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诱变育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杆菌,芽孢,氧化酶,性质,低温,糖苷酶,曲霉。
诱变育种论文文献综述
姚峻,张文举,刘孟健,郑新霞,卢奇成[1](2019)在《高活性抗菌、抗逆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紫外诱变育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7株芽孢杆菌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包括抑制大肠杆菌能力、产酶特性、对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的耐受性。结果表明,巨大芽孢杆菌、侧孢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大肠杆菌的能力,枯草芽孢杆菌的蛋白酶总活力最高,淀粉酶活力最高的是巨大芽孢杆菌,脂肪酶活力最高的是地衣芽孢杆菌,纤维素酶活性最高的是枯草芽孢杆菌,7株芽孢杆菌均对人工胃液的耐受性较强,除地衣芽孢杆菌、侧孢芽孢杆菌外,其他5株芽孢杆菌对人工肠液的耐受性较强。通过本次研究综合分析,巨大芽孢杆菌在7株菌中的抑制大肠杆菌能力最强,产酶能力及耐人工胃液、肠液的能力也较强,具有作为新型饲料微生态制剂的开发潜力。进一步采用紫外诱变的方法提高该株巨大芽孢杆菌的抑制大肠杆菌的能力。结果显示:最佳的诱变时间为80 s,诱变后抑菌率为90.92%,比出发菌株增加了6.16个百分点,5次传代试验结果表现出较好的遗传稳定性,适合用于新型微生态制剂产品的研发。(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9年23期)
孙小富,王雷挺,赵丽丽,黄莉娟,简忠岭[2](2019)在《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辐射诱变育种是人类利用电磁辐射或电离辐射诱发基因突变,促进基因重组,提高重组率,以获得各种变异、创造新的遗传资源的一种育种技术,具有提高突变率、改良不良性状、缩短育种年限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新品种的选育。为牧草辐射诱变育种提供理论基础与借鉴参考,从诱变源的种类、诱变育种特点与机制、诱变材料的选择及其诱变效应和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等方面对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展望了未来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前景。(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龚灵茜[3](2019)在《降解脐橙囊衣专用霉的诱变育种及产酶工艺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项目经刚果红平板初筛,果胶酶酶活力测定复筛,获得一株产果胶酶活力较高的原始菌株P8;通过紫外线对产果胶酶菌株进行诱变,获得高产果胶酶的突变菌株Y-26;在酶制剂脱囊衣工艺初步研究中,以酶制剂用量、料液比、处理时间、酸浓度、温度为实验因素,以砂囊得率为酶解效果评价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发酵酶制剂脱囊衣工艺进行优化。(本文来源于《新农业》期刊2019年16期)
何海燕,方晓欣,梁榕,钟采灵,彭文丽[4](2019)在《水中农用抗生素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耐药性的诱变育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平板常规梯度稀释法涂布于添加有重铬酸钾的高氏一号培养基进行农用抗生素菌种筛选,分离出9种菌,采用致病菌作为指示菌,1号、3号、4号和7号抑菌作用明显,其中3号抑菌作用较强,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培养特征鉴定该菌为链霉菌属放线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和大肠杆菌为供试菌,以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利福平为供试药品对3号菌株进行耐药性诱变,采用划线分离出耐药性菌株S3、G3、R3,Gg3耐药性诱变后正突变菌株Gg3,抑菌活性显着提高,遗传稳定性好。(本文来源于《饲料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陆姿霖[5](2019)在《基于“导思议展评拓”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以“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尝试以"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为素材,以竞拍作为活动形式,采用"导思议展评拓"教学模式在高中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在模拟活动中体验相关职业的工作,体现STS教育价值,不但内化所学、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相关职业,还能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全面发展,具备核心素养的接班人。(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学》期刊2019年08期)
