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代理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方舟[1](2021)在《家族企业去家族化、代理成本与CSRI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
白杨[2](2021)在《欧菲光复合式股权激励影响代理成本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苑淑文[3](2021)在《税收征管对企业活力的影响 ——基于“金税三期”准自然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金税三期”工程上线以来,税务机关利用该系统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管,使得企业纳税信息越来越规范化,有效保障了我国税收安全。在“金税三期”工程试点八年、国家积极筹备“金税四期”建设的节点,对“金税三期”工程的检验与总结就变得十分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同行业间竞争日益激烈,如何保持并提升企业活力,实现价值最大化是每个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税收作为政府强制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方式,对企业活力有一定影响。因此,本文将“金税三期”与企业活力纳入同一框架进行分析,研究税收征管对企业活力的影响,为我国税务机关的征管工作和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一定参考。本文首先对现有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厘清前人在税收征管和企业活力方面的研究成果,形成研究基础。其次结合我国税收征管情况,分析“金税三期”工程对企业活力的影响机理:一方面,税收征管能力越强,企业避税行为就越少,申报收入的比例就高,实际税负也越高,从而影响了企业活力;另一方面,税收征管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减少了管理层侵占公司财富的机会,降低了代理成本,从而提升企业活力。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首先构建了企业活力评价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到各企业的活力评价;然后基于万得和国泰安数据库中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准确识别税收征管与企业活力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到税收征管技术增强能够显着提升企业活力的结论;运用三重差分法研究税收征管对企业活力在所有制和企业规模上的异质性,得到税收征管技术提升对民营企业、大型企业活力有显着影响。此外,本文还通过构建三重差分模型研究税收征管对企业活力影响的传导机制,得出税收征管可通过企业税收负担和企业代理成本影响企业活力。最后借鉴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将信息技术用于税收征管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税收征管问题及研究结论,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朱文燕[4](2021)在《中央环保督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威胁着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党中央明确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之后各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为进一步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推出中央环保督察制度,通过派遣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各个省(市、自治区)对当地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展开环境督察。以往环保督察的对象主要为污染型企业,而中央环保督察的督察对象则转变为各省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并且下沉到部分地市级党委和政府。中央环保督察组通过问责倒逼地方党委政府真正落实“党政同责、一党双责”的要求,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地方政府部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中央环保督察制度自2015年实施以来,在环境污染治理问题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中央环保督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何?其是否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来换取环境质量的改善?鲜有文献对此进行讨论。本文将以微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央环保督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其微观作用机理。首先,本文归纳整理了中央环保督察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理论及文献并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其次,对中央环保督察的政策背景和制度逻辑进行简要梳理。再次,探讨中央环保督察影响企业绩效的机理以及不同督察方式对企业绩效影响差异的机理,为本文接下来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最后,借助2014年第1季度到2018年第4季度的中国A股共2362家上市工业企业季度报表数据以及对应的宏观经济数据,采用三重差分法(DDD)实证检验了中央环保督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包括中央环保督察的总体经济绩效评估、例行督察和“回头看”经济绩效对比评估、异质性分析、机制分析、稳健性检验五个部分。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中央环保督察能够有效推动上市公司企业绩效的提升。这是因为企业在面临地方政府规制压力时不得不通过转变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来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进而降低环境规制成本,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在给企业带来环保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企业经理人也会通过约束自身行为以减少公众举报和媒体曝光对企业声誉和个人形象的损害,最终表现为企业绩效水平的提升。(2)相比于例行督察,“回头看”对上市公司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更大。其可能原因如下:无论是地方政府向企业传递的规制压力还是公众举报和媒体曝光对企业形象的损害程度,“回头看”都更甚于例行督察。企业通过改变生产经营方式以降低污染排放的激励更强,由此表现为企业绩效受“回头看”影响更大。(3)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例行督察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并无规模异质性,而“回头看”则存在规模异质性,即大规模企业受“回头看”影响更大;例行督察和“回头看”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所有制异质性。这可能是因为例行督察是对督察地区的全方位和多层次的督察,而“回头看”则对例行督察期间整改方案的一次验收,大规模企业的高排放性决定了其更容易受督察组核查。(4)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例行督察还是“回头看”,其与企业绩效之间都存在创新补偿机制和代理成本机制,即中央环保督察组的进驻能够通过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降低企业代理成本间接实现企业绩效水平的改善。基于以上结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意识,拓宽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渠道并保持渠道畅通,努力构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2)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地方政府应制定差异化环保激励政策,而非采取“一刀切”措施;(3)健全环保督察制度的法规体系,明确环保督察的相关主体、规章制度、督察程序、责任机制等,强化环保督察工作的法制化。
