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材料的分类及施工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贺轩[1](2019)在《双组分聚氨酯灌缝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组分聚氨酯灌缝机是一种新型水泥路面灌缝设备,选取无需加热的聚氨酯作为灌缝材料,施工快捷,灌缝效果良好。本文对新型灌缝机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推广双组分聚氨酯灌缝机具有很大实用价值。首先介绍了水泥路面接缝的结构特点,分析各类接缝材料的性能和双组分聚氨酯材料的独特优势,并对灌缝工艺和施工要点进行详细说明。对灌缝机的整体结构进行设计,分析各类混合搅拌器的优缺点,选择SK静态混合器作为聚氨酯混合元件。对比分析各种聚氨酯计量、配比、清洗方案,设计了灌缝机系统液压原理图,并对重要部件进行计算选型。然后对灌缝系统核心部件SK静态混合器和扁平扇形喷嘴进行FLUENT仿真分析。对混合器中聚氨酯的速度、压力、体积分数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用截面上聚氨酯体积分数不均匀度系数来评价混合效果。探究混合器入口流速、叶片长径比、叶片厚度对混合效果的影响,得出叶片最佳长径比为1.52.0、叶片最佳厚度为1.01.5mm。对喷嘴内外流场的速度、压力、体积分数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探究喷嘴入口流速、切槽角度对喷射效果的影响,入口速度越小有利于灌缝,速度过小时聚氨酯在喷嘴出口处产生聚集现象,入口流速应控制在0.3m/s以上。切槽角度越大有利于灌缝、角度过大时也会产生聚集现象,最佳切槽角度为75°90°,此时喷嘴离路面高度可提高到25mm。最后对灌缝机液压系统进行AMESim仿真分析,对不同流量、负载下系统压力、流量、马达转矩脉动情况进行研究。输出流量决定系统波动频率,增加蓄能器后能明显改善系统波动幅值,蓄能器容积越大,压力、流量波动幅值越小,但系统达到稳定的时间越长。
王虎[2](2019)在《沥青路面高性能裂缝处治材料研发及应用》文中提出经过几十年大规模交通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凭借着其自身优点所占比例逐渐增大,特别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有着诸多优点,但是有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裂缝。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高速都进行了改扩建,路面加铺等,但是原沥青路面存在较多的病害,裂缝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一种常见的病害,随着交通量以及荷载的不断增加,裂缝问题日趋严重,尽管目前国内外已开发出不同类型的裂缝处治材料,但往往是治标不治本,耐久性差且失效率高,裂缝后期会继续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裂缝后期反弹问题,本文参考国内外路面裂缝处治材料的标准,总结分析国内外密封胶发展现状,收集相关成熟规范文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结合福建省夏蓉高速漳州段高速公路改扩建实体工程进行验证,开发一种新型的沥青路面裂缝处治材料PAC-01,用来处治沥青路面的裂缝,解决裂缝处治问题给施工单位和养护单位带来的困扰。为防止裂缝再次在沥青面层中产生,通过对沥青路面裂缝产生机理分析,发现温度和荷载是沥青路面裂缝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规范以及常见的裂缝材料失效模式分析,在国内外现有的的关于裂缝处治的技术标准研究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分析。初步提出了适应于裂缝处治材料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国内外裂缝处治材料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主要参考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结合极差和方差分析法进行了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提出了裂缝处治材料用胶结料的最佳配比A3B2C1和A3B1C3,借助于双因素分析法,采用方差分析以及综合评分法研究建议裂缝处治材料用骨料的规格为0-3mm,骨料掺量75%。以优化出的胶结料和骨料进行混合料的性能验证,从材料性能和经济成本综合考虑,提出了裂缝处治材料最佳配比,通过后期的实体工程验证总结,并结合福建省的气候条件及施工要求,提出了裂缝处治材料的技术评价标准。最后,从材料要求、施工准备、施工工艺、施工质量管理及验收等方面,对新开发出的高性能裂缝处治材料PAC-01的施工提出了具体的作业指导。本文研究开发的高性能裂缝处治材料PAC-01具有高流动、耐高温、易变形及强粘结等特性,是一种新型的沥青路面裂缝处治材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裂缝沥青路面上继续发展的可能,是未来沥青路面裂缝处治的发展方向,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邓冲[3](2017)在《新型路面缩裂缝填补材料及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缩裂缝(接缝、裂缝)通常要进行防水处理,若不及时进行处理,将对路面的使用寿命造成极大的影响。常见的缩裂缝处治材料存在耐久性不佳等问题,加大了路面养护的负担。论文从材料性能和快速开放交通的角度出发,研发了新型材料和处治技术来满足路面使用要求。对于路面接缝填缝材料,论文研究了聚合物弹性乳液填缝料和空心管材嵌缝条。对于路面轻度裂缝,论文采用防水贴(环氧型防水贴和聚氨酯(PU)防水贴)进行封缝处理。通过一系列试验,优选出填缝材料和防水贴配比,并对铺设防水贴的路面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①以聚合物弹性乳液为基础,加入添加剂、水泥、填料等材料,研制出一种成能够自流平施工且有较好路面使用功能的填缝料。通过试验实测和理论分析,对聚合物弹性乳液填缝料的配比进行优化,选择能够在潮湿环境下固化的CH-18型环氧(A、B组分比例为10:8)作为界面剂。对常规填缝料,聚合物弹性乳液填缝料具有固化时间短(2h)、抗嵌挤能力强的优点,但其固化后体积收缩较大,变形能力下降,材料后期模量变大。②空心管材嵌缝条具有更高的变形能力和更快开放交通的优势。管材嵌缝条4小时内的最大拉伸量已经超过规范要求。论文通过观察嵌缝条界面剂研究,优选出快干胶A+CH-1A型环氧树脂(A、B组分比例为10:5)界面剂。