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论文-德光

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论文-德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佛教复兴,文化思潮,人间佛教

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论文文献综述

德光[1](2018)在《东西方文化思潮中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宗教尤其是佛教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迁,随着科学技术和西方文化的传入,随之而来的是科学观念与宗教观的碰撞。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思潮中,中国佛教走向了复兴。之所以能够复兴,这其中既有社会根源、内在思想根源也有时代契机的作用。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是在"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背景下发生的,佛学研究热潮的带动、庙产兴学背景下的僧教育改革以及传统丛林佛教向人间佛教的转型等因素共同促成了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本文来源于《佛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欧阳清[2](2016)在《章太炎与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以来,在民族危机和西风东渐的背景之下,近代知识分子中间起了一股研究佛学的潮流。他们将佛教教理引入对现实的关怀当中,由此刺激了清末衰败已久的佛教走向变革和新生,揭开了近代佛教复兴的序幕。章太炎是近代佛教复兴初期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然而,在目前学术界对章太炎的研究中,却往往更多的关注章太炎如何应用佛学作为革命的思想资源,或者章太炎的佛学思想本身;却极少有人反问,通过章太炎对佛学的研究和运用,又对近代佛教本身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章太炎与近代佛教复兴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联?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也是本文的所要进行的工作。本文所阐释的问题和观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交代了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背景,并对章太炎的学佛经历进行了梳理。对于清末时的中国佛教,本章分析了其内忧外患的局面,尤其是佛教内部的败坏,是致使佛教走向衰落的根源。因此,不论是由于外部的威胁,还是从佛教自身而言,都面临着转化的必要。对于章太炎的学佛经历,本文则在结合章太炎人生经历和思想变迁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本文第二部分主要考察了在近代中国面临危机,知识界为寻求思想资源纷纷研治佛学的背景下,章太炎与近代佛教的入世转向的关系。近代以来,许多知识分子都吸取佛教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来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问题,倡导以佛学入世救世,由此为近代中国佛教注入积极因素。本章通过章太炎对佛教厌世观独具特色的重新阐释,对以佛教促进信心和道德的大力提倡,以及他在佛教上的一些改良主张,揭示章太炎对近代佛教在入世转向层面上的贡献。本文第叁部分探讨的是研究者较少关注的章太炎与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关系问题。在清末发生庙产兴学运动时,章太炎几乎可以说是最早意识到并提出佛教革新主张的人之一,尤其是他关于僧教育的一系列主张,比较系统而详细具体地提出了僧教育的实行步骤,对近代佛教教育的现代转型颇具启发意义。并且,章太炎对佛教的革新提出的主张,也影响了后来太虚大师及其他一些革新派僧人的佛教革新思想。故此,本章将章太炎的佛教革新主张称为近代中国佛教革新的“先声”。本文第四部分则主要考察了章太炎在近代佛教复兴上的一些实践活动。首先是考察了被研究者忽略和误解的章太炎学梵文一事,并探讨了在章太炎提倡梵文背后,对近代佛学研究方法上的贡献,以及与亚洲佛教联合的关系。这些问题都与近代佛教的复兴有关。其次,本文对章太炎所参与的一些佛教界的活动,主要是在民国以后的活动,包括他参与的佛教团体、活动以及所作的一些佛学演讲等进行了梳理。最后,本文在余论部分,首先略论章太炎对于佛学的取向和定位问题,并对此作了真、俗二体的解释。其次提及本文在章太炎与近代佛教复兴的研究上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一些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所在。(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丁晓慧[3](2016)在《近代中国佛教发展的困境及其复兴的内在契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佛教源于印度,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被中国民众广泛接受的宗教形态。近代中国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佛教的发展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社会的需要,佛教开始呈现复兴之势。(本文来源于《五台山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李向平[4](1993)在《居士佛教与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中国古代的佛教传统,出家人才是佛教的主人,才是佛经的真正弘传者;在家居士只能是佛教的外护,是佛、法、僧的皈依者与佛法的接受者。因此,中国佛教在历史上一向是由出家人所主持的,居士仅只是配角而已。尽管在大乘经典中,发菩提心的居士,其地位并不在出家声闻之下,可是在以大乘自居的中国佛教僧团里,在家居士永远只有附属性的次要地位。居士不能成为弘法师,不能阅读戒本,身份亦不属于僧团。居士之对出家人,“但应奉事唯谨,一如奴仆之事主人”。(本文来源于《五台山研究》期刊1993年03期)

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晚清以来,在民族危机和西风东渐的背景之下,近代知识分子中间起了一股研究佛学的潮流。他们将佛教教理引入对现实的关怀当中,由此刺激了清末衰败已久的佛教走向变革和新生,揭开了近代佛教复兴的序幕。章太炎是近代佛教复兴初期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然而,在目前学术界对章太炎的研究中,却往往更多的关注章太炎如何应用佛学作为革命的思想资源,或者章太炎的佛学思想本身;却极少有人反问,通过章太炎对佛学的研究和运用,又对近代佛教本身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章太炎与近代佛教复兴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联?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也是本文的所要进行的工作。本文所阐释的问题和观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交代了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背景,并对章太炎的学佛经历进行了梳理。对于清末时的中国佛教,本章分析了其内忧外患的局面,尤其是佛教内部的败坏,是致使佛教走向衰落的根源。因此,不论是由于外部的威胁,还是从佛教自身而言,都面临着转化的必要。对于章太炎的学佛经历,本文则在结合章太炎人生经历和思想变迁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本文第二部分主要考察了在近代中国面临危机,知识界为寻求思想资源纷纷研治佛学的背景下,章太炎与近代佛教的入世转向的关系。近代以来,许多知识分子都吸取佛教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来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问题,倡导以佛学入世救世,由此为近代中国佛教注入积极因素。本章通过章太炎对佛教厌世观独具特色的重新阐释,对以佛教促进信心和道德的大力提倡,以及他在佛教上的一些改良主张,揭示章太炎对近代佛教在入世转向层面上的贡献。本文第叁部分探讨的是研究者较少关注的章太炎与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关系问题。在清末发生庙产兴学运动时,章太炎几乎可以说是最早意识到并提出佛教革新主张的人之一,尤其是他关于僧教育的一系列主张,比较系统而详细具体地提出了僧教育的实行步骤,对近代佛教教育的现代转型颇具启发意义。并且,章太炎对佛教的革新提出的主张,也影响了后来太虚大师及其他一些革新派僧人的佛教革新思想。故此,本章将章太炎的佛教革新主张称为近代中国佛教革新的“先声”。本文第四部分则主要考察了章太炎在近代佛教复兴上的一些实践活动。首先是考察了被研究者忽略和误解的章太炎学梵文一事,并探讨了在章太炎提倡梵文背后,对近代佛学研究方法上的贡献,以及与亚洲佛教联合的关系。这些问题都与近代佛教的复兴有关。其次,本文对章太炎所参与的一些佛教界的活动,主要是在民国以后的活动,包括他参与的佛教团体、活动以及所作的一些佛学演讲等进行了梳理。最后,本文在余论部分,首先略论章太炎对于佛学的取向和定位问题,并对此作了真、俗二体的解释。其次提及本文在章太炎与近代佛教复兴的研究上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一些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所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论文参考文献

[1].德光.东西方文化思潮中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J].佛学研究.2018

[2].欧阳清.章太炎与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D].陕西师范大学.2016

[3].丁晓慧.近代中国佛教发展的困境及其复兴的内在契机[J].五台山研究.2016

[4].李向平.居士佛教与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思潮[J].五台山研究.1993

标签:;  ;  ;  

近代中国佛教复兴论文-德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