曾卓然[5](2021)在《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企业异质性的视角》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发展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期,创新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而且是推动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高效动力源,更是引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同时,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动提升至重要地位。中国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并构建了一套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整体创新能力在近年来有了显着提升。但整体上存在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缺乏关键核心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等问题,微观层面上存在“策略性创新”、“骗补式创新”等问题。在日趋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为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内外部环境的巨变,如何加强企业自主核心技术研发,提升企业创新质量,保持国家和企业竞争优势,这是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中的重大课题之一。为促进企业自主研发,提升企业创新质量,我国各级政府倾向于采用政府补贴方式,作为引导微观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路径,那么,政府补贴是否能有效激励和促进微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政府补贴对何种类型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未来政府补贴的重点与核心应在何处。这一系列问题都亟需解答。企业创新质量不仅依赖于企业内(外)制度环境,更依赖于其动态演变路径。从内部看,企业自身的治理水平是决定其创新质量的关键因素,从外部看,创新质量的主要受融资约束的影响。此外,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内部治理水平和融资约束水平有较大差异。因此,本文基于企业异质性的视角,从内部公司治理、外部融资约束和动态生命周期三个角度,研究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异质性影响。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缘起,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奠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并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与回顾,形成了支撑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与逻辑起点。第二部分为机理分析和框架构建,即本文的第三章,首先通过剖析政府补贴的形式与作用,提炼出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机理,为正式探讨两者之间关系做好了理论铺垫和准备;其次,按照企业异质性视角选择的必要性→不同视角下的异质性影响机理→异质性视角下研究假设的逻辑,搭建了本文的整体分析框架,为第三部分的实证检验奠定了研究基础。第三部分为实证检验,包括第四、第五和第六章,分别从公司内部治理、外部融资约束、动态生命周期等角度展开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实证研究。在分析过程中,使用了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固定效应、泊松回归、门槛回归、chow检验等一系列计量方法,利用多个微观数据库进行匹配,对企业创新质量进行实证检验,对第三部分提的研究假设进行了充分论证。第四部分为结论与启示,即本文的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根据研究结论得到了相应的政策启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政府补贴主要通过改变创新的成本收益比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以及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三个方面影响企业的创新决策和行为,促进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政府补贴通过影响企业自身的投融资行为、扭曲企业创新行为以及影响正常的创新激励机制三种方式,抑制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此外,针对不同融资约束强度的企业,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还具有门槛效应,即存在非线性作用。第二,股东治理、经理人治理和董事会治理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有明显差异。从股东治理来看,控股大股东比例增大,有助于对企业形成更有效的监督机制,降低企业代理成本,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促进公司价值提升。而公司股权结构过度集中,都可能增加公司代理成本,降低公司治理效率,降低公司价值。从经理人治理来看,高薪酬未必能降低企业代理成本,反而过高的管理者薪酬降低了公司价值,导致公司治理效率降低。从董事会治理来看,无论是独立董事人数占总董事人数的比例,还是独立董事是否与上市公司工作地点保持一致,对公司治理成本而言来说,并没起到额外的作用。第三,公司治理在我国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关系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于具有良好公司治理效率的企业而言,倾向于利用政府补贴从事实质性创新,政府补贴有助于促进企业实质性创新的提高,从而提高企业创新质量。对于低水平公司治理效率的企业而言,企业内部权利主体具有短视动机,倾向于利用政府补贴进行策略性创新,挤出高质量创新的产出,“低质量”创新增多,造成研发创新长期无效率,降低企业创新质量。第四,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质量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同时政府补贴在此过程中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即企业所受到的融资约束强度越高,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作用越明显。究其原因,本文认为融资约束越高的企业,其筹资能力相对较低,企业的研发投入将受到限制,而政府补贴则增加了企业研发投入。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融资约束程度较高时,企业的研发投入较低,其边际报酬较高,即此时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第五,融资约束视角下,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调节作用受到企业所有制、生产效率、行业等因素的影响。