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轨道车辆卧铺包间的吸声装置。该吸声装置包括设于卧铺床板底部的吸声体,所述吸声体内部中空,且所述吸声体的顶部覆盖有吸声板,所述吸声板开设有多个吸声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轨道车辆卧铺包间的吸声装置,包括吸声体,吸声体内部中空、顶部覆盖有多孔吸声板。吸声体内部的中空腔体与顶部的多孔吸声板进行共振吸声;吸声体设于卧铺床板的底部,充分利用了卧铺包间的卧铺下方的空间,吸声结构面积较大,显著提升了卧铺包间的吸声性能和降噪效果。该吸声装置在吸声体的内部空腔内填充了多孔吸声材料,进入吸声体内的声波被多孔吸声材料吸收,声能进一步耗散,进一步增强了降噪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用于轨道车辆卧铺包间的吸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卧铺床板底部的吸声体,所述吸声体内部中空,且所述吸声体的顶部覆盖有吸声板,所述吸声板开设有多个吸声孔。
设计方案
1.一种用于轨道车辆卧铺包间的吸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卧铺床板底部的吸声体,所述吸声体内部中空,且所述吸声体的顶部覆盖有吸声板,所述吸声板开设有多个吸声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卧铺包间的吸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体内部设有多孔吸声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卧铺包间的吸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吸声材料为三聚氰胺吸声材料、碳纤维、玻璃石棉中的任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卧铺包间的吸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吸声材料与所述吸声板之间为空气层,所述多孔吸声材料的厚度为所述吸声体内部空气层的厚度的0.5~0.6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卧铺包间的吸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吸声材料的厚度为8~12mm;所述吸声体内部的空气层的厚度为18~22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卧铺包间的吸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体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卧铺床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卧铺包间的吸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板的厚度为0.8~1.2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卧铺包间的吸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板上的多个所述吸声孔间隔均匀,所述吸声孔的孔径为0.55~0.65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卧铺包间的吸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卧铺床板包括上卧铺床板和下卧铺床板,所述上卧铺床板下的多个吸声孔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下卧铺床板下的多个吸声孔之间的间距。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轨道车辆卧铺包间的吸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卧铺床板下的多个吸声孔之间的间距为4.5~5.5mm,所述下卧铺床板下的多个吸声孔之间的间距为6.5~7.5mm。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轨道车辆卧铺包间的吸声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轨道车辆卧铺包间噪声控制主要通过设置车辆隔声结构,例如车体喷涂阻尼涂料,内饰壁板隔声设计等,以减小车外噪声源向车内传递,但由于卧铺包间噪声是由车外声源传入包间内的直达声和包间混响声这两种噪声组成的,现有的车辆隔声结构只能降低车外声源的直达声,无法减小包间内部的混响声。
再者,包间吸声设计需考虑人机界面、防火、环保、耐久性等工程应用需求,现有的卧铺包间吸声结构由于受到工程应用的限制,吸声结构较为单一。现有的主要吸声结构为卧铺床垫,包间其它结构部位的吸声结构较难同时满足人机界面(即人对吸声结构的视觉、触觉等方面的感受)、防火、环保、耐久性等工程应用需求,不能充分利用包间内部较大的空间结构充分提升吸声面积,进而提高吸声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轨道车辆卧铺包间的吸声装置,以提高吸声面积和吸声降噪效果。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轨道车辆卧铺包间的吸声装置,其包括设于卧铺床板底部的吸声体,所述吸声体内部中空,且所述吸声体的顶部覆盖有吸声板,所述吸声板开设有多个吸声孔。
进一步地,所述吸声体内部填充有多孔吸声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多孔吸声材料为三聚氰胺吸声材料、碳纤维、玻璃石棉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多孔吸声材料与所述吸声板之间为空气层,所述多孔吸声材料的厚度为所述吸声体内部空气层的厚度的0.5~0.6倍。
进一步地,所述多孔吸声材料的厚度为8~12mm,优选为10mm;所述吸声体内部的空气层的厚度为18~22mm,优选20mm。
进一步地,所述吸声体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卧铺床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吸声板的厚度为0.8~1.2mm,优选为1mm。
