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社区是高校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围绕当前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存在的问题,探索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新路径,努力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育人功能,以期促进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区 党建 创新路径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一直是高校育人过程中需要严格把关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点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学生社区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中心区域,是集教育、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特殊区域,也是大学生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应当重视高校社区党建工作,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1)综合管理:建立报警联动管理平台实现对各个子系统的综合管理。传统的信息孤岛向管理平台的变革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通过建立报警联动管理平台实现对各个子功能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在系统中稍作配置,即可完成对系统功能的扩展和功能系统的增加。即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又增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提高了子系统接入的效率和应对不同场景的能力。
一、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创新的背景及基础
(一)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演变带来创新机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初期,高校学生公寓的功能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住宿,比较侧重对物和环境的管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高校学生公寓一般以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为管理主体,由高校进行管理,进而对学生公寓的具体管理逐渐形成清晰的定位,大学生的住宿管理由原先较单一的入住、退宿事务管理、宿舍安全及卫生管理开始转化为学生社区全方位育人环境的创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为进一步改善大学生的居住条件,努力减轻高校负担,部分高校开始引入社会力量进行学生公寓升级管理,即由校外物业管理公司或社会化改革后的校内后勤公司负责大学生社区管理,由此带来高校教育和日常管理“两张皮”现象。2010年开始,各高校开始探索学生公寓管理新模式,逐渐出现“书院制”“学区制”“公寓分幢管理”等新的大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大学均实行“书院制”管理模式,在学生社区内对学生实行通识教育,温州大学实行“学区制”管理模式,以学生住宿区域分布划分管理。浙江师范大学实行公寓分幢管理,由后勤公司指定专门管理人员对楼栋学生出入、卫生、后勤等事务进行一对一管理。由于管理模式、育人目标更加趋向清晰化,投入管理的教师和管理干部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为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创新带来全新的机遇。
(二)高校已取得的学生社区成效党建带来经验借鉴。
学生社区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其在课堂之外的主要活动场所。有研究得出,学生在社区度过的时间约占整个课余时间的80%。依据美国理论研究者Baxter·Magolda学生发展理论,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包括社会心理、认知及价值观等)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学生的个体受环境影响,又反过来影响环境。对于学校来说,学生社区的“生活性”使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更具有广泛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容易贴近学生、服务学生。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应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部提出要优化党支部设置,积极探索依托重大项目组、课题组和学生公寓、社区、社团组织等建立党组织。从过去对高校学生社区投入看,仅占学校各项投入的大约20%,与学生在社区度过时间的占比80%相去甚远。当然,近年来,国内高校在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上已经开展有益的探索并取得较好的成效。如首都医科大学建立以楼层为单位党组织体系、西安邮电学院在学生社区建立党员工作站模式等,扎实推进学生公寓党建工作,为新时期推进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创新提供经验借鉴。
二、一些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存在的问题
(一)党组织统筹管理机制有待加强。
目前,大学生党员教育及实践活动多集中于校园学习区或校外基地,活动内容丰富较有成效,但是学生社区党建活动数量相对较少,多以院系、班级为基本组成单位分散开展,规模受限且教育和约束功能有限,未能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氛围。总体看,当前部分高校学生社区党建模式仍以学院党建“延伸式”为主,模式单一,且缺乏全校性的统筹安排,未能将社区党建工作和整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随着学生发展自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学生社区后勤设施的不断完善,学生在社区的时间越来越多,这就迫切需要健全高校学生党组织统筹管理机制。
一些高校在开展学生社区党建活动时,沿用“校—院—班”纵向管理模式居多,难免出现沟通欠缺、资源分散等问题,难以形成合力,进而较难打造出反响好的学生社区党建品牌。高校学生社区党建活动常见于在重要节庆日开展,而其他日常开展的党建工作活动缺乏活力,加之现有学生社区管理模式中学生党组织建设还没有全覆盖到学生社区,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在学生社区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党建工作队伍还不健全。
遵循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要求,结合课题组前期调研结果,课题组就如何创新高校学生社区党建路径提出若干建议。
(三)党建工作效果有待增强。
二是编制老字号国宝级烹饪大师传承谱系。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抢救性工程,甄选了14位老字号国宝级烹饪大师的师门传承谱系,是老字号传承“原汁原味”的立身之本,书中记录和挖掘这14位受到过党和国家表彰的“国宝级烹饪大师”的师承体系、绝活绝技,通过走访他们的徒弟、家人,并搜集整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加以整理、完善。
