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冲孔蠕变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蠕变,小冲孔试验,寿命预测
小冲孔蠕变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郑杨艳,杨思晟,凌祥[1](2017)在《服役材料寿命预测的小冲孔蠕变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尝试将小冲孔试验技术应用于服役设备寿命预测,对服役后的Cr5Mo以及12Cr1Mo V进行不同载荷下的小冲孔蠕变试验,与常规单轴蠕变试验结果比对,建立了服役材料的小冲孔蠕变寿命分析方法。分析结果表明:高温、恒载下小冲孔曲线存在明显的蠕变减速、恒速、加速阶段,小冲孔试验具有替代传统蠕变试验的能力。随着载荷的增大,小冲孔稳态蠕变速率不断增加,而蠕变断裂时间则逐渐缩短。稳态蠕变速率与载荷之间可以使用Norton方程表示,而断裂寿命则与小冲孔载荷之间则存在幂函数关系。基于Larson-Miller法,建立蠕变断裂寿命与温度、载荷之间的参数化关系从而实现基于小冲孔试验的服役材料蠕变寿命外推。(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凌祥,郑杨艳,尤英俊,陈玉新[2](2005)在《304不锈钢小冲孔蠕变试验与损伤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304不锈钢进行了恒定温度下多种载荷的小冲孔蠕变试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304不锈钢小冲孔蠕变试样的有限元模型。应用改进的K-R蠕变损伤本构方程,分析了在650℃、恒载荷条件下的试样中心挠度、应变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试样蠕变损伤与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试样中心蠕变曲线都具有明显的叁个阶段,与单轴试验的应变曲线十分相似。整个试样在中心损伤比较严重,呈现明显局部化特征。试样的失效首先在下表面,距试样中心约1/10处,这与试验观察到的试样颈缩部位完全一致。(本文来源于《航空材料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陈玉新,凌祥,涂善东[3](2005)在《SUS304材料的小冲孔蠕变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冲孔蠕变试验技术是一种采用微小试样、近乎无损地评定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的新方法,本文应用小冲孔蠕变试验技术评定SUS304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在不同温度下,对SUS304奥氏体不锈钢进行载荷范围为443N~513N的小冲孔蠕变试验,得到材料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蠕变曲线,通过中断试样的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试样的变形过程,讨论了影响小冲孔蠕变试验的主要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从小冲孔实验获得的蠕变曲线与传统单轴拉伸蠕变实验的蠕变曲线具有一致性,都具有叁个明显的蠕变阶段,利用小冲孔蠕变试验技术测试材料的高温性能是可行的。试验载荷越大,试样瞬时变形挠度越大,蠕变第二阶段速率越快,断裂时间越短。载荷、温度、试样厚度、环境是小冲孔试验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试验结果影响很大。(本文来源于《实验力学》期刊2005年02期)
钱珍梅[4](2005)在《小冲孔蠕变试验影响因素分析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冲孔蠕变试验法是一种新的研究材料高温性能的方法,它的“几乎无损取样”的优点使其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但目前的研究仅仅是个开端,各个研究机构所得到的结果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小冲孔蠕变试验的理论以及试验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使其更好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中。本文进行了小冲孔蠕变试验研究,包括进一步完善有限元模型,讨论试验过程中高温氧化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并对小冲孔蠕变试验在高温构件的寿命预测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对进一步完善小冲孔蠕变试验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考虑加载过程中的塑性变形以及局部网格细化来进一步完善模型,并通过与试验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对模拟结果进行当量应力(Von Mises和最大主应力的组合)分析,认为采用试样上表面中心点的当量应力可以很好地表征蠕变过程中的应力。(2)进一步分析模拟计算的结果表明:对数形式的最小挠度率、载荷、断裂时间两两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这种关系与单轴蠕变试验中的关系相似。并分析了试样上表面中心点挠度、应力对网格大小的敏感性,认为径向上网格的大小对试样的断裂时间、挠度率影响比较大,而轴向上基本不影响。应力对网格大小不敏感。(3)在不同的氩气流量下,研究了Cr5Mo 耐热钢在550℃-404N 和650℃-173N两个试验条件下的高温氧化问题。结果表明,随着氩气流量的增加,生成的氧化层逐渐完整,试样半径中部剩余金属厚度逐渐增加,蠕变断裂时间逐渐减少,并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合理的氩气流量值。以上在短时蠕变试验中得到的现象,在长时蠕变试验中是否依然存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4)针对新、在役Cr5Mo 耐热钢进行小冲孔蠕变试验,发现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在役材料的断裂时间远远小于新材料。进一步分析原因发现,在役材料中珠光体中度球化以及强化元素Cr、Mo 在基体中的贫化导致材料软化。(5)通过不同温度不同载荷下的小冲孔蠕变试验表明,最小挠度率与断裂时间的关系与传统拉伸蠕变试验中的最小应变率与时间的关系相似,并建立小冲孔蠕变最小挠度率与断裂时间之间的Monkman-Grant 方程;通过断裂时间相等,建立(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期刊2005-06-01)