从改善空心管材嵌缝条拉伸性能出发,通过开口处理和增加挤压量等措施,增加了空心管材嵌缝条的适应变形能力和界面粘结力。TPE管嵌缝条变形性能优于硅胶管嵌缝条。老化试验结果表明,硅胶管嵌缝条具有更好的适用性。③模量较低的柔性环氧和聚酯纤维布复合而成的环氧型防水贴,其抗拉强度较低,但拉伸变形能力、张口位移值明显的大。普通环氧树脂界面剪切强度在早期明显高于柔性环氧树脂。在7d强度稳定后,二者界面剪切强度的差别不大。④PU防水贴的拉伸变形比环氧型防水贴更强。通过试验确定快干胶A+CH-1A环氧树脂(A、B组分比例为10:5)为界面剂。防水贴弯拉试验表明,PU防水贴与混凝土界面粘结强度高,防水贴变形能力极强。通过提高养护温度的方式可以加快PU防水贴界面强度的形成,达到4h开放交通的目的。PU防水贴在热老化和酸雨的侵蚀下,界面剪切强度有一定影响,PU防水贴的耐油性能仍能较好地满足要求。⑤防水贴路面结构有限元计算分析表明,在最不利荷载作用下,防水贴界面剪切强度仍满足要求。其界面最大剪切应力随着车速和轮载的增加而增加。增加或减小防水贴粘贴宽度,对界面最大剪应力值影响不大。实际使用时,可以适当减小防水贴粘贴宽度。防水贴界面最大剪切应力随着防水贴模量的增加而增加,采用较低模量的防水贴能够改善防水贴界面剪切受力情况。通过试验和有限计算分析表明,填缝材料中硅胶管嵌缝条在开放交通时间和耐久性方面较其它具有较大的优势;从适应变形和界面剪切受力上看,PU防水贴的性能更优。
马广泽[4](2016)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材料的分类及施工技术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对填缝材料的具体分类的性能的研究,以及主要的施工技术进行探究和讨论。
林钊[5](2014)在《高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技术及养护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筑政策引导下,我国交通事业发展迅猛。水泥混凝土路面以其强度高、稳定性好、耐久性好、成本低等优势被大力推广及应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量不断增大、超载、车辆渠道化等的出现加速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破坏。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破坏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做好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维修及养护管理工作对节省资源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高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主要是研究其维修技术及养护管理。第一部分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通过分析国内外修补材料和快速修补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在快速修补材料及修补施工上目前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二部分通过对广东省多条高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调查,分析了各个案例中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主要病害有裂缝、破碎板、板角断裂、啃边等,认为上述病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基层处理不合理、路面板厚、排水系统设计不完善、级配不合理、施工与养护方面不到位等。第三部分分析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材料的种类及选择,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的原因及类型。接着研究了高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修补方法,先研究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中针对轻微裂缝、中等裂缝、严重裂缝所常用的处理修补方法,重点分析了接缝维修技术、裂缝修补技术、路面板块快速修补技术三大技术,分别从裂缝产生原因、施工工艺、修补方法、施工机具性能要求等方面来探究技术的使用类别。接着提出了高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管理工作,通过分析高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管理的特点、内容、养护标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最终的养护管理方法。第四部分主要是从高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状况调查和分析方面来研究,首先是逐个探讨了路面评价指标,从单一方面体现出较准确的路面状况。再通过构建变权模型,提出综合多个路面状况评价指标来全面评估路面状况。最后,文章通过分析深汕东高速公路案例,根据试验工程前调查和分析的数据对路面使用指标评价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裂缝情况选择灌浆稳板、裂缝植筋的修补方法来对路面进行维修工作。以上这些研究工作对我国高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维修及养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卢天翔[6](2014)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对旧水泥路面进行大量的修复整治。在众多的维修措施中,通过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进行改造,能迅速恢复水泥路面的通行能力,充分利用旧混凝土面板的剩余寿命且经济效益较好而广泛采用。但是,由于旧路面病害的普遍存在,沥青加铺层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车辙、反射裂缝等病害。