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术作品是否美观,构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好图是创作一幅成功作品的基础。适宜的构图不仅令人觉得舒服,而且更利于凸显主体人物,添加生动的细节,体现画面氛围与饱满情绪。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学生们的美术作业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构图问题,他们会归咎于自己画得不够好,认为自己没有天赋。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当引导孩子们积极面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提高构图水平。
关键词:构图水平;美术作品;有效措施
一、构图的涵义
“构图”这个词最早来源于西方绘画,指的是根据绘画题材、主旨思想,将需要表现的人物或者事物合理地组织安排在画面上,起到协调画面主次关系、烘托作品氛围、升华主题的效果。构图的主要形式有金字塔构图、S型构图、圆形或椭圆形构图、对角线构图等等。
在中国绘画中,“构图”被称为“布局”。在南唐谢赫的“六法”中提到“经营位置”,其意是指画家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营造画面布局,而并非随意为之,宋代的郭熙在《临泉高致》中主张“高远”“平远”和“深远”的“三远法”,而后世画家也对布局留有诸多论著。中国画的布局强调主次、远近和疏密关系,讲究留白,注重烘托意境,以照应作者思想情感。
“好”的统计与概率的案例能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案例的开发和收集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和借鉴.从现有文献看,教学案例有31篇,都以现实情境为背景,并设计统计实践活动,但是重复性研究较多.其中,有5篇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案例,动态地展现了数据处理过程,但是模拟实验较少.可见,统计与概率案例的有效性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和检验过程.
二、小学生在构图时常出现的问题
(一) 构图过小过空的问题
在所有构图问题中,构图过小出现的频率是相对较高的。特别是在低年级孩子们的美术作业中,蚂蚁般大小的人物、绿豆尺寸的房屋、大片的天空可以说极为常见。许多美术教师们在学生们准备动笔时,会习惯性地提示道:“注意不要画得太小”“整张画纸都是你的,希望大家好好利用”“不要留太多空白的地方哦”……但是从学生们交上来的作品看,除了部分有天赋、理解能力强的孩子,很多孩子的作品往往还是会出现构图过小、遗留空间过多的问题,让教师们十分苦恼。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可帮助学生通过数学式准确地将其实际图形联系在一起.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通过深入的观察、联想,由形思数,由数想形,利用图形的直观诱发直觉,对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思维大有帮助.数学研究的对象是数与形,两者往往有紧密的联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深入的观察、联想,对培养其直觉思维的敏捷性和提高其准确性大有益处.其次,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考察和培养学生的类比思想.类比是一种格式化了的推理形式,通过类比,将调动大脑中贮存的知识信息,出现“顿悟”,“顿悟”的出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顿悟”是直觉思维的一种表现形态.
(二) 构图过大过满的问题
我曾在每周少年宫“速写”社团期间,尝试教授学生们一些简单的素描技法,因为我认为既然学生们都在打基础的最佳阶段,那么学习素描是很有帮助的。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学习到了些许构图小技巧,比如“宁大勿小”“宁上勿下”“宁左勿右”等等,这些简短的口诀便于学生们更好地记忆,而构图技巧也可以帮助他们使画面看起来更舒服、协调。
(三) 构图既过小又过满的问题
欣赏学习大师作品的构图,是一种“输入”,而学生自己去构图则是一种“输出”。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保证“输入”,才能获得“输出”。
(四) 人物布局呆板而僵硬
在学生作业中,人物布局、动作雷同,几个人物分布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个个长相服装相似的人复制粘贴似的,直挺挺排队一般分布在画面上,让教师们看了觉得无奈之余又忍俊不禁。
三、分析构图问题产生原因
(一) 下笔前心中“无竹”
所谓“意在笔先,文向思后”,学生们在下笔前并没有做好布局安排,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心中并没有经过思考,想到什么就画什么,对画面没有规划,也就谈不上确定一个好的构图了。
(二) 画如其人