陈玉新,凌祥,涂善东[5](2004)在《小冲孔蠕变试验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冲孔蠕变试验技术是获取在役构件蠕变性能的一种新方法,由于它具有接近无损取样的特点,因此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重视。本文简要回顾了小冲孔蠕变试验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重点介绍了典型小冲孔蠕变试验装置的组成及结构,指出了小冲孔蠕变试验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物理测试》期刊2004年04期)
陈玉新[6](2004)在《小冲孔蠕变试验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冲孔蠕变试验技术是一种采用微小试样评定材料高温蠕变性能的新方法。该方法兼具“取样方便”和“几乎无损”的双重优势,非常适用于那些无法取出传统试样或取样不经济的场合,使通过取样方法无损评价在役高温构件的剩余寿命成为可能。目前小冲孔蠕变试验技术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试验装置精度不一,定性研究比较多,定量研究比较少,而且大部分研究都停留在经验分析阶段,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对小冲孔蠕变试验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主要的研究工作及得出的结论如下:(1)设计、加工、安装、调试了一套具有较高精度的小冲孔蠕变试验装置,并实现了试验数据的计算机自动采集,为小冲孔蠕变试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试验平台。(2)利用所设计的小冲孔蠕变试验装置对 SUS304 材料进行了多种温度、多种载荷的小冲孔蠕变试验,积累了包括试样中心挠度与时间以及试验载荷与试样断裂时间在内的第一手试验数据,探讨了影响小冲孔蠕变试验的主要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小冲孔蠕变试验数据与传统单轴拉伸蠕变试验数据具有一致性,利用小冲孔蠕变试验技术测试材料的高温性能是可行的。(3)对小冲孔蠕变试验的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虽略有差异,但趋势相同,说明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复杂的蠕变试验过程进行研究是可行的。(4)基于有限元模拟结果建立了小冲孔试样中心挠度与应变关系式和试验载荷与应力关系式,解决了根据小冲孔试验结果表达试样应变和应力的问题。(5)基于小冲孔蠕变试验数据,利用上述关系式,对根据小冲孔蠕变试验结果估算材料蠕变性能(Norton 方程)的应用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期刊2004-05-01)
陈玉新,凌祥,涂善东[7](2004)在《小冲孔蠕变试验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了小冲孔蠕变试验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介绍了典型小冲孔蠕变试验装置的组成及结构 ,指出了小冲孔蠕变试验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设备》期刊2004年02期)
小冲孔蠕变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304不锈钢进行了恒定温度下多种载荷的小冲孔蠕变试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304不锈钢小冲孔蠕变试样的有限元模型。应用改进的K-R蠕变损伤本构方程,分析了在650℃、恒载荷条件下的试样中心挠度、应变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试样蠕变损伤与位置的关系。结果表明,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试样中心蠕变曲线都具有明显的叁个阶段,与单轴试验的应变曲线十分相似。整个试样在中心损伤比较严重,呈现明显局部化特征。试样的失效首先在下表面,距试样中心约1/10处,这与试验观察到的试样颈缩部位完全一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冲孔蠕变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郑杨艳,杨思晟,凌祥.服役材料寿命预测的小冲孔蠕变试验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2].凌祥,郑杨艳,尤英俊,陈玉新.304不锈钢小冲孔蠕变试验与损伤数值模拟研究[J].航空材料学报.2005
[3].陈玉新,凌祥,涂善东.SUS304材料的小冲孔蠕变试验研究[J].实验力学.2005
[4].钱珍梅.小冲孔蠕变试验影响因素分析及应用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
[5].陈玉新,凌祥,涂善东.小冲孔蠕变试验技术[J].物理测试.2004
[6].陈玉新.小冲孔蠕变试验技术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
[7].陈玉新,凌祥,涂善东.小冲孔蠕变试验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设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