为了延长加铺层的使用寿命,沥青加铺层预防性养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研究沥青加铺层典型病害形成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广西地区实体工程,深入调研典型路段沥青加铺层的使用状态,并对其病害进行分类总结;运用集对理论评价沥青加铺层的使用状况,构建适合于加铺层使用状况的评价模型;采用不同材料组成的沥青混合料和加铺结构,进行沥青加铺层复合板浸水车辙模拟试验,检验应用于长大纵坡、弯道等特殊路段的沥青加铺层高温稳定性,为其特殊路段的沥青加铺设计提供参考;提出高速公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病害处治及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成果对于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结构的耐久性,延长沥青加铺层使用寿命,降低养护成本,改善水泥路面沥青加铺层的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王晨[7](2013)在《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性能评定与养护维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水泥混凝土路面,因其具有强度高、刚度大、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耐久性好等优点,在我国公路路面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诸如裂缝、断板、接缝损坏等病害。如何对混凝土路面使用性能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制定相应的维修养护措施,成为道路工程养护与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围绕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分类、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性能评定、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与维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常见病害类型和病害产生机理进行较为详细的叙述。(2)对普通混凝土路面日常性养护内容、标准和措施进行了分析,对预防性养护措施和现存问题进行了研究;对裂缝维修、板边板角修补、唧泥处理等维修方法进行了总结。(3)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层次分析法以及熵值法等理论,建立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结合工程实例,分别采用规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路面使用性能进行评定,验证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可靠性。(4)根据评定结果结合经济效益分析对养护顺序进行排序,制定相关的养护方案;采用路面修补新材料JN-RX对实际工程的路面病害进行处理,并对如何使用JN-RX路面修补剂对路面病害进行修复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刘绍敏[8](2012)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料封水及疲劳试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我国公路,尤其是低等级公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混凝土板之间要设置伸缩缝或施工缝,缝中要灌入填缝料,阻止水分通过接缝渗入路基中破坏路基稳定。在填缝料投入路面使用之前,其封水性能和疲劳性能的检测十分重要。然而目前国内没有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用于指导填缝料的性能检测。本论文立题于此,依托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与昆明理工大学合作研究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料封水试验和疲劳试验研究》项目,旨在设计出合理的试验方案,为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建立提供参考,并对相关研究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论文首先通过大量调研及文献检索,对当前国内外填缝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广泛的了解。项目课题组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的混凝土路面及建筑密封材料的标准及技术要求,研究分析后提出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料的主要技术指标体系、以及封水试验和疲劳试验方法。在试件制备过程中,为了符合路面现场实际,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采用道路配合比设计方法,采用重交通路面设计强度,经过试配、调整后最终确定配合比。在填缝料的选取方面,结合目前国内最常用的填缝料种类和试验实际情况,采用改性沥青和聚氨酯填缝料作为试验用填缝料。填缝料的封水试验借鉴《非金属垫片材料分类体系及实验方法》(GBT20671.4—2006)第四部分关于垫片材料密封性实验方法和《渠道防渗工程建设规范》(SL18—2004)的渗漏检测方法,设计出一套简便易行的试验方法,分别检测填缝料在常温和热胀冷缩条件下的封水性能。经过分析,判定证实试验方法具有较高可信度。填缝料的疲劳试验借鉴《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GB/T13477)第12部分“同一温度下拉伸—压缩循环后粘结性的测定”试验方法,设计出疲劳试验仪并提出一套填缝料的疲劳试验方法,分组检测了填缝料在经过计算所得疲劳加载过程后的性能,经过对比试验后可知试验方法可行。