死体可燃物含水率(Y)与降水(X1)、气温(X2)、相对湿度(X3)、连旱天数(X4)、风速(X5)、蒸发量(X6)之间的数学模型为:
三、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创新模式的路径构建
虽然高校已对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加大重视力度,但受限于学校人力和财力,一些高校学生社区管理队伍还存在配备不足的情况。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公寓物业管理属于学校后勤公司或社会化后勤,思想政治工作以学生工作队伍为主,教育和管理上存在“两张皮”现象,反映在高校学生社区党建上,难以构建全员育人工作格局,单单依靠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力量加强社区党建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一些高校还将学生社区入住辅导员当成宿舍日常管理员,承担辅导员职责主业之外的大量日常工作,造成入住辅导员没有足够时间开展具体的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缺乏对学生社区内的党员教育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有效指导。
(一)立足区域,成立学生社区特色党支部。
高校要顺应学生社区管理建设改革和更好开展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立足学生社区,结合学校特色和品牌,成立一个特色党支部,努力打造成一个成熟、稳定的平台,切实对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统筹管理,促成学生社区党建活动的有序开展。在该党支部的运作下,通过实实在在的党员日常服务工作,进一步树立大学生党员的良好形象,带动一大批学生积极参与文明舍区、和谐校园建设,吸引更多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要以该特色党支部为依托,进一步拓展工作内容和载体,设立学生党员在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时的规定,如要求在校学生党员在学生社区从事不少于一定工作时的志愿服务;开展诚信基地建设,创新针对全体学生公益互助项目,打造友善和谐家园;建好社区学生事务服务大厅,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为广大学生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引领作用。
(二)涵盖楼栋,延伸二级学院党建服务功能。
将优秀大学生凝聚到党的队伍和工作中,进一步增强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战斗力,夯实党的群众基础。第一,高校各二级学院要将学院原有的党建活动向学生社区进一步延伸,将学院的党建阵地由教学区扩展到学生居住的公寓楼栋,引导学生党员增强党性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倡导文明社区的新风尚,如实施党员寝室挂牌制度,开展党员“亮身份”行动,将学院的党建活动与社区党建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第二,高校各二级学院要本着“三全育人”工作理念,通过申报、评估、立项、结项等途径,建立健全学院党员干部教师联系学生寝室制度,将广大党员干部与学生一起纳入基层党建工作中,共同参与,一同分享,为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带来新的活力。第三,高校各二级学院可把以学生党员为主体的公益创业项目引入学生社区,在每幢宿舍单独开辟一个空间作为公益创业实践基地,以充分发挥各学院学生党员在学生社区的服务作用,形成良好的爱心引领、党团引领、标兵引领文化氛围。
(三)面向寝室,拓展党建工作内容和载体。
高校学生社区不仅仅是大学生课余生活、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精神家园,还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第一,教师党支部与结对学生寝室开展丰富多样的结对活动。干部教师以“走得进、坐得下、聊得起”为工作基本要求,通过午餐会、读书分享会、师生同乐趣味游园会等形式,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深入关爱学生、感染学生、引领学生。第二,要积极建立学生社区入住辅导员党员工作室。高校要在辅导员队伍中挑选优秀的党员干部担任社区入住辅导员,在学生社区每个楼栋中设立入住辅导员党员工作室。一方面入住辅导员要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处理学生社区学生突发事件,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服务,并参与入住楼栋的文化建设,密切联系楼长、层长、寝室长,关注本楼栋学生的思想动态,带领楼栋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党建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动力。第三,积极通过新媒体互动,营造良好学生社区文化氛围。学生社区管理部门、党支部要充分利用好当前大学生喜欢的网络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不时发布学生社区文化活动信息,展出党建工作优秀成果,让全体学生了解学生社区工作情况,学习党建知识、时事政治等,进一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持续、优质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德亮.山东普通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研究——以山东三所高校为个案[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鲁伟,刘承赫.高校学生公寓模式:研究综述、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5(4).
[3]连奇波,邬丹盛,马珍娣.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模式新思考——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17).
[4]张志刚.增强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实效性摭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9).
[5]董世洪,胡礼祥,斯荣喜.构建学生公寓育人新模式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新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6]韩聃,赖政.当下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问题和策略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9):201.
[7]刘文成.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6(18):221-22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立项项目“学生社区党建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8R413059)研究成果。
标签:学生论文; 社区论文; 党建工作论文; 高校论文; 高校学生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党的建设论文; 党的基层工作论文; 《文教资料》2019年第18期论文; 2018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立项项目" 学生社区党建模式创新研究" (2018R413059)论文; 温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