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扫描论文-单忠华

骨扫描论文-单忠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骨扫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99m)Tc-MDP全身骨扫描,综合护理干预,成像质量,护理配合度

骨扫描论文文献综述

单忠华[1](2019)在《综合护理干预在~(99m)Tc-MDP全身骨扫描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接受~(99m)锝-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全身骨扫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核医学科接受~(99m)Tc-MDP全身骨扫描的1500例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均为750例。对照组患者在扫描前接受核医学科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全身骨扫描图像成像质量及护理配合度情况,同时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评估。结果干预组图像质量优良率、护理配合度分别为97.6%(732/750)、97.5%(731/750);对照组图像质量优良率、护理配合度分别为87.2%(654/750)、87.3%(655/750),干预组图像质量优良率及护理配合度高于对照组,两组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HADS-A、HADS-D评分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明显的可比性。干预后,两组患者HADS-A、HADS-D评分较干预前均有下降,两组经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接受~(99m)Tc-MDP全身骨扫描患者中可显着提升检查成像质量及护理配合度,对于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杨志,柴华,李宁,杨鸿宇,廖光星[2](2019)在《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全身骨扫描联合靶/非靶比值在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全身骨扫描(WBS)联合病灶的靶/非靶比值(T/NT)在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51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170处骨骼放射性浓聚病灶。比较炎性病变或骨质增生病灶、骨转移病灶、原发性骨肿瘤、术后改变病灶的T/NT,以及肋骨、骨盆和脊柱等不同部位骨转移瘤的T/NT。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WBS、T/NT及二者联合诊断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结果原发性骨肿瘤的T/NT最高,炎性病变或骨质增生病灶的T/NT低于骨转移灶和术后改变病灶(均P <0. 05),而术后改变病灶的T/NT与骨转移病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肋骨转移灶的T/NT低于盆骨及脊柱(均P <0. 05),而盆骨与脊柱的转移灶的T/N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WBS诊断骨转移瘤的曲线下面积为0. 864,敏感度为84. 9%; T/NT诊断骨转移瘤的曲线下面积为0. 793,敏感性为60. 3%;而WBS联合T/NT诊断骨转移瘤的曲线下面积为0. 917,敏感性达93. 2%。结论骨转移病灶的T/NT高于炎性病变或骨质增生病灶,WBS联合T/NT可以提高骨转移瘤的诊断效能。(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楼菁菁,温广华,董科,胡永安[3](2019)在《~(99m)Tc-MDP骨扫描与DXA骨密度测定在骨质疏松症诊疗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99m)Tc-MDP骨显像与双能X-ray骨密度(DXA)测定在骨质疏松症诊疗中的研究。方法:收录本院50例骨质疏松症女性,年龄50~72岁(65.0±4.92)岁。阿仑膦酸钠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18个月分别进行~(99m)Tc-MDP全身骨显像和DXA骨密度(BMD)测量,对第1-4腰椎及股骨颈ROI计数与治疗前进行对比,进行骨代谢标准摄取率(SUV)分析,并与骨密度测定的治疗前后比较。结果:骨质疏松患者阿仑膦酸钠治疗后~(99m)Tc-MDP骨显像显示,第1~4腰椎SUV值治疗后6个月、股骨颈于治疗后12个月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DXA测量显示,第1~4腰椎的BMD值于治疗后12个月、股骨颈于治疗后18个月时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显示,~(99m)Tc-MDP骨显像能准确反映骨质疏松症治疗后骨代谢的早期变化,较早于骨密度测定反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疗效,为骨质疏松症疗效评价提供一种更早期、有效的监测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王闯[4](2018)在《分析全身成像与同位素骨扫描诊断乳腺癌骨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与同位素骨扫描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结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50例,采用同位素骨扫描诊断、全身弥漫加权成像,对比两种措施的检出率。结果经过调查,全身弥漫加权成像检出率高于同位素骨扫描诊断,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的过程中,采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方式,能够预防辐射危害,增加检查范围,提升敏感性与检出率,具有较高的广泛应用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期刊2018年24期)

陈雨冰,朱玉春,王冬,周伟[5](2018)在《肿瘤患者骨扫描的精细化举措》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江苏省中医药局《关于印发〈江苏省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工作安排(2015—2017)〉的通知》[苏卫医政(2015)28号]的文件精神,结合综合医院自身特点,为更好地改善医疗服务,发挥"一站式"服务优势,切实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提高社会满意度,以精细化思想指导工作,从核医学科入手,为肿瘤患者在骨扫描过程中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8年31期)

王德宇,翟晓菲[6](2018)在《全身骨扫描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全身骨扫描是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一种。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有别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是将一种能够在骨质浓聚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99m锝-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引入人体,然后用核医学仪器γ照相机或ECT (SPECT)在体外显像,其影像可显示出骨骼的形态,反映出血供及代谢情况,并能够定出病变的部位。核素骨显像除了显示骨的形态结构之外,主要是能够提供有关的功能代(本文来源于《法医临床学专业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二十一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8-06)

