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德化碑论文-陈俊元

南诏德化碑论文-陈俊元

导读:本文包含了南诏德化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诏德化碑,传承,书法风格,历史

南诏德化碑论文文献综述

陈俊元[1](2018)在《蹒跚远涉的文人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太和村的《南诏德化碑》位于现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明确记录了古滇国时期南诏国与唐朝的发展关系与文化脉络,由原先的与唐朝交好直到不得已叛唐的历史真相,弥补了正史的不足。但其碑文因为年代久远已近乎磨灭不存,只有碑阴上部中部以及碑阳上部有少量文字留存于世。因此,本文从石碑的书法用笔与文字风格出发,从书法发展与传承的角度重新诠释南诏德化碑文字之中所封沉的历史走向。并试图以南诏德化碑作为突破口,从中窥探中原地区书法风格与云南地区书法风格之间存在的关系,并试着比较《南诏德化碑》与云南本地区同时期的相关碑刻;又将云南地区的相关碑刻与中原地区同时期的碑刻进行对比,旨在通过对比与层层剖析,找出云南地区的书法传承与中原地区同时期书法传承的关系。并试着探究这些联系之中的内在原因。从而试着探究云南书法文化与中原书法文化的并行关系。其次,本文也试图寻求隐藏在《南诏德化碑》背后的文人精神,并对少数民族所向往的源自中原地区的文人精神作出新的诠释。(本文来源于《云南艺术学院》期刊2018-06-30)

刘晓东[2](2018)在《论《南诏德化碑》的书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南诏德化碑》是唐代云南重要碑刻。碑文为楷书,主要承晋唐书风,近承褚遂良,远绍王羲之,兼收李北海及少许魏碑笔意,独具风格。其用笔瘦硬犀利,以方笔为主,方圆结合,并以行书笔意入楷;结构自然、疏朗,瑰丽多姿,体势险峻峭拔而不失法度;通篇布局采用行书章法,字里行间对比、呼应丰富,自然贯通。《南诏德化碑》不仅是云南书法史上的经典,也是唐碑上乘之作,对当今书法创作发扬唐楷、"激活唐楷"有着宝贵的借鉴、学习价值。(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王四莲[3](2017)在《《南诏德化碑》的史料延展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南诏德化碑》既是历史丰碑,更是历史长河沧海桑田的记载。天宝战争前后南诏与唐朝几分几合,《南诏德化碑》真实再现了这一关系的缘由脉络,是当时人的性格特征鲜活灵动,有对真善美的讴歌,有对丑恶的挞伐。碑文极具史料价值,是南诏与唐王朝关系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本文来源于《荆楚学术2017年第4期(总第十一期)》期刊2017-07-01)

李成龙[4](2016)在《《南诏德化碑》的地理名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诏德化碑》立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即南诏阁罗凤赞普钟十五年,是唐代遗留下来的“云南第一大碑”。《南诏德化碑》颂扬了南诏王阁罗凤的文治武功,表明判唐的不得已和希望与唐和好的愿望,是研究南诏早期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南诏德化碑》碑文约叁千八百余字,现碑文仅存八百余字,幸明万历年间李元阳的《云南通志》、清嘉庆间的《金石萃编》等文献都有记载,《南诏德化碑》内容丰富,记载了南诏的诸多史实,如城廓建置、职官体制、农田水利以及采矿、纺织等业,方国瑜曾说:“以碑证史,记云南史事之丰,唯此碑也。”,所以,有关《南诏德化碑》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对碑文中的地理名词的研究则较少。《南诏德化碑》碑文中记载的地理名词有109处,地理名词是研究南诏早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与《蛮书》、《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元史·地理志》等文献中有关南诏地理沿革记载进行印证的最直接史料。本文对《南诏德化碑》中的地理名词进行了整理,对碑中的地理名词进行了界定和分类,并与《蛮书》、《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元史·地理志》等文献记载进行印证。论文对《南诏德化碑》的内容及地理名词进行了概述,对碑文中的地理名词进行了分类研究;从南诏官职封号、城镇、山脉河流、疆域等四个方面的地理名词结合南诏时期的相关历史事件进行了梳理,并将这些地理名词与《蛮书》《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及《元史·地理志》中的记述进行对比研究。以地理名词为主线,文中参考方国瑜的《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云南史料丛刊》和尤中的《云南地方沿革史》等文献,分析了南诏早期与南诏后期的地理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带来的南诏政治、外交、文化交流方面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期刊2016-06-12)

周之润[5](2015)在《“南诏德化碑”碑文修辞手法的形式美》一文中研究指出"南诏德化碑"碑文在南诏的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因为它具有深厚的史学价值,还因为它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文章通过对"南诏德化碑"碑文正文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到"南诏德化碑"在创作中所体现的修辞手法和行文特点,继而探究其形式美,并从"形式"来阐释为什么此文能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5年12期)