从企业所有制异质性来看,政府补贴对国有和非国有企业的创新质量影响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但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非国有企业的调节系数不仅更显着,而且调节系数相对更大。从企业生产效率异质性来看,无论是高生产率企业还是低生产率企业,政府补贴的调节作用均显着为正,但对低生产率企业的调节作用更大。从企业行业异质性来看,相对非制造业企业,政府补贴对制造业企业创新质量的促进效应更强。第六,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创新质量与获取政府补贴强度有差异。从企业创新质量特征来看,成熟期企业创新质量最强,成长期次之,衰退期最弱;从获得的政府补贴强度来看,成熟期强度最高,衰退期次之,成长期最弱。即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的创新质量相对较高,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强度相对较高。第七,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政府补贴影响企业创新质量的效果具有显着差异性。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质量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政府补贴影响创新质量的效果存在差异性。具体而言,对于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来说,政府补贴对创新质量促进作用相对较大。然而对于衰退期的企业来说,政府补贴对其创新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小。本文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拓展了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影响的研究视角。现有研究对二者关系的论证并无一致性结论,本文认为企业的创新质量不仅受到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与企业动态发展阶段息息相关。因此,本文以公司治理结构表征企业内部环境,以融资约束表征企业外部环境,以生命周期表征企业发展动态过程,把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相结合,把企业静态状况和动态变化相结合,内外联动,动静结合,系统分析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外部融资约束和生命周期视角下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丰富了现有企业异质性视角下政府补贴对创新质量影响的研究视域,拓展了该主题的相关研究。第二,丰富了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影响的分析框架。本文基于企业异质性特征,构建了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影响的分析框架,一是总结了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机理;二是厘清了公司治理、融资约束与生命周期三个细分框架下的异质性影响机理;三是提出了异质性分析框架下的研究假设,并通过多个微观数据库的匹配,对研究假设进行了论证。纵观现有文献,尚未有研究同时将公司治理结构、外部融资约束和动态生命周期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本文的研究是对现有框架的细化与深入,是对现有文献的有益补充。第三,深化了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是在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分析中,从股东治理、经理人治理和董事会治理三个维度,运用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SFA)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检验了政府补贴对不同公司治理效率企业的异质性影响,同时创新性的采用泊松面板模型对实证研究结论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二是融资约束视角下的分析中,运用面板门槛模型,识别了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非线性影响,并采用多种测算融资约束水平的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三是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分析中,采用Chow-Test的方法较为准确的识别了政府补贴对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差异,并采用替换被解释变量和随机抽取子样本的方法对实证结论进行了稳健性检验。通过上述实证研究,得到了很多新颖且重要的结论,为完善政府补贴制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
胡智临[6](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交通基础设施参与主体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通基础设施是公共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重要因素,是贫困地区实现由“输血”到“造血”转变重要基础,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前提与保障。伴随城乡融合快速推进,新时期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经济效益不断增大,与乡村产业相连愈发紧密,与此同时,对其技术等级、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然而,当前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参与主体动力有限,存在资金、风险、管理、安全等诸多问题,导致建设质量与效率低下,亟需提高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而现阶段关于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激励的文献较为匮乏,大多聚焦宏观政策,未对其中微观影响因素及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因此,为提高当前乡村交通基础设施中政府对核心主体——企业的激励效果,借鉴相关领域研究成果,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从企业内部管理提升和外部政府监管二元视角出发,进一步激活多元主体参与意愿,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水平,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首先阐明新时期下乡村交通基础设施相关概念,深入解析乡村现实情境中主体参与动力不足问题成因,分析核心主体政府与企业间委托代理关系,运用委托代理模型进行激励研究,提出从管理提升与政府监管双重视角出发,促进政府对企业的激励作用;其次,在信息对称与不对称情形下,依次构建一般情形下政企质量激励模型、考虑管理提升的质量激励模型、同时考虑政府监管与管理提升的质量激励模型,探讨管理提升、政府监管及二者双重促进手段对企业努力程度、政府激励强度、政府监督影响系数、企业风险、代理成本等变量影响,论证管理提升机制和政府监管机制能够纾解主体参与动力有限困境,并利用Matlab仿真软件验证模型结论;最后,基于研究结果,从保障入驻企业项目收益、完善风险共担机制、有序提升企业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等方面,系统提出促进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参与主体激励作用的对策与建议,以近一步激发企业等多主体参与活力,促进新时期下乡村交通基础设施的质量提升和长效发展。
