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再保险,是指保险人为了降低自身所承担的风险而进行风险转移的一种常见方式.显然,一份再保险合同涉及保险人和再保险人双方的利益.在一份再保险策略中,帕累托再保险能使其双方的利益最大化.即,一方在不损害另一方利益的同时,使自身利益更优.因此,目前大多文献都是从保险人和再保险人双方的角度去研究其帕累托最优性.本文在Value-at-Risk(VaR)风险度量和Tail-Value-at-Risk(TVaR)风险度量下,分别把最小化保险人与再保险人总损失的VaR和TVaR的凸组合作为目标函数,通过”两步法”研究保险人与再保险人的帕累托最优再保险策略,我们给出了当再保费能够转化成固定积分的形式时,其双方的帕累托最优再保险策略一定是存在的.并以TVaR保费和期望值保费为例,给出了帕累托最优再保险策略的具体形式.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王路
导师: 房莹
关键词: 两步法,风险度量,帕累托最优,期望值保费原则,保费原则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
专业: 数学,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保险
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分类号: F842.69;F224
DOI: 10.27280/d.cnki.gsdsu.2019.000062
总页数: 46
文件大小: 1898K
下载量: 110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规范到实证:论帕累托最优的唯一性与第一、第二福利定理的修正[J]. 财贸研究 2018(12)
- [2].帕累托最优[J]. 天津经济 2016(10)
- [3].“帕累托最优”质疑[J]. 甘肃理论学刊 2008(03)
- [4].国际气候基金的资金筹集与资金分配的理论探索——兼顾全球帕累托最优与财政收支平衡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5].基于帕累托最优经济学视角的校友工作探析[J]. 当代教育论坛 2012(02)
- [6].帕累托最优原理整合高职制药类专业实习基地模式初探[J]. 继续医学教育 2014(05)
- [7].从帕累托最优视角看复合图书馆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效益提升[J]. 机电兵船档案 2011(03)
- [8].政府采购的帕累托最优合同与监督博弈[J].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09(02)
- [9].不完全信息下纯交换帕累托最优的实现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8(06)
- [10].竞争旅游市场条件下的帕累托最优分析[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 [11].从高增长到新常态——改革红利与中国经济的“帕累托最优”[J]. 北大商业评论 2015(11)
- [12].互联网企业的“帕累托最优”[J]. 互联网经济 2015(08)
- [13].从帕累托改进角度简析我国改革开放40年[J]. 新西部 2019(33)
- [14].科研合作交流背景下高职院校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应用研究[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15].城市拆迁矛盾的分析—基于帕累托最优理论视角[J]. 中外企业家 2014(21)
- [16].从帕累托最优理论看我国城市房屋拆迁[J].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 [17].对经济学理论一些核心观点的质疑[J]. 社科纵横 2017(01)
- [18].帕累托改进与帕累托最优[J]. 宏观经济管理 2013(03)
- [19].地震指数保险的帕累托最优赔付比例研究——以EQⅡ产品为例[J]. 保险研究 2019(06)
- [20].两步法求解帕累托最优再保险策略[J].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21].旧城更新拆迁博弈中的帕累托最优悖论解析[J]. 规划师 2008(09)
- [22].基于帕累托最优的电力CPS多目标防御策略研究[J].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19(07)
- [23].超越修昔底德陷阱还是实现帕累托最优?——论习近平的国家利益观及其现实启示[J]. 湖北社会科学 2020(02)
- [24].帕累托最优涵义之辨[J]. 中国经贸导刊 2014(14)
- [25].群众公认和注重实绩的帕累托最优——江苏省泰州市在领导班子换届中全面推行实绩公示公议的实践探索[J]. 领导科学 2012(13)
- [26].从“帕累托最优”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需求[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 [27].大学生逃课的经济学分析[J]. 时代金融 2014(08)
- [28].基于CARA效用的帕累托最优地震指数保险设计[J]. 保险研究 2018(02)
- [29].从经济学角度看共享经济[J]. 经济研究导刊 2018(18)
- [30].大学生逃课的福利损失分析及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