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检测中压实度的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吴燕君[1](2021)在《公路工程土方路基灌砂法检测压实度存在偏差原因分析》文中指出公路路基填土灌砂法压实度检测是控制路基填挖方碾压效果的重要控制指标,也是工地试验主要检测参数之一,实际控制中检测结果往往与现场情况偏离,其原因较为复杂,在工地现场的应用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
徐宝贵[2](2021)在《公路路基压实度检测方法中灌砂法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在公路建设中,压实度是路基工程验收的主控项目之一,其检测结果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能否顺利通过验收。为了准确检测各种填料路基压实度,我国目前常采用灌砂法进行检测。文章通过对现行规程中灌砂法的研究及现场实践,总结了灌砂法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影响因素,对现场检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杨志涛[3](2021)在《落锤式弯沉仪快速检测高速公路路基质量研究》文中指出以某高速公路为工程背景,首先对高速公路路基填料的物理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然后通过落锤式弯沉试验和灌砂试验对路基的落锤模量及压实度进行检测,并利用Origin软件建立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得到以下结论:(1)素土填料的CBR值为12%,大于3%;灰土填料的CBR值为23.4%,大于5%;且灰土的黏聚力与内摩擦角分别为素土的1.2、1.5倍。(2)素土路基填料的压实度和PFWD模量之间的相关性:落锤质量为10kg时,相关性系数为0.70;落锤质量为15kg时,相关性系数为0.73。灰土路基填料的压实度和PFWD模量之间的相关性:落锤质量为10kg时,相关性系数为0.63;落锤质量为15kg时,相关性系数为0.60;素土路基填料的相关性比灰土路基填料更强。
姜晓芳[4](2021)在《公路路基压实度检测中灌砂法的应用》文中提出从理论角度就公路路基压实度检测中灌砂法的应用重要性和应用范围简要阐述,然后就灌砂法应用影响因素和应用要点详细探究,希冀能为实际方法应用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王伟林[5](2020)在《延崇高速公路铁尾矿料路基修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去对矿产资源开放式的开采造成尾矿的大量堆存,其中铁尾矿堆存量占总堆存量约1/3,且随铁矿的开采逐年上升。铁尾矿堆存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诱发地质灾害等不良影响。如今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使建筑材料产生短缺现象,堆存的铁尾矿解决了材料短缺问题,并解决堆存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保护了环境,创造了良好经济、社会效益。本文以建设中的延崇高速公路路基填筑为研究背景。高速公路路基填筑需要大量填筑材料,项目沿途铁尾矿库可提供充足的填筑材料。高速公路路基质量要求较高,结合项目通过大量的室内室外试验对铁尾矿填筑高速公路路基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内容及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铁尾矿料物理力学性质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得到该地区铁尾矿料是颗粒级配良好的填料,得到填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利用粗粒土大三轴试验得到铁尾矿料的抗剪强度和动回弹模量,分析铁尾矿料强度是由其自身强度和结构特性共同作用形成,最终可知该填料符合高速公路填料要求。2.复杂条件下铁尾矿路基处理方式及稳定性分析。特殊路段的铁尾矿路基填筑在不同的条件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湿陷性黄土地基及高填方路基均采用强夯的方式,填挖交界处采用开台阶和加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Plaxis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高度、不同填料路基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出边坡稳定性和安全系数随填筑高度增加而减小,铁尾矿料较黄土边坡稳定性好,安全系数大。3.铁尾矿路基施工工艺研究。施工标段设置首件试验段,通过试验段施工得到铁尾矿填筑高速公路路基松铺厚度、设备组合、碾压工艺等施工关键参数。深入研究现场过程及路基面的质量检测技术,利用传统过程检测方法得到检测的标准值及两种传统检测方法的相关性,通过路基面检测得到试验段路基填筑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说明采用研究得到的施工工艺施工能够使铁尾矿路基达到密实度要求。4.铁尾矿路基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路基填筑过程和路基面检测中采用的传统的质量检测方法一定程度上存在破坏路基结构、操作过程复杂、测试时间长等问题。采用PFWD和土壤模量/刚度仪两种新型快速无损检测方法,通过研究两种方法的设备组成、检测原理、检测步骤及检测稳定性分析,可知两种检测方法在实际检测中的可行性。将两种快速检测方法与传统检测方式联合检测试验段路基质量,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将两种检测方法与传统检测方式建立相关关系,得到两种检测方法检测铁尾矿路基质量的标准值。