刘丹[7](2021)在《国有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代理成本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然而,国有企业因产权性质的特殊性,内部治理过程中始终存在所有者缺位、政企不分、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经营效率。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近期“双百行动”、“区域综改试验”、“科改示范行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国企混改工作纵深推进,全面提速。本文从投资效率视角深入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经济效应,对于推进新时代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行国企效率型运行机制以及完善企业治理体系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2013-2019年实施混改的国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手工收集整理年报披露的前十大股东性质及股权占比,从股权结构维度构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代理变量,并运用修正后的Richardson(2006)预期投资模型衡量投资效率,从“质”与“量”的双重视角研究国有上市企业混改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国有上市企业非效率投资问题突出,相对于投资不足,国有上市公司投资过度问题更严重。(2)国有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提升企业投资效率。(3)国有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降低企业代理成本。(4)国有上市公司代理成本越高,投资效率越低。(5)代理成本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投资效率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公司治理以及调整投资策略和监管制度等建议。
王润铃[8](2021)在《沱牌舍得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路径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国有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将分类改革与治理作为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通过“分类、分层”替代“一刀切”的改革模式。面对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巨大竞争,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有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本文以沱牌舍得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沱牌舍得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路径和效果,总结经验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首先以现代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与协同效应理论研究作为基础,搭建混改影响企业业绩的路径。其次,简要介绍了沱牌舍得的基本情况及其混改实施过程,并从政策推动、行业驱动及企业发展分析了沱牌舍得混改的动因。再次,从控制权转移影响企业资源配效率路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影响企业代理成本路径,资源整合影响企业经营管理路径,研究了混改影响企业的具体路径。最后,利用事件研究法、财务指标分析法和熵值法检验了混改的效果。通过对沱牌舍得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进行系统分析发现:(1)沱牌舍得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解决了所有者缺位问题、降低了企业的政策性负担、优化了企业治理机制、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2)沱牌舍得混改后股权缺乏制衡,导致民营控股股东天洋集团在混改后第四年通过关联方交易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3)通过对企业的混改前后十天的股价和2013—2020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混改显着提升沱牌舍得的短期市场价值和整体财务绩效。本文针对国企混改提出以下建议:(1)企业在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应当严格评估战略投资者自身条件,合理配置股权,加强内部监督,避免“掏空”行为的发生;(2)企业应当在混改后着重完善治理结构,建立职责明确的治理体系,优化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力;(3)企业应当注意混改节奏,在员工安置、管理层人员变更等方面妥善处理,避免混改后企业整合失败。
宋凯艺[9](2021)在《银行业竞争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处于深度调整的关键时期,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中国企业投资的提质增效、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成为中国以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新发展格局进程中亟需关注并解决的重要议题之一。企业投资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强大的自身实力进行支撑,外部融资环境的改善也至关重要,这也对提升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必要性要求。事实上,关于金融部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研究范围从金融发展能否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拓展到银行体系是如何影响到微观主体的价值增值。但是,在中国长期计划经济发展的桎梏下,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着低效率与金融抑制并存的问题,使得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已无法满足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这一现象得到了有效地改观,中国银行业体系正在经历一个由高度垄断到竞争程度不断增强地转变,无论是在产权性质还是规模和数量上,银行业逐渐呈现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各类型商业银行加快在全国布局,实现了各区域内银行业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数量的大幅增加,使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垄断势力明显下滑,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持续攀升。银行业竞争程度地不断提升,不仅直接影响实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条件,其所形成的债务治理效应也会对企业投资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围绕银行业市场准入管制放松下的银行业竞争与企业投资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探究以下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1)银行业竞争是否能够影响企业的投资规模?影响机制是什么?(2)由于现实市场的不完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实体企业往往面临着投资不足或过度投资的行为,出现投资效率损失,那么银行业竞争能否改善企业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的非效率行为呢?