王会阳,李承宇,晁兵,倪雅,刘国彬,李萍[9](2011)在《我国混凝土路面填缝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填缝材料对于保证路面使用质量和提高使用寿命具有重要作用。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材料的现状和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填缝材料的发展前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陈凤[10](2011)在《基于粘弹性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填缝料的受力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填缝料是一种高分子粘弹性材料,其受力特性直接影响路面的使用质量和寿命。目前填缝料受力性能理论存在较大局限性:未考虑多因素共同作用、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粘弹模型简单等。针对上述问题,基于粘弹性理论,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填缝料的受力特性,显得尤为迫切。在资料查阅、试验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分析温度荷载、行车荷载及其耦合作用下填缝料的受力特性,研究填缝料破坏机理,提出四种破坏模式。选择三种常见填缝料类型,分别进行应变扫描和应力松弛试验,确定填缝料的线粘弹性范围和应力松弛特性;然后对试验数据进行曲线拟合,遴选出粘弹模型,标定不同温度的粘弹力学参数,并给出力学参数与温度相关的回归公式。研究表明:HB-80沥青填缝料和M950聚氨酯嵌缝胶均为11个参数的广义Maxwell模型,而Y910硅酮石材耐候胶为5个参数的广义Maxwell模型。建立基于弹性-粘弹性理论的水泥板-填缝料-水泥板有限元模型,通过EverFE软件对比分析,论证模型的可用性;进而对水泥混凝土面板进行热分析,以确定面板温度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温度差和泊松比下HB-80沥青填缝料的受力特性,并对比不同温度差下三种填缝料的受力特性。研究表明:填缝料受到拉压作用和剪切作用,角点处产生最大应力,中部应力松弛比角点快;低温条件下,M950聚氨酯嵌缝胶满足面板热胀冷缩,而在高温条件下,Y910硅酮石材耐候胶使用性能最好。通过建立行车动载作用的有限元模型,考虑荷载类型、泊松比、集料嵌锁作用和温度等受力影响因素,分析HB-80沥青填缝料在动载作用下的受力状态,探讨其不同时刻最大应力位置;然后在动载作用下,对比分析三种填缝料的受力特性。研究发现: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填缝料沿着对角线反复剪切;填缝料应力与加载过程密切相关,且完全卸载一段时间后,其存在残余应力。通过建立温度荷载和行车荷载耦合作用的有限元模型,分析耦合作用下相邻面板的竖向位移差、接缝宽度变化以及三种填缝料的受力特性。并综合前文分析,对填缝料破坏机理进行探讨,提出四种可能破坏模式。研究发现:竖向位移差是填缝料中间点剪应力的关键影响因素;接缝宽度变化是填缝料拉伸应力的主要影响条件;四种破坏模式——脱粘破坏、开裂破坏、溢出破坏和外来硬物嵌入破坏。
二、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材料的分类及施工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材料的分类及施工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双组分聚氨酯灌缝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灌缝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灌缝技术分析 |
2.1 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结构分析 |
2.1.1 纵向接缝 |
2.1.2 横向接缝 |
2.2 灌缝材料性能分析 |
2.2.1 常见灌缝材料分类 |
2.2.2 各类灌缝材料性能对比 |
2.2.3 双组分聚氨酯灌缝胶性能分析 |
2.3 灌缝工艺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组分聚氨酯灌缝机总体设计 |
3.1 灌缝机总体结构及其主要技术指标 |
3.1.1 灌缝机结构原理图 |
3.1.2 灌缝机主要技术指标 |
3.2 混合器的选择 |
3.2.1 各类混合器对比 |
3.2.2 静态混合器选择 |
3.3 喷嘴设计 |
3.3.1 扁平扇形喷嘴的结构 |
3.3.2 扁平扇形喷嘴设计计算 |
3.4 沿缝导向轮结构设计 |
3.5 灌缝系统设计 |
3.5.1 计量配比方案对比 |
3.5.2 清洗方案确定 |
3.5.3 灌缝系统方案确定 |
3.6 选型与参数计算 |
3.6.1 动力源选择 |
3.6.2 行走机构设计计算 |
3.6.3 灌缝系统计算与选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K静态混合器仿真分析 |
4.1 流体仿真分析理论 |
4.1.1 软件介绍 |
4.1.2 湍流模型与多相流模型 |
4.2 模型建立与仿真 |
4.2.1 物理模型建立 |
4.2.2 网格划分 |
4.2.3 边界条件与数值求解 |
4.3 仿真分析 |
4.3.1 速度分析 |
4.3.2 压力分析 |
4.3.3 混合效果评价 |
4.4 混合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
4.4.1 入口条件 |
4.4.2 叶片长径比 |
4.4.3 叶片厚度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扁平扇形喷嘴仿真分析 |
5.1 模型建立与仿真 |
5.1.1 模型建立 |
5.1.2 网格划分 |
5.1.3 边界条件与数值求解 |
5.2 仿真分析 |
5.2.1 速度分析 |
5.2.2 体积分数分析 |
5.2.3 压力分析 |
5.3 喷嘴喷射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
5.3.1 入口流速对喷射效果影响 |
5.3.2 切槽角度对喷射效果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灌缝系统仿真分析 |
6.1 AMESim软件介绍 |
6.2 齿轮泵压力脉动分析 |
6.3 仿真模型建立 |
6.3.1 草图模式 |
6.3.2 子模型模式 |
6.3.3 参数模式 |
6.3.4 运行模式 |
6.4 仿真分析 |
6.4.1 不同配比对灌缝效果的影响 |
6.4.2 喷嘴出口直径对灌缝效果的影响 |
6.5 灌缝系统的改进 |
6.5.1 蓄能器对系统波动的影响 |
6.5.2 蓄能器参数的选择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沥青路面高性能裂缝处治材料研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沥青路面裂缝的分类与处治研究现状 |
1.2.1 沥青路面裂缝的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2 沥青路面裂缝处治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裂缝处治材料评价指标体系与性能要求 |
2.1 相关标准规范 |
2.1.1 国外标准 |
2.1.2 国内标准 |
2.2 现有裂缝处治材料评价指标 |
2.2.1 沥青基类 |
2.2.2 高分子聚合物 |
2.2.3 贴缝胶 |
2.2.4 有机硅密封胶与抗裂贴 |
2.3 现有裂缝处治材料的失效模式 |