陈龙旭[6](2020)在《红砂岩改良土特性和填筑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砂岩具有易风化、遇水易崩解的特性,湖南地区夏季强降雨与干旱气候造成的周期性干湿循环作用会导致红砂岩路基土强度发生劣化,给公路结构稳定带来不利的影响。红砂岩地区为保障红砂岩填料用于路床填筑的稳定性,需要对填料进行改良处理,研究干湿循环条件下红砂岩改良土的强度变化规律。将改良后的红砂岩土用于路床填筑时,如何保证改良土填筑施工质量,研究基于便携式落锤弯沉仪(PFWD)的快速检测评价标准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鉴于以上目的,本文选取湘西怀化至芷江高速沿线红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干湿循环条件下红砂岩素土与水泥改良土的物理特性、宏观力学和微观结构试验等研究,揭示了红砂岩力学强度劣化的物理机制,获得了红砂岩土的基本物理特性指标和宏观力学强度等参数随干湿循环、压实度、含水率、水泥掺量的变化规律。随后开展了基于动应变控制的红砂岩路基强度设计,确定了重交通荷载等级下改良土路床的水泥最佳掺量。最后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车轮荷载和PFWD的检测过程,得到了红砂岩路床改良土快速检测标准。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概述如下:(1)红砂岩素土经受干湿循环作用影响,强度劣化特性显着。经受7次干湿循环后红砂岩素土抗压强度、回弹模量和抗剪强度均不能满足路用要求。矿物成分分析表明,红砂岩含有的长石、方解石和蒙脱石成分在干湿循环中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解矿物盐成分,导致岩土结构产生裂缝和孔隙,致使红砂岩发生崩解,强度降低。(2)研究了干湿循环条件下水泥改良土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改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回弹模量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先降低、后回升,并且在第7次干湿循环后趋于稳定,说明掺加水泥不仅使得红砂岩初始强度得到大幅提升,还缓解干湿循环作用引起的劣化特性。(3)模拟7次干湿循环过程,对每次增湿路径中试样进行直接剪切试验,分析含水率、压实度、正应力以及干湿循环次数对改良土剪切特性的影响:改良土的抗剪强度、粘聚力c值、内摩擦角φ值、抗剪强度损失随着含水率增大而减小,含水率越低,试样的脆性破坏特征越明显;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高含水率试件的破坏类型逐渐由脆性破坏过渡到塑性破坏;相同条件下,96%压实度试件的抗剪强度、粘聚力c值、内摩擦角φ值均高于90%压实度试件;黏聚力c随着增湿过程和干湿循环次数增加而不断减小,内摩擦角φ整体上从10%增湿到15%的阶段缓慢上升,在后续的增湿过程中骤然降低。(4)采用SEM和imagePro-plus软件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从微观层面定性与定量地分析了干湿循环效应的劣化机制,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板状大颗粒逐渐崩解成松散破碎体,颗粒排列方式重组,孔隙率逐渐增加,大、中孔隙数量逐渐增多,而小、微孔隙数量不断减少。形态分布分形维数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颗粒平均圆形度逐渐增加,形状趋于圆润,土颗粒间嵌挤作用降低,导致内摩擦角降低。(5)研究了基于路基顶面动应变控制技术,进行路基强度设计。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公路车轮动荷载模型,得到了不同路堤模量和路床改良层填筑高度下的改良层回弹模量临界值Ed,结合改良土干湿循环条件下回弹模量变化规律,确定了重交通条件下红砂岩水泥改良土路床的水泥掺量最佳值为5%;(6)根据车轮动荷载频率创建了PFWD的有限元运行模型,计算得到了改良层回弹模量临界值Ed和填筑高度Hd对应的路基顶面PFWD检测标准E’vd,Ed和E’vd的线性回归相关性良好。最后建立了路基动态回弹模量检测标准E’vd与路堤回弹模量E0和路床设计高度Hd的多元非线性回归公式,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李松涛[7](2020)在《基于介电模型的沥青混合料多相体积率多类反演及其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沥青混合料是沥青路面面层的构筑材料,其材料性能指标检测是沥青路面无损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探地雷达作为一种用于确定地下介质分布的广谱电磁技术,具有高效、快速、连续、无损伤、高分辨率等特点,代表道路结构层无损检测的发展方向。介电特性的差异是使用探地雷达对其进行无损检测的基础,沥青混合料介电模型表征混合料介电特性与各单相介质介电特性与体积率之间的函数关系,而多相体积率是计算压实度、空隙率、沥青含量等技术指标的关键条件。因此,多相体积率的确定是揭示沥青混合料介电特性与压实度、空隙率、沥青含量等指标内在本质关系以及使用探地雷达对沥青混合料进行无损检测的关键所在。