(3)从企业投资对象来看,现实中企业的资本投向也未能实现新古典完美市场均衡条件下的结构自然优化,那么银行业竞争能否影响企业投资结构调整?本研究在对相关核心概念界定以及以往的研究文献和基础理论回顾的基础上,重点探讨银行业竞争与企业投资之间的直接关系,进而构建二者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从银行信贷的融资作用和治理作用两个方面考察银行业市场竞争的变化影响企业投资的内在机制;通过分析不同类型企业非效率投资的主要表现以及动因,考察银行业竞争促进企业投资效率提升的内在逻辑;最后在中国企业投资结构失衡的现状下,分析银行业竞争对企业不同资本投向的影响效应及结构效率改进。在此基础上,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别实证分析了银行业竞争对企业投资规模、投资效率、投资结构调整的影响效应,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包括:(1)在银行业市场准入管制放松下,银行业竞争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强化债务治理作用,提高企业信贷可得性和降低企业代理成本,进而促进了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信贷配置的制度歧视和规模歧视。(2)根据Vogt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动因检验模型,中国国有企业和大规模企业整体上呈现过度投资;而民营企业和小规模企业则表现为投资不足;造成不同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原因在于融资约束和代理冲突在异质性企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银行业竞争能够通过作用于企业融资约束和代理冲突促进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3)中国不同类型企业投资结构偏向存在差异,整体上倾向于持有固定资产投资,而技术性投资明显不足。通过实证发现银行竞争对企业不同资本投向的调整存在显着的影响及差异,且在银行业竞争背景下,企业投资结构的调整对其投资效率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得到以下启示:(1)推动中小银行发展、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体系、推动银行体系的有效竞争是帮助实体经济走出疲软、走向规模化和多元化提供一条重要的改革路径。(2)强化企业投资的外部监督机制是降低企业非理性投资的有效途径,银行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接受担保时,应当充分利用规则制定和审查的有利位置,强化承办人的责任意识,推进企业的信息披露,对借款企业形成有效地制约。(3)要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切实考虑非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在投融资方面的现实需求,对症下药。(4)市场化程度对银行业竞争影响企业投资行为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加公平和高效的服务体系。本研究的结论可能为进一步推动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邹文卓[10](2020)在《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能抑制高管超额在职消费吗? ——基于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深化,部分国企出现了非国有股东委派代表参与企业治理的现象;在我国国企公司治理改革实践中,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问题比非国有企业更为突出,目前我国很多国企的高管在职消费绝对额远超高管薪酬,且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中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参与企业治理对高管超额在职消费水平的影响,以及在企业内外部不同条件影响下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与高管超额在职消费之间关系的变化。本文利用我国具有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了企业内外部不同条件影响下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与高管超额在职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能对抑制高管超额在职消费产生显着治理效果;在股权集中度较高、管理层权力较低、行业竞争度较高或处于地方行政层级的混企中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对高管超额在职消费的抑制效应更加显着;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对企业绩效存在显着的积极影响,高管超额在职消费对企业绩效存在显着的消极影响,高管超额在职消费在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对完善企业监督治理机制、解决高管超额在职消费问题以及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企业代理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代理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3)税收征管对企业活力的影响 ——基于“金税三期”准自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税收征管对企业活力影响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税收征管对企业活力影响的理论分析 |
2.2.1 税收征管对企业税负影响的理论分析 |
2.2.2 税收征管对代理成本影响的理论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税收征管与企业活力现状分析 |
3.1 我国税收征管现状分析 |
3.1.1 税务机关征税收入不断增加 |
3.1.2 企业申报纳税更加便利 |
3.1.3 税务代理行业规模逐渐扩大 |
3.2 我国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
3.2.1 税源监管能力不足 |
3.2.2 纳税评估技术落后 |
3.2.3 纳税服务机制僵硬 |
3.3 我国企业活力现状分析 |
第4章 税收征管对企业活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
4.1 构建企业活力评价体系 |
4.1.1 企业活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
4.1.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企业活力评价 |
4.2 税收征管对企业活力影响模型的构建 |
4.2.1 制度背景介绍 |
4.2.2 数据来源 |
4.2.3 变量描述 |
4.2.4 模型构建 |
4.3 税收征管对企业活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4.3.1 基准回归分析 |
4.3.2 稳健性检验 |
4.3.3 异质性分析 |
4.3.4 实证机理检验 |
4.4 实证小结 |
第5章 税收征管国际经验借鉴 |
5.1 利用大数据加强税源监管 |
5.2 运用先进技术进行纳税评估 |
5.3 坚持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增强税源监管能力 |
6.2.2 提高纳税评估技术 |
6.2.3 优化纳税服务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央环保督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外部性理论 |
2.1.2 环境规制理论 |
2.1.3 波特假说 |
2.2 文献综述 |
2.2.1 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
2.2.2 中央环保督察的污染治理效果和经济影响研究 |