卫治金,李晓,王皓楠,赵倩倩,于道永[6](2019)在《高产油小球藻的低温等离子体诱变育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研究对象进行低温等离子体诱变,测定培养期间小球藻的生物量、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等指标,旨在筛选获得生长速度快、油脂含量高的小球藻突变株。结果表明:诱变筛选得到3株油脂含量高的藻株,其中诱变株M1的总脂含量、中性脂含量、总脂产率及中性脂产率分别为37. 28%、19. 12%、8. 20 mg/(L·d)和4. 21 mg/(L·d),较野生株分别提高了103. 5%、133. 5%、163. 7%和202. 9%; M1的生物量和蛋白质含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M1藻细胞油脂中的MUFA和PUFA含量分别为44. 0%和19. 8%,较野生株分别提高了23. 6%和32. 9%,作为生物柴油指标的十八烯酸C18∶1含量也较野生株提高了64. 9%。(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07期)
张庆芳,希伦,刘洋,于爽,李美玉[7](2019)在《海洋低温胆固醇氧化酶生产菌株诱变育种及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一株来源于海洋的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XLH059进行紫外诱变、化学诱变及复合诱变,并对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及胆固醇氧化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复合诱变育种得到酶活力最高、传代后酶活稳定的菌株XL-c23,其所产胆固醇氧化酶的最适pH值为7.0,酶活力在pH 6.0~8.0有较好的稳定性,胆固醇氧化酶最适温度为30℃,30℃以下酶活力较为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06期)
汤勇[8](2019)在《产木糖苷酶菌株的诱变育种、发酵优化、酶学特性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再生半纤维素的主要成分木聚糖降解为单体木糖的过程需要一系列酶的共同参与。该多糖的基本骨架为β-1,4糖苷键相连的D-吡喃木糖,并且含有以下侧链取代基,如乙酰基、阿拉伯糖和葡萄糖醛酸。木聚糖的完全降解需要完整的木聚糖水解酶系,主要包括β-1,4-木聚糖酶和β-木糖苷酶。本实验中所使用的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可以产β-木糖苷酶和木聚糖酶,其中β-木糖苷酶水解可溶性低聚木糖和木二糖的非还原末端释放木糖。本研究首先对实验室保藏的一株黑曲霉产木糖苷酶的发酵条件和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优化实验确定了该菌产木糖苷酶的最优发酵条件。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Central Composite Design中心复合试验等方法确定了该菌株产木糖苷酶的最适发酵培养基组分。然后对该菌株进行紫外诱变筛选出一株高产木糖苷酶的菌株,并对其进行二次优化。最后对分离纯化后的木糖苷酶进行了表征,同时研究了该酶与木聚糖酶协同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实验室保藏菌株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为出发菌株。通过测定细胞干重的方法测得该菌株的生长曲线,选取36h为种子培养时间。采用单因素实验、Plackett-Burman设计实验、Central Composite Design设计实验等方法确定了该菌株产木糖苷酶的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144h,发酵温度34℃,接种量7%,摇瓶转速为180 r/min,装液量110 m L/300m L,初始发酵p H为3.5。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为玉米芯粉31.55 g/L,酵母粉8.00 g/L,蛋白胨5.48 g/L,硫酸镁0.70 g/L,氯化钠1.00 g/L,氯化钙1.50 g/L。预测酶活为15.04 U/m L实测酶活为14.87 U/m L,结果相近,说明上述优化方法得到的实验结果是合理可信的。优化发酵条件和培养基组成后,木糖苷酶酶活是优化前的8.89倍。(2)对原始菌株CAN进行紫外诱变,紫外照射最佳时间为1.5 min,获得紫外诱变突变株CANT,经摇瓶发酵测定酶活为25.12 U/m L,比CAN提高了69%左右,并且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测定其生长曲线,选取40 h为种子培养时间。(3)采用单因素实验、Plackett-Burman设计实验、Central Composite Design设计实验等方法方法得到该菌株产木糖苷酶的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156 h,发酵温度34℃,接种量5%,摇床转速为160 r/min,装液量110 m L/300m L,初始发酵p H为4.0。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为玉米芯粉40.00 g/L,酵母粉5.00 g/L,蛋白胨22.41 g/L,磷酸二氢钾0.50 g/L,磷酸氢二钾0.50 g/L,硫酸镁0.50 g/L,氯化钠1.00 g/L,氯化钙1.50 g/L。预测酶活为47.02 U/m L实测酶活为46.77 U/m L,结果相差不大,说明采用上述一系列优化方法得到的实验结果是合理可靠的。