2.4 裂缝处治材料性能要求 |
2.4.1 流动性能 |
2.4.2 高温性能 |
2.4.3 变形性能 |
2.4.4 粘结性能 |
2.4.5 裂缝处治材料性能的影响因素 |
2.5 裂缝材料评价指标提出 |
2.5.1 现有裂缝材料评价体系分析 |
2.5.2 裂缝材料评价指标提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裂缝处治材料PAC-01 的胶结料选择及优化 |
3.1 原材料比选 |
3.1.1 基础胶 |
3.1.2 改性剂 |
3.1.3 增韧剂 |
3.1.4 抗车辙剂 |
3.2 胶结料用外加剂的优化研究 |
3.2.1 研究方法 |
3.2.2 试验指标及标准 |
3.2.3 试验结果分析 |
3.2.4 分析结论 |
3.3 胶结料性能评价 |
3.3.1 针入度 |
3.3.2 延度 |
3.3.3 粘度 |
3.3.4 软化点 |
3.3.5 PAC-01 两种配比胶结料的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裂缝处治材料PAC-01 配比确定与性能评价 |
4.1 骨料的选择 |
4.2 骨料对PAC-01 路用性能的优化研究 |
4.2.1 骨料参数选取 |
4.2.2 优化分析方法 |
4.2.3 PAC-01 试样的制备 |
4.2.4 试验结果分析 |
4.2.5 本节小结 |
4.3 PAC-01 配比方案 |
4.4 PAC-01 混合料性能评价 |
4.4.1 流动度 |
4.4.2 贯入度 |
4.4.3 低温应变 |
4.4.4 拉拔强度 |
4.4.5 抗滑性能 |
4.5 PAC-01 配比确定 |
4.6 裂缝材料评价技术标准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裂缝处治材料PAC-01 施工工艺 |
5.1 施工工艺流程 |
5.2 施工准备工作 |
5.2.1 材料准备 |
5.2.2 施工设备 |
5.2.3 人员配制 |
5.2.4 检测仪器 |
5.2.5 施工组织结构 |
5.2.6 试验路铺筑 |
5.3 现场施工工艺 |
5.3.1 处治段落标识 |
5.3.2 清理开槽 |
5.3.3 灌封材料现场制备 |
5.3.4 现场灌封 |
5.3.5 表面处理及开放交通 |
5.3.6 后期检测 |
5.4 施工质量管理与验收 |
5.4.1 材料质量控制 |
5.4.2 现场施工关键控制 |
5.4.3 裂缝处治质量验收 |
5.5 实体工程铺筑应用 |
5.5.1 项目背景 |
5.5.2 病害调查分析 |
5.5.3 试验段施工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3)新型路面缩裂缝填补材料及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路面填缝材料研究现状 |
1.2.2 路面裂缝修补材料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填缝料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2 防水贴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二章 路面缩裂缝病害分析及填补材料技术要求 |
2.1 路面填缝料病害分析和技术要求 |
2.1.1 路面填缝料病害分类 |
2.1.2 路面接缝处破坏原因分析 |
2.1.3 路面填缝料的技术要求 |
2.2 路面裂缝成因和填补材料技术要求 |
2.2.1 路面裂缝分类和形成原因 |
2.2.2 路面防水贴的技术要求 |
第三章 新型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料研究 |
3.1 聚合物弹性乳液简介 |
3.2 聚合物弹性乳液填缝料配比研究 |
3.2.1 添加剂对聚合物弹性乳液性填缝料性能影响 |
3.2.2 水泥含量对聚合物弹性乳液填缝料性能影响 |
3.2.3 填料对聚合物弹性乳液填缝料性能影响 |
3.2.4 聚合物弹性乳液界面剂配比研究 |
3.3 聚合物弹性乳液填缝料指标试验对比研究 |
3.3.1 固含量试验 |
3.3.2 干燥试验 |
3.3.3 失粘时间和流动度试验 |
3.3.4 弹性试验 |
3.3.5 拉伸试验 |
3.3.6 聚合物弹性乳液填缝料小结 |
3.4 空心管材嵌缝条研究 |
3.4.1 空心管材嵌缝条力学性能研究 |
3.4.2 空心管材嵌缝条界面剂研究 |
3.4.3 空心管材嵌缝条拉伸试验研究 |
3.4.4 不同形态空心管材嵌缝条研究 |
3.4.5 不同挤压量空心管材嵌缝条研究 |
3.4.6 空心管材嵌缝条耐久性研究 |
3.4.7 空心管材嵌缝条小结 |
第四章 新型水泥混凝土路面防水贴研究 |
4.1 环氧型防水贴研究 |
4.1.1 环氧型防水贴基材选择 |
4.1.2 环氧型防水贴拉伸性能试验 |
4.1.3 环氧型防水贴弯拉试验 |
4.1.4 环氧型防水贴界面剪切性能研究 |
4.1.5 环氧型防水贴小结 |
4.2 聚氨酯(PU)防水贴研究 |
4.2.1 PU片材力学性能研究 |
4.2.2 PU防水贴界面剂的研究 |
4.2.3 PU防水贴弯拉试验试验研究 |
4.2.4 养护温度对PU防水贴界面强度影响研究 |
4.2.5 PU防水贴耐久性研究 |
4.2.6 聚氨酯(PU)防水贴研究小结 |
第五章 防水贴有限元分析计算 |
5.1 轮胎作用荷载的分析 |
5.1.1 竖向接触应力 |
5.1.2 水平接触应力 |
5.2 混凝土路面-防水贴模型建立 |
5.2.1 有限元模型假设 |
5.2.2 路面结构和防水贴参数的选取 |
5.2.3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5.2.4 有限元模型边界条件 |
5.2.5 轮胎荷载作用 |
5.3 有限元计算工况 |
5.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5.4.1 轮载和车速对防水贴界面剪切应力的影响 |
5.4.2 粘贴宽度对防水贴界面剪切应力影响 |
5.4.3 弹性模量对防水贴界面剪切应力影响 |
5.5 防水贴有限元计算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4)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材料的分类及施工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填缝料路用性能分析 |
2 不良的填缝材料对水泥砼路面的危害 |
3 常用填缝料品种及其优缺点 |
3.1 沥青需加热熔化后才能施工, 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都有严格的要求,操作人员控制较难; |
3.2 沥青加温时会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 |
4 混凝土路面填缝施工工艺 |
(5)高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技术及养护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快速修补材料研究现状 |