教师们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在美术课堂中向学生们传输构图这个概念,什么是构图及其重要性,让他们逐渐意识到构图在创作时的重要性,不是没有思考随意落笔就可以的。我曾读到过一个故事:“李可染先生有一印章,曰‘废画三千’,就一语道破其中奥妙。即使如此,当老舍先生请齐白石老人画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时,老人还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构思才画出那表现诗意的画面。”可见,要想做到“心中有竹”,还是要向“废画三千”的大师学习,多构思、多练习,教师们可以在每节课正式上课前用五分钟和学生们一起做构图练习,比如教师在黑板上画,孩子们在白纸上画,比赛看哪位学生的构图好,说说他好在哪里,有哪里值得大家学习,也请他自己谈一谈又没有比之前进步的地方。相信只要勤加练习,学生们在构图上一定能有所进步的。
四、提高小学生构图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 勤练构图,做到“心中有竹”
画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写照,构图也体现每位孩子的不同个性。性格内向或者胆子比较小的学生,他的构图可能会使人觉得拘谨、放不开;性格外向或者胆子比较大的学生,他的构图也可能是会看起来比较随意、外放的。美术教师们要做到的,不是改变每个学生本身的特性,而是要帮助孩子们寻找适合自己个性的构图表达方式,让他们的构图更能展现自己内心世界所想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二) 欣赏大师作品,提高审美水平
如今,桥梁工程建设快速发展,很多桥梁工程都面临到跨越既有高速公路的问题,为减小对既有高速公路正常通行的影响,并满足桥梁建设质量与进度要求,需要采用组合梁等全新施工工艺,要求正确掌握其关键技术,以发挥技术应有作用效果。
事实上,学生们的审美水平是与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有关的,五到九岁的孩子处于主观感觉表现期,这时候的学生注重主观意识的表达,虽然已经开始记事绘画,但在他们画面中的形象总是偏爱夸张与变形的。教师们可以多展示一些后印象派画家梵高、高更、塞尚等人或者超现实主义大师米罗的画作。在低年级,学生们的构图视角趋向平面化,对作品中立体空间的感知力也没有发展全面,所以野兽派马蒂斯富于平面化和装饰性的画面也容易吸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而立体主义毕加索总是乐于尝试各种构图方式,对孩子们学习构图很有启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与国家自信的关系最为紧密。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是新民主主义制度,当时的中国仍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成,标志着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的历史起点都先于新中国的成立,只有制度自信的历史起点与新中国的成立是同步的。在现代意义上,建立一个国家,必然要相应地建立一套制度体系,离开一定的制度体系,国家是无法存在。所以在“四个自信”中,制度自信与国家自信的关系最为紧密。
大师们作品中的构图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们应当多引导学生去欣赏,在人教版美术教材中就将许多的大师的作品汇编进去。但仅是书本上的是不够的,教师们还需要利用多媒体方式,在课堂中呈现更多的优秀大师作品。
师生共同欣赏大师作品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分析作品的构图。
例如,在赏析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的时候,孩子们可能会有些疑惑画家在表达什么,这时候需要教师解释:这幅画描述的是德国空军轰炸格尔尼卡镇的情景,画家把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人物形象组织在一个画面中,不同的色块交叠在一起,大家看看构图像什么形状?学生们开始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构图是三角形构图。从而可以引出这个概念,教师再补充解释三角形构图的概念:三角形构图是指画面中事物的排布形成一个三角形,或者被构置在一个三角形之中,一般这种构图会给人以稳定、均衡的感受。
在介绍完三角形构图的概念之后,教师们还可以趁热打铁,给孩子们再欣赏一系列此类型的构图作品,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以达到巩固概念的效果。西方油画作品对学生们认识构图是有很积极的推动作用的,与此同时,在欣赏画作的时候,大家还能接触到西方的绘画技法以及发展历史。
由于社团中有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所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也不相同。低年级的学生能理解相对简单的,如“宁大勿小”的构图方法,利用穿插来打破僵硬感,也懂得了添加变化能使画面更灵动;而中高年级的学生们掌握得就较好些,许多拓展的内容也能理解到位。对于学有余力的孩子,我会另外给他们布置任务,引导他们学习画面中的人体比例“立七坐五盘三半”(指绘画中人的身体比例,一般人站着7个头高,坐着5个头高,盘坐着3.5个头高。)学会运用铅笔测量观察到的事物,再将它们布置在自己的构图中。
“中国画的构图和西方绘画的构图是迥异的,原因是在于文化观念以及人文背景的差别。中国画的发展是植根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的,在民族文化的滋养下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及美学思想。”如果说推敲西方绘画仿佛推开一扇古老的艺术之门,那么,欣赏中国画就会使人如同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桃花源。正因为东西方绘画构图之间既有差异又有相似之处,所以在作品欣赏的这条路上,我们更应当做到中西方绘画并重,这样才能扩展学生们广阔的欣赏眼界,打开他们的创作思路。