2.2.3 研究述评 |
第3章 中央环保督察的政策背景与作用机理分析 |
3.1 中央环保督察的政策背景 |
3.2 中央环保督察的制度逻辑 |
3.3 中央环保督察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机理分析 |
3.3.1 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 |
3.3.2 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 |
3.4 不同督察方式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4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1 模型设定、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
4.1.1 模型设定 |
4.1.2 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
4.2 中央环保督察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 |
4.3 不同督察方式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 |
4.4 异质性分析 |
4.4.1 规模异质性 |
4.4.2 所有制异质性 |
4.5 机制检验 |
4.5.1 创新补偿机制 |
4.5.2 代理成本机制 |
4.6 假设检验和稳健性分析 |
4.6.1 平行趋势检验 |
4.6.2 安慰剂检验 |
4.6.3 稳健性分析 |
第5章 结论和政策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启示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企业异质性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政府补贴 |
1.2.2 创新质量 |
1.2.3 企业异质性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相关研究 |
1.3.2 关于公司治理、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 |
1.3.3 关于融资约束、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 |
1.3.4 关于生命周期、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 |
1.3.5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 |
1.5.2 研究的不足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政府补贴相关理论 |
2.1.1 市场失灵理论 |
2.1.2 外部性理论 |
2.1.3 公共产品理论 |
2.1.4 技术进步理论 |
2.2 企业创新相关理论 |
2.2.1 企业技术创新理论 |
2.2.2 企业制度创新理论 |
2.2.3 企业管理创新理论 |
2.3 公司治理相关理论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4 融资约束相关理论 |
2.4.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2 优序融资理论 |
2.5 生命周期相关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3 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的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设 |
3.1 政府补贴的形式与作用 |
3.1.1 政府补贴的形式 |
3.1.2 政府补贴的作用 |
3.2 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机理 |
3.2.1 促进效应 |
3.2.2 抑制效应 |
3.2.3 非线性效应 |
3.3 企业同质性与异质性 |
3.3.1 企业的同质性假设 |
3.3.2 企业的异质性假设 |
3.4 企业异质性视角选取 |
3.4.1 视角选取一:公司治理视角 |
3.4.2 视角选取二:融资约束视角 |
3.4.3 视角选取三:生命周期视角 |
3.5 分析框架及研究假设 |
3.5.1 分析框架一: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异质性影响与研究假设 |
3.5.2 分析框架二:融资约束视角下的异质性影响与研究假设 |
3.5.3 分析框架三: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异质性影响与研究假设 |
3.6 本章小结 |
4 公司治理视角下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 |
4.1 公司治理效率的测算 |
4.1.1 公司治理效率测算的思路 |
4.1.2 公司治理效率的方法及数据 |
4.1.3 测算结果解析 |
4.2 实证研究设计 |
4.2.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4.2.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4.3.1 基准回归分析 |
4.3.2 调节效应分析 |
4.3.3 基于研发投入渠道的机制检验 |
4.3.4 稳健性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5 融资约束视角下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影响研究 |
5.1 实证研究设计 |
5.1.1 计量模型构建 |
5.1.2 变量选择 |
5.1.3 数据说明 |
5.2 实证结果分析 |
5.2.1 基准估计结果 |
5.2.2 异质性估计 |
5.2.3 稳健性检验 |
5.3 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影响的门槛效应分析 |
5.3.1 门槛值检验 |
5.3.2 门槛模型估计 |
5.3.3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生命周期视角下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影响研究 |
6.1 实证研究设计 |
6.1.1 计量模型设定 |
6.1.2 数据来源 |
6.1.3 变量说明 |
6.2 实证结果分析 |
6.2.1 统计性描述 |
6.2.2 全样本回归结果分析 |
6.2.3 基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异质性检验 |
6.3 稳健性检验 |
6.3.1 替换被解释变量 |
6.3.2 随机抽取子样本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启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启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乡村振兴战略下交通基础设施参与主体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乡村振兴及乡村交通基础设施相关研究 |
1.2.2 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参与主体及激励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及其参与主体概述 |
2.1 新时期下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概述 |
2.2 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参与主体分析 |
2.2.1 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参与主体 |
2.2.2 乡村交通基础设施主体参与现有问题分析 |
2.3 主体激励的必要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考虑管理提升的乡村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激励研究 |
3.1 模型1:对称信息下的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激励模型 |
3.1.1 模型假设 |
3.1.2 模型构建 |
3.1.3 模型求解 |