优化发酵条件和培养基组成后,木糖苷酶酶活是优化前的1.86倍,是出发菌株CAN的27.97倍。(4)通过一步盐析和叁步层析等分离纯化步骤,,最终得到纯化倍数33.68,比酶活1954.23 U/mg的高纯度酶蛋白,SDS-PAGE测得分子量约为121.0 KDa。对电泳纯的木糖苷酶进行表征,该木糖苷酶最适反应温度为70℃,在30℃~60℃范围下4 h后相对残留酶活仍有75%;最适反应p H为4.0,在p H 4~p H 10范围下4 h后相对残留酶活仍有70%。研究了木糖苷酶和木聚糖酶一起降解玉米芯粉的协同作用,两种酶一起降解玉米芯粉得到还原糖的量是单木聚糖酶降解产生还原糖量的347.1%。对两种酶降解玉米芯粉的产物进行了分析,发现单一木聚糖降解玉米芯粉的主要产物为木糖、木二糖、木叁糖、木四糖等低聚木糖,两种酶一起降解玉米芯粉的主要产物对比单一木聚糖酶的降解产物中木糖含量明显增加,木二糖、木叁糖、木四糖等低聚木糖的含量减少。(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9-05-30)
刘春莹,王一茜,迟乃玉,张庆芳[9](2019)在《一株海洋低温葡萄糖氧化酶担子菌的诱变育种及其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紫外诱变、化学诱变及紫外-化学复合诱变技术对一株海洋来源的产低温葡萄糖氧化酶(GOD)担子菌(Basidioascus sp.)WYQ 23进行诱变育种,并对其遗传稳定性及所产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获得一株高产低温葡萄糖氧化酶的突变菌株Basidioascus sp. WYQ 23-3-4。该突变菌株GOD酶活为2.33 U/m L,是原始菌株的1.40倍。经8代传代培养实验表明,突变菌株WYQ23-3-4产葡萄糖氧化酶能力稳定。该酶最适温度为20℃,在10~30℃可保持较高酶活;最适pH值为5.6,在p H5.0~6.0可保持较高酶活;金属离子Ag~+、Zn~(2+)、Fe~(2+)对酶活抑制作用较强,Mg~(2+)、K~+对酶有激活作用。综上,通过复合诱变可明显提高担子菌产低温葡萄糖氧化酶的能力,为该酶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潜在的优良的菌种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05期)
胡虹,杜迅,张秀江,卓辉,张志龙[10](2019)在《液体发酵饲料植物乳杆菌诱变育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紫外线诱变植物乳杆菌选育具有良好发酵性能的液体发酵饲料专用乳酸菌.试验中采用紫外线的最佳诱变时间为120s,并用溶钙圈法对诱变后的菌株进行初步筛选,在MRS-CaCO_3培养基上得到溶钙圈直径较大的菌株79株.通过对这79株菌株的液体发酵饲料进行乳酸含量的测定,最终得到一株乳酸高产菌株UR-3,显着提高了产乳酸量(p<0.05),在液体发酵饲料中,该菌株产乳酸能力较出发菌株提高了44.53%.(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诱变育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辐射诱变育种是人类利用电磁辐射或电离辐射诱发基因突变,促进基因重组,提高重组率,以获得各种变异、创造新的遗传资源的一种育种技术,具有提高突变率、改良不良性状、缩短育种年限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新品种的选育。为牧草辐射诱变育种提供理论基础与借鉴参考,从诱变源的种类、诱变育种特点与机制、诱变材料的选择及其诱变效应和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等方面对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展望了未来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诱变育种论文参考文献
[1].姚峻,张文举,刘孟健,郑新霞,卢奇成.高活性抗菌、抗逆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紫外诱变育种[J].饲料工业.2019
[2].孙小富,王雷挺,赵丽丽,黄莉娟,简忠岭.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9
[3].龚灵茜.降解脐橙囊衣专用霉的诱变育种及产酶工艺优化研究[J].新农业.2019
[4].何海燕,方晓欣,梁榕,钟采灵,彭文丽.水中农用抗生素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耐药性的诱变育种[J].饲料研究.2019
[5].陆姿霖.基于“导思议展评拓”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以“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为例[J].中学生物学.2019
[6].卫治金,李晓,王皓楠,赵倩倩,于道永.高产油小球藻的低温等离子体诱变育种[J].中国油脂.2019
[7].张庆芳,希伦,刘洋,于爽,李美玉.海洋低温胆固醇氧化酶生产菌株诱变育种及酶学性质研究[J].中国酿造.2019
[8].汤勇.产木糖苷酶菌株的诱变育种、发酵优化、酶学特性及应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9
[9].刘春莹,王一茜,迟乃玉,张庆芳.一株海洋低温葡萄糖氧化酶担子菌的诱变育种及其酶学性质研究[J].中国酿造.2019
[10].胡虹,杜迅,张秀江,卓辉,张志龙.液体发酵饲料植物乳杆菌诱变育种的研究[J].河南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