进一步地,所述吸声板上的多个所述吸声孔间隔均匀;所述吸声孔的孔径为0.55~0.65mm,优选为0.6mm。
进一步地,所述卧铺床板包括上卧铺床板和下卧铺床板,所述上卧铺床板下的多个吸声孔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下卧铺床板下的多个吸声孔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上卧铺床板下的多个吸声孔之间的间距为4.5~5.5mm,优选为5mm;所述下卧铺床板下的多个吸声孔之间的间距为6.5~7.5mm,优选为7mm。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轨道车辆卧铺包间的吸声装置,包括吸声体,吸声体内部中空、顶部覆盖有多孔吸声板;吸声体内部的中空腔体与顶部的多孔吸声板进行共振吸声;吸声体设于卧铺床板的底部,充分利用了卧铺包间的卧铺下方的空间,吸声结构面积较大,显著提升了卧铺包间的吸声性能和降噪效果。
2、该吸声装置进一步在吸声体的内部空腔内填充多孔吸声材料,进入吸声体内的声波被多孔吸声材料吸收,声能进一步耗散,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降噪效果。
3、该吸声装置的多孔吸声材料被吸声体所包裹,不会暴露在包间内,从而使人对吸声装置的视觉和触觉等感官体验更加良好,即优化了人机界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吸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吸声装置安装于卧铺床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下卧铺床板的吸声装置;2、上卧铺床板的吸声装置;3、吸声体;4、吸声体内部空腔;5、吸声板;6、吸声孔;7、多孔吸声材料;8、上卧铺床板;9、下卧铺床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顶”、“底”、“前”、“后”、“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轨道车辆卧铺包间的吸声装置,其包括设于卧铺床板底部的吸声体3,吸声体3内部中空,且吸声体3的顶部覆盖有吸声板5,吸声板5开设有多个吸声孔6;吸声体3内部设有多孔吸声材料7。
本实施例中,多孔吸声材料7可以为三聚氰胺吸声材料、碳纤维、玻璃石棉中的任一种。本实施例的多孔吸声材料7优选为三聚氰胺吸声材料,三聚氰胺吸声材料内部含有大量的细微孔隙,孔隙间彼此贯通,当声波传入多孔吸声材料7表面时,一部分被材料表面所反射,另一部分传入到材料内部,引起孔隙中的空气振动,由于摩擦和空气的粘滞阻力,将声能转变为热能而耗散掉。
吸声体3通过紧固件与卧铺床板连接,紧固件优选为螺栓。吸声体3的材质为铝。多孔吸声材料7与吸声板5之间为空气层,多孔吸声材料7的厚度为吸声体3内部空气层的厚度的0.5~0.6倍,本实施例优选为0.5倍。如此设置,既发挥了多孔吸声材料7的吸声性能,又不会影响吸声体3的共振吸声功能。本实施例中,吸声板5上的多个吸声孔6间隔均匀。
如图2所示,卧铺床板包括上卧铺床板8和下卧铺床板9,根据上下铺区域噪声源特性差异,分别设计上下铺吸声结构参数。下卧铺床板的吸声装置1靠近地板较近,能够有效吸声从地板方向传递的噪声,在不影响结构及强度的前提下,经过试验与仿真计算,将下卧铺床板的吸声装置1设计为:吸声板5厚度1mm;吸声孔6的孔径0.6mm,孔间距7mm;吸声体内部空腔4高度30m,其中:空气层20mm,三聚氰胺吸声材料10mm。上卧铺床板的吸声装置2对包间内的混响噪声具有较好的吸声作用,在不影响结构及强度的前提下,经过试验与仿真计算,将上卧铺床板的吸声装置2设计为:吸声板5厚度1mm;吸声孔6的孔径0.6mm,孔间距5mm;吸声体内部空腔4高度30m,其中:空气层20mm,三聚氰胺吸声材料10mm。
下卧铺床板9下的吸声装置和上卧铺床板8下的吸声装置均可以对中低频噪声起到较大的吸收,且下卧铺床板9下的吸声装置较上卧铺床板8下的吸声装置具有更好的低频吸声效果。车外噪声源经车体隔声传入包间内,传入吸声装置,通过共振和多孔吸声,耗散声能,从而减小包间混响噪声。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轨道车辆卧铺包间的吸声装置采用微穿孔板吸声结构和三聚氰胺吸声材料组合形式,结合共振吸声和多孔吸声优势,进一步提升吸声性能。当声波进入吸声孔后:激发吸声体内部空腔内的空气振动,如果声波频率与该结构共振频率相同时,腔内空气便发生共振,吸声板孔颈处空气柱往复振动,速度、幅值达最大值,摩擦与阻尼也最大,此时,使声能转变为热能最多,即消耗声能最多,从而发挥高效吸声作用;另一部分声波进入底部多孔材料,能量进一步耗散。
该吸声装置包括吸声体,吸声体内部中空、顶部覆盖有多孔吸声板。吸声体内部的中空腔体与顶部的多孔吸声板进行共振吸声;吸声体设于卧铺床板的底部,充分利用了卧铺包间的卧铺下方的空间,吸声结构面积较大,显著提升了卧铺包间的吸声性能和降噪效果。
该吸声装置进一步在吸声体的内部空腔内填充了多孔吸声材料,进入吸声体内的声波被多孔吸声材料吸收,声能进一步耗散,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降噪效果。
该吸声装置的多孔吸声材料被吸声体所包裹,不会暴露在包间内,从而使人对吸声装置的视觉和触觉等感官体验更加良好,即优化了人机界面。而吸声体的材质可以为铝材,又进一步增强了吸声装置的防火、环保、轻量化和耐久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2088.7
申请日:2019-01-0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5(青岛)
授权编号:CN209581494U
授权时间:20191105
主分类号:B61D 31/00
专利分类号:B61D31/00
范畴分类:32A;32G;
申请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66111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锦宏东路88号
发明人:王新颖;李莉;王冰松;郭建强;赵艳菊;佘鹏;杨亮;陈艳;石卫兵;张国安
第一发明人:王新颖
当前权利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莹;吴欢燕
代理机构:11002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多孔材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