例如,在赏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我们理解了俯瞰式构图的壮观;在赏析吴昌硕的《桃树》时,我们了解了立轴式构图的气魄;在赏析马远夏圭作品时,我们认识到“马一角,夏半边”(指南宋流行的构图方式,画院的马远作画习惯偏于一角,而同院的夏圭多作半边之景)构图的奇特;在赏析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奔马》时,我们又体会到国画构图中“留白”的韵味……
当然,过小、过满这并不是两个对立的问题,它们还很可能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比如,某学生在构图时将几个主体人物画小了,这时听到老师说“画面不能留大片的空白”,又觉得自己的画的确太空,于是添加了更多小人儿、小景儿,使得整个画面密密麻麻,让人分不清主次,不知道第一眼应该看向哪里。
(三) 学习适量的素描技法,并将其运用在儿童画构图中
与构图过小过空相对的问题,就是构图过大过满,这是两个极端。有孩子掌握画面构图的能力不够强,常出现画不下,或者干脆上松下挤的情况,还有的孩子会举手询问,他是否能自己将作业纸加长,把作品画完整。
“粮食银行”并不新鲜,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20世纪90年代初一度成为农业方面的热词,只是好像时间并不长就慢慢消失了。具体原因可能比较复杂,不过近两年来“粮食银行”又重新出现星火之势。
由此可见,在不同年级,面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教师们也要从每个班、每个孩子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
(四) 帮助学生寻找合适或者喜欢的构图方式
学生们寻找自己喜欢的构图方式,并不是说这种构图就成为了他以后一成不变的构图方式,而是说在他不确定怎样安排画面的时候,使用此构图还是一个可选择的、比较适合他的方式。随着学生们绘画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会找到更多自己能够较好地应用的构图。
将测得的MIC值与CLSI动物源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2013年第4版)肉汤稀释法规定的标准菌株(ATCC®25922)MIC值允许范围(表1)进行比较,判定受试菌对抗菌药的敏感性。
从低年级上交的作品可以看出,学生们会较多地选择金字塔构图、椭圆构图;从中年级开始,孩子们开始尝试变化更为丰富地S型构图,也更注重竖构图的使用;高年级的学生,构图方式更为多变,有部分学生尝试运用“留白”,使作品更添悠远的意味。除此以外,学生们的个性也影响着他们的构图方式,教师们应当给予尊重,而不宜一味追求构图的多变。
五、引导学生提高构图水平,教师须以身作则
学生们都有“向师性”,美术教师们作为榜样,在日常教学中应当以身作则,强调对构图的重视。我们可以通过展示教师课下作品、课堂上多作即时范画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老师们也在不断学习,便会更有学习的动力。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们还可以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等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去激励孩子们提高构图水平。当然评价要及时,不用必须等到作品完成才给予评价,孩子们早发现构图问题,就能早些改善。
总而言之,构图的学习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打好构图基础,有益于他们未来在美术方面更好地发展。我们教师所要做到的就是给予学生们勤练习、多欣赏的机会,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的评价,自己最好也要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虽然这个过程是缓慢而艰辛的,但是我们也要坚持付出更多的耐心与教学智慧,相信就能培养出陶行知先生笔下那些“值得教师崇拜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绘画构图学[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
[2]宋晓.浅谈中国画构图的形式美[J].大众文艺,2012(13).
作者简介:
徐晨佳,江苏省张家港市,张家港市妙桥小学。
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是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具备的基本管理方式,虽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的方式和方法上还有所不足,但通过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从意识强化、体系建立、预算管理和监督审查这几个方面入手,调整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格局,全力推广并实践现代内部控制的各项战略目标。
标签:构图论文; 学生们论文; 教师论文; 孩子们论文; 画面论文; 文化论文; 科学论文; 教育论文; 体育论文; 初等教育论文; 各科教学法论文; 教学参考书论文; 《考试周刊》2019年第87期论文; 张家港市妙桥小学论文;