陈红,黄山,李飞,张敬苗,刘秀霞[7](2018)在《全身骨扫描及MRI在诊断椎体终板炎中的价值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全身骨扫描及MRI检查在诊断椎体终板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行全身骨扫描,同时在骨扫描前后1个月内行脊柱或局部MRI检查并诊断为终板炎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由2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及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骨扫描及MRI图像的分析。结果 38例患者中,MRI共发现85个病灶,各部位占比为颈椎3.53%(3/85)、胸椎7.06%(6/85)、腰椎44.71%(38/85)、颈胸椎5.89%(5/85)、胸腰椎7.06%(6/85)、腰骶椎31.76%(27/85)。Modic分型诊断为Ⅰ型者18例,Ⅱ型者18例,另2例介于Ⅰ型及Ⅱ型间,Ⅲ型0例。MRI诊断为椎体终板炎且骨扫描为阳性的病例中,共发现病灶数30个,各部位占比为腰椎60.0%(18/30)、腰骶椎20%(6/30)、胸椎10%(3/30)、胸腰椎6.67%(2/30)、骶椎3.33%(1/30)。将全身骨扫描与MRI检查结果按符合程度进行讨论,包括阴性符合19例、完全符合6例、部分符合7例、不符合2例、部分不符合4例。结论 MRI在诊断椎体终板炎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骨扫描进行骨转移瘤诊断时,应充分结合MRI图像,可提高对椎体终板炎的诊断准确率。(本文来源于《安徽医学》期刊2018年07期)

金正洁[8](2018)在《核素骨扫描与PSA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核素骨扫描联合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患者血清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水平在PCa骨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并对确诊PCa骨转移患者的核素骨扫描影像特点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提高前列腺癌骨转移早期的诊断率。方法对我院2015年到2017年90例初诊且未经治疗的确诊为PCa的患者的锝-99m-二膦酸盐(~(99m)Tc-Methylene Diphos Phonate,99mTc-MDP)核素骨扫描及血清PSA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核素骨扫描结果对全部患者进行分级,分为4级,0级:正常核素骨扫描无转移病灶,1级:1~2个转移病灶,2级:3~5个转移病灶,3级:5个转移病灶以上。其中0级为骨扫描阴性组,1~3级为核素骨扫描阳性组。分析及统计核素骨扫描阳性组的影像及临床表现特点。同时根据患者的血清PSA水平分为5组,分别为PSA≤10ng/ml;PSA11~20ng/ml;PSA21~60ng/ml;PSA61~100ng/ml;PSA>100ng/ml。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PCa患者骨扫描阳性组与阴性组的血清PSA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不同骨扫描分级下的血清PSA水平进行比较;根据Spear-man等级相关性检验判断核素骨扫描分级与血清PSA是否具有相关性;不同血清PSA水平下核素骨扫描对PCa骨转移诊断阳性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结果90例PCa患者中,核素骨扫描阳性病例69例,占76.67%;核素骨扫描阴性病例21例,占23.33%。在69例PCa骨转移的患者中,年龄大多在60~80岁。单发病灶极少(占7.25%),绝大部分为多发病灶(占92.75%)。核素骨扫描分级:0级患者21例(占23.33%);1级患者19例(占21.11%);2级患者23例(占25.56%);3级患者27例(占30.00%)。PCa骨转移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痛症状,呈持续性疼痛和间歇性疼痛的病人均较常见;转移易发部位依次为骨盆(28.53%)、脊柱(26.90%)、肋骨(23.64%)、四肢(8.97%)、胸骨(7.34%)和颅骨(4.62%),其中四肢骨转移以股骨近端为着。进行PCa核素骨扫描检查的患者中,核素骨扫描阴性组21例,血清PSA水平为13.04(8.25~16.88)ng/ml;核素骨扫描阳性组69例,血清PSA水平为85.79(48.77~126.27)ng/ml,阴性组与阳性组间血清PSA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643,ρ<0.05)。核素骨扫描不同分级下各组血清PSA水平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当核素骨扫描分级增高时,血清PSA水平也处于较高水平,血清PSA水平与核素骨扫描的不同分级具有相关性(γ=0.778,ρ<0.05)。在PSA≤10ng/ml的10例病人中,有3例发生骨转移(33.33%);在PSA11~20ng/ml的17例病人中,有7例发生骨转移(41.17%);在PSA21~60ng/ml的15例病人中,有12例发生骨转移(80.00%);在PSA61~100ng/ml的19例病人中,有18例发生骨转移(94.74%);在PSA>100ng/ml的29例病人中,全部发生了骨转移(100%)。在PSA11~20ng/ml和PSA21~60ng/ml之间核素骨扫描诊断骨转移的阳性率的差异显着(?~2=5.661,,ρ<0.05)。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血清PSA≤20ng/ml和血清PSA>20ng/ml时核素骨扫描对PCa骨转移诊断的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显着且具有统计学意义(?~2=33.863,ρ<0.05)。结论(1)PCa骨转移的发生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核素骨扫描检查及结合病例资料分析对于PCa骨转移的早期临床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PCa骨转移患者血清PSA水平与核素骨扫描的影像结果具有相关性,当血清PSA<10ng/ml时,骨转移的发生率较低,在血清PSA≤20ng/ml和血清PSA>20ng/ml时核素骨扫描对PCa骨转移诊断的阳性率有显着差异。因此当PSA>20ng/ml时,建议行核素骨扫描检查,已明确是否发生骨转移,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进行早期干预和决策治疗。(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唐小勇,朱光映,赖昌生[9](2018)在《核素骨扫描与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对骨转移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核素骨扫描与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确诊为恶性肿瘤并疑似存在骨转移的患者55例,治疗前分别进行核素骨扫描和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两种检查间隔<1周,分析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两种方法检查提示存在骨转移患者38例,经骨活检病理及随访观察确诊26例,其中核素骨扫描阳性23例,灵敏度为95.83%,特异性为70.96%,准确性为81.81%,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阳性20例,灵敏度为86.96%,特异性为93.75%,准确率为90.91%。两种诊断的灵敏度、准确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特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检查的特异性更高。结论目前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仍以核素骨显像为首选,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作为补充检查手段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两者综合运用,有助于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本文来源于《右江医学》期刊2018年02期)

