模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活动断裂对福建省东南沿海交通干线基础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位错理论模型,对福建省长乐-南澳断裂带叁维活动性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交通网络覆盖区域的地壳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受长乐-南澳断裂带影响,研究区域整体表现为近北东向的缓慢抬升,平均速率为1 mm/a.在与北西走向的九龙江下游断裂的交汇部位,地壳差异性活动显着增强,呈现出下沉-抬升梯度带相互切割的形变趋势.同时,研究区域地应变分布也表现为扩张-压缩交替带,地壳引张最剧烈的区域位于同一断裂交汇处,应变率为2.90×10-8/a.由此可知,长乐-南澳断裂与九龙江下游断裂的交汇部位对研究区域地球动力学基础稳定性影响最为显着.(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S2期)

赵春旺,邢永明[6](2012)在《刃型位错理论模型的实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刃型位错芯周围变形场的实验测量是多年来非常困难的研究任务,它导致目前有多种位错理论模型并存。为了检验刃型位错理论模型的适用性,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并获得了多晶金中刃型位错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图像,并采用几何相位分析方法测量了刃型位错周围的位移场和应变场。将实验测量结果与线弹性理论位错模型、Peierls-Nabarro位错模型及Fore-man(a=4)位错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叁种位错理论模型在远离位错芯的区域都能描述刃型位错变形场,但在距离位错芯较近的区域,Peierls-Nabarro模型是最适当的位错理论模型。(本文来源于《实验力学》期刊2012年01期)

罗凌燕[7](2007)在《位错理论模型在西安市地面形变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裂缝和地面沉降是西安市产生地面形变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地面沉降及差异性沉降造成地面倾斜与变形,引起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地裂缝的不断活动,使得地裂缝周围的地质体发生位移,产生局部形变场和应力场,它们使建筑物的地基和基础产生均匀或不均匀沉降、拉裂和错开,从而引起上部建筑物裂开、错开和坍塌,造成地下洞室、路基、管道变形或剪断。对西安市地面形变研究有助于为今后城市规划建设与防灾减灾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本文以西安市地裂缝为背景,分析了西安市的地质构造背景,总结了西安市的地面形变特征和引起西安市地面形变的各种原因;介绍了位错的理论的发展历史和现今比较流行的Okada位错理论模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原理;再综合西安市的地质地理环境,提出应用Okada位错理论对分布在西安市的11条主要地裂缝引起的形变场进行研究,通过运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对地裂缝产生的叁维形变场进行模拟,将计算结果结合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地点运用Surfer得到该区域的水平形变模拟场与地面沉降模拟图,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最后从动力学观点分析西安市地面沉降特征,研究分析得到的主要结果为:1.西安地区以城墙为界,沉降特征总体呈现为:南郊大,北郊小;东郊大,西郊小;城外大,城内小。2.西安市水平形变受区域构造断裂影响呈现以拉张为主,且在地裂缝两侧成反对称分布,离裂缝距离愈远,影响愈小。3.西安市地裂缝活动与地面沉降关系紧密,沉降越大,相应的地裂缝活动越强。上述观点与现实的特征情况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位错理论模型在西安市地面形变模拟应用中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7-05-18)

范庆华[8](2006)在《基于晶体位错理论的F-K模型方程的导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晶体的位错理论为基础,建立完全离散的晶体位错模型,仅考虑最近邻原子间相互作用,运用格林函数法,严格、定量导出F—K模型方程。(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2期)

位错理论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位错理论对于应用大地测量以及地球物理信息研究震源机制,进行地震预报、断层反演以及火山活动等研究都有一定的重要性。针对地震对框架的影响,该文通过使用OKADA模型对3个等级的地震断层破裂面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在理想数据下地震对框架的影响范围,这样有助于地震后各方面的应急恢复;同时运用OKADA模型对2011年日本宫城Mw9.0级地震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我国距离日本较近的东北地区的框架点受到一些影响,但不会对区域的地震活动产生大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位错理论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云飞,曾祥国.基于位错理论的TC4钛合金的动态本构模型与数值模拟[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9

[2].陈琼,施坤,王凡,张鹏.大地震同震影响的位错理论模型分析[J].测绘科学.2016

[3].王启欣,江在森,武艳强,熊小慧.不同模型下地震位错理论的对比及其应用进展综述[J].地震学报.2015

[4].田平.不同地球模型的位错理论在地壳形变研究中的影响[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5

[5].吴啸龙,杨志强,武继峰,李萌,胡洋.位错理论模型在福建省沿海交通干线地面沉降模拟中的应用[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6].赵春旺,邢永明.刃型位错理论模型的实验验证[J].实验力学.2012

[7].罗凌燕.位错理论模型在西安市地面形变研究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07

[8].范庆华.基于晶体位错理论的F-K模型方程的导出[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论文知识图

离散位错动力学、局部和非局部晶体塑...位错理论模型简化的矩形位错理论模型矩形位错理论模型矩形位错理论模型矩形位错理论模型

标签:;  ;  ;  ;  ;  ;  ;  

位错理论模型论文_李云飞,曾祥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