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语篇论文_黄茜

导读:本文包含了元语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德语,意义,命题,初中英语,功能,情态,议论文。

元语篇论文文献综述

黄茜[1](2019)在《多元语篇教学策略,促进核心素养发展——谈初中英语语篇多元化教学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初中英语语篇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了逐句讲解课文的做法,让学生通过将句子翻译成中文来理解语篇。这种教学方法常会导致学生建立不起来英语综合素养,无法应用所学的英语实现顺畅交流。实际上,学习英语的主要目标是进行国际化交流,这个目标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求非常高。为了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在语篇教学中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深度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英语交流能力的发展。本文从叁个方面探讨初中英语语篇多元化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法。(本文来源于《英语画刊(高级版)》期刊2019年22期)

戴燕[2](2019)在《论初中英语多元语篇阅读能力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元语篇是指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英语阅读素材,为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和科技变革,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多元语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教师要从精选基础的、有代表性的多元文本入手,通过研究设计有效的课内活动,反复实践于课堂;通过有趣的活动,拓展到课外,激活英语教学,以促进初中生多元语篇阅读能力的发展,从而实现阅读素养的提升。(本文来源于《新课程研究(中旬刊)》期刊2019年01期)

孙波[3](2015)在《基于二元语篇信息序列的译文抄袭鉴定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现有研究中缺乏针对改变句法顺序这一译文抄袭策略的鉴定方法,因此,本文运用语篇信息理论,利用判别分析,论证了二元信息单位序列在真正译者译文中分布一致性较好,而在抄袭者译文中的分布则差异较大。此外,本文还通过构造二元信息成分序列,再次验证了其用于鉴别同义词替换这种抄袭策略的有效性。最后,针对个人言语特征理论依据不足的问题,本文以语篇信息为视角,讨论了二元语篇信息序列作为个人言语特征的优势所在。(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5年21期)

李雪,王景惠[4](2015)在《研究生英语元语篇认知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学研究的"社会转向"推动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发展。本文应用Hyland和Tse(2004)的元语篇认知框架,采用访谈和基于语料库的内容分析方法,对研究生英语元语篇的认知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研究发现,研究生对英语元语篇的认知呈现不均衡发展趋势。管理科学与社会科学专业研究生在语篇言据、模糊语言和读者介入方面不同于机电工程和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因此,英语教学应该重视元语篇认知研究,以提高研究生学术语篇建构能力。(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5年04期)

杨红[5](2015)在《英语社论文体中人际元语篇标记语》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分语篇的命题意义与非命题意义是元语篇研究的核心。但以往的研究大多在命题与非命题元素之间产生大量的重迭现象,导致该领域研究的模糊性。模糊限定语和情态是人际元语篇的重要载体,它们在英语社论中成为人际意义的关键标记语。本文对社论中承载人际元语篇的模糊限定语和情态进行定义和分类,消解元语篇研究中命题元素与非命题元素之间的模糊性。(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5年01期)

纪蓉琴[6](2014)在《元语篇的主体间性建构与典籍英译——以《孙子兵法》英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元语篇模式对作者、文本解读以及读者资源的调控作用具有系统性,能够对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模式进行有效的描写,从而实现对成品语篇进行主体间层面上的分析,在具体的语篇构建过程中进行主体间的合理建构,建立语篇构建者的主体间意识和自觉运用主体间建构策略的能力。本文通过对《孙子兵法》的英汉元语篇标记语的对比分析,认为元语篇的主体间性本质可以为典籍英译提供微观层面的策略定位及选择的客观依据。(本文来源于《上海翻译》期刊2014年02期)