郑晓东,张卫民,侯建彬[10](2018)在《骨扫描在初诊食管癌骨转移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99mTc-MDP骨扫描在食管癌术前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5月初诊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359例,常规行99mTc-MDP骨扫描检查,骨显像阳性者再经3.0MRI、CT以及随访最终确诊有无骨转移。结果 30例患者共计68个部位证实为骨转移,食管癌骨转移率为8.4%(30/359)。基于患者分析,99mTc-MDP骨扫描诊断食管癌骨转移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3%(267/359)、93.3%(28/30)、72.6%(239/329)、23.7%(28/118)、99.2%(239/241),基于病灶分析,99mTc-MDP骨扫描诊断食管癌骨转移灶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4%(182/235)、91.2%(62/68)、71.9%(120/167)、56.9%(62/109)、95.2%(120/126)。将其诊断结果与诊断标准相比,Kappa检验一致性较差(Kappa值0.283)。结论99mTc-MDP骨扫描灵敏度高,可作为食管鳞状细胞癌骨转移筛查手段,但特异性较差,不能单独用于骨转移诊断。(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骨扫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全身骨扫描(WBS)联合病灶的靶/非靶比值(T/NT)在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51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170处骨骼放射性浓聚病灶。比较炎性病变或骨质增生病灶、骨转移病灶、原发性骨肿瘤、术后改变病灶的T/NT,以及肋骨、骨盆和脊柱等不同部位骨转移瘤的T/NT。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WBS、T/NT及二者联合诊断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结果原发性骨肿瘤的T/NT最高,炎性病变或骨质增生病灶的T/NT低于骨转移灶和术后改变病灶(均P <0. 05),而术后改变病灶的T/NT与骨转移病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肋骨转移灶的T/NT低于盆骨及脊柱(均P <0. 05),而盆骨与脊柱的转移灶的T/N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WBS诊断骨转移瘤的曲线下面积为0. 864,敏感度为84. 9%; T/NT诊断骨转移瘤的曲线下面积为0. 793,敏感性为60. 3%;而WBS联合T/NT诊断骨转移瘤的曲线下面积为0. 917,敏感性达93. 2%。结论骨转移病灶的T/NT高于炎性病变或骨质增生病灶,WBS联合T/NT可以提高骨转移瘤的诊断效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扫描论文参考文献

[1].单忠华.综合护理干预在~(99m)Tc-MDP全身骨扫描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9

[2].杨志,柴华,李宁,杨鸿宇,廖光星.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全身骨扫描联合靶/非靶比值在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J].广西医学.2019

[3].楼菁菁,温广华,董科,胡永安.~(99m)Tc-MDP骨扫描与DXA骨密度测定在骨质疏松症诊疗中的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9

[4].王闯.分析全身成像与同位素骨扫描诊断乳腺癌骨转移[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

[5].陈雨冰,朱玉春,王冬,周伟.肿瘤患者骨扫描的精细化举措[J].基层医学论坛.2018

[6].王德宇,翟晓菲.全身骨扫描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C].法医临床学专业理论与实践——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二十一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7].陈红,黄山,李飞,张敬苗,刘秀霞.全身骨扫描及MRI在诊断椎体终板炎中的价值比较[J].安徽医学.2018

[8].金正洁.核素骨扫描与PSA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8

[9].唐小勇,朱光映,赖昌生.核素骨扫描与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对骨转移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J].右江医学.2018

[10].郑晓东,张卫民,侯建彬.骨扫描在初诊食管癌骨转移筛查中的临床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

标签:;  ;  ;  ;  

骨扫描论文-单忠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