在目前的研究中,关于沥青混合料多相体积率对介电特性的影响规律缺少系统性研究,现有经典介电模型多是针对两相介质或基于一定假设提出,是否适合于沥青混合料介电特性的解释还有待于检验;雷达电磁波传播模拟未深入考虑多相体积率对电磁波传播信号的影响,更未有基于介电模型的雷达电磁波传播模拟研究,如何建立基于介电模型的雷达电磁波传播模型,是研究多相体积率反演的基础,也是有待解决的难题;目前介电特性的反演方法多为单一算法,应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现有反演方法是否能够应用于多相体积率反演还有待考证;以上的研究现状导致使用探地雷达对沥青路面进行快速、无损检测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针对探地雷达在沥青路面面层无损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沥青混合料多相体积率反演研究。以复合介质介电特性以及电磁波传播理论为研究基础,开展沥青混合料多相体积率对介电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常用多种类型沥青混合料的介电模型,构建基于介电模型的探地雷达电磁波传播正演模型,建立多类反演方法对沥青混合料多相体积率开展反演研究。取得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结论如下:(1)开展了沥青混合料多相体积率对介电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考虑沥青混合料的多相特性,系统研究混合料多相体积率对介电特性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类型的沥青混合料,骨料体积率对混合料介电特性的影响最大,沥青混合料的介电常数随骨料体积率的增大而增大;空隙率对混合料介电特性的影响最小,骨料和沥青体积率的变化会抵消空隙率变化的影响;沥青含量对沥青混合料介电特性的影响介于骨料和空气之间;试验研究结果为常用沥青混合料介电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据。(2)基于试验,对现有经典介电模型在解释沥青混合料介电特性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现有经典介电模型不适用于解释常用沥青混合料的介电特性;建立了AC-13、AC-16、SMA-13、SMA-16等四种常用沥青混合料的介电模型,对新建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新建介电模型能够解释四种常用沥青混合料的介电特性。研究成果为路面材料介电模型库的建立贡献了数据,也为揭示沥青混合料介电特性与各组分介电特性及其体积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多相体积率的确定奠定了理论基础。(3)建立了基于沥青混合料介电模型的探地雷达电磁波传播正演模型。基于该正演模型研究了沥青混合料多相体积率的变化对雷达电磁波回波信号的影响规律,揭示了雷达电磁波回波信号对多相体积率的响应特征;通过模型试验,将实测波形与正演模拟波形进行对比,对建立的基于介电模型的雷达电磁波传播正演模型开展合理性与适用性考评,结果表明由于在雷达电磁波正演模型中考虑介电模型,使得多相体积率反演计算成为可能,为沥青混合料多相体积率的反演提供了计算理论基础以及精确的计算模型。(4)基于沥青混合料介电模型以及雷达电磁波传播正演模型,开展了沥青混合料多相体积率的多类反演研究。建立了多相体积率反演的粒子群(PSO)、遗传(GA)、PSO-GA混合、BP神经网络与PSO联合、BP-GA联合等五类反演方法,实现了多相体积率的多类反演计算,通过考评检验了多类反演方法的计算精度和效率。研究多类反演方法的智能选择,构建前置判断逻辑,实现了多相体积率的智能反演。开展多相体积率多类反演方法的工程应用,结果验证了本文多提多相体积率智能反演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开展压实度、空隙率、沥青含量等关键指标的无损检测提供了分析新途径。本文开展了基于介电模型的沥青混合料多相体积率多类反演研究,探索了探地雷达对沥青混合料关键指标进行无损检测的新途径,研究成果对于丰富和发展探地雷达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道路无损检测与施工过程控制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李真[8](2020)在《SDG密度仪测定无粘性填土压实度试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无粘性土与其他工程填土材料相比,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一般来说无粘性土的压实效果较好,其最佳含水量较小、最大干密度较大;在静力作用下,压缩性较小;在动力作用下,特别是在振动作用下很容易被压实。由于其出色的性质,无粘性土已被广泛应用在工程填土领域。然而,准确、快速测定无粘性填土的压实状况一直是困扰工程界的技术难题。目前,施工人员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有损检测方法对无粘性填土进行测定,传统方法存在破坏性大、耗时费力、数据代表性不足等诸多缺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高无粘性填土压实状况测定的精度与效率,本文以砂土及河砂两种典型的无粘性土材料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最先进的土壤密度测定仪器—SDG无核密度仪,建立了一套完整的SDG测定无粘性土时的操作流程。之后,通过反复分析室内试验数据,对SDG密度仪在无粘性土材料检测领域的适用情况做出了系统的评价。结果显示,SDG密度仪可以很好的应用于无粘性土压实状况的测定工作中。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对比SDG密度仪测定粘性土时的测试过程,指出测定无粘性土与粘性土时的不同之处,建立了测定无粘性土时的完整操作规程。(2)通过室内试验,分析砂土与河砂在不同状态下多组单点的重复测试数据,探究SDG密度仪测定无粘性土时的稳定性。(3)根据分析砂土与河砂处于不同状态时,SDG密度仪与灌水法所测各项指标的对照数据,判断SDG密度仪测定无粘性土材料时各数据指标与真实值的偏差情况。之后,通过建立SDG与灌水法所测各数据的拟合方程,寻找SDG测试值与真实值之间的拟合关系,结合二者方程之间的拟合程度,对SDG密度仪测定无粘性土压实状况的适用性做出综合评价。(4)采用单一分析法,对SDG密度仪测定无粘性土时所需输入的前置参数进行了反复研究。通过观察改变某一前置参数后,SDG测定的干密度与含水率值的变化情况,判断各前置参数对SDG测定无粘性土结果的影响。