1.2.2 修补施工工艺研究现状 |
1.3 水泥路面养护维修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1 快速修补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2 修补施工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等级公路典型案例调查及分析 |
2.1 典型案例路面状况分析 |
2.1.1 调查的随机抽样问题 |
2.1.2 交通量的统计方法 |
2.2 典型案例路面状态数据分析 |
2.2.1 典型案例交通量的统计和分析 |
2.2.2 典型病害调查及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路面裂缝修补技术分析 |
3.1 裂缝快速修补材料 |
3.2 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类型 |
3.3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破坏原因 |
3.3.1 路基施工方面 |
3.3.2 路面施工方面 |
3.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1-2001)中规定的修补方法 |
3.5 高等级混凝土路面接缝维修技术 |
3.5.1 接缝的主要病害分析 |
3.5.2 接缝维修方法 |
3.6 高等级混凝土路面裂缝修补技术 |
3.6.1 高等级混凝土路面裂缝成因分析 |
3.6.2 高等级混凝土路面裂缝修补技术 |
3.7 高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块快速修补技术 |
3.7.1 错台维修技术 |
3.7.2 破碎板块修补技术 |
3.8 高等级混凝土路面养护管理探究 |
3.8.1 高等级混凝土路面养护管理特点 |
3.8.2 高等级混凝土路面养护管理的内容 |
3.8.3 高等级混凝土路面养护质量标准 |
3.8.4 高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
3.8.5 高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管理方法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变权模型的路况评价指标研究 |
4.1 路面破损状况评价 |
4.2 路面行驶质量评价 |
4.3 路面强度质量评价 |
4.4 路面抗滑性能分析 |
4.5 基于变权模型的指标综合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路面调查评价及其维修应用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2 灌浆稳板、裂缝植筋及排水盲沟试验工程调查 |
5.2.1 试验工程实施前资料收集与分析 |
5.2.2 道路使用状况调查与评价 |
5.2.3 试验工程资料收集与分析 |
5.3 应用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研究进展 |
1.2.2 国内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研究进展 |
1.2.3 沥青加铺层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沥青加铺层病害形成机理及典型路段路况调查 |
2.1 沥青加铺层病害形成机理 |
2.1.1 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形成机理 |
2.1.2 沥青加铺层车辙形成机理 |
2.2 广西地区高速公路沥青加铺层路况调查 |
2.2.1 广西地区气候特征 |
2.2.2 广西地区沥青加铺层病害调查与分析 |
2.3 沥青加铺层病害分类分级 |
2.3.1 沥青路面病害分类分级方法 |
2.3.2 沥青加铺层典型病害分类分级方法 |
2.3.3 沥青加铺层主要病害面积计量方法及权重系数选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加铺层使用状况评价模型研究 |
3.1 沥青路面使用状况评价模型 |
3.2 沥青加铺层使用状况评价模型提出 |
3.3 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的沥青加铺层使用状况评价模型研究 |
3.3.1 集对分析理论 |
3.3.2 基于直接分析法的集对分析评价沥青加铺层使用状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湿热地区特殊路段沥青加铺层高温稳定性研究 |
4.1 沥青加铺层原材料组成 |
4.1.1 沥青结合料 |
4.1.2 集料 |
4.1.3 配合比设计 |
4.2 复合板浸水重复车辙试验及结果分析 |
4.2.1 复合板结构 |
4.2.2 浸水车辙试验 |
4.2.3 试验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沥青加铺层预防性养护措施 |
5.1 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处治 |
5.1.1 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处治分类 |
5.1.2 沥青加铺层反射裂常用缝填缝材料 |
5.1.3 沥青加铺层反射裂填缝时机 |
5.1.4 沥青加铺层反射裂填缝工艺 |
5.2 沥青加铺层车辙病害处治 |
5.2.1 沥青加铺层车辙病害区处理方式 |
5.2.2 微表处技术简介 |
5.2.3 微表处配合比设计 |
5.2.4 微表处施工工艺 |
5.2.5 微表处处治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性能评定与养护维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路面使用性能评定研究现状 |
1.3.2 路面养护与维修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分析 |
2.1 水泥混凝土面层断裂类病害 |
2.1.1 面层断裂病害分类 |
2.1.2 面层断裂类病害起因 |
2.2 水泥混凝土面层接缝类病害 |
2.2.1 面层接缝类病害分类 |
2.2.2 面层接缝类病害起因 |
2.3 水泥混凝土面层表层病害类型 |
2.3.1 面层表层类病害分类 |
2.3.2 面层表层类病害起因 |
2.4 水泥混凝土面层竖向位移类病害 |
2.4.1 面层竖向位移病害分类 |
2.4.2 面层竖向位移病害起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性能评定 |
3.1 路面使用性能检测指标 |
3.1.1 路面损坏检测 |
3.1.2 路面平整度检测 |