常暄[7](2014)在《中国德语系学生德语议论文写作中的元语篇标记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德语写作及写作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对于学生习作的篇章、语体、跨文化要素等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对写作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英语学界一直使用“元语篇”(又译作元话语)概念来定义话语中起到投射作者本人,引导组织话语,表达作者态度并建立与读者互动的话语部分。这一理论框架也在英语写作教学研究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而在以德语为目标语言的写作研究与教学研究中却尚无应用先例。而在笔者看来,一些写作及写作教学中暴露的问题,则需要这方面的理论加以分析和引导。本研究在理论模型层面关注的是如何在以德语为目标语言的语篇理论和写作实践中建立起元语篇理论的概念、功能及其分类,并发展出能够应用于德语学生习作分析的理论框架。同时,本研究也基于对实际语料的分析,着手实现以下四方面的研究目的:1.对德语专业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学习后,写作语篇中元语篇标记语使用情况做出客观的描述和分析;2.学生习作中,元语篇标记语的应用与习作的质量之间的相关性;3.找出学生习作中典型的元语篇使用问题,并分析其原因;4.在以上叁点的基础上对写作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笔者也根据日常教学和阅卷的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了关于学生元语篇使用情况及其和写作质量关系间的五点假设:1.不同习作中与议论文文体结构有关的元语篇使用量差异不大:2.纯量化角度,写作质量与元语篇使用之间不存在相关性;3.成绩较弱的学生在使用语篇组织型元语篇时更倾向于结构复杂的手段;4.成绩较弱的学生在使用效度、态度标记语和评论语时会更多的出现过度使用的现象。5.中国德语系学生在德语写作中会出现母语语篇知识和目标语语篇知识互融的现象。除引论部分外,本论文还包含六大章节。在理论部分,首先回顾了既往研究,主要是Hyland及徐海铭对于元语篇的定义以及对元语篇标记语的分类,并建立了一套研究德语为目标语言的元语篇理论研究框架(第2章);接着又从篇章语体角度对议论文写作的篇章结构及其相应的元语篇标记语进行了分析(第3章)。实证研究中,按随机方法收集了德语专业基础阶段四级统测2011年写作部分(写作任务A)来自10所不同高校的100篇议论型习作,按照成绩的高低,分成叁个水平级;并按照理论部分的分析框架对这些作文中出现的所有元语篇标记语进行身份确定,归类,字数统计和正误初判,这是量化研究的基础,也是信度的重要保障(第4章)。本研究量化分析计算了各种元语篇标记语的使用数量,又用SPSS软件计算出习作中出现的元语篇数量和作文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而又对各成绩组学生的语篇组织话语的词长以及效度及效度标记语的使用频率进行了计算(第5章)。为了回答上述量化分析遗留的未尽事宜以及问题5,本研究又对语料中出现的元语篇使用情况做了质化分析,结合具体例子分析了篇章组织型元语篇和人际互动型元语篇在学生写作中实际的应用情况,对一些典型的中国式语篇模式和写作习惯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后,针对两种不同类型元语篇使用的典型性错误做了个案分析和类型化分析,并提出了错误成因的假设。通过量化和质化的分析,本研究有以下的主要结论:一,框架标识语的使用与语篇结构的关系密切,因此学生在该种元语篇标记语的使用量上无太大差异;使用的好坏上看,中等及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均可以比较理想的使用一套完整,无重大语法错误的元语篇标记语。二,人际互动型元语篇与个人使用习惯有关,有的习作中很少观察到这类语言手段,有的习作中却大量使用。从使用情况上看,高分组中正确使用多,从而能使得文章增色,而低分组中使用错误较多,从而降低文章质量,从而解释了量化分析中高分组中人际互动元语篇使用量和作文质量呈显着正相关,而在中低分组中则呈现不显着的弱负相关的统计结果。叁,篇章组织型元语篇的主要错误集中在句法形态类错误,这体现了低成绩组学生虽然也学习了模式化的语言表达手段,但掌握情况仍然不理想;而人际互动型元语篇的主要错误则体现在较低水平学生在论证中倾向于用表达主观确信的语言手段增加论证的说服力,相反,这种过于主观化的表达,反而会减弱论证应有的逻辑组成。四,中低分组的学生在德语习作中往往会借鉴中文的写作习惯和行文风格,作文中出现中德两种文体结构互融的现象。五,元语篇与主语篇共同构成语篇,两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文本写作过程应该是两种语篇动态互动的过程。综合以上分析和结论,本研究对写作教学提出的建议主要有:1.篇章组织型元语篇的学习和掌握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语篇结构、话题推进以及语篇衔接的理解和认识,但是仅仅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相应的表达和语言手段不能满足这一教学目的;2.人际互动型元语篇综合了一系列散见于德语学习过程中表示说话人态度和效度的语言手段,如主观表达的情态动词,情态副词等。关于人际互动型元语篇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系统化掌握上述语言手段的功能及其在语境中的使用。3.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把元语篇的概念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又要能掌握这一理论框架,并将之灵活地运用到写作教学之中。运用这种知识去讲解语篇知识、分析错误。(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4-05-04)