李瑞珂[9](2020)在《基于电测量的路基服役状态检测及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近二十年来,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原来的不足2万公里发展至已超过14万公里。确保复杂气候变化及快速交通荷载作用下路基的稳定性与耐久性是中国高速公路未来发展主要的方向,而对于路基服役状态检测及评估是当前运营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难题之一。高速公路的路基是整个结构的基础,一旦发生破坏,其修缮的难度要远大于路面破坏,往往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路基属于隐蔽性工程,传统方法主要针对路面及较浅区域,对路基内部病害及其发育情况难以检测。因此,对高速公路路基服役状态检测及评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依托文献调查、室内试验及有限元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针对路基土“电阻率与极化率-含水率与压实度-路基变形”检测指标的研究,在指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电测量法并论证了其可行性。从高速公路路基的典型病害特征问题展开,分析了高速公路路基的常见结构病害、成因和服役状态关联性。依据路基质量控制机理阐述了含水率、压实度这两个关键性指标。归纳了通过土的直剪或者快剪等试验得到不同干密度、含水量与粘聚力、内摩擦角的定量关系,最后对典型路基病害问题作了调查及成因分析。基于典型路基病害调查实例,建立了路基结构有限元计算模型,考虑路基典型病害开展了模拟计算,同时分析了路基内部干湿循环作用区压实度变化及水分横向转移区、地下水虹吸作用区含水率变化对路基变形的影响。总结了路基土含水率、压实度与路基变形之间的影响规律,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含水率、压实度等路基性能评价指标的控制范围。基于四极电测量法研发了一种土体物理参数室内快速测试装置,通过改变含水率对不同压实度土样的电阻率、极化率变化进行了一系列室内试验,得到了其相关关系及变化趋势,分析了含水率、压实度对电参数的影响。对于华北地区壤土,压实度在84.47%~94.41%范围内,含水率从15%变化至20%时,电阻率下降为原来的1/3~1/2倍,极化率增大为原来的1.4~2.3倍,且湖南地区红黏土、云南地区粉质粘土也呈现相似规律。建立了相关关系并提出了依据土含水率、压实度计算电阻率、极化率的计算公式,通过烘干法校核了该测试方法的精度,并探讨了其工程应用的可行性。
刘建东[10](2019)在《高速公路尾矿路基稳定性与快速检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路基压实质量的好坏对路基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压实度和回弹模量是路基压实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传统压实质量检测方法存在损伤路基结构、操作过程复杂、检测数据误差大等问题。以在建延崇高速公路张家口段为工程背景,针对这些压实质量检测方法的不足,深入研究了土壤模量刚度测试仪和PFWD两种新型无损检测设备在尾矿路基稳点性与快速检测中的应用。通过对尾矿填料进行室内试验,得出该尾矿填料为级配良好填料的结论,同时得到了含水量和干密度的关系,证明尾矿填料满足承路基载能力要求。对两种新型检测仪器的设备特性进行了研究,说明了两种设备的检测原理、测试流程等,得出PFWD在改变落锤高度情况下,压力与弯沉的线性关系,证实用线弹性理论分析PFWD的可靠性。同时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两种回弹模量之间的对数关系。结合尾矿路基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对路基施工工艺做了说明。针对压实度检测在尾矿路基压实质量施工过程控制中的问题,立足尾矿路基施工现场,首次采用土壤模量刚度测试仪、PFWD和表面沉降差法对现场布设测点进行一对一检测,利用统计学中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两种快速检测设备回弹模量指标与表面沉降法沉降差指标之间的对数关系,考虑安全系数,提出基于两种快速检测设备的压实质量施工过程回弹模量控制标准。采用土壤模量刚度测试仪、PFWD参与路基压实质量验收,通过与规范中标准方法贝克曼梁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建立了两种回弹模量指标与贝克曼法反算模量与弯沉值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确定了满足延崇高速公路测试段弯沉验收要求的回弹模量标准值,并提出基于两种快速检测设备的压实质量回弹模量验收标准。