3.1.3 路面抗滑能力检测 |
3.1.4 板底脱空检测 |
3.2 路面使用性能评定指标 |
3.2.1 路面损坏指数(PCI)评定 |
3.2.2 路面行驶质量(RQI)评定 |
3.2.3 路面表面抗滑能力(SRI)评定 |
3.2.4 板底脱空率(TKL)评定 |
3.3 路面使用性能规范评定方法 |
3.4 路面使用性能评定模糊综合评价法 |
3.4.1 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 |
3.4.2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的建立 |
3.4.3 隶属度的确定 |
3.4.4 权值的确定 |
3.5 两种路面使用性能评定方法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与维修技术 |
4.1 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内容与质量标准 |
4.1.1 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内容 |
4.1.2 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标准 |
4.2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日常性养护 |
4.2.1 日常性养护的基本要求 |
4.2.2 日常性养护措施 |
4.3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预防性养护 |
4.3.1 预防性养护的定义 |
4.3.2 预防性养护技术措施 |
4.3.3 预防性养护技术现存问题 |
4.4 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处治 |
4.4.1 裂缝维修 |
4.4.2 板边、板角修补 |
4.4.3 板块脱空处治 |
4.4.4 唧泥处理 |
4.4.5 错台处治 |
4.4.6 沉陷处理 |
4.4.7 拱起处理 |
4.4.8 坑洞修补 |
4.4.9 接缝维修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实例研究 |
5.1 工程简介 |
5.2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指标检测 |
5.2.1 路面损坏检测与评定 |
5.2.2 路面行驶质量检测与评定 |
5.2.3 路面抗滑能力检测与评定 |
5.2.4 路面板底脱空检测与评定 |
5.3 路面使用性能规范法评定 |
5.4 路面使用性能模糊综合评定 |
5.4.1 评价因素论域和评价等级论域 |
5.4.2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5.4.3 权值的确定 |
5.4.4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5.5 养护维修措施 |
5.5.1 养护方案的制定 |
5.5.2 路面日常养护措施 |
5.5.3 路面预防性养护措施 |
5.5.4 病害修补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长摘要 |
(8)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料封水及疲劳试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料密封性能简介 |
1.1.2 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料耐疲劳性能简介 |
1.2 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料现状及发展水平 |
1.2.2 国外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料现状及发展水平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填缝料性能评价及技术标准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原材料的选择与试件制备 |
2.1 混凝土试块原材料的选择 |
2.2 水泥混凝土试件的配合比设计 |
2.3 填缝料的选用 |
2.3.1 填缝料的种类及工作特性 |
2.3.2 填缝料的选择 |
2.4 填缝料封水试验试件的制备 |
2.5 填缝料疲劳试验试件的制备 |
第3章 填缝料封水试验 |
3.1 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材料封水试验研究现状 |
3.1.1 《非金属垫片材料分类体系及试验方法》 |
3.1.2 《渠道防渗工程建设规范》(SL18—2004)的渗漏检测方法 |
3.2 常温下填缝料封水试验方法 |
3.2.1 封水试验分析及试验方法的初步提出 |
3.2.2 降雨强度计算 |
3.2.3 仪器设备及试验步骤 |
3.2.4 试验结果判定与分析 |
3.3 冷热循环后填缝料封水试验方法 |
3.3.1 填缝料拉伸与压缩的理论分析 |
3.3.2 填缝料拉伸与压缩量的计算 |
3.3.3 冷热循环后填缝料封水试验方法 |
3.3.4 试验结果分析 |
3.4 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料现场封水试验 |
3.4.1 试验方法 |
3.4.2 试验结果分析 |
3.5 封水试验小结 |
第4章 填缝料疲劳试验 |
4.1 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材料疲劳试验研究现状 |
4.1.1 《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GB/T 13477)的拉伸—压缩循环后粘结性的测定 |
4.1.2 疲劳试验分析及试验方法的初步提出 |
4.2 填缝料疲劳荷载频率的确定 |
4.2.1 填缝料受力分析 |
4.2.2 填缝料疲劳荷载频率确定 |
4.3 填缝料疲劳试验方法 |
4.3.1 填缝料疲劳试验原理 |
4.3.2 填缝料疲劳试验仪器开发 |
4.3.3 填缝料疲劳试验步骤 |
4.3.4 试验结果分析 |
4.3.5 疲劳对比试验 |
4.4 疲劳试验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成果 |
5.2 存在问题及展望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及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B 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料封水试验及疲劳试验初步标准化 |
附件一: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料封水试验 |