赵心愚[6](2015)在《八世纪中期南诏与吐蕃的结盟及其关系的发展——以《南诏德化碑》相关记载为线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天宝十一年(752)正月一日,南诏与吐蕃在邓川举行册诏仪式,双方公开结盟。以邓川册诏为界,在737—751年和753—765年这总约叁十年时间中,碑文对南诏、吐蕃双方的往来及联合军事行动有较多雨系统的记载。这叁十年基本为八世纪的中期,是南诏与吐蕃关系发展中最重要的时期。根据《南诏德化碑》的相关记载并结合汉藏史籍材料,可对八世纪中期双方的结盟及关系发展作较为全面的研究。比较碑文中不同时间段的相关记载,可以进一步认识这一时期双方关系发展的原因、基本走向及态势、影响等。分析碑文内容并结合汉藏史籍所记,还可以得出直到阁罗风逝世时,双方关系仍处于较好状态,结盟关系也依然得到维持的结论。(本文来源于《民族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李成龙,李忠木[7](2015)在《《南诏德化碑》中的地理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诏德化碑》是唐代云南地区着名的碑文,也是了解和深入研究南诏历史、文化的重要碑文。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将重点放在碑文的文学、历史、政治、军事甚至是哲学思想上,但是鲜有对于《南诏德化碑》中地理问题的研究。对《南诏德化碑》碑文中有关地理的名词进行了梳理,并简要分析了各地名古今位置的变化,反推了南诏当时的疆域,从而为民族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5年14期)

李婵玲,丁科[8](2015)在《《南诏德化碑》的民族融合思想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南诏德化碑》是研究南诏时期民族关系的重要唐碑,碑文内容反映出南诏民族期望统一于中华大家庭的"民族融合"思想,通过探究这一思想的缘由、对后世的影响及意义,提出应继续加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鼓励和扩大各民族的交融,以推动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本文来源于《大理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文婷[9](2014)在《历史整体的推进与演变——从南诏德化碑到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的基础是边陲与中心各个族群之间的相互认同,这种认同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有不同的角度和政治分层。云南是中国历史整体不可分割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古代至近现代的政权分合与政局变化,各族群间的认同也在不断发展。从南诏德化碑、民族团结誓词碑等碑文中,可以一窥中国历史整体在西南边疆的推进,亦可以考察云南从王朝到国家历程中的民族关系、边疆变迁与国家认同。(本文来源于《普洱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赵心愚[10](2014)在《《南诏德化碑》立碑目的试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南诏德化杯》立碑目的是南诏史研究尤其是南诏与吐蕃关系研究中需要探究的一个问题。讨论南诏人当时为何要立此碑,应重视此碑所记内容。分析碑文,可以看出所谓南诏立此碑是为了向唐表明背唐投蕃是迫不得已的说法难以令人信服。从碑文所记来看,立碑是在为阁罗凤歌功颂德的同时,向吐蕃示好,表明其继续维持与吐蕃结盟而与唐保持对立的政治态度。(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南诏德化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诏德化碑》是唐代云南重要碑刻。碑文为楷书,主要承晋唐书风,近承褚遂良,远绍王羲之,兼收李北海及少许魏碑笔意,独具风格。其用笔瘦硬犀利,以方笔为主,方圆结合,并以行书笔意入楷;结构自然、疏朗,瑰丽多姿,体势险峻峭拔而不失法度;通篇布局采用行书章法,字里行间对比、呼应丰富,自然贯通。《南诏德化碑》不仅是云南书法史上的经典,也是唐碑上乘之作,对当今书法创作发扬唐楷、"激活唐楷"有着宝贵的借鉴、学习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诏德化碑论文参考文献

[1].陈俊元.蹒跚远涉的文人精神[D].云南艺术学院.2018

[2].刘晓东.论《南诏德化碑》的书法[J].大理大学学报.2018

[3].王四莲.《南诏德化碑》的史料延展刍议[C].荆楚学术2017年第4期(总第十一期).2017

[4].李成龙.《南诏德化碑》的地理名词研究[D].大理大学.2016

[5].周之润.“南诏德化碑”碑文修辞手法的形式美[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

[6].赵心愚.八世纪中期南诏与吐蕃的结盟及其关系的发展——以《南诏德化碑》相关记载为线索[J].民族研究.2015

[7].李成龙,李忠木.《南诏德化碑》中的地理问题研究[J].学理论.2015

[8].李婵玲,丁科.《南诏德化碑》的民族融合思想及其影响[J].大理学院学报.2015

[9].文婷.历史整体的推进与演变——从南诏德化碑到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思考[J].普洱学院学报.2014

[10].赵心愚.《南诏德化碑》立碑目的试探[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标签:;  ;  ;  ;  

南诏德化碑论文-陈俊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