二、浅谈检测中压实度的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检测中压实度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公路工程土方路基灌砂法检测压实度存在偏差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标准试验密度对压实度影响 |
2 含水率对压实度影响 |
3 现场施工条件对压实度影响 |
4 标准砂对压实度影响 |
5 现场操作对压实度影响 |
6 计算方法对压实度影响 |
7 结语 |
(2)公路路基压实度检测方法中灌砂法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公路路基压实度检测中灌砂法应用的重要性和范围 |
2.1 灌砂法应用的重要性 |
2.2 灌砂法的应用范围 |
3 灌砂法的试验流程及计算过程 |
3.1 灌砂法的试验流程 |
3.2 公路路基压实度检测中灌砂法的计算过程 |
4 公路路基压实度检测中灌砂法的应用要点 |
4.1 量砂的选择 |
4.2 量砂的松方密度标定 |
4.2.1 储砂筒中砂面高度对量砂密度的影响 |
4.2.2 注意量砂自身的稳定性 |
4.3 合理选择灌砂筒 |
4.4 检测现场土样含水率 |
4.5 加强对灌砂时间的控制 |
4.6 检测过程的注意事项 |
5 结语 |
(3)落锤式弯沉仪快速检测高速公路路基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路基填料物理力学特性 |
1.1 工程概况及试验段选择 |
1.2 路基填料物理力学特性 |
1.2.1 物理参数 |
1.2.2 力学参数 |
2 PFWD与压实度试验检测方案 |
3 PFWD模量与压实度之间相关性分析 |
3.1 素土路基PFWD模量与压实度相关性分析 |
3.2 灰土路基PFWD模量与压实度相关性分析 |
4 结论 |
(4)公路路基压实度检测中灌砂法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公路路基压实度检测中灌砂法应用重要性和范围 |
1.1 灌砂法应用重要性 |
1.2 灌砂法应用范围 |
2 公路路基压实度检测灌砂法应用影响因素和要点 |
2.1 公路路基压实度检测灌砂法应用影响因素 |
2.2 灌砂法应用要点 |
(1)灌砂筒有效选择 |
(2)保障量砂准确标定 |
(3)含水量的有效检测 |
(4)加强对灌砂时间的有效控制 |
(5)注重现场试验检测质量控制 |
3 结 语 |
(5)延崇高速公路铁尾矿料路基修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铁尾矿在国外应用的状况 |
1.2.2 铁尾矿在国内应用的状况 |
1.2.3 路基质量检测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依托项目概况 |
第二章 铁尾矿料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
2.1 概述 |
2.2 铁尾矿颗粒级配分析 |
2.3 铁尾矿击实特性分析 |
2.4 铁尾矿抗剪特性分析 |
2.4.1 三轴试验设备 |
2.4.2 静力三轴试验方法及步骤 |
2.4.3 静力三轴试验结果分析 |
2.5 铁尾矿动力特性分析 |
2.5.1 动三轴试验方法及方案 |
2.5.2 动三轴试验结果分析 |
2.6 铁尾矿料强度形成特性 |
2.6.1 铁尾矿母岩强度 |
2.6.2 铁尾矿料结构特征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杂条件下铁尾矿路基处理方式及稳定性分析 |
3.1 概述 |
3.2 复杂条件下铁尾矿路基处理方式 |
3.2.1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式 |
3.2.2 U、V形沟高填方处理方式 |
3.2.3 填挖交接处处理方式 |
3.3 铁尾矿路基稳定性有限元模拟分析 |
3.3.1 Plaxis软件简介 |
3.3.2 Mohr-Coulomb材料模型 |
3.3.3 建立有限元模型 |
3.3.4 计算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铁尾矿路基施工工艺研究 |
4.1 概述 |
4.2 铁尾矿路基首件工程施工 |
4.2.1 设置首件工程目的及依据 |
4.2.2 铁尾矿路基首件施工方法 |
4.3 过程质量控制研究 |
4.3.1 表面沉降法 |
4.3.2 灌砂法 |
4.3.3 试验段现场检测 |
4.4 路基面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4.4.1 贝克曼梁法 |
4.4.2 现场检测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铁尾矿路基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
5.1 概述 |
5.2 快速质量检测方法研究 |
5.2.1 PFWD检测方法 |
5.2.2 土壤模量/刚度测试仪检测方法 |
5.3 表面沉降法与快速检测法联合检测过程质量 |
5.3.1 沉降差ΔH与动回弹模量Ep相关性分析 |
5.3.2 沉降差ΔH与杨氏模量EY相关性分析 |
5.4 贝克曼梁法与快速检测法联合检测路基面质量 |
5.4.2 贝克曼梁法与PFWD法相关性分析 |
5.4.3 贝克曼梁法和土壤模量/刚度仪法相关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红砂岩改良土特性和填筑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红砂岩改良土强度特性研究现状 |
1.2.2 干湿循环条件下岩土材料强度特性研究现状 |
1.2.3 路基填筑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2 红砂岩土工程特性研究 |
2.1 基本概况 |
2.2 红砂岩基本性质 |
2.2.1 室内崩解试验 |
2.2.2 矿物成分分析 |
2.3 红砂岩填料基本物理特性 |
2.3.1 筛分试验 |
2.3.2 含水率与干密度 |
2.4 红砂岩填料力学特性 |