俞晓平[8](2014)在《《葛底斯堡演说》中的元语篇的有效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林肯着名的演说辞《葛底斯堡演说》中的元语篇标记语及其功能进行分析,表明了演说者对交际性元语篇和互动性元语篇在演说中的合理分配和使用,进而实现演说的理性和情感诉求的目的,说明了在人际交流过程中的元语篇的有效运用,有利于引领受众完成整个语篇以及建构和协调说话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4年03期)

林超[9](2013)在《试析俄文内容简介中的元语篇》一文中研究指出元语篇(метатекст)这一术语自引入语篇研究领域以来,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在总结俄罗斯语言学领域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其重新进行了定义,并以俄文图书的内容简介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元语篇表达手段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也对其在内容简介叁种内容信息中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文旨在揭示元语篇在内容简介(语篇内部)中的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及其在实现图书整体(语篇外部)内容和形式完整性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3年24期)

俞婕[10](2013)在《语法隐喻的元语篇功能与意义进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法隐喻不仅是构建连贯语篇的重要衔接手段,更是人类语言从原始语言进化到现代语言的主要机制,并在推动人类认知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语言符号学的层面上研究语法隐喻,更需上升到语言哲学层面认识语法隐喻的元语篇功能。(本文来源于《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元语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元语篇是指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英语阅读素材,为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和科技变革,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多元语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教师要从精选基础的、有代表性的多元文本入手,通过研究设计有效的课内活动,反复实践于课堂;通过有趣的活动,拓展到课外,激活英语教学,以促进初中生多元语篇阅读能力的发展,从而实现阅读素养的提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元语篇论文参考文献

[1].黄茜.多元语篇教学策略,促进核心素养发展——谈初中英语语篇多元化教学策略[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9

[2].戴燕.论初中英语多元语篇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9

[3].孙波.基于二元语篇信息序列的译文抄袭鉴定方法研究[J].海外英语.2015

[4].李雪,王景惠.研究生英语元语篇认知的实证研究[J].外语学刊.2015

[5].杨红.英语社论文体中人际元语篇标记语[J].外语学刊.2015

[6].纪蓉琴.元语篇的主体间性建构与典籍英译——以《孙子兵法》英译为例[J].上海翻译.2014

[7].常暄.中国德语系学生德语议论文写作中的元语篇标记语研究[D].南京大学.2014

[8].俞晓平.《葛底斯堡演说》中的元语篇的有效运用[J].海外英语.2014

[9].林超.试析俄文内容简介中的元语篇[J].科技视界.2013

[10].俞婕.语法隐喻的元语篇功能与意义进化论[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

论文知识图

英汉语社论元话语频数比较箱线图–1WSJ-0034文章节选文章发表时间分布示意图转类形名化一致式和。图4:四个年级使用态度标示词(attitud...语域、功能与结构的对应关系

标签:;  ;  ;  ;  ;  ;  ;  

元语篇论文_黄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