附件二: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料疲劳试验 |
(9)我国混凝土路面填缝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填缝材料的基本性能 |
2 填缝材料的种类与发展 |
3 近年来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材料的研究进展 |
3.1 PVC改性胶泥填缝材料 |
3.2 道路硅酮密封胶 |
3.3 有机硅密封胶 |
3.4 复合型填缝材料 |
3.5 适合于寒冷地区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填缝材料 |
3.6 新型填缝材料 |
3.7 长寿命填缝材料 |
4 结语 |
(10)基于粘弹性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填缝料的受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料的研究背景 |
1.2 填缝料性能的影响因素 |
1.2.1 行车荷载 |
1.2.2 温度荷载 |
1.2.3 接缝尺寸 |
1.3 填缝料的试验研究 |
1.3.1 材料常规性试验 |
1.3.2 粘弹性力学试验 |
1.4 填缝料力学性能研究方法 |
1.4.1 基于弹性的力学性能研究 |
1.4.2 基于粘弹性的力学性能研究 |
1.5 问题提出与本文研究内容 |
1.5.1 问题提出 |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3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接缝填缝料粘弹性能试验与分析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加载方案 |
2.3 试验温度条件确定 |
2.4 试件的制备与固化 |
2.4.1 试件的成型 |
2.4.2 试件的固化 |
2.5 应变扫描和应力松弛试验 |
2.6 试验结果分析 |
2.6.1 填缝料的线粘弹性范围的确定 |
2.6.2 应力松弛试验结果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填缝料的粘弹模型 |
3.1 高聚物粘弹性的应力松弛力学模型 |
3.1.1 线性粘弹性模型 |
3.1.2 Maxwell 模型 |
3.1.3 Maxwell-Weichert 模型 |
3.2 ANSYS 有限元软件的粘弹模型 |
3.2.1 ANSYS 的粘弹模块介绍 |
3.2.2 参数输入形式 |
3.3 填缝料粘弹力学模型 |
3.3.1 数据曲线拟合 |
3.3.2 回归系数 |
3.3.3 其他温度材料参数的推导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在温度荷载作用下填缝料的受力特性 |
4.1 温度计算工况的确定 |
4.1.1 温度实测数据分析 |
4.1.2 计算工况 |
4.2 填缝料的结构有限元模型 |
4.2.1 地基模型 |
4.2.2 弹性地基板理论 |
4.2.3 接触界面理论 |
4.2.4 填缝料的有限元结构模型 |
4.2.5 有限元结构模型验证 |
4.3 水泥面板温度分布 |
4.4 填缝料在温度作用下的受力特性 |
4.4.1 HB-80 沥青填缝料的受力特性 |
4.4.2 三种填缝料的受力特性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填缝料的受力特性 |
5.1 行车荷载类型 |
5.2 在行车荷载作用下 HB-80 沥青填缝料的受力特性 |
5.2.1 相邻面板的位移差 |
5.2.2 填缝料各时刻的受力状态 |
5.2.3 在行车荷载作用下 HB-80 沥青填缝料的受力特性 |
5.3 在行车反复作用下三种填缝料的受力特性对比 |
5.3.1 冬季低温 |
5.3.2 夏季低温 |
5.3.3 冬季高温 |
5.3.4 夏季高温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在温度和行车荷载耦合作用下填缝料的受力特性分析 |
6.1 计算工况 |
6.2 冬季负温差与行车荷载耦合 |
6.2.1 接缝处竖向位移差和宽度变化值 |
6.2.2 填缝料的受力状态 |
6.2.3 HB-80 沥青填缝料的受力特性分析 |
6.2.4 三种填缝料的受力特性对比 |
6.3 夏季负温差与行车荷载耦合 |
6.3.1 接缝处竖向位移差和宽度变化值 |
6.3.2 三种填缝料的受力特性对比 |
6.4 冬季正温差与行车荷载耦合 |
6.4.1 接缝宽度变化值 |
6.4.2 三种填缝料的受力特性对比 |
6.5 夏季正温差与行车荷载耦合 |
6.5.1 接缝处竖向位移差和宽度变化值 |
6.5.2 三种填缝料的受力特性对比 |
6.6 探讨填缝料的破坏机理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材料的分类及施工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双组分聚氨酯灌缝机关键技术研究[D]. 贺轩. 长安大学, 2019(01)
- [2]沥青路面高性能裂缝处治材料研发及应用[D]. 王虎.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3]新型路面缩裂缝填补材料及其技术研究[D]. 邓冲.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9)
- [4]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材料的分类及施工技术分析[J]. 马广泽. 民营科技, 2016(03)
- [5]高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技术及养护管理研究[D]. 林钊. 湖南大学, 2014(12)
- [6]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D]. 卢天翔. 长安大学, 2014(03)
- [7]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性能评定与养护维修技术研究[D]. 王晨. 长沙理工大学, 2013(S2)
- [8]水泥混凝土路面填缝料封水及疲劳试验方法研究[D]. 刘绍敏. 昆明理工大学, 2012(01)
- [9]我国混凝土路面填缝材料的研究进展[J]. 王会阳,李承宇,晁兵,倪雅,刘国彬,李萍. 中国建筑防水, 2011(17)
- [10]基于粘弹性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填缝料的受力特性研究[D]. 陈凤. 福州大学, 2011(06)
标签:水泥混凝土路面论文;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论文; 防水施工工艺论文; 普通混凝土论文; 混凝土裂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