2.4.1 干湿循环方案 |
2.4.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2.4.3 回弹模量试验 |
2.4.4 抗剪强度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3 红砂岩水泥改良土工程特性研究 |
3.1 概述 |
3.2 改良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
3.2.1 水泥改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制备 |
3.2.2 水泥改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案 |
3.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改良土回弹模量试验研究 |
3.3.1 水泥改良土抗压回弹模量试件制备 |
3.3.2 水泥改良土回弹模量试验方案 |
3.3.3 水泥改良土回弹模量试验结果分析 |
3.4 红砂岩的抗剪强度试验研究 |
3.4.1 水泥改良土直接剪切试件制备 |
3.4.2 水泥改良土直接剪切试验方案 |
3.4.3 直接剪切试验结果分析 |
3.5 干湿循环下水泥改良土微观机制分析 |
3.5.1 微观结构模型 |
3.5.2 扫描电镜图像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ABAQUS的路基动力响应数值计算 |
4.1 基于动应变控制法的路基强度控制研究 |
4.1.1 动荷载 |
4.1.2 路基动应变控制法 |
4.2 基于ABAQUS的路基动力响应数值模拟 |
4.2.1 研究思路 |
4.2.2 有限单元法 |
4.2.3 ABAQUS软件介绍 |
4.2.4 车轮荷载计算模型介绍 |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红砂岩路基施工质量检测控制标准研究 |
5.1 概述 |
5.2 PFWD工作特性研究 |
5.2.1 PFWD测试原理 |
5.2.2 PFWD测试过程 |
5.3 PFWD落锤荷载模拟 |
5.3.1 有限元模型介绍 |
5.3.2 动态回弹模量检测标准E'_(vd)确定 |
5.3.3 多元非线性拟合 |
5.4 实体工程检测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表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基于介电模型的沥青混合料多相体积率多类反演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沥青混合料材料特性及探地雷达研究 |
1.2.2 探地雷达电磁波传播正演模拟 |
1.2.3 介电模型 |
1.2.4 介电特性反演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沥青混合料多相体积率对介电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
2.1 沥青混合料的多相特性 |
2.2 试验方案 |
2.2.1 试验材料与类型 |
2.2.2 试验过程 |
2.3 测试频率对沥青混合料及其单相介电特性的影响分析 |
2.3.1 测试频率对单相介质介电特性的影响 |
2.3.2 测试频率对沥青混合料介电特性的影响 |
2.4 沥青混合料多相体积率对其介电特性的影响 |
2.4.1 骨料体积率对介电特性的影响 |
2.4.2 沥青含量对介电特性的影响 |
2.4.3 空隙率对介电特性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常用沥青混合料介电模型的建立 |
3.1 现有经典介电模型概述 |
3.2 经典介电模型适用性检验 |
3.2.1 线性模型(Brown模型)适用性检验 |
3.2.2 均方根模型(CRIM模型)适用性检验 |
3.2.3 立方根模型(Looyenga模型)适用性检验 |
3.2.4 小结 |
3.3 常用沥青混合料介电模型的建立 |
3.3.1 AC-13沥青混凝土混合料介电模型 |
3.3.2 AC-16沥青混凝土混合料介电模型 |
3.3.3 SMA-13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介电模型 |
3.3.4 SMA-16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介电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沥青混合料介电模型的探地雷达电磁波传播正演模拟及模型试验 |
4.1 基于沥青混合料介电模型的探地雷达电磁波传播正演模拟的时域有限差分方法 |
4.1.1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 |
4.1.2 探地雷达电磁波传播正演模拟 |
4.2 沥青混合料多相体积率对雷达电磁波回波信号的影响分析 |
4.2.1 骨料体积率对雷达电磁波回波信号的影响 |
4.2.2 沥青体积率对雷达电磁波回波信号的影响 |
4.2.3 空隙率对雷达电磁波回波信号的影响 |
4.3 模型试验 |
4.3.1 试验方案设计及实施 |
4.3.2 探地雷达检测 |
4.3.3 钻芯取样及试件多相体积率测试 |
4.4 正演模型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沥青混合料介电模型的多相体积率多类反演 |
5.1 概述 |
5.2 沥青混合料多相体积率反演分析的粒子群算法 |
5.2.1 多相体积率反演粒子群算法基本原理及流程 |
5.2.2 算例分析 |
5.3 沥青混合料多相体积率反演分析的遗传算法 |
5.3.1 多相体积率反演遗传算法基本原理及流程 |
5.3.2 算例分析 |
5.4 沥青混合料多相体积率反演分析的PSO-GA混合算法 |
5.4.1 PSO-GA混合算法的提出 |