3.2 模型2:非对称信息下的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激励模型 |
3.2.1 模型假设 |
3.2.2 模型构建及求解 |
3.3 模型3:考虑企业管理提升的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激励模型 |
3.3.1 模型假设 |
3.3.2 模型构建 |
3.3.3 模型求解 |
3.4 模型对比分析 |
3.4.1 努力程度e分析 |
3.4.2 激励强度β分析 |
3.4.3 企业风险分析 |
3.4.4 代理成本分析 |
3.5 仿真分析 |
3.5.1 加入管理提升z后对激励强度β的影响 |
3.5.2 加入管理提升z后对企业风险的影响 |
3.5.3 加入管理提升z后对代理成本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政府监管的乡村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激励研究 |
4.1 模型4:对称信息下考虑政府监管的质量激励模型 |
4.1.1 模型假设 |
4.1.2 模型构建 |
4.1.3 模型求解 |
4.2 模型5:非对称信息下考虑政府监管的质量激励模型 |
4.2.1 模型假设 |
4.2.2 模型构建及求解 |
4.3 模型6:考虑政府监管及管理提升的质量激励模型 |
4.3.1 模型假设 |
4.3.2 模型构建 |
4.3.3 模型求解 |
4.4 模型对比分析 |
4.4.1 努力程度e分析 |
4.4.2 产出激励强度β及监督影响系数δ分析 |
4.4.3 企业风险分析 |
4.4.4 代理成本分析 |
4.5 仿真分析 |
4.5.1 β、δ对企业努力程度e的影响 |
4.5.2 β、δ与对监督信号精度σ_ε~2的影响 |
4.5.3 加入管理提升z对β、δ的影响 |
4.5.4 加入管理提升z后对代理成本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乡村交通基础设施主体激励提升对策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与建议 |
5.2.1 保障入驻企业项目收益 |
5.2.2 完善风险共担机制 |
5.2.3 有序提升企业管理制度 |
5.2.4 加强质量监督机制 |
5.2.5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国有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代理成本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研究 |
(二)投资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
(三)代理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 |
(二)投资效率 |
(三)代理成本 |
二、理论基础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产权理论 |
(四)投资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 |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投资效率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代理成本 |
(三)代理成本与投资效率 |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代理成本与投资效率 |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一)样本选择 |
(二)数据来源 |
三、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
(一)变量定义 |
(二)模型构建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相关性统计 |
(一)相关性分析 |
(二)多重共线性检验 |
三、回归分析 |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投资效率的回归分析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代理成本的回归分析 |
(三)代理成本与投资效率的回归分析 |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代理成本与投资效率的回归分析 |
四、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建议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沱牌舍得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路径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 |
1.4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国企混改内涵的研究 |
2.2 关于国企混改动因的研究 |
2.3 关于国企混改模式的研究 |
2.4 关于国企混改效果的研究 |
2.5 文献评述 |
3 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 |
3.1 概念界定 |
3.1.1 竞争性国有企业 |
3.1.2 混合所有制改革 |
3.1.3 控制权转移 |
3.1.4 大股东掏空 |
3.2 理论基础 |
3.2.1 现代产权理论 |
3.2.2 委托代理理论 |
3.2.3 协同效应理论 |
3.3 理论分析 |
3.3.1 转变产权性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3.3.2 完善治理机制,降低企业代理成本 |
3.3.3 整合企业资源,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
4 我国国有企业混改发展状况 |
4.1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 |
4.2 我国国有上市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现状 |
4.2.1 我国国有上市企业混改分布年度特征 |
4.2.2 我国国有上市企业混改分布层次特征 |
4.2.3 我国国有上市企业混改分布行业特征 |
5 沱牌舍得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简介 |
5.1 沱牌舍得基本情况 |
5.2 天洋集团基本情况 |
5.3 沱牌舍得混改实施过程 |
6 沱牌舍得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分析 |
6.1 沱牌舍得混改的动因和模式选择分析 |
6.1.1 沱牌舍得混改动因的分析 |
6.1.2 沱牌舍得混改模式选择的分析 |
6.2 沱牌舍得混改路径 |
6.2.1 基于控制权影响企业业绩的路径分析 |
6.2.2 基于公司治理影响企业业绩的路径分析 |
6.2.3 基于生产经营影响企业业绩的路径分析 |
6.3 沱牌舍得混改效果评价 |
6.3.1 基于事件研究法市场反应评价 |
6.3.2 财务指标分析评价 |
6.3.3 基于熵值法的财务综合评价 |
6.4 案例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沱牌舍得混改案例研究结论 |
7.2 国有企业混改优化建议 |
7.2.1 谨慎设计混改方案,防止大股东掏空 |
7.2.2 完善治理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
7.2.3 改革循序渐进,防止企业整合失败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银行业竞争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银行业竞争 |
2.1.2 企业投资 |
2.2 银行业竞争研究:影响因素与测算 |
2.2.1 银行业竞争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2 银行业竞争测算相关研究 |
2.3 银行业竞争的影响效应研究 |
2.3.1 银行业竞争、银行风险与银行绩效 |
2.3.2 银行业竞争与微观企业行为 |
2.3.3 银行业竞争与宏观经济增长 |
2.4 银行与企业投资之间关系的研究 |
2.4.1 银行与企业投资规模之间关系的研究 |
2.4.2 银行与企业投资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 |
2.5 关于以往研究的简要评述 |
3.理论基础与影响机制 |
3.1 理论基础 |