5.4.2 多相体积率反演PSO-GA混合算法基本原理与流程 |
5.4.3 算例分析 |
5.5 沥青混合料多相体积率反演分析的BP-PSO联合算法 |
5.5.1 多相体积率反演BP-PSO联合算法基本原理及流程 |
5.5.2 算例分析 |
5.6 沥青混合料多相体积率反演分析的BP-GA算法 |
5.6.1 多相体积率反演BP-GA联合算法反演分析流程 |
5.6.2 算例分析 |
5.7 沥青混合料多相体积率多类反演方法考评 |
5.7.1 反演精度考评 |
5.7.2 反演效率考评 |
5.8 基于多类反演方法的多相体积率智能反演 |
5.8.1 多相体积率智能反演的提出 |
5.8.2 多相体积率反演智能反演分析流程 |
5.9 本章小结 |
6 工程应用 |
6.1 沥青混合料多相体积率反演分析多类反演的工程应用 |
6.1.1 多相体积率反演PSO算法工程应用 |
6.1.2 多相体积率反演GA算法工程应用 |
6.1.3 多相体积率反演PSO-GA算法工程应用 |
6.1.4 多相体积率反演BP-PSO联合算法工程应用 |
6.1.5 多相体积率反演BP-GA联合算法工程应用 |
6.1.6 多相体积率智能反演工程应用 |
6.2 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一、个人简历 |
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 |
三、在学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SDG密度仪测定无粘性填土压实度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填土压实有损检测法 |
1.2.2 填土压实无损检测法 |
1.2.3 SDG土壤密度仪的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室内试验及仪器参数设置 |
2.1 室内土工试验 |
2.1.1 无粘性土的最大干密度试验 |
2.1.2 颗粒分析试验 |
2.2 室内检测 |
2.2.1 试验土槽准备 |
2.2.2 土样准备 |
2.2.3 试验操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DG土壤密度仪砂土检测试验分析 |
3.1 SDG密度仪检测砂土不同状态数据稳定性分析 |
3.2 SDG密度仪检测砂土各状态数据与灌水法对比分析 |
3.2.1 SDG密度仪检测砂土状态一数据与灌水法对比分析 |
3.2.2 SDG密度仪检测砂土状态二数据与灌水法对比分析 |
3.2.3 SDG密度仪检测砂土状态三数据与灌水法对比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DG土壤密度仪河砂检测试验分析 |
4.1 SDG密度仪检测河砂不同状态数据稳定性分析 |
4.2 SDG密度仪检测河砂各状态数据与灌水法对比分析 |
4.2.1 SDG密度仪检测河砂状态一数据与灌水法对比分析 |
4.2.2 SDG密度仪检测河砂状态二数据与灌水法对比分析 |
4.2.3 SDG密度仪检测河砂状态三数据与灌水法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前置参数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
5.1 前置参数对河砂状态一测试结果影响分析 |
5.1.1 最大干密度对河砂状态一测试的影响 |
5.1.2 最优含水率对河砂状态一测试的影响 |
5.1.3 不均匀系数对河砂状态一测试的影响 |
5.1.4 曲率系数对河砂状态一测试的影响 |
5.1.5 砾石含量对河砂状态一测试的影响 |
5.1.6 砂含量对河砂状态一测试的影响 |
5.1.7 细料含量对河砂状态一测试的影响 |
5.2 前置参数对河砂状态二测试结果影响分析 |
5.2.1 最大干密度对河砂状态二测试的影响 |
5.2.2 含水率对河砂状态二测试的影响 |
5.2.3 不均匀系数对河砂状态二测试的影响 |
5.2.4 曲率系数对河砂状态二测试的影响 |
5.2.5 砾石含量对河砂状态二测试的影响 |
5.2.6 砂含量对河砂状态二测试的影响 |
5.2.7 细料含量对河砂状态二测试的影响 |
5.3 前置参数对河砂状态三测试结果影响分析 |
5.3.1 最大干密度对河砂状态三测试的影响 |
5.3.2 最优含水率对河砂状态三测试的影响 |
5.3.3 不均匀系数对河砂状态三测试的影响 |
5.3.4 曲率系数对河砂状态三测试的影响 |
5.3.5 砾石含量对河砂状态三测试的影响 |
5.3.6 砂含量对河砂状态三测试的影响 |
5.3.7 细料含量对河砂状态三测试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基于电测量的路基服役状态检测及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速公路路基长期服役性能衰变机理研究 |
1.2.2 高速公路路基状态检测与评价方法研究 |
1.2.3 电测法在土木工程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公路路基病害特征、检测指标及实例分析研究 |
2.1 高速公路路基病害特征 |
2.1.1 高速公路路基常见病害 |
2.1.2 高速公路路基病害成因 |
2.1.3 高速公路路基病害与长期服役状态的关联分析 |
2.2 路基服役性能检测指标分析 |
2.2.1 基于含水率的路基服役性能检测指标分析 |
2.2.2 基于压实度的路基服役性能检测指标分析 |
2.2.3 含水率、压实度与力学性质关系分析 |
2.3 湖南耒宜高速路基病害调研及分析 |
2.3.1 工程概况 |
2.3.2 路基病害情况调查 |
2.3.3 路基病害成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考虑路基病害影响的性能评价指标研究 |
3.1 路基有限元模型 |
3.1.1 材料及模型 |
3.1.2 模型网格 |
3.1.3 边界条件 |
3.1.4 载荷及工况 |
3.2 考虑路基病害特征的计算结果分析 |
3.2.1 考虑路基开裂病害的模拟计算分析 |
3.2.2 考虑路基沉陷病害的模拟计算分析 |
3.2.3 考虑路堑边坡滑移病害的模拟计算分析 |
3.3 多种参数计算结果分析 |
3.3.1 路基位移计算分析 |
3.3.2 路基Mises计算分析 |
3.3.3 路基塑性应变计算分析 |
3.3.4 含水率、压实度与路基变形综合计算分析 |
3.4 路基性能评价指标临界值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电测法的路基土物理特性室内测试方法研究 |
4.1 电测量法 |
4.1.1 电阻率法 |
4.1.2 极化率法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验方法 |
4.2.2 试验系统及设备 |
4.2.3 试验方案 |
4.3 均质土体物理参数测试及分析 |
4.3.1 土体电阻率与含水率、压实度关系分析 |
4.3.2 土体极化率与含水率、压实度关系分析 |
4.4 层状不均质土体物理参数测试分析 |
4.4.1 试验概况 |
4.4.2 结果与分析 |
4.4.3 烘干法验证及误差校核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建议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高速公路尾矿路基稳定性与快速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尾矿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
1.2.2 铁尾矿料的工程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铁尾矿料路基施工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铁尾矿料路基施工质量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铁尾矿路基填料物理力学指标试验研究 |
2.1 依托工程概况 |
2.2 尾矿填料放射性分析 |
2.3 尾矿填料化学组成 |
2.4 颗粒筛分试验 |
2.5 击实特性试验 |
2.6 铁尾矿料的强度形成机理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尾矿路基施工及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
3.1 概述 |
3.2 试验段设置及铁尾矿路基包边土施工 |
3.2.1 试验段目的 |
3.2.2 试验段实施要求 |
3.2.3 铁尾矿路基包边土施工 |
3.3 表面沉降法及施工质量控制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FWD和土壤模量刚度测试仪工作原理 |
4.1 概述 |
4.2 PFWD特性分析 |
4.2.1 测试原理和性能参数 |
4.2.2 测试流程和注意事项 |
4.2.3 测试压力与弯沉关系研究 |
4.3 土壤模量刚度测试仪特性分析 |
4.3.1 测试原理 |
4.3.2 测试流程和注意事项 |
4.4 设备快速检测方法优点分析 |
4.5 设备测试结果稳定性和相关性分析 |
4.5.1 设备测试结果稳定性分析 |
4.5.2 E_p与E_d相关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铁尾矿路基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
5.1 概述 |
5.2 常用验收方法及现场快速检测 |
5.2.1 贝克曼梁法 |
5.2.2 现场检测方案 |
5.2.3 检测结果 |
5.3 压实过程沉降差与E_d、E_p相关性分析 |
5.3.1 对比检测方案 |
5.3.2 回弹模量E_d与沉降差ΔH关系 |
5.3.3 动回弹模量E_p沉降差ΔH关系 |
5.4 土壤模量刚度测试仪和贝克曼梁弯沉相关性分析 |
5.4.1 E_d与E_1相关性分析 |
5.4.2 E_d与l相关性分析 |
5.5 PFWD和贝克曼梁弯沉相关性分析 |
5.5.1 E_p与E_1相关性分析 |
5.5.2 E_p与l相关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浅谈检测中压实度的影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公路工程土方路基灌砂法检测压实度存在偏差原因分析[J]. 吴燕君. 江西建材, 2021(12)
- [2]公路路基压实度检测方法中灌砂法的运用研究[J]. 徐宝贵. 散装水泥, 2021(06)
- [3]落锤式弯沉仪快速检测高速公路路基质量研究[J]. 杨志涛. 交通世界, 2021(31)
- [4]公路路基压实度检测中灌砂法的应用[J]. 姜晓芳.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1(04)
- [5]延崇高速公路铁尾矿料路基修筑技术研究[D]. 王伟林.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6]红砂岩改良土特性和填筑质量控制技术研究[D]. 陈龙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7]基于介电模型的沥青混合料多相体积率多类反演及其工程应用[D]. 李松涛. 郑州大学, 2020(02)
- [8]SDG密度仪测定无粘性填土压实度试验分析[D]. 李真.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9]基于电测量的路基服役状态检测及评估方法研究[D]. 李瑞珂.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10]高速公路尾矿路基稳定性与快速检测研究[D]. 刘建东.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