3.1.1 金融发展理论 |
3.1.2 金融结构理论 |
3.1.3 传统企业投资理论 |
3.2 银行业竞争与企业投资的理论框架:融资约束与债务治理 |
3.2.1 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 |
3.2.2 债务治理与企业投资 |
3.3 银行业竞争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机制分析 |
3.3.1 融资约束机制 |
3.3.2 债务治理机制 |
3.4 银行业竞争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异质性企业与非效率投资 |
3.4.1 银行业竞争中的异质性企业与非效率投资 |
3.4.2 银行业竞争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机理 |
3.5 银行业竞争对企业投资结构偏向的影响机制 |
3.5.1 银行业竞争与企业技术性投资 |
3.5.2 银行业竞争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
3.6 本章小结 |
4.中国银行业竞争与企业投资的特征事实分析 |
4.1 中国银行体系改革与现实考察 |
4.1.1 中国银行体系改革的演进轨迹 |
4.1.2 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变化与分布趋势 |
4.1.3 中国银行体系市场结构变化趋势 |
4.2 国外典型国家银行业结构变化趋势与对比分析 |
4.2.1 美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特点及启示 |
4.2.2 日本银行业市场结构特点及启示 |
4.2.3 德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特点及启示 |
4.2.4 加拿大银行业市场结构特点及启示 |
4.3 中国企业投资行为的特征事实分析 |
4.3.1 企业投资水平变化趋势 |
4.3.2 企业投资结构的变化趋势 |
4.3.3 企业投资效率的基本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5.银行业竞争影响企业投资规模的实证研究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研究设计 |
5.2.1 数据说明与处理 |
5.2.2 银行业竞争的测算 |
5.2.3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5.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5.3.1 基准回归结果 |
5.3.2 银行业竞争与企业投资规模:考虑企业产权性质的影响 |
5.3.3 银行业竞争与企业投资规模:考虑企业规模的影响 |
5.3.4 银行业竞争与企业投资规模:考虑地方市场化的影响 |
5.4 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 |
5.5 银行业竞争影响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机制检验 |
5.5.1 机制变量的选取 |
5.5.2 影响机制检验结果 |
5.5.3 考虑企业异质性的进一步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6.银行业竞争影响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实证研究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研究设计 |
6.2.1 计量模型的构建 |
6.2.2 投资效率的衡量 |
6.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6.3.1 基准回归结果 |
6.3.2 异质性分析 |
6.4 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 |
6.5 银行业竞争影响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机制检验 |
6.5.1 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动因检验 |
6.5.2 银行业竞争影响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机制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7.银行业竞争影响企业投资结构偏向的实证研究 |
7.1 问题的提出 |
7.2 研究设计 |
7.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7.3.1 基准回归结果 |
7.3.2 考虑地区市场化水平的估计结果 |
7.4 进一步研究:银行竞争下的企业投资结构偏向与企业投资效率 |
7.4.1 研究策略 |
7.4.2 估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8.结论与启示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10)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能抑制高管超额在职消费吗? ——基于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3 文献综述 |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与高管超额在职消费 |
3.2 股权集中度的作用 |
3.3 管理层权力的作用 |
3.4 行业竞争度的作用 |
3.5 行政层级的作用 |
3.6 综合研究模型 |
4 研究设计 |
4.1 样本来源与数据处理 |
4.2 研究模型与变量定义 |
4.3 统计分析方法 |
5 实证分析与检验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回归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进一步分析 |
6 结论与启示 |
6.1 主要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6.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企业代理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家族企业去家族化、代理成本与CSRI的关系研究[D]. 李方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2]欧菲光复合式股权激励影响代理成本的案例研究[D]. 白杨.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3]税收征管对企业活力的影响 ——基于“金税三期”准自然实验研究[D]. 苑淑文. 上海海关学院, 2021(02)
- [4]中央环保督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D]. 朱文燕.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5]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 ——基于企业异质性的视角[D]. 曾卓然. 四川大学, 2021(12)
- [6]乡村振兴战略下交通基础设施参与主体激励机制研究[D]. 胡智临. 福建工程学院, 2021(02)
- [7]国有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代理成本的中介作用[D]. 刘丹.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8]沱牌舍得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路径及效果研究[D]. 王润铃.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银行业竞争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D]. 宋凯艺.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10]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能抑制高管超额在职消费吗? ——基于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 邹文卓. 暨南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